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A卷(参考答案,无答题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A卷(参考答案,无答题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A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第1~2章(浙教版2024)。
4.难度系数:0.5。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分)最早提出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和胡克 B.施莱登和施旺
C.布朗和牛顿 D.魏尔啸和爱因斯坦
【答案】B
【详解】A.伽利路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星匀速运动,而是呈加速度运动;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发现的第一个细胞是死细胞的细胞壁,没有叶绿体和液泡,A错误。
B、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认为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正确。
C、布朗发现了细胞核,为细胞学说的诞生起了积极的作用;牛顿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他在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发现使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C错误。
D.魏尔啸由于在病毒学研究领域突出表现而享有较高的声誉;爱因斯坦的理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D错误。
故选B。
2.(3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答案】B
【解答】解: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研究含羞草的特性,有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方法,属于科学问题。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是人的感觉,没有科学研究价值,不属于科学问题。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研究麻雀的形态结构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研究下雨前引起蜻蜓低飞的原因,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
故选:B。
3.(3分)下列有关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
A.4.6km=4.6kmx1000=4600m
B.59cm=59x1000mn=59000mm
C.72mm=72x1000um=72000um
D.1.8m=1.8x1000=1800mm
【答案】C
【答案】C
【详解】A.正确的单位换算应该是4.6km=4.6x1000m=4600m,故A错误; B.正确的单位换算应该是59cm=59x10mm=590mm,故B错误; C.该单位换算过程符合单位换算的一般方法,且结果正确,故C正确;
D,正确的单位换算应该是1.8m=1.8x1000mm=1800mm,故D错误。故选C。
4.(3分)小余在实验室发现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4℃。当冰融化后,水温度升高到x℃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增加10℃,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8℃。用此温度计去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y℃。则x、y的值分别为(  )
A.20、80 B.20、84 C.40、84 D.40、94
【答案】B
【解答】解: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所以100格代表100摄氏度,而现在水温增加10℃,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8℃,所以一个格就表示 ℃;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是100℃,不准的温度计随着温度的增加升高了100×=80个刻度的高度,
由于用不准的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是4℃,用此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值在读数时都要用上升的刻度加上4℃,因此用此温度计去测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的示数为:y=80℃+4℃=84℃。
设温度计的示数与实际温度相等时温度为t,则(t﹣4)×℃=t,
解得:t=20℃。
故选:B。
5.(3分)将一支普通温度计和一支示数为37℃的体温计放在窗台同一位置,记录一天中温度计示数T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并绘成图像,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BD、从早到晚一天中气温变化是先升高,再降低,普通温度计放在窗台上,其示数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体温计的示数只上升不下降,BD错误;
A、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低于37℃,则体温计示数不变,A正确;
C、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高于37℃,则体温计示数会在37℃的基础上上升,C错误。
故选:A。
6.(3分)小丽同学为测量小石块体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实验后跟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小丽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操作和读数均正确
【答案】C
【解答】解:A、注入一定量水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仰视读数是偏小的,所以会导致实际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的体积大于V1,所以测量的结果石块的体积为V2﹣V1其实是偏大的;故A错误;
B、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所以实际水和石头的总体积V2是偏小的,所以用该数据测量的结果石块的体积为V2﹣V1也是偏大的,故B错误;
C、在浸入小石块时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所以读数V2是比真实值偏小的,所以V2﹣V1的读数叶偏小,测量结果偏小,故C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操作和读数均正确,会导致V2偏大,所以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的数值也会偏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3分)装运氢氧化钠(或浓硫酸)(都有腐蚀性)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
A.爆炸性 B.易燃性C.毒性 D.腐蚀性
【答案】D
【详解】氢氧化钠(或浓硫酸)(都有腐蚀性)故装运浓硫酸的箱子应贴腐蚀性标志; 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性标志,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性标志,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剧毒性标志,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性标志,正确。故选D。
8.(3分)小明同学进行临时装片制作,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并绘制细胞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时应滴加一滴清水,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B.光线过暗时可通过调节显微镜的结构②,以增加视野亮度
C.从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调节显微镜的结构③
D.细胞结构c内含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答案】C
【解答】解:A、由绘制的细胞模型中有液泡可知,观察的是植物细胞,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的步骤应是先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A正确。
B、光线过暗时可通过调节显微镜的结构②反光镜,由平面镜换为凹面镜,以增加视野亮度,B正确。
