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中国古代史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摘编自张文娟《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2.中国古代诗歌的嬗变材料一:下表为部分古籍关于魏晋以前诗歌的记述摘编古籍 记述摘编先秦《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延长诗的语言),声依永,律和声先秦《国语》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自孝武(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材料二:魏晋之后,名为乐府诗,但只取其旧题而完全脱离了固定的乐府曲调,不能唱只能读的,和不依旧题,自编新题名目,只可读不能唱的两种形式的诗歌日益增多,这正是以纸为媒介的文字交流兴盛的结果。书信中也经常会看到他们彼此互寄所作诗赋的情况,诗作的题目中也可看到越来越多的《答某某》《和某某》《赠某某》这样的字眼。可见这时文人之间交流情感,已经是把歌词写在纸上,让对方在纸上去看。诗的内涵也由过去的直抒胸臆,变得越来越重视情境的描绘;由过去的感于哀乐肆口而发,变得越来越重视伫兴(感情的蓄积)与构思;由过去一唱三叹的声气的强调,变得越来越重视文字的藻饰和排铺。——摘编自李壮鹰《纸与诗》(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汉代诗歌承续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魏晋至隋唐诗歌的变化及其原因。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末,中原大乱,黄河流域成为战场,人口四处逃散,西南和东南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西南,“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四方贤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东南的扬州、杭州一带成为人们的主要流向。“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也有远达会稽、交趾郡的,如北方大族桓晔“举家避地会稽,遂浮海居交趾”。晋代,永嘉之乱到十六国时期,各游牧民族南下,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以南。魏晋时期在北起大漠以北、贝加尔湖畔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岛,东起长白山松花江流战西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广阔地域内空前数量的民族卷入了大迁徙的潮流。其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如汉族、华夏族、羌族、氏族、匈奴,越族,也有较为年轻的乌桓、鲜卑、俚等民族,还有在魏晋才兴起的柔然、敕勒、吐谷浑等民族。材料二: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过程墨本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人们已懂得“土壤气脉,其类不一,美恶不同,治之个有宜也”。淳化年间“凡州县矿土,许民请佃为永业”,大大促进了土地开垦。……在宋代,“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客户有条件也可以“徒乡易主”。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了”。到南宋时在旧城外兴起了“沿江数万家,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的南市。早晨桥市街巷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竹木作料,亦有锁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宋代的经济型人口流动往往兼具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两种情况,不论是哪一种流动,都与经济因素的作用有着直接关系。经济方面的变化使当时人口的变迁摆脱了以前极易转变为流民的现象。流动人口比较容易地找到谋生之所,他们已经不是无以为生的流民,而是当时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宋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徐红《宋代经济型流动人口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经济型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约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说辞,其中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力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总结这场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虽身为雅典人,但对这场战争的叙述却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记述的,并非偏袒雅典。——摘编自李永明《从〈考古学〉篇看修昔底德的历史思想》等材料二:“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学者研究指出,三百多万字的《通鉴》是从六七千万字的正史、杂史中精心淘炼出来的,而且《资治通鉴》中所引用的许多史书现在早已失传。第二道工序叫做写“长编”。长编可看作一种史书体裁,写作原则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按照这个要求,修书者必须详细阅读各种史料,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为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这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摘编自周吉《宋朝进行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资治通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伟大历史学家应具有的优秀品质。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朝辽阔的疆域,对于亲历天下从分裂到大一统的时人来说,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得益于其构建了“混一华夷”的多民族国家体制。实际上,古代中国疆域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华夏族群与非华夏族群能否共属同一政治共同体,也就是“华夷”能否成为“一家”的问题。元朝版图之广,旷古未有,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九州内外,靡不臣属,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民族事务管理方面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创新、民族政策的创新、民族管理事务的创新等,开创了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的新局面。……同时,其疆域观是全国“大一统”。清王朝并不以这些边疆民族或边疆政权与当时中原王朝的关系作为其划定疆域的必要条件,雍正帝认为“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他,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之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为“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所呈现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清朝在民族事务管理机构、民族政策、民族管理事务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各一例,并简要分析此时“中国疆土开拓之远”的原因。6.阅读契约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使用宝钞、谷物、绢布、白银情况——据万明《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等整理材料二:建文三年侯官县江十郎卖山契侯官县二十四都住人江十郎,承祖有山数号,坐落二十五都,土名……今录出东西南北四至明白。