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综合练习试卷(pdf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综合练习试卷(pdf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单元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是一个中学生在“我和国旗合个影”主题活动中拍的照片,请你估测“合影”中的国旗高度最接近
( )
A.1.6 米 B.3.2 米 C.4.8 米 D.6.4 米
2.小俊在使用水银体温计给同学测量体温,在给甲同学测量前他看了读数为 37℃ ,
直接给 甲同学测量结束后是 37℃ ,甩了之后给乙同学测量温度为 37℃ ,然后直
接给丙同学测量的 温度为 37.5℃ ,测量的体温准确的是 ( )
A.甲 乙 丙 B.甲 丙 C.甲 乙 D.乙

3.做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时,在菜豆种子的子叶上滴上碘液,两组同学分别观察到“变蓝”和“不
变蓝”两种不同的现象,他们纠结着该记录哪个观察结果。你支持的做法是( )
A.根据参考答案都记录“变蓝”B.根据老师说的结果都记录“不变蓝”
C.如实记录各自观察到的现象 D.去网上查,记录权威网站上的观点
4.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
C.获取相关的事实或证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它医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5.用最小刻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结果是 450.6mm,换用最小刻度是厘米
的刻度尺测量这一物体,其结果应是( )
A.45.06 厘米 B.450.6 厘米 C.45.1 厘米 D.45 厘米
6.要测量出一张普通邮票的质量,下列方案中可行的是( )
A.先测一只信封的质量,再将邮票贴在信封上,测出信封和邮票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邮票质量
B.先测出数百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邮票的张数
C.天平是测质量的精密仪器,直接把一张邮票放在托盘内可以测量出
D.用刻度尺测出邮票的长宽厚,计算出邮票体积,再查找出有关纸的密度,算出邮票的质量
7.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家庭餐桌的高度约为 80cmB.一张普通纸的厚度约为 0.1cm
C.一名健康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100kg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约为 37℃
8.一量筒中原有 50 毫升水,现在往里面放人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
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
升到 56 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
A.6 cm
3 B.18 cm
3 C.12 cm
3 D.24 cm
3
9.小明在记录一些长度的测量结果时,忘记了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 cm( )
A.物理书的长是 2.25 B.一支圆铅笔的直径是 7.1
C.茶杯的高度是 9.5 D.黑板的宽是 1.28
10.某体温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某粗心的护士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就用它直接去测甲、乙两病人的体温,
体温计先后的示数是 39 ℃和 39.5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 39 ℃,乙的体温一定是 39.5 ℃
B.甲的体温一定是 39 ℃,乙的体温可能是 39.5 ℃
C.甲的体温可能是 39 ℃,乙的体温一定是 39.5 ℃
D.甲的体温可能是 39 ℃,乙的体温可能是 39.5 ℃
1 / 16
11.以下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
B.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大
12.一量筒中原有 50 毫升水,现在往现在往里面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
之一木块的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
中水位上升到 56 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24
3
厘米 B.18
3
厘米 C.12
3
厘米 D
3
.16 厘米
13.很多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却不知道自己的体积,某同学身高 170cm,体重 60kg,他的体
积约为( )
A 0.006m3 B 0.06 m3 C 0.6m2 D 6m2. . . .