C、从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调节显微镜的结构④细准焦螺旋,C错误。
D、c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内含遗传物质,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所以c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D正确。
故选:C。
9.(3分)海曙区龙观乡拥有原生态极好的深山峡谷环境,水汽丰沛,是许多蕨类植物生长的理想家园,比如尾叶稀子蕨(如图)。下列关于尾叶稀子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单子叶植物
B.没有根,只有茎和叶
C.通过自花传粉进行繁殖
D.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答】解:A、尾叶稀子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不是单子叶植物,A错误。
B、尾叶稀子蕨属于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B错误。
C、尾叶稀子蕨属于蕨类植物,不能进行开花和传粉,C错误。
D、尾叶稀子蕨属于蕨类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D正确。
故选:D。
10.(3分)世上最大的动物是海洋巨无霸蓝鲸,体长83m,体重可达200t,脑大而发达,用肺呼吸,用鳍游动,体温恒定,哺乳,胎生.蓝鲸属于(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答案】D
【解答】解:蓝鲸具有胎生哺乳的生殖发育特征,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故选:D。
11.(3分)在余姚海涂水库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它的额和两眼前方有较密集的黑色刚毛,从头到颈是雪白的柔毛,其余部分体羽都是石板灰色。在如图所示的分类检索表中,白头鹤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答】解:白头鹤属于鸟类,鸟类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鸟类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完成双呼吸,体温恒定,故乙符合题意。
故选:B。
12.(3分)下列各项中,能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是(  )
A.青草→蚱蜢→蛙→蛇
B.蛇→蛙→蚱蜢→青草
C.阳光→青草→蚱蜢→蛙→蛇
D.蟋蟀→蛙→蛇
【答案】A
【解答】解:A、“青草→蚱蜢→蛙→蛇”符合食物链的书写规则,A正确;
B、食物链中的箭头指向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即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可见,“蛇→蛙→蚱蜢→青草”书写错误,B错误;
C、“阳光→青草→蚱蜢→蛙→蛇”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参与食物链,C错误;
D、“蚌蟋→蛙→蛇”缺少生产者,D错误。
故选:A。
13.(3分)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的高度为8.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40℃ B.37℃ C.50℃ D.33℃
【答案】A
【解答】解:当液柱的高度为8.5cm时,根据 得到:

解得:L=40℃。
故选:A。
14.(3分)如图所示,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测正方体的棱长
B.测圆锥的高
C.测圆的直径
D.测量铅笔的长度
【答案】C
【解答】解: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刻度尺测量的时锥体的斜边长,故B错误;
C、测量圆直径方法正确,故C正确;
D、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对齐,故D错误。
故选:C。
15.(3分)小金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①是反光镜,当环境光线较弱时,应选用平面镜对光
B.图乙是给洋葱叶内表皮细胞染色,所用的液体可用碘液或红墨水
C.若要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图丙中的镜头组合②和③
D.若要把图丁中观察到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答案】B
【解答】解:A.凹面反光镜使光线汇聚,因此观察时,光线较弱,可选用图甲中①反光镜的凹面,A错误。
B.图乙是给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染色,所用的液体是碘液或红墨水,染色的主要目的是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观察,B正确。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较多,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①②一端无螺纹为目镜,目镜倍数越小,镜头越长;③④有螺纹为物镜,物镜倍数越小,镜头越短,所以要在视野内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的镜头组合分别是①和④的组合,C错误。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丁中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玻片标本要往右下方移动,物像会移到视野中央,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40分)
16.(6分)小余所在的兴趣小组发现: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时,所需温度计的要求是不同的。于是该小组对此展开了项目化学习活动,他们向老师借来了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成的。
(2)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37.5 ℃。
(3)小余同学在测定余姚冬至日当天教室内的最高气温时,考虑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最终选择  丙 (选填“甲”、“乙”或“丙”)温度计进行实验。
【答案】( 1 )热胀冷缩;(2)37.5;(3)丙。
【解答】解:(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根据乙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示数为37.5℃;
(3)甲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量程为﹣20℃~100℃,分度值为1℃,常用于实验室测量液体温度;乙是体温计,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用于测量体温;丙为寒暑表,量程为﹣20℃~50℃,分度值为1℃,用于测量气温,故测量气温应选择丙温度计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 1 )热胀冷缩;(2)37.5;(3)丙。
17.(4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一支水银温度计连水银泡总长10厘米,最大刻度A处离顶部2厘米。将此温度计放入35℃的温水中,液面升到B处,B离顶部6.2厘米,如图所示。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表示人体正常体温37℃的刻度值位置距顶部  5 厘米。
【答案】热胀冷缩;5。
【解答】解:(1)温度计的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2)B处代表35℃,B离顶部6.2cm,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cm处,由此可知,温度升高5℃时,液柱升高3cm,即1cm代表的温度是℃,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37℃与B处的距离:,B处离顶部6.2cm,所以37℃与顶部的距离为6.2cm﹣1.2cm=5cm。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5。
18.(4分)如图所示,小科在测量水管横截面的周长。
(1)他取一条长纸条紧包住水管,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戳一个小孔,如图a所示,而后将纸条拉直,纸条上就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测出纸条上两小孔之间的距离,由图b可知本次测量水管的周长为  7.95 厘米。
(2)该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② (填序号)决定的。
①测量者
②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③刻度尺的量程
【答案】(1)7.95;(2)②。
【解答】解:
