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备课时间 授 课 时 间 课型 新授
课 题 第七课百家争鸣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抽象的思想和理论理解能力有限。 2.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 了基础。 3.学生对于古代思想家的了解较少,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资料来激发兴趣。
教材分析 1.本课主要介绍了老子和孔子两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2.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图片,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学生理解中国 传统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素材。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1.老子的思想主张。 2.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 1.理解老子思想中的“道”和辩证思维。 2.认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以及其在当时社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及相关历史背景。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史料、视频等。 2.制作教学PPT。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语:同学们,在春秋战国时期,社 会急剧变化,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取胜, 纷纷招贤纳士,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 家,他们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形 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为“百家 争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去领略两位伟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 的智慧。 二、新授 展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简述背景故 事,激发学生兴趣。 (一)老子和《道德经》 展示老子的画像和相关图片,介绍老子的 生平。 讲解老子思想的核心“道”,通过举例 帮助学生理解“道”是万物的根源和运行 规律。 重点阐述老子的辩证思维,如“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引导 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对立统一现象。 观察图片,思考两位思想家 的可能交流内容。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观察图 片。 分组讨论老子的辩证思维 在生活中的体现。 通过直观的图 片和生动的讲 解,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帮助学 生了解老子的 基本情况。 组织讨论,培养 学生的合作探 究能力和思维
介绍老子在政治上“无为而治”和追求“小 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展示孔子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介绍孔子的 生平经历。 讲解孔子思想的核心“仁”,通过故事和 实例让学生理解“仁”的含义。 分析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礼乐文 明和“为政以德”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 其积极意义。 介绍孔子的教育成就,如兴办私学、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强调其对教育发展的 重要贡献。 组织学生阅读材料研读中的内容,引导学 生讨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的积极意义。 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及 主要成就。 强调老子和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远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关于老子和孔 子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思考老子的政治主张在当 时社会的可行性 聆听教师讲解,了解孔子的 生平。 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孔 子的故事。 分组讨论孔子政治思想和 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阅读材料,发表自己对材料 的理解和看法。 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 课的重点内容。 记录课后作业。 能力,加深对老 子辩证思维的 理解。 让学生全面了 解孔子的生平 及思想,感受孔 子 的 人 格 魅 力。 通 过 讲 述 故 事,增强学生的 参与度和学习 兴趣。 组织讨论,培养 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和创新能 力,引导学生将 古代思想与现 代 社 会 相 联 系。 帮助学生梳理 知识,强化记忆。 通 过 课 后 作 业,拓展学生的 知识面,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
板书 设计 第七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与《道德经》 一生平简介 一思想核心:道 一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二、孔子与儒家学说 -生平简介 -思想核心:仁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三、思想对比 一老子:顺应自然,无为 -孔子:仁爱,德治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