14.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凡提,他在众臣面前一定要让阿凡提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
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像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像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话,
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这则故事说明了( )
A.测量总是有误差的 B.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C.测量工具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 D.测量前应选择合适的工具
15.西瓜味甘汁多,清爽解渴,是盛发佳果。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
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就“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得出结论
16.下列对科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要仔细观察,善于提出问题 B.要认真做实验,收集相关资料
C.要善于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问题答案 D.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无法研究
17.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四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
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18.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
持水平,读数为 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5mL,则该学生实际倒
出液体的体积是( )
A.肯定大于 15mLB.肯定小于 15mLC.肯定等于 15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5mL
19.小明同学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在 0℃时水银柱长 5 厘米;在 100℃时水银柱长 25 厘米。用这支温
度计去测一杯水时,水银柱长为 12 厘米。则这支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注意:其实 12 厘米中包括了 5
厘米)( )
A.28℃ B.35℃ C.48℃ D.60℃
20.小丽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她得到的是-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温度计
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做了一个记号 A,然后在 1 标准大气压
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做好记号 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
记间的距离是 40cm。然后她用此温度计来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 A 点 24cm,
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
A.20℃ B.30℃ C.40℃ D.60℃
二、填空题
21.有下列现象: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B.火山爆发;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D.含
羞草开花;E.伊拉克战争;F.“神舟六号”上天;G.种子发芽;H.大雁南飞;I.昆虫蜕皮,青蛙
冬眠。其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有 。
22.观察可分为两种:不需要测量具体数据的观察叫定性观察;需要测量具体数据的观察叫定量观察。
那么用放大镜观察指纹属于 用米尺测量课桌高度属于 。
2 / 16
2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
为 100℃。将 0~100℃之间划分为 100 等分,每一等分就是 1℃。华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32℉(℉,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212℉。将 32~
212℉之间划分为 18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 l℉。则华氏度F与摄氏度 t之间的关系是F= ℉。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 ℉。
24.兽医给动物园里的黑猩猩检查身体,用 测量黑猩猩的身高,用体温计测量
黑猩猩的体温;温度表示物体的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
25.如图中硬币的直径为 cm。选用这一刻度尺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 4 次测量,结果如
下:12.34cm、12.36cm、12.35cm、12.3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
26.下面是“观察蚯蚓”的实验,请结合图像回答问题:
(1)观察发现,蚯蚓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靠近图中 1 的一端是蚯蚓
的 。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后到前触摸蚯蚓腹面感觉很粗糙,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许多刚毛,
其作用是 。
(3)“观察蚯蚓”的实验结束后,对蚯蚓的最佳处理方法是 。
27.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cm 。
(2)图乙是体温计,此时指示的温度是 ℃。
3 3( )图丙中,小石块的体积为 cm 。
28.如下图甲所示,体温计示数是 ℃,因体温计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
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 方向观察(选填“A”、“B”
或“C”)。
29.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地在
一支铅笔上缠绕 18 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这一品
牌导线的直径是 mm。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填“大”或“小”)
3 / 16
30.小红做实验时发现一只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温度计插入冰水混
合物中的示数是 4℃,放入沸水(一个标准大气压)时的它的示数为 54℃.仔细观察,他的刻度是均
匀的,则这只温度计的示数为 26℃时,实际温度是 ,在 ℃时,这只温度计的温度
等于实际温度。
三、解答题
31.点燃一支蜡烛,将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2.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小江在某次实验中想准确量取 10mL 水,实验室中有以下 3 种规格的量筒,他应选择
A.50mL,最小刻度为 5 毫升的量筒
B.20mL,最小刻度为 1 毫升的量筒
C.5mL,最小刻度为 0.1 毫升的量筒
(2)请用文字描述量取 10mL 水的具体操作步骤.
33.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
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
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 A 为一小塑
料瓶,B 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 A 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管内外有一段高度差
为 h 的液柱,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 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 h(厘米) 30.2 25.0 19.8 9.4 4.2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 h,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上表所
示:
(1)装置中塑料瓶里面的空气相当于常用的水银温度计中的哪个结构? (注:常用的水
银温度计由玻璃泡、玻璃柱和水银构成。)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是利用 原理工作的。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得:当温度为 23℃时,水柱高度 h 为 厘米。
(4)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 。(写
出一点即可)
34.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较高温度的液体,它的结构如图甲,利用它测得某物质温度如图乙。
(1)图乙中酒精温度计的读数是 。
(2)酒精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
(3)酒精是无色液体,而温度计中的酒精一般添加了红色的染料,这样做的目的
是 。
(4)若用图丙中的 a、b、c 三个容器制成温度计,为了使温度计的精确度更高,应选择哪种容器?
