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世界古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特点类材料分析专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世界古代史——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特点类材料分析专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4)世界古代史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据史料描述,在春秋时代,游牧于中亚一带的斯基泰人已视中国丝绸为宝物,波斯统治者把丝绸当作“皇帝宫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材料二: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欧洲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
3.中西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各具特色,折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多样化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64—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展开了一场史称“布匿战争”的争霸战争。战争期间,罗马在征服的“第一块海外土地”——西西里岛上开始建立行省统治制度。从公元前227年开始,罗马便正式向海外西西里岛派遣专门的行省官员,首次启用“行省总督制”,这标志着罗马开始建立起比较规范的行省制度。西西里行省除少数城市免税外,大多数的行省居民都必须向罗马交纳什一税。统治初期,行省总督主要负责征收什一税,同时不断往来于各地的巡回法庭,处理各种案件。行省各城市基本上遵循原有的法律制度,而在一些矛盾激化的城市,罗马元老院会派遣立法委员会参照罗马法重新起草和制定新的城市法。罗马还设立了专门审理行省居民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制定了一些措施来防范行省长官收受礼物和从事任何买卖活动。罗马对行省的统治制度,主要是在征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西里行省的建立是罗马城邦制度终结的标志。
——摘编自宫秀华、王允《罗马国家统治制度的创新——西西里行省制度的建立与运作》
材料二: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征敛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西里行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与罗马行省制相比,中国元代行省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元代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4.律令制度是日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元700年前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从归国的遣唐使、留学生口中得知唐朝“法式备定”后,统治者决意改革政治制度,编纂法典。757年开始实施的《养老律令》(“养老”为当时天皇年号)篇目与唐《永徽律》完全一致。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日本律的条文与唐律差别不大,只是做了轻微修改,如减轻刑罚。令是行政制度和规则,日本在唐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日本班田收授规定贵族的属民、奴婢按农民标准的三分之一授田,而唐朝均田制奴婢不授田,这是由于唐朝奴婢数量少,没有必要专门作出规定;日本贵族占有大量奴婢,为减轻贵族对新制度的反抗,需要给予适当宽限。再如唐朝州、县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命,日本国、郡、里三级地方行政长官除国司由中央派遣外,郡、里长官都由当地有势力的豪族地主担任。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中华法系》等
阅读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日本律令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以上特点形成的背景。
5.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估计,在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美洲印第安人约有1500万到4000万,语言有1700多种,印第安文明可以追溯到4万至2万年前,当时源自亚洲东北地区的蒙古利亚人群为追寻猎物而陆续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他们分别在河畔、湖边、沿海、高原、山谷过起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洲出现了两大文明发达地区,即中部美洲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地区。至哥伦布到来时,这里存在的是人们熟知的三大文明,即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其中后两个文明正处在繁盛时期。
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文明嵌入了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印第安人口在整个16世纪减少了90%,印第安人的神庙被摧毁,金字塔被夷平,文化遗产被付之一炬。直到1820年,官方一直禁止任何作品描述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的美洲印第安人文明。
——摘编自韩琦《论拉丁美洲现代文明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的到来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影响。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宪章》,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其宗旨为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又称《自由大宪章》或《1215大宪章》,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第1条规定教会享有自由选举教职的权利。
第2条规定国王的直接封臣继承封土时应纳继承金的数额。
第13条保证给予伦敦及其他城市自由。
第15,16条规定不得向自由民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及强迫服军役,一些条文对王室官吏的暴行有所约束,如能实行,当可减轻对自由农民的压迫。
第34条规定今后不再发出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庭审视的令状,以免使封建主的此项司法权力遭受损害。
第35条规定全国应有统一之度、量、衡。
第61条规定组织25个大封建主监督大宪章的执行,他们在发现国王有违反情况时,可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武力在内胁迫他改正,这就使封建内战取得合法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13世纪英国《大宪章》主要内容体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13世纪英国《大宪章》的历史作用。
8.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抗日援朝,中国学术界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或“万历援朝战争”。对于此段历史,不同国度有不同记载。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万历朝鲜之役人物传记的历史书写,初期的《明史》总裁官较为重视,但进入实质编写阶段,编修总裁官张廷玉大多加以否定和抹杀。其中《神宗本纪》奠定了否定朝鲜之役的基调;明朝东援朝鲜将领后来在辽东成为后金的对手,他们能够入传《明史》,多因其他事迹,几乎无人因朝鲜之役入传;《朝鲜传》对于相关人物与战役,采取否定、贬低的评价。