(1)由图知:左侧小孔与0.00cm对齐,右侧小孔与7.95cm,所以纸条上两小孔间的长度为L=7.95cm﹣0.00cm=7.95cm,纸条的长度与水管的周长相同;
(2)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其分度值决定的,故选②。
故答案为:(1)7.95;(2)②。
19.(6分)小江同学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植物装片的实验:
(1)载物台上有待观察的装片时,应用  压片夹 固定于适当的位置。
(2)若观察到目标细胞在视野左上方,为了使目标细胞处于视野中央,应向  左上方 移动装片。
(3)若某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最明显的现象是细胞核中出现  染色体 。
【答案】(1)压片夹。
(2)左上方。
(3)染色体。
【解答】解:(1)安放装片时,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要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显微镜成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若观察到目标细胞在视野左上方,为了使目标细胞处于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3)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复制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是细胞核中出现了染色体。
故答案为:(1)压片夹。
(2)左上方。
(3)染色体。
20.(8分)如图1所示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其中含有遗传信息的结构是  B (填字母),名称是  细胞核 。使用显微镜(如图2所示)观察细胞时,需先转动粗准焦螺旋  b (填字母),找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  c (填字母),找到清晰物像。
【答案】B;细胞核;b;c。
【解答】解:细胞中内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的是图1中的B细胞核;观察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图2中的b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看到物像后,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图二中的c细准焦螺旋。
故答案是:B;细胞核;b;c。
21.(8分)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表示植物细胞的是图  甲 (选填“甲”或“乙”)。
(2) 细胞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炒西红柿时,会有汁水流出,这些汁水主要是  细胞液 。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绿色,而把青菜煮沸后,水就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煮沸后破坏了细胞的  D细胞膜 (填序号和结构名称)。
【答案】(1)甲。
(2)细胞;细胞液;D细胞膜。
【解答】解:(1)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甲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乙图是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2)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A液泡里含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色素以及营养物质。所以,炒西红柿时,会有汁水流出,这些汁水主要是细胞液。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把青菜放入水中煮几分钟,水变成绿色,可见高温会破坏植物细胞的D细胞膜,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故答案为:
(1)甲。
(2)细胞;细胞液;D细胞膜。
22.(4分)下列是一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小强在野外游玩发现了4种动物P、Q、R和S,并设计以下的二歧式检索表来分辨这些动物。
1a体外长有毛皮,胎生—哺乳类
1b体外没有毛皮,卵生—2
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P
2b体外无羽毛,体温不恒定—3
3a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Q
3b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4
4b幼体、成体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无四肢,用鳍划水—S
这些动物中有一种是蟒蛇,它是  Q ,还有一种是麻雀它是  P 。(填“P”“Q”“R”或“S”)
【答案】Q;P。
【解答】解:1a体表被毛,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特征;剩下的1b体外没有毛皮,卵生的动物是鸟类、爬行类、两栖动物或鱼类的共同特征,因此2是鸟类、爬行类、两栖动物或鱼类。
在2中,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的是鸟类的特征,可见P属于鸟类,因此麻雀是P;而剩下的2b体外无羽毛,体温不恒定的是爬行类、两栖动物或鱼类的特征。即3是爬行类、两栖动物或鱼类。
在3中,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是爬行类的特征,因此Q属于爬行类,蟒蛇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故它是Q;
在4中。4b成体、幼体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无四肢,用鳍游泳,这是鱼类的特征;
故答案为:Q;P。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23.(8分)小科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小科选取一张废弃的墙纸,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废弃墙纸长度为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除没必要实验步骤后合理的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
(2)测得墙纸厚度的表达式是 。(用所给字母表示)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选填字母)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墙纸厚度不均匀
C.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答案】A;CBD;;AB
24.(8分)小科同学利用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红墨水制作了简易温度计甲乙,如图。
(1)将甲温度计的试管放入一杯清水中,发现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则清水的温度  低于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室温。
(2)乙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的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为了给乙温度计标上刻度,该同学将装满红墨水的试管先浸入到标准状况下的沸水中,待玻璃管内的液面稳定后在液面处标注100℃,待冷却后再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面稳定后在液面处标注0℃,然后  把两处液面位置之间平均分成100份 (填写具体操作)即可制成一支刻度均匀且分度值为1℃的温度计。
(3)如果要提高两温度计的准确性,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意见: 使用口径更细玻璃管(或试管的容积更大些) 。
【答案】:(1)低于;(2)液体的热胀冷缩;把两处液面位置之间平均分成100份;(3)使用口径更细玻璃管(或试管的容积更大些)。
【解答】解:(1)甲简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将甲温度计的试管放入一杯清水中,发现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试管内的液体或气体体积变小了,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则清水的温度低于室温;
(2)乙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水沸腾的温度为100℃,为了给乙温度计标上刻度,该同学将装满红墨水的试管先浸入到标准状况下的沸水中,待玻璃管内的液面稳定后在液面处标注100℃,待冷却后再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面稳定后在液面处标注0℃,然后分成100份,即可制成一支刻度均匀且分度值为1℃的温度计;