并说明理由。
4 / 16
四、实验探究题
35.在饭店用餐前,服务员热情地给每位同学倒了一杯温开水给同学们解渴。小科灵机一动,拿出随
身带来的温度计,做起了研究:将温度计插入自己的这杯温水中,让杯中的温水自然冷却,并用手表
记录了时间,每隔两分钟读一次温度计,并将读数记录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温度(℃) 60 52 45 39 34 30 27 25 24 24 24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反映
实验过程 。
(3)与普通温度计相比,体温计更精确,是因为
36.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
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 V2,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1-V2。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轻轻
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 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 (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
(2)如果某同学实验读数如图 1 所示,则测得该石块的体积是 。
(3)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填字母,多选)。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4)甲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 2 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
积来测量气体体积,如图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是 (填“a”“b”或“c”)。
37.为了探究食品上滋生微生物的某些条件,将新鲜猪肉在水中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冷却,取澄清的
猪肉汁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等量的猪肉汁分别加入标有 A、B、C 的三只锥形瓶中。静置 1 小时,然后用脱脂棉花
塞住瓶口。
步骤二:把 A 锥形瓶放人冰箱的保鲜室内,保鲜室的温度为 6 ℃。
步骤三:把 B 锥形瓶放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此时室温是 25 ℃。
步骤四:把 C 锥形瓶加热煮沸后,放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此时室温是 25℃。
步骤五:几天后,用放大镜对三只锥形瓶内的猪肉汁进行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内(观察不到微生
5 / 16
物,用“-”表示;观察到有微生物,用“+”表示;微生物较多用“++”表示;微生物很多用“+++”表示)。
锥形瓶 观察结果
A +
B +++
C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步骤三、四,你认为实验中的变量是 (填字母)。
A.温度 B.水分 C.是否有活的微生物
(2)通过 A、B 两只锥形瓶的实验及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根据以上实验,请你写出一条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 。
38.下面是小范同学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沸腾水温度的实验步骤。
(1)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D.取出温度计;
E.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F.整理仪器,检查实验结果,与估计值比较
请将这些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
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从 26℃上升到 100℃,若测量过程中一不小心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部,
测量值会 (填“偏大”、“偏小”、“不变”)。
(2)小范发现,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测量从同一个热水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时,不同的小组得到
的实验结果都不太一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小范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呢 她查
阅了一些资料,并且按照如下方法校验普通水银温度计:
⒈检擦温度计的玻璃部分是否有破损、刻度是否清晰,否则就得更换;
⒉用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冰块,让它自然熔化,形成冰水混合物;
⒊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读出此时示数为 2℃;
⒋取另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⒌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沸水中,读出此时示数为 98℃
①若用该温度计测量实际温度为 50℃的物体时,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②若测量某未知温度的物体时,示数为 26℃,则该物体的实际温度为 ℃
6 / 16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将国旗的高度与人的身高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正常人的身高大约在 1.7m 左右,而国旗的高度大约为人的身高的 2 倍,则
国旗的高度约为:1.7m×2=3.4m≈3.2m。
故选 B。
2.【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端细小的弯曲,因此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通过这个位置流回液泡,
那么体温计的液泡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根据题意可知,测量甲的体温时示数保持不变,则甲的体温
可能低于或等于 37℃。在测量乙的体温前甩了几下,因此乙的体温正确,为 37℃。测量丙的示数为
37.5℃,大于体温计原来的示数 37℃,因此水银柱上升,则丙的体温就是 37.5℃。
因此体温准确的是乙和丙。
故选 D。
3.【答案】C
【解析】【分析】对于实验结果的记录应该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实验时应该如实记录下自己的
观察结果;
【解答】对于实验结果的记录应该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应该如实记录各自观察到的现象;
故答案为:C.
