资源简介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受到破坏,停止排放后,由于自身的净化作用,逐渐恢复原状,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性稳定性 C.抗污染能力 D.抗干扰能力
2.下列生态系统中,通常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北极苔原
3.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轻度污染后,通过自我调节和净化作用,一段时间后能够消除污染,在消除污染的早期阶段,将依次发生下列变化( )
①藻类大量繁殖
②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③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④等无机盐离子浓度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①②③
4.近年来,位于浙江省龙游县南部山区的六春湖通过加强公益林建设,推进生态价值多元化转化,让群众搭上“生态致富快车”,真切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六春湖生物多样性下降
B.竹林资源丰富,其碳汇作用有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
C.种植万亩杜鹃“花海”,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林下经济、旅游观光、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而恢复力稳定性高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与群落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6.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减少该生态系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D.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7.海山被誉为“海底大花园”,是海底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利用“发现”号科考船看到了几乎所有动物门类的代表,并发表了海山最具保护价值的大型生物1个新亚科、4个新属和56个新物种;海底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常与海洋中漂浮的微小物质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海洋雪”,成为海山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底大花园”的形成是自组织的结果
B.“海洋雪”中的某些生物可能属于生产者
C.海底生态系统能够通过正反馈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
D.新发表物种具有的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轻度污染的河流很快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沙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均低
C.当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通常会迅速丧失
D.一般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10.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 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良种、化肥、灌溉和扩大种植面积等为标志的“绿色革命”极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为缓解人口增长而造成的粮食短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作物种植趋于单一化造成的系列不良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优良品种的广泛种植淘汰了原有传统品种,提高物种多样性
B.为提高种植面积毁林开荒,丧失了许多野生物种的潜在价值
C.单一种植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易受病虫害侵扰
D.建立种质资源库、复合型生态农业是应对负效应的有效对策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北极苔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但恢复力稳定性很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变化受系统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被破坏后恢复力稳定性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若风力发电机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则导致该地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比喷洒农药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B.y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C.a时间点一定是由于人为干预使该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D.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值和y值的关系为正相关
14.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如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从一种稳态转换为另一种稳态,往往需要发生群落的演替
B.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气候或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C.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
D.“球—杯模型”也可以解释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变化,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5.某生态农业养殖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池塘循环养殖系统,该系统设计了多个前池塘上层水流入后池塘底部水层交换的环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养殖塘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B.水层交换环节有利于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增加溶氧量
C.生态塘和潜流湿地中种植水生植物,有利于抑制水体富营养化
D.增加养殖塘的数量,既能提高水生动物产量又能降低生态塘中N、P含量
二、多选题
16.大兴安岭的森林植被繁茂、土壤肥沃且无污染,是常常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春秋季节降水较少,温度较高,树木干燥容易产生火灾,火灾的发生会打破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正反馈调节参与了维持和恢复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B.火灾后,该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可能不均衡
C.火灾的发生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该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时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
17.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
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
三、读图填空题
18.近年,龙岗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是一种城市排水机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利用或直接排到河道,污水则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再排放。若少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入龙岗河,其自身的净化作用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龙岗河属于淡水生态系统,其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
(2)在龙岗河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在BC段上,溶解氧大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少量污水不会明显影响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3)龙岗河坪地段的湿地公园,因水质变好,各种鱼类大量繁殖,吸引了不少水鸟前来觅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的作用。
(4)与合管直接排放相比,雨污分流改造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优势有________(答两点)。
19.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______(填图中字母),碳元素在A、B、C间以______的形式传递。
(2)信息传递存在于______(填图中字母)之间,而且这种传递一般是______的。动物捕食过程中通过鸣叫给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______。
(3)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称为______稳定性,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该稳定性越______。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导致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等大量繁殖,接着藻类减少,又引起水蚤等食藻浮游动物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导致更多水蚤死亡。此过程中,早期属于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反馈调节。
(5)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是还要往处于置位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
20.南美白对虾主要采取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容易产生残饵、粪便、浮游生物残骸等有机碎屑,且未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排放转移到周围的海域水体中,会导致临近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某示范区设置了图所示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待湿地系统成熟后,基质和植物根系的表面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这些微生物可通过硝化作用、呼吸作用等去除大量氮素、有机物。回答下列问题。
(1)养殖废水从上到下垂直流入人工湿地时,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主要属于__________。
(2)有专家建议对该人工湿地中的多年生植物进行定期收割,该建议的目的是_______,从而减弱临近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结合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应着重选用具有__________ 特征的水生植物类型。(答出3点即可)
(3)该垂直流人工湿地容易出现基质堵塞从而造成表面上水流停滞、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够理想等情况。为改进上述问题,某研究团队计划对养殖废水进行预处理:增设两个过滤坝(细沙、碎石、活性炭等制成)、增设一个曝气池和一个沉淀池。按照合理的顺序补充完成以下设计图(如图)并说明对应功能区的作用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故选B。
2.答案:A
解析:A、热带雨林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A正确; B、温带草原中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恢复力稳定性最强,B错误; C、荒漠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C错误;D、北极苔原生物种类最少,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弱,D错误。
3.答案:B
解析:河流受到有机物轻度污染后,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需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产生了大量无机物,等无机盐离子浓度增加,藻类利用河流中的无机物大量繁殖,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故以此发生的变化是②③④①,B正确。故选B。
4.答案:C
解析: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A正确;B、竹林是重要的碳汇,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B正确;C、单一物种的大面积种植(如万亩杜鹃“花海”)实际上可能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稳定性,因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依赖于其生物多样性,高生物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的威胁,相反,大面积单一物种的种植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暴发,并且一旦环境条件变化,整个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C错误;D、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这些生态产品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D正确。故选C。