今且因为年老,日食缺乏用度,遂将上项铺后等山出卖。今托得本里王文禄,引到本都方彦诚前来出头就买,三面与买主引进人议定,情愿将上项山定价宝钞捌佰贯文,其买价钱钞就时交讫,别无留寄。所卖山段系自己物业,与房分伯叔兄弟侄无干涉,亦不曾重张典挂外人财物。如有此情,别路良业赔,罚银壹拾陆两抵还买主无词。建文叁年玖月日立卖契人江十郎(花押)中人王文禄(花押)代书人池九才(花押)——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材料三:日前发现的契约文书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价值大等特点,是中国历史变迁最生动的载体,它们就像一个个的点,是古人经济交易活动最真实的写照。日本学者寺田浩明认为:只要接触过明清时期民间文书史料集的人都会认为,当时的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社会关系都是依靠这些相互性“契”或“约”来支撑的。就契约文书的内容与格式而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此出发可以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有更为深层的理解。——摘编自仲伟民等《契约文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1)写出材料一中反映白银使用情况图例的序号,说明判断的理由。(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明朝土地买卖的相关信息。(3)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概述契约在经济与社会中的作用。契约文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反映出中国文化有何特点?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辞。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杂货山积”,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熙宁五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元丰五年(1082年)知州陈偁向朝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批复“诏泉州增置市舶”。《方舆胜览》记载,“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琉璃、异香、胡椒之属”。——摘编自傅宗文《宋代泉州市舶司设立问题探索》等材料二: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接近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后,清朝于1684年开海;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材料三:19世纪以来,西方人惯于站在欧洲立场,以开放——封闭、文明——野蛮二元模式,评述亚洲各国尤其是中日两国对外政策。用“闭关锁国”形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是特定时代“西方中心主义”影响的产物,并不是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客观描述。由于“西方中心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广泛且深入,我们应该对中西方历史进行重新认识,依据客观历史特别是本土资源,解构和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在国力提升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史学话语体系。——摘编自顾銮斋《中国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的“西方中心论”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泉州增设市舶司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构建“自己的史学话语体系”。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杂货山积”,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熙宁五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元丰五年(1082年)知州陈得向朝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批复“诏泉州增置市舶”。《方舆胜览》记载,“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琉璃、异香、胡椒之属”。——摘编自傅宗文《宋代泉州市舶司设立问题探索》等材料二: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在“限关”的同时,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后,清朝于1684年开海;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泉州增设市舶司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2)特点:制作工艺精致;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解析:(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可知,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根据材料“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可知,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根据材料“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可知,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2)特点:根据材料“何尊及其铭文”“史墙盘及其铭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制作工艺精细;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等角度说明西周青铜器的特点。2.答案:(1)特点:主要在生产和日常事务中随感而生;诗往往作为歌词与乐曲相配;以口头传唱作为流传的重要途径;以民间歌谣形式居多;官府高度重视诗歌的收存和教化作用。(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传播方式由唱和为主变为以纸为媒介的文字传递;诗的风格与内涵日益丰富;文学性大大增强;文人创作为主要来源。(任答两点即可。若答出从四言、五言向七言发展并逐渐格律化,可酌情给分)原因:造纸技术进步和纸的广泛应用;文学家和诗人的传承与创新;走向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统治者的提倡等。(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诗言志,歌永言”“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可得出,主要在生产和日常事务中随感而生;“声依永,律和声”“孔子皆弦歌之”可得出,诗往往作为歌词与乐曲相配;据所学知识可知,诗歌以口头传唱作为流传的重要途径,以民间歌谣形式居多;“自孝武(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得出,官府高度重视诗歌的收存和教化作用。(2)变化:据材料二“这正是以纸为媒介的文字交流兴盛的结果”可得出,传播方式由唱和为主变为以纸为媒介的文字传递;“诗的内涵也由过去的直抒胸臆,变得越来越重视情境的描绘”可得出,文学性大大增强,文人创作为主要来源。原因: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造纸技术进步和纸的广泛应用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诗歌的发展离不开文学家和诗人的传承与创新;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统治者的提倡也是诗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3.答案:(1)基本迁移方向由北向南;世家大族举家迁移;迁移范围广;涉及民族众多;迁移人口规模大。