(3)如果要提高两温度计的准确性,应该使用口径更细玻璃管(或试管的容积更大些)。
故答案为:(1)低于;(2)液体的热胀冷缩;把两处液面位置之间平均分成100份;(3)使用口径更细玻璃管(或试管的容积更大些)。
25.(6分)为了研究光照对蚯蚓活动的影响,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一: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没有影响。
猜想二: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有影响,而且蚯蚓不喜欢强光照射。
小柯组:取一纸盒并在其底部均匀地铺上湿土,将纸盒的一半用黑纸盖住以遮光。在遮光和不遮光的交界处放一条蚯蚓,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
(1)如果猜想二成立,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请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答案】蚯蚓向遮光一侧移动;只有一条蚯蚓,实验存在偶然性或未进行多次实验;B
26.(8分)为探究动物细胞的结构,小明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
(1)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1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图2所示的哪个步骤的操作不规范引起? C (填字母)
(2)图2染色时滴加的药剂是  稀碘液(碘液) 。
(3)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  ④和⑦ (填标号)。
(4)低倍镜换高倍镜时,我们应该先把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  转换器 (填名称),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答案】(1)C;
(2)稀碘液(碘液);
(3)④和⑦;
(4)转换器。
【解答】解:(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可简单的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盖盖玻片时的正确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避免产生气泡。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1所示的物像中出现了气泡,原因可能是图2中所示的C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2)细胞核内有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后能更清晰的观察到细胞结构。因此图2染色时滴加的药剂是稀碘液(碘液)。
(3)有螺纹为物镜,图4中的④和⑤是物镜,物镜镜头越长的放大倍数越大,越短的放大倍数越小,故物镜中④放大倍数较小;目镜没有螺纹,图4中的⑥和⑦是目镜,目镜镜头越长的放大倍数越小,越短的放大倍数越大,故目镜中⑦放大倍数较小。因此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较短的物镜④和较长的目镜⑦。
(4)转换器上可安装不同倍数的物镜,作用是调换物镜。因此低倍镜换高倍镜时,我们应该移动装片把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图3中的②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反光镜和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故答案为:(1)C;
(2)稀碘液(碘液);
(3)④和⑦;
(4)转换器。
27.(5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某森林公园采集了几种生物,带回实验室观察。请据图回答问题。
(1)溪边岩石上发现植株矮小的苔藓,它依靠  假根 固着在岩石上,它是植物从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
(2)铁线蕨的叶片背面有褐色隆起,这些隆起内一般含有大量的  孢子 。
(3)研究发现,同一环境中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重金属含量(mg/kg)如下表:
项目 铅 铁 铜 锌
苔藓植物 43.47 1121 114.38 204.0
蕨类植物 20.52 234 9.00 43.6
检测结果表明:苔藓植物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能力  强 于蕨类植物,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叶片由  一 层细胞构成。  苔藓 植物常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
【答案】(1)假根。
(2)孢子。
(3)强;一;苔藓。
【解答】解:(1)苔藓依靠假根固着在岩石上,假根没有吸收作用。苔藓植物叶片绿色,小而薄,除能进行光合作用外,还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苔藓植物是植物从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
(2)铁线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叶片背面的褐色隆起是孢子囊群,每个孢子囊群中有多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很多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成熟以后从孢子囊中散放出来,如果落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3)由表格数据可知:苔藓植物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强于蕨类植物,因为苔藓植物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故答案为:(1)假根。
(2)孢子。
(3)强;一;苔藓。
28.(5分)根据“观察虾的形态结构及其对水生环境的适应”的实验,结合所提供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河虾身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D 。(选填字母代号)
A.河虾的身体呈褐色,体外有壳
B.河虾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C.河虾有两对触角
D.河虾有三对步行足和五对游泳足
(2)河虾是一种甲壳类节肢动物,那么,它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身体和足都分节 。
(3)河虾的哪些形态结构适应它的生活环境?请选出下列正确的选项: ACD 。(多选,填字母代号)
A.片状的泳足和扇状的尾适于游泳
B.前两对步行足有钳子利于摄食
C.羽毛状的鳃利于呼吸
D.两对长长的触角利于感知
【答案】(1)AD。
(2)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身体和足都分节。
(3)ACD。
【解答】解:(1)河虾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纲,河虾的体色呈青绿色,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它的体表被有坚韧的外壳(外骨骼),起保护作用;河虾的头胸部有5对细长的步行足,腹部有5对片状的游泳足,触角2对。河虾的形态各不相同,虾在水中平衡和沉浮时,身体的游泳足跟尾肢在起作用,AD错误。
河虾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有触角2对。
(2)河虾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身体分节,头胸部上披坚硬的头胸甲(外骨骼),属于节肢动物。
(3)ACD、片状的泳足和扇状的尾适于游泳、羽毛状的鳃利于呼吸、两对长长的触角利于感知水流,适于水中生活。
B、前两对步行足有钳子利于摄食,与水中生活无关。
故答案为:(1)AD。
(2)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身体和足都分节。
(3)ACD。
四.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5分)
29.(8分)对于生活中一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累积法、转换法等。如图是小科所做的一些相关测量:
(1)如图1所示,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  1.80 厘米,铜丝的直径是  1.1 毫米。
(2)为了测量出一只鸡蛋的体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了实验,如图2所示:
①在一个底面直径是8厘米的圆柱体玻璃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量得水面的高度是5厘米。
②将鸡蛋放入水中,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是6厘米。
如果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厘米3。(列式计算,答案保留整数)