5.答案:B
解析:沙漠生态系统由于干旱导致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群落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6.答案:C
解析: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A错误;B、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即减少了物种丰富度,抵抗稳定力减弱,B错误;C、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D、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D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海底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负反馈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平衡,C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A、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地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A错误;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
C、适当增加物种丰富度可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度,有效提高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9.答案:A
解析:A、该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自我净化,很快恢复,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沙漠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稀少,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C正确; D、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即抵抗力稳定性越强,D正确。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A、各种优良品种的广泛种植淘汰了原有传统品种,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错误;
B、为提高种植面积毁林开荒,使许多野生物种丧失了生存环境,致使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最终丧失了许多野生物种的潜在价值,B正确;
C、单一种植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成分简单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易受病虫害侵扰,C正确;
D、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建立复合型生态农业提高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应对负效应的有效对策,D正确。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生物多样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大,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A正确; B、北极苔原的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B错误;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使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正确;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D正确。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苔原生态系统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低,A错误;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导致其他杂草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故若风力发电机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会导致该地区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错误;
D、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图中的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值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在同一干扰程度下,y值越大,则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B错误;生态系统的恢复不一定需要人为干预,C错误;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D正确。
14.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态改变后,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改变,在经过调节成为另一种稳态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群落演替,A正确;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越大、自我调节能力越小,则临界点越低,否则越高,B正确;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处于不变的状态,而是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也可以用图中的模型解释,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以后,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稳态,D正确。故选C。
15.答案:D
解析:A、养殖塘的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正确;
B、水层交换环节使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的水层,有利于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增加溶氧量,B正确;
C、生态塘和潜流湿地中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P元素,有利于抑制水体的富营养化,C正确;
D、增加养殖塘的数量,越往后的养殖塘,N、P含量越高,越易出现富营养化,使生态塘中N、P含量增大,同时不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D错误。
故选D。
16.答案:BC
解析:A、维持和恢复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依靠负反馈调节,A错误;
B、火灾后,植被遭到破坏,所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降低,物质输入和输出可能会出现不均衡,B正确;
C、火灾的发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减少,营养结构发生变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正确;
D、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时往往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D错误。
故选BC。
17.答案:AB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澳大利亚大火过后,使得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的过程,其中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桉树对环境适应的能力较强,在该群落中可能处于优势物种的地位;且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因此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
A、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从而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因此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根据分析桉树的特点可知,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营养结构的复制程度有关,而桉树优先恢复只能提现了其作为优势种的优点,不能反映出营养结构的复杂性,C错误;
D、根据以上桉树的特点可知,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大火的发生利于其优点的体现,D正确。
故选ABD。
18.答案:(1)食物链和食物网
(2)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氧气;一是藻类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二是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减少;负反馈调节
(3)调节种间关系
(4)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减少了污水量
解析:(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氧气,这是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AB段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了大量的无机盐离子,使BC段藻类数目增加,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好氧)细菌数目减少,使水中溶解氧增加;少量污水不会明显影响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水质变好,各种鱼类大量繁殖,吸引了不少水鸟前来觅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4)雨污分流改造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优势有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减少了污水量。
19.答案:(1)A;有机物
(2)A、B、C;双向;物理信息
(3)抵抗力;强
(4)负;正
(5)农产品不断从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氮元素不能归还土壤
解析:(1)图中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依赖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并且一般是双向的。动物鸣叫发出声音给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3)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称为抵抗力稳定性,一般而言,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4)前期过程“藻类增加→水蚤增加→藻类减少→水蚤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排入污水→水蚤死亡、污染加重→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5)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农产品不断从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带走大量有机物,其中的氮元素不能归还土壤,因此需要往处于置位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不断施加氮肥,以补偿土壤中的氮元素。
20.答案:(1)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分解者
(2)将植物吸收的水体中的N、P等元素带离该生态系统,避免被微生物二次分解,降低该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常绿、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且能高效利用N、P元素
(3)
解析:(1)养殖废水从上到下流入垂直流人工湿地时,依靠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这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可通过硝化作用、呼吸作用等去除大量氮素、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这些微生物主要属于分解者。
(2)有专家建议对该人工湿地中的多年生植物进行定期收割,该建议的目的是将植物吸收的水体中的N、P等元素带离该生态系统,避免被微生物二次分解,降低该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从而减弱临近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结合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应着重选用具有常绿、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且能高效利用N、P元素特征的水生植物类型。
(3)该垂直流人工湿地容易出现基质堵塞从而造成表面上水流停滞、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够理想等情况。为改进上述问题,某研究团队计划对养殖废水进行预处理:增设两个过滤坝(细沙、碎石、活性炭等制成)、增设一个曝气池和一个沉淀池,进而避免出现上述不良现象,相关设计如下: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