(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农具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租佃制盛行,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市俗文化的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发展。解析:(1)根据“东汉末,中原大乱,黄河流域成为战场,人口四处逃散,西南和东南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晋代,永嘉之乱到十六国时期,各游牧民族南下,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以南”可得出基本迁移方向由北向南;根据“四方贤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举家避地会稽”可得出世家大族举家迁移;根据“魏晋时期在北起大漠以北、贝加尔湖畔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岛……空前数量的民族卷入了大迁徙的潮流”可得出迁移范围广;涉及民族众多;根据“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以南”可得出迁移人口规模大。(2)原因:根据材料“传统农具的定型和配套过程基本是在宋代完成的”“人们已懂得‘土壤气脉,其类不一,美恶不同,治之个有宜也’”可得出农具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到南宋时在旧城外兴起了‘沿江数万家,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的南市”可得出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根据“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乎”“客户有条件也可以‘徙乡易主’”可得出租佃制盛行,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影响:可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社会阶层等方面分析,如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市俗文化的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发展。4.答案:(1)《伯》史料充实;辨异存真;善于叙事;追求真理《资》考核史料;分析事件因果;客观理性;强烈的政治性目的。(2)《伯》历史背景:雅典民主政治发达;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奴隶制工商业发展);文化繁荣(人文主义起源发展)。历史背景: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边防形势严峻。共同价值:都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都按编年记事,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史书编纂的经典之作。都追求历史史实的真实性,促进了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和专业化。(3)坚持不懈;意志坚定;态度严谨;科学理性;追求真理。解析:(1)据材料一“真正的历史学是从修昔底德的著作开始的”,可得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史料充实;据材料一“他将自己参与过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写作的唯一主题,对于战争中所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不记载从碰巧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情况,甚至不凭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记载的,要么是我亲历的,要么是我从他人那里获悉,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可以得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辨异存真;善于叙事;追求真理。据材料二“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可得出强烈的政治性目的;据材料二“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设定了极其严苛的三道编撰程序”,可得出考核史料;据材料二“一旦出现记载不一致的情况,还要认真考异(分析史料),并详细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可得出分析事件因果;据材料二“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这项工作主要由司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可得出客观理性。(2)据材料一“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统治下的‘黄金时代’”,可得出雅典民主政治发达;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奴隶制工商业发展);据材料一“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话说:‘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可得出文化繁荣(人文主义起源发展)。据材料二“其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边防形势严峻。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西方)。结合材料可以得出都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据材料一“其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记事”材料二“第一道是编‘丛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排出史料索引”,可得出都按编年记事,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史书编纂的经典之作。据材料一“但我尽最大可能一一准确核实过了的”“他要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史实、删繁去冗,同时还要统一语言风格和全书整体逻辑”,可得出都追求历史史实的真实性,促进了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和专业化。(3)据材料修昔底德、司马迁的治史原则和态度,可得出伟大历史学家应具有的优秀品质有坚持不懈;意志坚定;态度严谨;科学理性;追求真理。5.答案:(1)措施:实行行省制。特点: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适合,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2)举措:设立理藩院;推行改土归流;实行盟旗制(设置办事大臣、将军辖地等也可)原因:“大一统”的统治理念;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吸引;统治者的个人作用等。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元朝版图之广,旷古未有,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行省制。特点:根据材料一“古代中国疆域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华夏族群与非华夏族群能否共属同一政治共同体”可知,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材料一“九州内外,靡不臣属,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可知,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2)举措:根据材料二“清朝政府在民族事务管理方面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创新、民族政策的创新、民族管理事务的创新等,开创了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的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理藩院,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在蒙古实行盟旗制度,管理民族事务(设置办事大臣、将军辖地等也可)。