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20240322
第六课 第二框
自主学习(P59-P63)
1. 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及形成渊源
2.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民主+集中)
3. 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工作的方针
4.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地位和意义、要求
主要内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前提和基础)
5. 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
2024年云南西双版纳泼水节(傣历1386新年节)放假时间为4月15日至17日,共3天,加上周末,一共连休5天。
思考:
1.“一家人”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格局?
2.“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说明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原因?
3. 比较新疆与北京市、香港的异同
议题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石榴籽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河北省等援疆省市及中央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对口援疆。10年来,各援疆省市累计投入资金400亿元打造平台载体,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招商引资,成为吸引区外企业投资的主要力量。
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及要求
(1)特点: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多元: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一体: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2)要求: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各族人民的贡献
“宪法”
行使高度自治权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集中
民主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3.我国的行政区域类型
议题二:结合新疆的发展说说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原因。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68年来,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使新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自1984年中国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来,新疆先后颁布实施了民族教育、经济管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100多件,全面保障了各族群众在各领域当家作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益,十八大以来,新疆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是什么
形成原因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工作的方针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关系三大方针解读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
繁荣
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重要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
②民族平等≠各民族发展程度相同
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同步、同时繁荣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 注意问题
民族平等 在各方面 地位平等 “无优劣之分”“权利和义务平等”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人大代表 平等≠相同;
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
特殊的扶持和照顾没有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 融洽 “和睦”“合作”“共同奋斗” “反对民族分裂”“相互离不开”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
各民族共 同繁荣 发展过程 中补弱  “共同发展/富裕” “加大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支持” “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共同繁荣≠同步繁荣、同等繁荣、同时繁荣。
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方面的繁荣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政治 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
前提条件
物质保证
因此: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繁荣的政治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和基础
(1)是什么
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含旗)三级。
②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含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5个
自治区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
(120个)
由全国人大批准建置
由国务院批准的建置
自治地方与自治机关
核心内容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补充:
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P61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
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②必要性
(符合国情)
①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P63)
③意义
(优越性)
①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②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P63)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2)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推动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民族自治)——P63
⑤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处理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坚决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国家统一)
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群众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形态)
3.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⑦补充: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维护民族权益
打击分裂势力
深化团结教育
补充: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③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区别 目的
制度
自治 程度
范围
联系 拓展: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一定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经济与财政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等……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少数民族聚居地方
分为自治区、州、县三级
港、澳、台
(1)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
(2)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基诺族在1979年被认定为我国第56个民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引导扶持下,基诺族人民积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2019年4月,基诺族“整族脱贫”;如今,正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迈进。上述材料表明
①基诺族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保障
②基诺山基诺族乡人民政府在脱贫工作中依法行使自治权
③我国各族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④我国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的自治机关(人大、政府)享有自治权,民族乡不是自治地方,没有自治权
材料强调民族共同繁荣而非民族平等
某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在颁金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期间举行多民族的联谊活动,把少数民族风俗、民情等融入舞蹈、声乐剧目之中,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上述做法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和睦共处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保障了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
④是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教育文化事业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少数民族人民没有自治权
材料没有反映该市是民族自治地方
巴勒斯坦,面积仅有两万七千平方公里。但就是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尤其是其心脏地带——耶路撒冷,却涌动着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激情与信仰。从古至今,所有的矛盾与冲突,几乎都以耶路撒冷为核心。
1096—1291年,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战争,前后共计九次,长达200年,令西欧及中亚各国生灵涂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时至今日,欧洲与中亚的宗教冲突依旧没有消失。
巴以冲突的背后,也存在基督与伊斯兰的历史裂痕
这次巴以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宗教与领土争端,圣殿山地区的控制权成为巴以冲突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宗教信仰成为双方不可调和的坚持。
胡塞武装宣战以色列,背后则是伊朗支持的什叶派胡塞武装与逊尼派的哈马斯共同打击基督教支持的、异教徒——犹太教以色列。
有民族的地方就有宗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民族纷争宗教对立,自古以来就是纷争与动荡的重要原因
巴以冲突、俄乌冲突,不外如是
所以,如何处理好我国宗教问题
是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必修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信仰宗教。所以,要处理好民族关系不仅要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所以宗教和民族往往是分不开的。
part 3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中东宗教问题教训深刻;中国广袤,宗教很多。
作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如何让各大宗教和平共处,共护国家繁荣昌盛?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
中国现有宗教信徒约2亿人。
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
各种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
宗教团体3千多个,宗教院校74所。
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宗教界人士有1.7万余人。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1)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2)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信与不信的自由
◇信什么教的自由
◇信什么教派的自由
◇什么时候信的自由
内容
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2.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仰宗教。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注意:1.国家支持、鼓励、提倡、反对公民信教 × 尊重 √
1.传教士来学校传教
2.佛教徒宣传藏独思想
3.某佛寺利用功德箱敛聚财物
4.基督教徒在教堂做礼拜
5.伊斯兰教徒到国外宗教圣地朝圣
下列受国家保护的宗教活动有?