4.【答案】C
【解析】【分析】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解答】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
指摸脉象。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疾病,却不是望闻问切的主要目的,A 不符合题意。
B、望闻问切并不局限于在建立假设上,B 不符合题意。
C、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这样搜集了相关的病人信息或
证据,医生对病人的病情有些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是望闻问切的主要目的,C 符合题意。
D、病人去看病,医生主要是替病人治病,却不是为了积累临床经验,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测得的数据可分为两部分,准确值部分和估计值部分。
数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是对刻度尺中最小刻度间的数值的估计。
【解答】题中 用最小刻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结果是 450.6mm ,45 厘米是
准确值部分,06 说明物体长度超过 45 厘米,06 表示 1mm 不到,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中,可
估计成 1mm,所以结果应是 45.1 厘米,C 选项正确,A、B、D 正确。
故选 C
6.【答案】B
【解析】【分析】四个选择项看似都能测出邮票的质量,但注意邮票的质量很小,单独一张天平基本
显示不出其质量值.
【解答】解;用累积法测出数百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邮票的张数,得到一张邮票的质量.
故选 B.
7.【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长度、质量和温度的知识判断。
【解答】A.家庭餐桌的高度约为 80cm,故 A 正确;
B.一张普通纸的厚度约为 0.1mm,故 B 错误;
C.一名健康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kg,故 C 错误;
7 / 16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约为 25℃,故 D 错误。
故选 A。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物体浸入水中,液体体积会增加,增加体积即为物体体积分析。
【解答】设木块的体积为 V,则木块吸收的水分为 1/4V,浸入二分之一后量筒水位上升到 56mL,即
水位增加了 6mL,则 V/2-V/4=6mL,V=24mL;
故答案为:D。
9.【答案】C
【解析】【分析】学生用刻度尺的长度为 20cm,人的正常身高在 1.5m~2m 之间,分析各个选项中物体
的长度,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即可。
【解答】A.物理书的长是 2.25dm,故 A 不合题意;
B.一支圆铅笔的直径是 7.1μm,故 B 不合题意;
C.茶杯的高度是 9.5cm,故 C 符合题意;
D.黑板的宽是 1.28m,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 C。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这导致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流回液泡。在不甩动
的情况下,体温计的示数只能不变或上升,即示数不变时,实际体温可能低于或等于体温计的示数;
当示数增大时,示数就是实际体温。据此可知,测量甲的示数为 39℃,那么甲的体温可能低于或等于
39℃;测量乙的体温时,示数 39.5℃>39℃,则液柱上升,示数是正确的。
故选 C。
11.【答案】D
【解析】【分析】(1)根据“俯大仰小”的规律分析;
真实长度
(2)根据测量值= 分析;
标准刻度
(3)注意线圈之间的空隙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注意热胀冷缩对物体长度的影响。
【解答】A.根据“俯大仰小”的规律可知,在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
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真实长度
B.根据测量值= 可知,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
标准刻度
实值要大,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没有紧密,那么测得的长度是金属丝的直径和空隙之和,则
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可知,钢直尺在夏天时的标准刻度间隔大于冬天,因此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
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小,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 D。
12.【答案】A
【解析】【分析】设木块的体积为 V,木块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求出水的体积,
已知量筒中被吸入木块后的体积和放入木块后的体积,可以得到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进一步得到木
块的总体积。【解答】设木块的体积为 V,木块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
即 V 吸=
1V;
4
1
因此水的体积变为:50- V;
4
8 / 16
木块一半浸入水中,木块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
56mL-(50mL 1V 1)= V,
4 2
解得:所以木块的体积 V=24cm
3
.故 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13.【答案】B

【解析】【分析】人的密度与水差不多,已知质量根据公式 = 计算体积即可。
【解答】人的密度与水差不多,即 = 1 × 10/;
60
那么这个同学的体积大约为: = = 3 = 0.06 。 10 /3
故选 B。
14.【答案】B