——摘编自孙卫国《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材料二:古代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日本是想要攻打明朝而借道朝鲜,但遭到朝鲜举国反抗,他们认为明朝出兵朝鲜的目的并非一心帮助朝鲜,甚至刻意削弱了明朝帮助他们的功绩,把战争胜利的功劳全归于李舜臣和朝鲜百姓,然后把李舜臣写成民族英雄。
——摘编自谢贵安《20世纪以来中国史家对东亚实录研究的学术路径》
材料三:日本教科书记载:1592年,秀吉派出15万大军前往朝鲜,在日本武将的带领下,迅速占领了朝鲜的首都,他击败了朝鲜,并进入朝鲜北部。但是,朝鲜方面的李舜臣率领的水军活跃起来;由于明朝的援军等,他的军队被击败,并撤退以与明军和平相处。
——摘编自杨彪《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史》对万历援朝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2)分别指出朝鲜《李朝实录》和日本教科书中对万历援朝战争记载的特点。
(3)指出要了解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需要的学术支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解析:第一小问西周时期的都城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由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从材料一“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据材料一“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二小问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由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可知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从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答案:(1)原因: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特点:君主领头,军队开路;广泛深入,同步发展;时间久长,中心稳定。
(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可知,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以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君主领头,军队开路;根据材料一“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可知,广泛深入,同步发展;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可知,时间久长,中心稳定。
(2)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可知,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并且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3.答案:(1)特点:行省总督的权力集中在税收和司法上;行省法令在保持原有法律的基础上也受罗马法的影响;行省总督的权力受到监督和限制;在征服过程中形成与发展。(任答2点即可)
(2)元代行省制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或受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或受到皇权的制约)。(任答2点即可)
历史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为后世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任答2点即可)
解析:(1)特点:据材料一“行省总督主要负责征收什一税”“处理各种案件”可知,行省总督的权力集中在税收和司法上;据材料一“基本上遵循原有的法律制度……参照罗马法重新起草和制定新的城市法”可知,行省法令在保持原有法律的基础上也受罗马法的影响;据材料一“设立了专门审理行省居民控诉行省总督案件的特殊法庭,制定了一些措施来防范行省长官收受礼物和从事任何买卖活动”可知,行省总督的权力受到监督和限制;据材料一“主要是在征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知,在征服过程中形成与发展。
(2)特点:根据“秦汉以来……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可知,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之一是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根据“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征敛财赋为基本宗旨”可知,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之二是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根据“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可知,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之三是行省权力受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权的制约。
元代行省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
4.答案:特点:日本律令制度深受唐朝影响,在土地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模仿唐朝,又具有自身特色。
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唐朝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法律制度成熟。日本为解决统治危机,向唐朝学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唐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日本贵族政治、经济实力强大,中央政府不得不对贵族让步。
解析:特点:依据材料“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日本律的条文与唐律差别不大,只是做了轻微修改,如减轻刑罚。令是行政制度和规则,日本在唐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得出日本律令制度深受唐朝影响;依据材料“而唐朝均田制奴婢不授田,这是由于唐朝奴婢数量少,没有必要专门作出规定;日本贵族占有大量奴婢,为减轻贵族对新制度的反抗,需要给予适当宽限……”,得出在土地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模仿唐朝,又具有自身特色。
背景:依据材料“公元700年前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得出日本为解决统治危机,向唐朝学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依据材料“日本贵族占有大量奴婢,为减轻贵族对新制度的反抗,需要给予适当宽限”,得出日本贵族政治、经济实力强大,中央政府不得不对贵族让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唐朝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法律制度成熟;唐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
5.答案:(1)特点∶起源动因多样,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土生土长;与农耕经济紧密联系,发展未中断;功能多样(或城市由起初的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发展到经济、文化功能);保留着宗法观念和“祭天”“敬祖”等传统。
(2)不同
功能∶西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为突出(或是市场聚集地或市场共同体),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中国古代城市功能既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后来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市民大多由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商人)转化而来。