【答案】(1)1.80;1.1;
(2)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50cm3。
【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2cm=2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mm;线圈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与10.80cm对齐,所以17圈的长度为L=10.80cm﹣9.00cm=1.80cm;细铜丝的直径为:d=≈0.11cm=1.1mm;
(2)玻璃杯底面积:3.14×()2=50.24cm2,
水的体积:V=50.24cm2×5cm=251.2cm3,
放入鸡蛋后水的体积:V'=50.24cm2×6cm=301.44cm3,
鸡蛋的体积:V″=V'﹣V=301.44cm3﹣251.2cm3=50.24cm3≈50cm3。
答:(1)1.80;1.1;
(2)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50cm3。
30.(9分)某校进行“制作简易温度计”的项目化学习,下面是他们部分学习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储备】
(1)历史上温度计的发明: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温度计,以被水封住的空气作为测温物质(如图)。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是根据  气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若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玻璃管中水柱上升,说明温度在  下降 (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2)温标(温度的标准)以及测温物质的确定
1632年,珍雷伊把伽利略温度计倒过来,并用水作测温物质。 西门特学院的学者将温度计充分接触牛和最寒冷的雪,标记好两个相应的液面位置,并将这两点之间分为若干等份。 1742年,摄尔修斯利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把水的沸点记为0℃,将冰点记为100℃,中间分为100等份。 施特默尔将这两点的数值对调,形成了现在使用的摄氏温标。
对于温标以及测温物质的确定过程认识正确的有  ACD 。
A.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温标必须具有稳定性
B.西门特学院的学者选择的温标具有一定缺陷,所以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C.施特默尔将这两点的数值对调,可能是因为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D.温标的确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E.测温物质只需要考虑凝固点即可
【制作过程】
(3)有了知识储备,各小组都制作出了简易温度计。
【成果交流】
(4)结合上述知识,同学们制作出了温度计,同学们发现不同小组容器内液体量并不相同,如图所示。
于是小组同学取三个相同的容器,A容器中一半是液体一半是空气,B容器中全部是液体,C容器中全部是空气,玻璃管中留少量有色液体,起指示作用进行实验,三组装置简化模型如上图。起始玻璃管中的液柱高度均相同。然后将三支自制温度计全部放入同一杯待测液体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液柱高度(h)变化的大小。观察到hC>hA>hB,请说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① 空气受热膨胀更明显 。你会选择哪种温度计模型并阐述你选择的理由② 选B,AC中有空气,液柱的变化受大气压强的影响,B全部是液体,与大气压强变化无关,只与液体的体积变化有关,B温度计受环境影响更小,实际测量更准确 。
【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下降;(2)ACD;(4)①空气受热膨胀更明显;②选B,AC中有空气,液柱的变化受大气压强的影响,B全部是液体,与大气压强变化无关,只与液体的体积变化有关,B温度计受环境影响更小,实际测量更准确。
【解答】解:(1)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若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玻璃管中水柱上升,说明气体的体积在减小,温度在下降;
(2)对于温标的确定过程认识正确的有: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温标必须具有稳定性;施特默尔将这两点的数值对调,可能是因为更符合人们的习惯;温标的确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故正确的ACD;
(4)ABC三个温度计的模型,其区别在于容器内空气的多少,而空气受热膨胀更明显,故会出现液柱高度变化的不同,在温度计的选择上要考虑减小其他因素的影响,故选B,其原因AC中有空气,液柱的变化受大气压强的影响,B全部是液体,与大气压强变化无关,只与液体的体积变化有关,B温度计受环境影响更小,实际测量更准确。
故答案为:(1)气体的热胀冷缩;下降;(2)ACD;(4)①空气受热膨胀更明显;②选B,AC中有空气,液柱的变化受大气压强的影响,B全部是液体,与大气压强变化无关,只与液体的体积变化有关,B温度计受环境影响更小,实际测量更准确。
31.(9分)近日,在东海之滨,连续数晚出现大片荧光海,夜幕下,绵长的海岸线变成了晶莹的蓝色,荧光随浪翻涌起舞,仿佛童话世界中大海流下的“蓝眼泪”。
资料一:潮流和风促进了海水涌动,使得底层大量的含N、P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
资料二:夜光藻,生活习性类似原生动物,也称夜光虫,以硅藻(单细胞植物)为食。其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0~25℃。
资料三: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夜光藻细胞中的荧光素酶能催化体内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冷光。夜光藻能通过发光吸引乌贼来保护自己,免受虾的捕食。
(1)写出上述环境中的一条食物链  硅藻(单细胞植物)→夜光藻→虾 。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春末夏初在海边形成“蓝眼泪”的原因。  春末夏初的温度比较低,适合夜光虫的生活,潮流和风促进了海水涌动,使得底层大量的含N、P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会使水中N、P等营养成分大量富集,促进水中的藻类等浮游植物繁殖,夜光虫以硅藻为食,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夜光藻细胞中的荧光素酶能催化体内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光。夜幕下,绵长的海岸线变成了晶莹的蓝色,荧光随浪翻涌起舞,仿佛童话世界中大海流下的“蓝眼泪”。 
【答案】(1)硅藻(单细胞植物)→夜光藻→虾;
(2)春末夏初的温度比较低,适合夜光虫的生活,潮流和风促进了海水涌动,使得底层大量的含N、P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会使水中N、P等营养成分大量富集,促进水中的藻类等浮游植物繁殖,夜光虫以硅藻为食,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夜光藻细胞中的荧光素酶能催化体内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光。夜幕下,绵长的海岸线变成了晶莹的蓝色,荧光随浪翻涌起舞,仿佛童话世界中大海流下的“蓝眼泪”。
【解答】解:(1)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故上述环境中的一条食物链为:硅藻(单细胞植物)→夜光藻→虾。
(2)春末夏初在海边形成“蓝眼泪”的原因是:春末夏初的温度比较低,适合夜光虫的生活,潮流和风促进了海水涌动,使得底层大量的含N、P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会使水中N、P等营养成分大量富集,促进水中的藻类等浮游植物繁殖,夜光虫以硅藻为食,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夜光藻细胞中的荧光素酶能催化体内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光。
故答案为:(1)硅藻(单细胞植物)→夜光藻→虾;
(2)春末夏初的温度比较低,适合夜光虫的生活,潮流和风促进了海水涌动,使得底层大量的含N、P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会使水中N、P等营养成分大量富集,促进水中的藻类等浮游植物繁殖,夜光虫以硅藻为食,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夜光藻细胞中的荧光素酶能催化体内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光。夜幕下,绵长的海岸线变成了晶莹的蓝色,荧光随浪翻涌起舞,仿佛童话世界中大海流下的“蓝眼泪”。
32.(9分)小明参加学校开展的“自制简易显微镜”项目化学习活动,他利用2块放大镜(A和B)、纸筒、光盘、平面镜和可升降支架等材料制作了一台“简易显微镜”(如图甲)。通过适当调节支架高度,调整标本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实验室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放大镜A相当于实验室光学显微镜中的  目镜 (填结构名称)。