【解析】【分析】测量是指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当公认的标准相同时,测出的
待测量基本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有国际统一的一些测量标准,如长度、质量、体积等。而当标准不一
样时,测量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
【解答】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凡提,他在众臣面前一定要让阿凡提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
凡提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像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像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
话,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这故事说明了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B 选项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15.【答案】C
【解析】【分析】在西瓜成熟过程中,瓜皮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发生变化,果肉成熟的瓜皮弹性更大,
拍打起来会有轻微的回弹感。当人们敲击西瓜振动发声后,分析产生的音波信号判断瓜的成熟和未成
熟。
【解答】用手拍打西瓜,根据西瓜发生的声音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成熟程度不同的西瓜在被拍打
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和音色都不同,该方法是收集西瓜成熟的证据,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D
【解析】【分析】科学研究可以是复杂的问题的研究,只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完成。也可以是日常生
活中的问题的研究,普通人都可能在进行着科学研究。不管复杂或是简单的问题,都有着相似的研究
方法: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解答】
A、要仔细观察,善于提出问题,科学研究需要观察并提出问题,正确,A 错误;
B、要认真做实验,收集相关资料,科学研究需要多实验,正确,B 错误;
C、要善于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问题答案,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答案,正确,C
错误;
D、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无法研究,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包含着很多的科学规律,科学知
识,我们也在研究。错误,D 正确。
故选 D
17.【答案】C
【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去掉
错误数据,然后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数即可。
【解答】比较可知,12.75cm 明显偏大,将其去掉。
那么该物体的长度应该为:12.34+12.36+12.35
3 = 12.35

9 / 16
故选 C。
18.【答案】A
【解析】【解答】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 20mL 是正确的量液方法,
倒出部分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5 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
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 5 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 15mL.
【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1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100℃对应的液柱的长度为:25cm-5cm=20cm;上升的温度与水银柱的
5
变化的长度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 t,水银柱的长度为 l,那么: = ,据此计算即可。
100℃ 20
5
【解答】根据公式 得到:
100℃ = 20
12 5

100℃ = 20
解得:t=35℃。
故选 B。
20.【答案】D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线是均匀的,因此水银柱变化的长度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冰水混
合物的温度为 0℃,而沸水的温度为 100℃。设温度为 t,水银柱的长度为 x,那么存在这样的关系:
100℃ 0℃ 0℃ 100℃
= ,即 = ,据此计算即可。
40 40
A 24cm 100℃ 【解答】当液柱所处的位置距离 点为 时,根据 = 得到:40
100℃
= ;
40 24
解得:t=60℃。
故选 D。
21.【答案】ABCDGHI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是指不在人为作用下产生的表现,是由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不
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
【解答】A.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B.火山爆发;C.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D.含羞草
开花;G.种子发芽;H.大雁南飞;I.昆虫蜕皮,青蛙冬眠,这些都不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是自
然现象;E.伊拉克战争;F.“神舟六号”上天,这是人为因素所控制的,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ABCDGHI。
