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的相互作用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29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气的相互作用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29张)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 高三一轮复习 ——
海气相互作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都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东、西岸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相关材料,分析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水一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知识点
Knowledge points
海气相互作用
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2
海气相互作用
考点一
(一)海气相互作用
1. 概念
是指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海洋和大气间的物质交换是多相的,既有液态的物质交换,也有气态的和固态的物质交换
太阳辐射
海水蒸发
大气降水
水汽凝结
87.5%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以降水形式返回海洋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一)海气相互作用
2.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水蒸发吸热
长波辐射
海洋表层存储85%的热量
水汽凝结放热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太阳辐射
增温的海水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中带来的热量释放出来。
大气通过风力驱使
海水运动
(一)海气相互作用
3.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物质交换
能量交换
海水蒸发
大气降水
海水热传递
水汽凝结放热
小结
(一)海气相互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
4.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①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能
一般来说海洋向大气传输的热量与纬度有关,纬度越低,气温越高,蒸发越多,传输的热量越多。
②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提供水汽的多少主要与水温有关。水温越高,蒸发越旺盛,空气湿度也越大。
(一)海气相互作用
4.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③海洋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④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海洋中溶解的CO2是大气中CO2含量的数十倍,并且海洋通过生物固碳等作用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着全球气温和大气环流过程;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大气提供了40%的再生氧气。
5.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① 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
大气通过水汽输送、蒸发、降水等环节参与水循环,其中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海水盐度分布。
② 大气因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
气流吹拂表层海水,形成风海流与风浪。
③ 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一)海气相互作用
大气颗粒物及其携带的营养元素通过沉降作用进入海洋,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使海洋能固定更多的碳,释放更多的氧。
意义: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一)海气相互作用
不同纬度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海洋上的大气环流
海陆间的季风环流
海洋与大陆的热力差异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风海流
偏向力
密度流
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
地球上水热的平衡
水循环
(2024·浙江1月卷)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完成下面小题。
C
对点演练
1.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2024·浙江1月卷)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完成下面小题。
B
对点演练
2.在海—气系统内部( )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考点二
(一) 沃克环流
1. 概念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水温低于西部。
正常状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有何差异?
是指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
正常年份(顺时针)
暖海
冷海
1. 概念:
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持续异常升高的现象。大约每隔2~ 7年发生一次,每次持续1 ~2年,发生年份称为厄尔尼诺年。
异常高温
(二) 厄尔尼诺现象
2、成因:
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减弱甚至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赤道附近海区温度异常升高,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非正常年份(逆时针)
东部水温高于西部,形成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湿润多雨。
西部转为下沉气流,气候由温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二) 厄尔尼诺现象
异常高温
2017年秘鲁洪水(太平洋东部)
2019年印尼山火(太平洋西部)
(二) 厄尔尼诺现象
赤道东太平洋
赤道西太平洋
(1)赤道太平洋东西部气候:
3. 影响:
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增多→洪涝灾害
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严重干旱
秘鲁寒流减弱
上升流削弱
饵料减少,
鱼类大量死亡
鸟类失去食物来源,大量死亡或迁徙
海洋捕捞业衰落,经济萧条
(二) 厄尔尼诺现象
3. 影响:
(2)赤道太平洋东部生物分布: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东部地区:
(1)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地区少雨干旱(南涝北旱)
(2)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3)全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
(4)登陆我国台风变少
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
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且台风路径偏东(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
(二) 厄尔尼诺现象
3. 影响: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现象。
成因:东南信风加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海水变冷,西部海水温度增高。
异常低温
非正常年份(顺时针)
(三) 拉尼娜现象
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加剧。
太平洋西部:
秘鲁寒流增强, 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降水更少,加剧干旱危害。
太平洋东部:
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
(1)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
(2)我国东北春夏易出现干旱,气温偏高
(3)我国南方易发生干旱,华北洪涝(南旱北涝)
(4)冬季较寒冷,寒潮多发,南方易出现冻雨、风雪
(三)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太平洋水温 大洋东岸
大洋西岸
沃克环流
气候 太平洋东岸
太平洋西岸
对全球气候影响 关联性 升高
降低
降低
升高
减弱或消失
增强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小结
昌昌故城(8°06′S,79°05′W)位于秘鲁北部太平洋沿岸,为奇穆王国的首都,于公元850—1470年间逐渐建成,后被印加帝国及西班牙入侵者摧毁,成为世界上遗存最大的土坯城,1986年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核心区面积约6平方千米)。近几十年来,频繁的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故城的保护带来重大威胁。下图是昌昌故城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故城保护带来的重大威胁是( )
①风力侵蚀增强 ②雨水冲刷加剧 ③吸湿塌陷崩解 ④低温收缩开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对点演练
昌昌故城(8°06′S,79°05′W)位于秘鲁北部太平洋沿岸,为奇穆王国的首都,于公元850—1470年间逐渐建成,后被印加帝国及西班牙入侵者摧毁,成为世界上遗存最大的土坯城,1986年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核心区面积约6平方千米)。近几十年来,频繁的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故城的保护带来重大威胁。下图是昌昌故城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为应对厄尔尼诺现象对昌昌故城的破坏,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全覆盖遮雨棚
B.建设高立式沙障
C.合理开挖排水沟
D.限制游客数量
C
对点演练
(2023·北京卷)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3.由图可知( )
A.距今1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C
D
对点演练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若PDO指数为正值,则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若PDO指数为负值,则利于拉尼娜的发生与维持。下图示意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PDO指数长期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PDO指数为正值期间,下列可能出现的现象中正确的数量是( )
①我国气候向冬暖夏凉演变
②热带气旋对我国影响减小
③赤道太平洋海水西冷东暖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海面偏高
A.1 B.2 C.3 D.4
D
对点演练
6.PDO指数由负值向正值转折后,全球气候变暖显著,而长江梅雨减少趋势仍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大气饱和湿度下降
B.陆地空气中水汽减少
C.副热带高压脊北移
D.副热带地区大气收缩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若PDO指数为正值,则利于厄尔尼诺的发生与维持;若PDO指数为负值,则利于拉尼娜的发生与维持。下图示意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PDO指数长期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对点演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