影响∶西欧城市工商业发达,市民群体异常活跃,在争取城市自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及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准备了条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附、服务于农耕经济,并受到封建农耕经济和专制制度严重束缚等因素制约,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不拘泥于已提供的答案,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原因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途径不同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
解析:(1)特点∶据材料“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历史悠久;据材料“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自成体系,土生土长;与农耕经济紧密联系,发展未中断;据材料“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功能多样(或城市由起初的政治或军事功能为主发展到经济、文化功能);保留着宗法观念和“祭天”“敬祖”等传统。
(2)不同
功能∶据材料“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的经济功能较为突出(或是市场聚集地或市场共同体),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据材料“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功能既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后来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市民大多由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商人)转化而来。
影响∶据材料“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工商业发达,市民群体异常活跃,在争取城市自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材料“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的兴起客观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及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准备了条件;据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附、服务于农耕经济,并受到封建农耕经济和专制制度严重束缚等因素制约;据材料“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不拘泥于已提供的答案,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途径不同、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角度回答。
6.答案:(1)历史悠久;相对独立发展;多样性;差异性(或复杂性)。
(2)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其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中断了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使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融,拉美混合文明初步形成。
解析:(1)由材料“印第安文明可以追溯到4万至2万年前”可以概括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特点为历史悠久;由材料“语言有1700多种”可以概括出特点为差异性(或复杂性);由材料“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正处在繁盛时期”可以概括出特点为多样性;结合所学有关印第安文明知识可知该文明相对独立发展。
(2)由材料“美洲印第安文明嵌入了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可得出,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融,拉美混合文明初步形成;由材料“印第安人口整个16世纪减少了90%……文化遗产被付之一炬”可得出,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其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结合所学有关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的知识可知中断了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7.答案:(1)特点:国主保护教会权力:规定了国王与封建主的关系,一定程度限制了王权;对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利益给予一定照顾:保障“宪章”的执行。
(2)作用:积极:反对国王滥用职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为英国后来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照顾市民阶级利益、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有利于工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整个大宪章没有给予广大农奴阶层任何权利,依然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规定教会享有自由选举教职的权利”,“规定国王的直接封臣继承封土时应纳继承金的数额”,“规定不得向自由民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及强迫服军役,一些条文对王室官吏的暴行有所约束”,“组织25个大封建主监督大宪章的执行,他们在发现国王有违反情况时,可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武力在内胁迫他改正”等信息,从国王与教会、封建主、市民和宪章等关系入手,概括13世纪英国《大宪章》主要内容体现出的特点。
(2)作用:根据材料中“组织25个大封建主监督大宪章的执行,他们在发现国王有违反情况时,可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武力在内胁迫他改正”,“一些条文对王室官吏的暴行有所约束,如能实行,当可减轻对自由农民的压迫”,“规定全国应有统一之度、量、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历史发展和阶级本质等方面,辩证评价13世纪英国《大宪章》的历史作用。
8.答案:(1)态度:否定、贬低。
原因:明援朝将领曾与后金作战,与清朝对立;树立清朝正统形象的需要;编修总裁官价值观的影响。
(2)朝鲜:歪曲明朝出兵目的;削弱明朝援朝功绩;凸显朝鲜因素。
日本:否认侵略本质,美化侵略历史。
(3)树立客观公正的学术研究态度;收集时人对战争的记载;探寻战争遗迹或碑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解析:第(1)问,态度,据材料一最后一句话可得出;原因,据材料一“明朝东援朝鲜将领后来在辽东成为后金的对手”可知,应从清政府的立场分析,据“编修总裁官张廷玉大多加以否定和抹杀”可以看出编修总裁官价值观的影响。
第(2)问,朝鲜,据材料二“他们认为明朝出兵朝鲜的目的并非一心帮助朝鲜,甚至刻意削弱了明朝帮助他们的功绩”可得出歪曲明朝出兵目的,削弱明朝援朝功绩,据“把战争胜利的功劳全归于李舜臣和朝鲜百姓,然后把李舜臣写成民族英雄”可得出凸显朝鲜因素;日本,据材料三“占领了朝鲜的首都,他击败了朝鲜”“他的军队被击败,并撤退以与明军和平相处”可得出否认侵略本质,美化侵略历史。
第(3)问,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立场是影响学术研究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具有客观公正的学术研究态度;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不断丰富学术研究视角;结合所学,要不断收集时人对战争的记载、探寻战争遗迹或碑铭等,丰富史料,完善研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