22.【答案】定性观察;定量观察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两类观察的定义可对具体的观察进行分类。
【解答】由题意可知: 观察可分为两种:不需要测量具体数据的观察叫定性观察;需要测量具体数据的
观察叫定量观察。 放大镜观察指纹没有具体数据属于定性观察。用米尺测量课桌高度时有具体的数据
属于定量观察。
故答案为:定性观察;定量观察
23.【答案】1.8t+32;98.6
【解析】【分析】(1)温度计上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因此上面显示的温度有长度成正比,设华氏温度
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式为:F=at+c,分别将两组对应的数值代入后计算出 a、c 的值,从而得到它们之间
的关系式;
(2)将人体的正常体温代入关系式计算即可。
【解答】(1)设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式为:F=at+c,
10 / 16
0℃相当于 32°F,100℃相当于 212°F,代入得到:
32°F=0℃×a+c;
212°F=100℃×a+c;
解得:a=1.8,c=32;
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F=1.8t+32;
(2)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37℃,代入上面的关系式为:F=1.8×37+32=98.6(°F)。
24.【答案】刻度尺(米尺);冷热程度;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1)测量长度工具为刻度尺;
(2)根据温度的定义和工作原理解答即可。
【解答】(1)兽医给动物园里的黑猩猩检查身体,用刻度尺测量黑猩猩的身高;
(2)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涨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5.【答案】2.50;12.35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
两个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最后相减得到硬币的直径。
(2)计算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就是物体的长度。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cm,则硬币的直径为:7.50cm-5.00cm=2.50cm;
(2)该物体的长度应该为:12.34+12.36+12.35+12.34
4 = 12.35

26.【答案】(1)环带
(2)辅助蚯蚓的运动
(3)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或放生等
【解析】【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没有骨骼,蚯蚓的运动是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
毛的配合而完成的;蚯蚓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蚯蚓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图
中 1 环带。
【解答】(1)蚯蚓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在蚯蚓前端有一个
分节不明显、颜色较浅的 1 环带。
(2)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因此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发现
有许多小突起,叫刚毛,它可以辅助蚯蚓的运动。
(3)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
利,所以实验完毕后应注意: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或放生等。
27.【答案】(1)1.85
(2)36.6
(3)20
【解析】【分析】(1)首先弄清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2)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0.1℃,根据液柱所在位置读数即可;
(3)小石块的体积等于量筒两次示数之差。
【解答】(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cm,物体长度的准确值是:3.8cm-2.0cm=1.8cm;物体的边线在两
个刻度之间,因此估读值是 0.05cm,那么物体的长度:1.8cm+0.05cm=1.85cm;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那么此时示数是:36℃+0.1℃×6=36.6℃;
(3)小石块的体积: =

= 130 110
= 20。
故答案为:(1)1.85;(2)36.6;(3)20
28.【答案】37.7;A
【解析】【分析】(1)首先弄清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水银柱的位置读出示数;
(2)如果从 A 面观察,那么这个角度的体温计中间后,边缘薄,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可以将细小的
刻度和数字放大,读数更清晰。
【解答】(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那么体温计的读数为:38℃-0.1℃×3=37.7℃;
11 / 16
(2)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 A 方向观察。
29.【答案】13;大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读出金属线的直径之和,然后除以圈数得到金属线的直径;
(2)如果匝与匝之间留有空隙,那么得到的就是金属线的直径和空隙之和,比真实值偏大,据此分
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则金属线的直径之和为:4.00cm-1.50cm=2.50cm,
则金属线的直径为:1.50 ≈ 0.13 = 1.3。
18
(2)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