原因:根据材料二“其疆域观是全国‘大一统’。”可知,“大一统”的统治理念;根据材料二“清朝政府在民族事务管理方面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创新、民族政策的创新、民族管理事务的创新等,开创了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的新局面。”可知,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吸引,统治者的个人作用等。6.答案:(1)序号:②理由:自明朝中期起(或正统年间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只写国家财政或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或白银货币化)。(2)信息:(四个维度)①买卖双方主体: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双方自愿);②支付手段:多样(或多样的具体描述);③交易过程:订立契约交易规范;④土地买卖频次:普遍(或频繁)。(3)作用: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特点:多样性与统一性(或相似性);多元一体。解析:(1)序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一条鞭法实施,规定赋役征银,这就推动了白银在赋役缴纳和公私贸易中广泛使用,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因而在图表的最后阶段,折线最高的那一条就应该是白银,所以选②。理由:由图表可以得出,自明朝中期起(或正统年间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或白银货币化)。(2)信息:结合订立契约的基本环节和流程来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买卖双方主体看,由材料二“方彦诚前来出头就买”可得,土地的买方是方彦诚,由材料二“侯官县二十四都住人江十郎”“遂将上项铺后等山出卖”“立卖契人江十郎(花押)”“与房分伯叔兄弟侄无干涉”可得,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双方自愿);从支付手段看,由材料一图例中的“宝钞、谷物、绢布、白银”和材料二“定价宝钞捌佰贯文”“罚银壹拾陆两抵还买主无词”可得,支付手段多样;由交易过程看,由卖山契中的所卖山地的四至、卖方的理由及违约要承担的责任、卖出价格及交钱的时间以及契约的订立时间、中间人、代书人等均明确书写,由此可得订立契约交易规范;从土地买卖频次看,由材料一“1369—1487年徽州427件土地买卖契约”可得,土地买卖普遍(或频繁)。(3)作用:通过契约可以使得民间交易得以顺利进行,所以便利了交换;同时契约所涉及的范围得以扩大,除了正常的商品之外,还扩展到了土地、山林等不动产,所以扩展了商业的领域;同时由于契约交易比较频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特点:由材料三“丰富多彩的面貌”可得,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由材料三“极大的相似性”可得,具有统一性(或相似性)的特点,所以总起来说,契约文书体现出中国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或者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也可以。7.答案:(1)原因:宋代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旧规严重束缚;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2)特点: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松弛海禁,允许民间海外贸易;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相继开放“互市”;开海、重开南洋。(3)认识:要依据客观历史研究历史;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注重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培养史学家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注意对我们国史的宣传。解析:(1)原因: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宋代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据材料“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可得出泉州是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据材料“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可得出泉州旧规严重束缚;据材料“熙宁五年诏发运使薛向曰”可得出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2)特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可得出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据材料“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接近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可得出松弛海禁,允许民间海外贸易;据材料“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可得出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相继开放“互市”;据材料“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可得出开海、重开南洋。(3)认识:据材料“依据客观历史特别是本土资源,解构和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可得出要依据客观历史研究历史;据材料“在国力提升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史学话语体系。”可得出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结合所学得出注重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结合所学得出培养史学家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结合所学得出注意对我们国史的宣传。8.答案:(1)原因:宋代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旧规严重束缚;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限关同时也开放;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海陆贸易并举;参与全球性贸易。解析:(1)宋代在泉州设市舶司的原因根据“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并结合所学得出泉州是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根据“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杂货山积’,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得出泉州旧规严重束缚;根据“元丰五年(1082年)知州陈得向朝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批复‘诏泉州增置市舶’”得出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2)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根据“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在‘限关’的同时,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得出限关同时也开放;根据“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后,清朝于1684年开海;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得出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海陆贸易并举;参与全球性贸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