(2)产品调试:小明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内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获得像的清晰度如丙图所示,他接下去操作是  适当上下调节可升降支架高度,直至像清晰 。
(3)项目化评价小组制定的“自制简易显微镜”评价表如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能精细调节像的清晰度 能粗略调节像的清晰度 无法调节像的清晰度
指标二 对像的大小和亮度都能进行调节 只能对像的大小或亮度进行调节 对像大小和亮度都不能进行调节
产品评价:根据“指标二”,小科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评为“待改进”。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简易显微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调节像的大小改进建议:可增加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和与之配套的长度不同的纸筒若干、将长度、内径合适的纸筒纵向切一条缝,放大镜从纸筒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可上下移动放大镜;调节像的亮度改进建议:增加凹面反光镜,在光盘下方固定挖有不同圆形孔径的纸板来遮光、在光盘的正下方固定一个亮度可调的小手电筒等光源来替代平面镜 。
【答案】(1)目镜;
(2)适当上下调节可升降支架高度,直至像清晰;
(3)调节像的大小改进建议:可增加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和与之配套的长度不同的纸筒若干、将长度、内径合适的纸筒纵向切一条缝,放大镜从纸筒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可上下移动放大镜;调节像的亮度改进建议:增加凹面反光镜,在光盘下方固定挖有不同圆形孔径的纸板来遮光、在光盘的正下方固定一个亮度可调的小手电筒等光源来替代平面镜。
【解答】解:(1)放大镜A接受人的眼睛,有放大物像的功能,相当于实验室光学显微镜中的目镜;
(2)产品调试:小科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内的像如图乙所示,可升降支架具有调焦的功能,因此,若要获得像的清晰度如丙图所示,他接下去操作是:适当上下调节可升降支架高度,直至像清晰;
(3)调节像的大小改进建议:可增加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和与之配套的长度不同的纸筒若干、将长度、内径合适的纸筒纵向切一条缝,放大镜从纸筒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可上下移动放大镜;调节像的亮度改进建议:增加凹面反光镜,在光盘下方固定挖有不同圆形孔径的纸板来遮光、在光盘的正下方固定一个亮度可调的小手电筒等光源来替代平面镜。
故答案为:
(1)目镜;
(2)适当上下调节可升降支架高度,直至像清晰;
(3)调节像的大小改进建议:可增加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和与之配套的长度不同的纸筒若干、将长度、内径合适的纸筒纵向切一条缝,放大镜从纸筒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可上下移动放大镜;调节像的亮度改进建议:增加凹面反光镜,在光盘下方固定挖有不同圆形孔径的纸板来遮光、在光盘的正下方固定一个亮度可调的小手电筒等光源来替代平面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A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第1~2章(浙教版2024)。
4.难度系数:0.5。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分)最早提出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和胡克 B.施莱登和施旺
C.布朗和牛顿 D.魏尔啸和爱因斯坦
2.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3.下列有关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
A.4.6km=4.6kmx1000=4600m
B.59cm=59x1000mn=59000mm
C.72mm=72x1000um=72000um
D.1.8m=1.8x1000=1800mm
4.小余在实验室发现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4℃。当冰融化后,水温度升高到x℃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增加10℃,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8℃。用此温度计去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y℃。则x、y的值分别为(  )
A.20、80 B.20、84 C.40、84 D.40、94
5.将一支普通温度计和一支示数为37℃的体温计放在窗台同一位置,记录一天中温度计示数T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并绘成图像,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6.小丽同学为测量小石块体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实验后跟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小丽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操作和读数均正确
7.装运氢氧化钠(或浓硫酸)(都有腐蚀性)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
A.爆炸性 B.易燃性C.毒性 D.腐蚀性
8.小明同学进行临时装片制作,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并绘制细胞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时应滴加一滴清水,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B.光线过暗时可通过调节显微镜的结构②,以增加视野亮度
C.从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调节显微镜的结构③
D.细胞结构c内含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9.海曙区龙观乡拥有原生态极好的深山峡谷环境,水汽丰沛,是许多蕨类植物生长的理想家园,比如尾叶稀子蕨(如图)。下列关于尾叶稀子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单子叶植物
B.没有根,只有茎和叶
C.通过自花传粉进行繁殖
D.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10.世上最大的动物是海洋巨无霸蓝鲸,体长83m,体重可达200t,脑大而发达,用肺呼吸,用鳍游动,体温恒定,哺乳,胎生.蓝鲸属于(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11.在余姚海涂水库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它的额和两眼前方有较密集的黑色刚毛,从头到颈是雪白的柔毛,其余部分体羽都是石板灰色。在如图所示的分类检索表中,白头鹤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下列各项中,能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是(  )
A.青草→蚱蜢→蛙→蛇
B.蛇→蛙→蚱蜢→青草
C.阳光→青草→蚱蜢→蛙→蛇
D.蟋蟀→蛙→蛇
13.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的高度为8.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40℃ B.37℃ C.50℃ D.33℃
14.如图所示,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测正方体的棱长 B.测圆锥的高
C.测圆的直径 D.测量铅笔的长度
15.小金制作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①是反光镜,当环境光线较弱时,应选用平面镜对光
B.图乙是给洋葱叶内表皮细胞染色,所用的液体可用碘液或红墨水
C.若要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图丙中的镜头组合②和③
D.若要把图丁中观察到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40分)
16.(6分)小余所在的兴趣小组发现: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时,所需温度计的要求是不同的。于是该小组对此展开了项目化学习活动,他们向老师借来了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