30.【答案】44℃;8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它的显示
54℃ 4℃ 4℃
温度为 t,实际温度为 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 ,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100℃ ′
54℃ 4℃ 4℃
【解答】(1)当温度计的示数为 26℃时,根据 = 得到:
100℃ ′
54℃ 4℃ 26℃ 4℃
= ;
100℃ ′
解得:t'=44℃;
即此时的实际温度为 44℃。
54℃ 4℃ 4℃
(2)当实际温度和显示温度相同时,根据 = 得到:
100℃ ′
54℃ 4℃ 4℃
= ;
100℃
解得:t=8℃。
即在 8℃时,这只温度计的温度等于实际温度。
31.【答案】蜡烛点燃后能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火焰闪烁摇晃,烛焰旁边的一部分因受热而熔
化,并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体贮存在凹槽中,当烛焰受到吹动时,贮干凹槽中的液体就会从蜡
烛的另一侧溢出。当它沿着烛体流下时时,液体遇冷开始凝固,且附着于烛体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观察能力
【解答】蜡烛点燃后能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火焰闪烁摇晃,烛焰旁边的一部分因受热而熔化,
并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体贮存在凹槽中,当烛焰受到吹动时,贮干凹槽中的液体就会从蜡烛的
另一侧溢出。当它沿着烛体流下时时,液体遇冷开始凝固,且附着于烛体上。
32.【答案】(1)B
(2)①取一只 20mL 的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向量筒中倾倒接近 10mL 刻度线的水
③眼睛平视 10mL 刻度线,改用胶头滴管继续向量筒中滴加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 10mL 刻度线相平
【解析】【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应当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向平,不可俯视也不可仰视。
【解答】(1)小江在某次实验中想准确量取10mL水,实验室中有以下3种规格的量筒,他应选择 20mL,
最小刻度为 1 毫升的量筒, 因为量筒量液时要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
会因刻度不精确而使量取的液体体积不准确,选取的量程太小,多次称量会有误差。
(2)①取一只 20mL 的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向量筒中倾倒接近 10mL 刻度线的水
③眼睛平视 10mL 刻度线,改用胶头滴管继续向量筒中滴加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 10mL 刻度线相平
33.【答案】(1)玻璃泡
(2)气体热胀冷缩
(3)14.6
12 / 16
(4)玻璃管内径要细,塑料瓶要大
【解析】【分析】(1)液体温度计的玻璃泡盛放测温介质液体,而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盛放测温介质
空气,据此分析解答;
(2)当外界温度升高时,塑料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玻璃管内液柱降低;反之,温度
降低时,玻璃管内液柱升高,据此分析解答;
(3)分析表格数据得出升高温度与水柱降低高度的关系,据此进行推算;
(4)要提高温度计的测量精确度,要要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增大液柱的高度变化。根据 V=Sh 可知,
气体的体积越大,玻璃管越细,则液柱高度变化会更大。 【解答】(1)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
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玻璃泡;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3)温度从 17℃升高到到 19℃时的水柱降低的高度差为:30.2cm-25.0cm=5.2cm,则温度升高 2℃时
液柱降低 5.2cm。由此推算可知,当温度从 21℃升高 2℃到达 23℃时,水柱高也应该降低 5.2cm,所
以此时水柱高度 h 为:19.8cm-5.2cm=14.6cm;
(4)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则要求玻璃管内径要细,塑料瓶要大。
34.【答案】(1)-40℃
(2)酒精的热胀冷缩
(3)使液柱的高度变化显示更明显,便于读数
(4)选择 b
同体积液体膨胀,管径细的上升高,相同的温度变化引起液柱的长度变化更大,精确度高,因此 a、b
比 c 精确度高。
同管径时,液体越多,升高同样温度时膨胀上升越多,相同的温度变化引起液柱的长度变化更大,精
确度高,因此 b 比 a 精确度高。
【解析】【分析】(1)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的增大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 0℃以
上还是以下,最后读出示数即可;
(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3)玻璃管是无色透明的,如果酒精的液柱也是无色的,那么二者很难区分,据此分析添加红色染
料的作用;
(4)当温度的变化量相同时,液柱的高度变化量越大,则温度计越精确,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V=Sh
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 0℃以下,那
么示数为-40℃。
(2)酒精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酒精的热胀冷缩。
(3)酒精是无色液体,而温度计中的酒精一般添加了红色的染料,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液柱的高度
变化显示更明显,便于读数。
(4)为了使温度计的精确度更高,则应该选 b 容器,理由是:①同体积液体膨胀,管径细的上升高,
相同的温度变化引起液柱的长度变化更大,精确度高,因此 a、b 比 c 精确度高。
