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法不可违”是“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内容,这一框引导学生 认识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是 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这两类典型的民 事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遵纪守 法的意识,做守法好公民。【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 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 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 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 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 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 有必要的。【教学目标】政治认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传统美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诚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健全人格: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理解诚信是做人的 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团结同学,宽容友爱;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 爱护公共财物,遵纪守法,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责任意识: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能通过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来维护秩 序。法治观念:培养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 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做到遵章守法。 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方兴未艾,直播带货成为日益火爆的新业态。但在 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乱象”,诸如“香港没有的香港美诚月饼” “假茅台”“红薯粉中没有红薯”,多名直播带货主播因虚假宣传、销售假货被 查,即将面临高额处罚。过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违法必将受到处罚。今天我们一起聚焦网络直 播乱象学习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二、新课讲授总议题:从直播带货乱象知法不可违。 子议题一:明确界限,认识法律;【议学情境】红薯粉里没有红薯 2024年5月,打假博主曝光网红“东北雨姐”直播间售卖的红薯粉条中实 际不含红薯成分,而是掺入了木薯粉。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接到举报后迅速介入调查,目前事 件仍在调查过程中。随着市场监管局的深入调查,相信事件的真相将很快水落 石出。教师过渡:如果市场监管局的调查结果真如打假博主所诉一致,你们知道 “东北雨姐”会面临什么处罚 依据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东北雨姐”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责任。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来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法律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 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 违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追问: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提示:可以避免,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就可以。【知识总结】1.法律的作用。P46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 引作用)②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底线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违法事例的性质理解法律的作用,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 线,让学生认识违法无小事。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子议题二:共识违法,明辨是非【议学情境】上门维权反被殴打 9月20日打假博主前往“东北雨姐”的老家上门维权,过程中遭遇殴打并 限制人身自由。思考:你知道“东北雨姐”殴打并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属于什么行为吗 【知识总结】2.违法行为的含义 P48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追问:违法行为有哪几种呢 【探究与分享】违法行为的分类镜头一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属于刑事违 法行为。【相关链接】不同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议学追问】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 程度一样吗 如果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进行分类,违法行为可以怎么分 类 根据以上表格进行小组讨论:若“东北雨姐”一系列行为都属实,其行为 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虚假宣传、欺诈销售、打人。行政违法行为: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刑事违法行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知识总结】3.违法行为的分类 P48(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 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 债不还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 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 意杀人的行为。(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情境判断】识别违法行为类别案例一:留学生小李恶作剧,谎称飞机上有炸弹,导致飞机起飞暂停,被 警察带走教育,治安行政拘留5天,罚款2千元。案例二:张某出门前忘记关水龙头,水渗到楼下,导致楼下邻居房间受损, 邻居要求其道歉并赔偿1万元。案例三:某地海关王关长贪污受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被判贪污罪处 有期徒刑20年,没收财产5千万。案例四:陈某酒后开车被查,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拘留15天,并 处罚款3千元。案例五:祝某生意失败,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去抢劫,并杀害了被害人, 法庭判处死刑。案例六:某知名网络带货主播因逃税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 计13.41亿元。练习:阅读上述违法案例,判断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并说明原因。答案与解析:①行政违法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行 政违法行为;⑤刑事违法行为;⑥行政违法行为。思考:三类违法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提示: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 都要承担法律承担。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由于学生对 法律常识了解不多也不深,三种违法行为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讲解及 事例分析加以理解,巩固知识。教师过渡:那我们该如何警惕违法行为呢 子议题三:携手守法,共筑防线 【探究与分享】生活镜头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未履行合同义务,侵犯肖像权,侵犯著作 权....想一想:你自己或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这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吗 属于 何种违法行为 【议学情境】身边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知识总结】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P49-50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 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 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 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 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议学情境】七天无理由退货针对直播带货的乱象,部分民众说该给商家和主播一点颜色瞧瞧,利用网 购“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政策,让商家大量发货并全部退回。议一议:请你谈谈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并说明理由。教师提示:不能这么做。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 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讨论: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个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知识总结】5.如何做个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P51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 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 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生活镜头中的违法行为”,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 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三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 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四 、板书设计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 违法行为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分类如何做遵章 守法好公民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