(2)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小余同学在测定余姚冬至日当天教室内的最高气温时,考虑到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最终选择    (选填“甲”、“乙”或“丙”)温度计进行实验。
17.(4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一支水银温度计连水银泡总长10厘米,最大刻度A处离顶部2厘米。将此温度计放入35℃的温水中,液面升到B处,B离顶部6.2厘米,如图所示。再将此温度计放入40℃的热水中,液面升至离顶部3.2厘米处。表示人体正常体温37℃的刻度值位置距顶部    厘米。
18.(4分)如图所示,小科在测量水管横截面的周长。
(1)他取一条长纸条紧包住水管,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戳一个小孔,如图a所示,而后将纸条拉直,纸条上就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测出纸条上两小孔之间的距离,由图b可知本次测量水管的周长为    厘米。
(2)该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填序号)决定的。
①测量者
②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③刻度尺的量程
19.(6分)小江同学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植物装片的实验:
(1)载物台上有待观察的装片时,应用    固定于适当的位置。
(2)若观察到目标细胞在视野左上方,为了使目标细胞处于视野中央,应向    移动装片。
(3)若某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最明显的现象是细胞核中出现    。
20.(8分)如图1所示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其中含有遗传信息的结构是    (填字母),名称是    。使用显微镜(如图2所示)观察细胞时,需先转动粗准焦螺旋    (填字母),找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    (填字母),找到清晰物像。
21.(8分)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表示植物细胞的是图    (选填“甲”或“乙”)。
(2)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炒西红柿时,会有汁水流出,这些汁水主要是    。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绿色,而把青菜煮沸后,水就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煮沸后破坏了细胞的    (填序号和结构名称)。
22.(4分)下列是一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小强在野外游玩发现了4种动物P、Q、R和S,并设计以下的二歧式检索表来分辨这些动物。
1a体外长有毛皮,胎生—哺乳类
1b体外没有毛皮,卵生—2
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P
2b体外无羽毛,体温不恒定—3
3a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Q
3b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4
4b幼体、成体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无四肢,用鳍划水—S
这些动物中有一种是蟒蛇,它是    ,还有一种是麻雀它是    。(填“P”“Q”“R”或“S”)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23.(8分)小科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小科选取一张废弃的墙纸,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废弃墙纸长度为L1。
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
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除没必要实验步骤后合理的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
(2)测得墙纸厚度的表达式是 。(用所给字母表示)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选填字母)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墙纸厚度不均匀
C.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24.(8分)小科同学利用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红墨水制作了简易温度计甲乙,如图。
(1)将甲温度计的试管放入一杯清水中,发现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则清水的温度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室温。
(2)乙温度计是利用    性质制成的。为了给乙温度计标上刻度,该同学将装满红墨水的试管先浸入到标准状况下的沸水中,待玻璃管内的液面稳定后在液面处标注100℃,待冷却后再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面稳定后在液面处标注0℃,然后    (填写具体操作)即可制成一支刻度均匀且分度值为1℃的温度计。
(3)如果要提高两温度计的准确性,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意见:   。
25.(6分)为了研究光照对蚯蚓活动的影响,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一: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没有影响。
猜想二: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有影响,而且蚯蚓不喜欢强光照射。
小柯组:取一纸盒并在其底部均匀地铺上湿土,将纸盒的一半用黑纸盖住以遮光。在遮光和不遮光的交界处放一条蚯蚓,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
(1)如果猜想二成立,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请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对此,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26.(8分)为探究动物细胞的结构,小明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
(1)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1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图2所示的哪个步骤的操作不规范引起?   (填字母)
(2)图2染色时滴加的药剂是    。
(3)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    (填标号)。
(4)低倍镜换高倍镜时,我们应该先把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    (填名称),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27.(5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某森林公园采集了几种生物,带回实验室观察。请据图回答问题。
(1)溪边岩石上发现植株矮小的苔藓,它依靠    固着在岩石上,它是植物从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
(2)铁线蕨的叶片背面有褐色隆起,这些隆起内一般含有大量的    。
(3)研究发现,同一环境中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重金属含量(mg/kg)如下表:
项目 铅 铁 铜 锌
苔藓植物 43.47 1121 114.38 204.0
蕨类植物 20.52 234 9.00 43.6
检测结果表明:苔藓植物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能力    于蕨类植物,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叶片由    层细胞构成。    植物常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
28.(5分)根据“观察虾的形态结构及其对水生环境的适应”的实验,结合所提供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河虾身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选填字母代号)
A.河虾的身体呈褐色,体外有壳
B.河虾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C.河虾有两对触角
D.河虾有三对步行足和五对游泳足
(2)河虾是一种甲壳类节肢动物,那么,它属于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3)河虾的哪些形态结构适应它的生活环境?请选出下列正确的选项:   。(多选,填字母代号)