X
X
X


宗教与教育分离
宗教与政治分离
遵守宪法与法律
在宗教活动场所
邪教不是宗教
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以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鼓吹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国家态度: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强调规范宗教活动)
①权责统一:公民享有信仰自由权利同时履行法律义务;
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
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⑤原则: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内容
国家保护合法的、正常的宗教活动而非所有宗教活动!
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不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
不正常的宗教活动
指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祭祀、诵经、烧香、礼拜、讲经、布道、弥撒、受礼、终傅、受戒、过宗教节日:在自己家中念经、祈祷、封斋、追思等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
宗教教徒到非宗教场所(例如学校等)进行传教、宣传有神论
正常宗教活动≠封建迷信活动≠邪教
如果按语言,文化和生活地域划分,那么,整个俄乌地区根本就是一个民族
可如果按宗教划分,就另当别论了。
乌克兰西部主要信仰天主教新教,讲乌克兰语,乌克兰东部主要信仰东正教,讲俄语。其背后有各自有各自宗主国的力量
乌东背后站着同为东正教同为斯拉夫人的俄罗斯;
乌西背后站着同为天主教新教的一帮欧洲国家;
俄乌冲突两年有余,其本质与人类历史所有战争冲突一样,都是地缘政治,宗教挤压和族群生存所导致冲突悲剧。各大宗教水火不容、宗主大国背后推波助澜。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宗教事务属于我国内政,不受任何外国势力支配;
平等友好对外交往;
严格禁止境外宗教渗透发展;
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防范宗教极端行为。
内容
注意:
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
②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
③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4.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具体要求:“两要求”、“两支持”。
内容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注:国家可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宗教的本质并不会发生变化 (仍是唯心主义)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鼓励公民信教(不鼓励、不支持、不提倡、不发展)
(3)共产党员不能信教。
(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5)国家保护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
(6)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的本质是反人民、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
(7)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特别提醒】关于宗教工作的认识误区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内容、形成过程
处理民族关系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原因、要求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各民族贡献
3.行政区域类型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①②③④
6.2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本课知识框架
知识总结:关于民族问题如何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答)
①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巩固民族关系提供政治保证;
②维护民族关系、坚持基本方针:
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③制度保障: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④维护国家尊严,依法打击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
⑤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⑥宗教政策: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持续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坚定不移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全面铺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阔征程。
当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族和睦宗教和顺,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勃勃生机。2023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生产总值2392.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较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00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4元,增长9.4%。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阐述西藏自治区取得新进步、建设现代化的路径。
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持续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坚定不移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全面铺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阔征程。
当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族和睦宗教和顺,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勃勃生机。2023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生产总值2392.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较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00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4元,增长9.4%。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阐述西藏自治区取得新进步、建设现代化的路径。
参考答案:
①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西藏自治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西藏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④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西藏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推动西藏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