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3.9《心中的“110”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3.9《心中的“110”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心中的 “110”》教学设计 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提高对陌生人的警惕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在面对潜在安全威胁时能够冷静应对,保护自己的安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识别面对陌生人潜在的安全威胁,提高警惕性。 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警惕性的同时,不失礼貌和善良。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自救自护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实践活动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儿童安全的视频,如儿童被陌生人拐骗、受到陌生人侵害等,引发学生对自身安全的关注。视频中可以展现孩子在不同场景下与陌生人接触的画面,有的孩子轻易相信陌生人,结果陷入危险,而有的孩子保持警惕,成功避免了危险。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陌生人?你是如何与他们交往的?” 引出心中的 “110” 这一话题,让学生认识到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保持警惕。可以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与陌生人交往的经历,如在超市遇到陌生人问路、在小区里被陌生人夸奖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应对方式是否恰当。 (二)认识社会的复杂性 展示一些社会新闻案例,如儿童被拐骗、网络诈骗、陌生人侵害等,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描述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社会的复杂性。 提问学生:“从这些案例中,你能看出社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社会的复杂性,提醒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保持警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可以举例说明社会中的善良和危险,如有的陌生人会帮助迷路的孩子找到家人,而有的陌生人则会利用孩子的善良进行拐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 (三)学会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 情境创设 创设一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情境,如在公园遇到陌生人搭讪、在学校门口遇到陌生人问路、在网上收到陌生人的信息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这些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问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你觉得可能存在哪些安全威胁?” 引导学生思考陌生人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可以让学生从陌生人的言语、行为、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 案例分析 展示一些实际的案例,如儿童被陌生人拐骗的案例、网络诈骗的案例、陌生人侵害的案例等。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描述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陌生人的行为特点和潜在的安全威胁。可以让学生从陌生人的目的、手段、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陌生人的行为特点和潜在的安全威胁。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在发言中互相学习,拓宽自己的思维角度。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如拐骗、诈骗、侵害等。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 警惕信号 引导学生思考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哪些信号可以提醒我们可能存在安全威胁。可以让学生从陌生人的言语、行为、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警惕信号。 学生可能会回答陌生人的过度热情、不合理的要求、奇怪的行为等都可能是警惕信号。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警惕信号,如陌生人主动给孩子送礼物、要求孩子跟自己走、行为举止怪异等。 教师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注意观察这些警惕信号,提高警惕性。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警惕信号,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四)提高警惕性的方法 保持冷静 提问学生:“当你遇到陌生人时,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持冷静是应对陌生人的重要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情绪、思维、行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保持冷静的方法。 举例说明在遇到陌生人时,保持冷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对方的行为,判断是否存在安全威胁。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保持冷静的重要性,如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搭讪时,保持冷静可以观察陌生人的表情、言语、行为等,判断陌生人是否有不良企图。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冷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展示一些陌生人欺骗儿童的案例,如陌生人以送礼物、带孩子去玩等理由欺骗儿童。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描述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陌生人的欺骗手段。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陌生人可能会有不良企图,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可以让学生从陌生人的目的、手段、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原因。 教师进行总结,提醒学生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寻求帮助 提问学生:“当你觉得可能存在安全威胁时,你会向谁求助?”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遇到危险时,要及时向身边的人求助。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人、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可以求助的对象。 举例说明可以向警察、老师、家长、同学等求助。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向不同的人求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向警察求助时要说明自己的位置、情况等,向老师求助时要在学校内等。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在遇到危险时要及时寻求帮助,不要独自面对陌生人的威胁。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寻求帮助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五)掌握自救自护方法 独自在家时的应对方法 提问学生:“当你独自在家时,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思考独自在家时的安全问题。可以让学生从陌生人敲门、电话诈骗、火灾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独自在家时的应对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要透露家人不在家的信息等。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应对方法的具体操作,如通过门镜观察陌生人、询问对方身份、不要轻易开门等。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独自在家时的应对方法,如通过门镜辨认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交谈、及时向家人或警察求助等。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独自在家时的应对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面对陌生人敲门的应对方法 创设情境,如陌生人敲门声称是快递员、修理工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这些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问学生:“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陌生人敲门。可以让学生从陌生人的身份、目的、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应对陌生人敲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通过门镜观察、询问对方身份、不要轻易开门等。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应对方法的具体操作,如通过门镜观察陌生人的外貌、穿着、行为等,询问对方的身份和来意,不要轻易开门等。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面对陌生人敲门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开门。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面对陌生人敲门的应对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面对陌生人勒索的应对方法 展示一些儿童被陌生人勒索的案例,如索要零花钱、威胁恐吓等。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描述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陌生人勒索的手段和后果。 提问学生:“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陌生人勒索。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情绪、思维、行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应对陌生人勒索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保持冷静、说好话稳住对方、借口没钱约定下次交钱时间、脱身后报告学校和公安机关等。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应对方法的具体操作,如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说好话稳住对方不要激怒对方,借口没钱约定下次交钱时间为自己争取时间,脱身后及时报告学校和公安机关等。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面对陌生人勒索的应对方法,强调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及时寻求帮助。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面对陌生人勒索的应对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 礼貌与警惕的平衡 提问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如何做到既有礼貌又保持警惕?” 引导学生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平衡礼貌和警惕。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言语、行为、表情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平衡礼貌和警惕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要有礼貌地回答陌生人的问题,但不要透露过多个人信息;可以帮助陌生人,但要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等。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平衡礼貌和警惕的方法的具体操作,如回答陌生人的问题时要简洁明了,不要透露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帮助陌生人时要在公共场所或者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等。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保持礼貌,但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在人际交往中平衡礼貌和警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拒绝不合理要求 创设情境,如陌生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索要个人信息、要求亲密接触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这些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问学生:“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拒绝不合理要求。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情绪、思维、行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果断拒绝、说明理由、寻求帮助等。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方法的具体操作,如果断拒绝陌生人的不合理要求,说明自己的理由如不认识对方、不方便等,寻求帮助如向身边的人求助、报警等。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学会拒绝不合理要求,保护自己的安全。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保护个人隐私 提问学生:“什么是个人隐私?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照片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个人隐私的内容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个人隐私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不要轻易透露个人隐私给陌生人等。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如不要在网上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要把自己的照片发给陌生人等。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要保护个人隐私,不要轻易透露给陌生人,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安全风险。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七)总结全课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的复杂性、潜在的安全威胁、提高警惕性的方法、自救自护方法和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保护等。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 “社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陌生人可能带来哪些安全威胁?”“如何提高警惕性?”“独自在家时应该怎么做?”“面对陌生人敲门应该怎么做?”“面对陌生人勒索应该怎么做?”“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平衡礼貌和警惕?”“如何拒绝不合理要求?”“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