A.片状的泳足和扇状的尾适于游泳
B.前两对步行足有钳子利于摄食
C.羽毛状的鳃利于呼吸
D.两对长长的触角利于感知
四.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5分)
29.(8分)对于生活中一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累积法、转换法等。如图是小科所做的一些相关测量:
(1)如图1所示,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    厘米,铜丝的直径是    毫米。
(2)为了测量出一只鸡蛋的体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了实验,如图2所示:
①在一个底面直径是8厘米的圆柱体玻璃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量得水面的高度是5厘米。
②将鸡蛋放入水中,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是6厘米。
如果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厘米3。(列式计算,答案保留整数)
30.(9分)某校进行“制作简易温度计”的项目化学习,下面是他们部分学习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储备】
(1)历史上温度计的发明: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温度计,以被水封住的空气作为测温物质(如图)。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若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玻璃管中水柱上升,说明温度在    (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2)温标(温度的标准)以及测温物质的确定
1632年,珍雷伊把伽利略温度计倒过来,并用水作测温物质。 西门特学院的学者将温度计充分接触牛和最寒冷的雪,标记好两个相应的液面位置,并将这两点之间分为若干等份。 1742年,摄尔修斯利用水银作为测温物质把水的沸点记为0℃,将冰点记为100℃,中间分为100等份。 施特默尔将这两点的数值对调,形成了现在使用的摄氏温标。
对于温标以及测温物质的确定过程认识正确的有    。
A.测量是一个把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温标必须具有稳定性
B.西门特学院的学者选择的温标具有一定缺陷,所以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C.施特默尔将这两点的数值对调,可能是因为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D.温标的确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E.测温物质只需要考虑凝固点即可
【制作过程】
(3)有了知识储备,各小组都制作出了简易温度计。
【成果交流】
(4)结合上述知识,同学们制作出了温度计,同学们发现不同小组容器内液体量并不相同,如图所示。
于是小组同学取三个相同的容器,A容器中一半是液体一半是空气,B容器中全部是液体,C容器中全部是空气,玻璃管中留少量有色液体,起指示作用进行实验,三组装置简化模型如上图。起始玻璃管中的液柱高度均相同。然后将三支自制温度计全部放入同一杯待测液体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液柱高度(h)变化的大小。观察到hC>hA>hB,请说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①   。你会选择哪种温度计模型并阐述你选择的理由②   。
31.(9分)近日,在东海之滨,连续数晚出现大片荧光海,夜幕下,绵长的海岸线变成了晶莹的蓝色,荧光随浪翻涌起舞,仿佛童话世界中大海流下的“蓝眼泪”。
资料一:潮流和风促进了海水涌动,使得底层大量的含N、P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
资料二:夜光藻,生活习性类似原生动物,也称夜光虫,以硅藻(单细胞植物)为食。其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0~25℃。
资料三: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夜光藻细胞中的荧光素酶能催化体内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冷光。夜光藻能通过发光吸引乌贼来保护自己,免受虾的捕食。
(1)写出上述环境中的一条食物链    。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春末夏初在海边形成“蓝眼泪”的原因。    
32.(9分)小明参加学校开展的“自制简易显微镜”项目化学习活动,他利用2块放大镜(A和B)、纸筒、光盘、平面镜和可升降支架等材料制作了一台“简易显微镜”(如图甲)。通过适当调节支架高度,调整标本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实验室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
(1)放大镜A相当于实验室光学显微镜中的    (填结构名称)。
(2)产品调试:小明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内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获得像的清晰度如丙图所示,他接下去操作是    。
(3)项目化评价小组制定的“自制简易显微镜”评价表如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能精细调节像的清晰度 能粗略调节像的清晰度 无法调节像的清晰度
指标二 对像的大小和亮度都能进行调节 只能对像的大小或亮度进行调节 对像大小和亮度都不能进行调节
产品评价:根据“指标二”,小科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评为“待改进”。为使“指标二”达到优秀水平,请你对该“简易显微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科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A卷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45分,每小题3分)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B
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40分)
16.【答案】( 1 )热胀冷缩;(2)37.5;(3)丙。
17.【答案】热胀冷缩;5。
18.【答案】(1)7.95;(2)②。
19.【答案】(1)压片夹。
(2)左上方。
(3)染色体。
20.【答案】B;细胞核;b;c。
21.【答案】(1)甲。
(2)细胞;细胞液;D细胞膜。
22.【答案】Q;P。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23.【答案】A;CBD;;AB
24.【答案】:(1)低于;(2)液体的热胀冷缩;把两处液面位置之间平均分成100份;(3)使用口径更细玻璃管(或试管的容积更大些)。
25.【答案】蚯蚓向遮光一侧移动;只有一条蚯蚓,实验存在偶然性或未进行多次实验;B
26.【答案】(1)C;
(2)稀碘液(碘液);
(3)④和⑦;
(4)转换器。
27.【答案】(1)假根。
(2)孢子。
(3)强;一;苔藓。
28.【答案】(1)AD。
(2)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身体和足都分节。
(3)ACD。
四.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5分)
29.【答案】(1)1.80;1.1;
(2)这只鸡蛋的体积大约是50cm3。
30.【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下降;(2)ACD;(4)①空气受热膨胀更明显;②选B,AC中有空气,液柱的变化受大气压强的影响,B全部是液体,与大气压强变化无关,只与液体的体积变化有关,B温度计受环境影响更小,实际测量更准确。
31.【答案】(1)硅藻(单细胞植物)→夜光藻→虾;
(2)春末夏初的温度比较低,适合夜光虫的生活,潮流和风促进了海水涌动,使得底层大量的含N、P元素的物质被带到表层,会使水中N、P等营养成分大量富集,促进水中的藻类等浮游植物繁殖,夜光虫以硅藻为食,受到海浪拍打、划船等强烈扰动时,夜光藻细胞中的荧光素酶能催化体内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具有能量的含氧荧光素,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浅蓝色的光。夜幕下,绵长的海岸线变成了晶莹的蓝色,荧光随浪翻涌起舞,仿佛童话世界中大海流下的“蓝眼泪”。
32.【答案】(1)目镜;
(2)适当上下调节可升降支架高度,直至像清晰;
(3)调节像的大小改进建议:可增加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和与之配套的长度不同的纸筒若干、将长度、内径合适的纸筒纵向切一条缝,放大镜从纸筒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可上下移动放大镜;调节像的亮度改进建议:增加凹面反光镜,在光盘下方固定挖有不同圆形孔径的纸板来遮光、在光盘的正下方固定一个亮度可调的小手电筒等光源来替代平面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