②同管径时,液体越多,升高同样温度时膨胀上升越多,相同的温度变化引起液柱的长度变化更大,
精确度高,因此 b 比 a 精确度高。
35.【答案】(1)24
(2)D
(3)体温计的玻璃泡大,内径细
【解析】【分析】体温计玻璃泡容积大意味着改变相同温度下变化的体积会更大,而管径细则实现在
改变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升高的高度增加,这样就可以提高精确程度。另外体温计可以拿出体外读
数,因为在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个弯曲极细的结构。
【解答】1、当温度等于室温时便停止热传递,因此最后的冷却温度 24 摄氏度即为室温。
2、根据表格数据,对应的图像应该选择 D
13 / 16
3、体温计精确度更高是因为玻璃泡容积大和玻璃管内径小。
故答案为:1、24 摄氏度 2、D 3、体温计玻璃泡容积大、玻璃管内径小
36.【答案】(1)乙
(2)20cm
3
(3)A、B、C
(4)c
【解析】【分析】(1)在甲同学的方法中,需要将石块取出,它肯定会带出部分水,因此测定的体积
就是石块和带出水的总体积,肯定会偏大;
(2)石块的体积 V=V2-V1;
(3)对各个选项中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即可;
(4)根据“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1)甲同学的方法会带出部分水,使测量结果偏大,因此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选择
乙同学的方法。
(2
3 3 3
)根据图 1 可知,石块的体积 V=V2-V1=40cm -20cm =20cm ;
(3)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 V1肯定偏大。根据
V=V2-V1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会故 A 符合题意;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 V2偏小。根据公式 V=V2-V1
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 B 符合题意;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会使示数 V2偏小,根据公式 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 C
符合题意;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那么测出的体积就是石块和绳子的体积之和,肯定会偏大,故 D 不合题意。
那么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BC。
(4)“排水法”测气体体积原理:通入的气体对水产生压强,水在气体压强的作用下流入量筒。当水
静止不流动时,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气体的体积。那么气体应该从短导管进入集气瓶,而水从长导管
流入量筒,故选 C。
37.【答案】(1)C
(2)微生物滋生需要适宜的温度
(3)冷藏法(或高温灭菌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
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将新鲜猪肉和水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冷却,此时微生物进入瓶内。
步骤三:把 B 锥形瓶放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此时室温是 25℃,此时,B 瓶内有活的微生物;
步骤四:把 C 锥形瓶加热煮沸后,放在实验室的桌子上,此时室温是 25℃,此时 C 瓶内没有活的微
生物.比较步骤三、四,实验变量是否有活的微生物。故选 C。
(2)通过 A、B 两只锥形瓶的实验以及现象,A 瓶内出现了少量的微生物,B 瓶内出现大量的微生物.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细菌的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
(3)根据以上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高温加热灭菌和低温保存的方法储存食品。
38.【答案】(1)BACEDF;偏大
(2)50;25
【解析】【分析】(1)①使用任何测量工具前,都要对测量的物理量进行估计,从而选择合适的测量
工具,然后再弄清量程和分度值,为后面的读数做好准备,接下来按照测量、读数、整理实验器材的
顺序完成实验即可;
②在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液泡要放在液体中心,因为容器的侧壁和底部的温度都与中心温度
不同;
(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沸水的温度为 100℃,因此实际的 100℃相当于温度计 96℃(98℃-2℃)
因此温度计的显示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成正比。设显示温度为 t',实际温度为 t,那么就有:
14 / 16
100℃
,据此计算即可。
96℃ = ′ 2℃
【解答】(1)测量沸水的实验步骤为:
①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③让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④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⑤取出温度计;
⑥整理仪器,检查实验结果,与估计值比较;
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BACEDF ;
测量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从 26℃上升到 100℃,若测量过程中一不小心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部,由
于烧杯底部温度很高,所以测量值会偏大。
100℃
(2)①根据公式 得到:
96℃ = ′ 2℃
100℃ 50℃
96℃ =
;
′ 2℃
解得:t'=50℃;
100℃
②根据公式 = 得到:96℃ ′ 2℃
100℃
= ;
96℃ 26℃ 2℃
解得:t=25℃ 。
15 / 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