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2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习目标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预习新知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提出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
2.作出假设:   。
3.实验设计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
编号 材料处理 1号 馒头碎屑+2 mL唾液 充分搅拌 放入37 ℃
的温水中
5~10分钟
2号 馒头碎屑+2 mL清水 充分搅拌 3号 馒头块+2 mL唾液 不搅拌 对照 实验 变量 现象 原因分析 结论
1号 和 2号 . . 1号 . 淀粉被唾液 淀粉酶分解 唾液能分解淀粉(淀粉在口腔中被消化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2号 . . . 1号 和 3号 牙齿的 咀嚼和 舌的 搅拌 1号 . 淀粉被唾液 淀粉酶分解 淀粉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3号部 分 . . . . 4.实验分析
唾液
淀粉酶
不变蓝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清水不能
分解淀粉
唾液淀粉酶
没有将淀粉全
部分解
5.注意事项
(1)馒头和唾液的量要   。
(2)水浴加热时间要适当;水浴温度要控制在   ,其原因是此温度最接近口腔温度,在此温度下,   。
适当
37 ℃
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情境探究 拓展思维
某校兴趣小组为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做了如下实验:取两支试
管,编号为1、2,各加入2 mL的淀粉糊;再向1号试管和2号试管分别加入2 mL清水和2 mL唾液,充分振荡后放入37 ℃的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向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进行检验,观察2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① ② ③
[问题1]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对照。
[问题2]最后淀粉糊不变蓝的是几号试管 该现象说明什么
提示:2号。说明该试管中的淀粉已经被唾液分解。
[问题3]有人喜欢吃“汤泡饭”或“水泡饭”,你认为这样的吃法好吗 为什么
提示:不好;米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汤泡饭”和“水泡饭”影响食物在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这一过程,从而影响淀粉的消化,直接进入胃中,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易吸收,还加重了肠胃的负担,容易引起肠胃疾病。
[问题4]通过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时要细嚼慢咽等。
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
1.我们在咀嚼馒头时会觉得有甜味,这是因为( )
A.馒头在口腔内被分解成了葡萄糖
B.馒头和唾液混合产生了葡萄糖
C.馒头中包有白糖
D.馒头在口腔内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D
2.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小敏设置了三组实验(如表所示,三组的馒头是等量的),一起放到37 ℃温水中,一段时间后,请比较三组试管内剩余淀粉的含量( )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A
① 馒头碎屑 2 mL唾液,搅拌
② 馒头碎屑 2 mL清水,搅拌
③ 馒头块 2 mL唾液,不搅拌
3.某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后,得出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
A.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咀嚼后变甜,是淀粉被消化成了麦芽糖
B.可以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消化
C.牙齿咀嚼和舌头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不起作用
D.唾液可以消化淀粉,该实验需要在37 ℃条件下进行
C
4. 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根据图中的信息,②③两支试管的处理方式分别为( )
A.加入清水,不搅拌;加入唾液,充分搅拌
B.加入清水,不搅拌;加入唾液,不搅拌
C.加入清水,充分搅拌,加入唾液,充分搅拌
D.加入清水,充分搅拌;加入唾液,不搅拌
D
5.在“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如图所示,10分钟后取出分别滴加碘液,你认为乙组的试管中滴加的液体及试管内颜色变化情况是( )
A.清水 甲变蓝色 B.唾液 甲变蓝色
C.清水 乙变蓝色 D.唾液 乙变蓝色
B
6.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现象,下列归纳或推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
B.让唾液发挥作用的适宜温度是37 ℃左右
C.试管内的混合液加碘液不变蓝,则证明试管内淀粉已被唾液消化成葡萄糖
D.馒头富含淀粉,遇碘液后会变蓝
C
7.某兴趣小组按照下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预测实验现象最可能为( )
C
组别 加入的物质 处理 温度 (℃) 保温时长 (min) 加碘液后
的现象
甲 适量馒 头碎屑 2 mL 唾液 搅拌 37 10 ①
乙 适量馒 头碎屑 2 mL 清水 搅拌 37 10 ②
A.①变蓝、②不变蓝 B.①不变蓝、②不变蓝
C.①不变蓝、②变蓝 D.①变蓝、②变蓝
8.(2024济宁模拟)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试管均置于37 ℃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会变蓝色
B.②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对照,变量是唾液
D
9.将酵素甲和淀粉溶液在试管中均匀混合,并定时测量试管内的淀粉浓度。如图所示,试管内淀粉浓度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下列关于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降低甲的活性,会使淀粉的合成速率变快
B.若提高甲的活性,会使淀粉的分解速率变快
C.甲与淀粉充分反应后,最终会被分解成脂肪和甘油
D.甲也可以促进大分子蛋白质发生分解
B
10.为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的清水和唾液的量应相等
B.烧杯中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7 ℃
C.两支试管中加入碘液后1号试管不变蓝
D.该实验证明唾液可将淀粉消化为葡萄糖
D
1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如图所示实验,①~⑤表示实验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步骤有误,应改为①②④⑤③
B.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应使用大块馒头
C.实验水浴时间过短,应延长到10分钟
D.实验缺乏对照,应另设对照组,将唾液换为2毫升清水,其余与实验组相同
B
12.(2024淄博模拟)以下图表是有关某种淀粉酶的实验设计和结果,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物质能抑制该淀粉酶发挥作用
B.pH=7时,该淀粉酶的作用速率最快
C.该淀粉酶在40 ℃条件下作用较佳
D.该淀粉酶在作用35分钟后失去活性
C
13.(2023天水)小张同学吃大饼时,多咀嚼了一会儿,感觉到甜味。为探究其原因,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新鲜大饼,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切碎(模拟牙齿咀嚼);C块不做处理。
②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为①②③号,分别做如下处理:
编号 大饼 状态 加入 液体 处理 方式 颜色
变化
①号试管 大饼碎屑A 2毫升唾液 将3支试管放入37 ℃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
②号试管 大饼碎屑B 2毫升清水
③号试管 大饼块C 2毫升唾液 浅蓝色
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大饼中的淀粉分解成   ,所以人吃大饼时可感觉到甜味。
(2)①号试管的颜色变化是   ,其原因是   。
(3)②号试管的颜色变化是   ,其原因是   。
麦芽糖
不变蓝
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
变蓝
淀粉未分解,遇碘变蓝
14.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米饭在口腔里越来越甜,这是由于口腔中的唾液使米饭中的淀粉开始分解为其他有甜味的糖类,下面是某小组进行的一个实验,请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1:取适量的新鲜米饭,打碎,做成匀浆并振荡,分成2等份。
步骤2: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步骤3:取2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2。
步骤4:进行如图系列操作。
(1)上述图示D的1、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后,呈蓝色的是   号,碘液的作用是用来检验是否存在   。
(2)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   对淀粉的作用。
(3)如果将C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0 ℃,再重复D过程,这两个试管中匀浆的颜色都是蓝色,说明   能影响唾液中消化酶作用的发挥。
1
淀粉
唾液
低温
(4)如图曲线表示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经过消化道的各个器官时被消化的程度。请判断唾液淀粉酶属于   。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