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1《维护秩序》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1《维护秩序》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维护秩序》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社会规则,正确认识社会规则、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道德修养:树立秩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法治观念: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则。 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能维护社会秩序,适应社会规则的变化。 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教学 重点 秩序与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 难点 秩序与规则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导入】 贝克汉姆在沪参加校园活动引发秩序混乱 贝克汉姆作为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及中超联赛推广大使,到访同济大学与学生互动。20日下午,由于现场人数过多,观众过于热情,造成秩序混乱,活动中有5人受伤,包括工作人员和留学生。贝克汉姆团队和同济校方随即取消了活动。事件发生后,贝克汉姆离开校园,并在微博上发表致歉内容,表示希望受伤球迷能够尽快康复。贝克汉姆表示,自己来中国是支持中国青少年足球和中超联赛发展的,外界的质疑不会影响他的心情。 思考:看完这则新闻,这个现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授新课 【图片展示】以下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社会管理秩序 生产秩序 交通秩序 公共场所秩序 思考: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学生: 教师: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出现一种无序化状态,社会将会混乱不堪,社会生产和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 笔记:社会秩序的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 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社会管理秩序:对公用设施的管理:路灯、自来水管道、公用电话等; 对文物的管理:博物馆等; 对毒品的管理:吸毒、注射毒品等;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秩序等。 生产秩序:扰乱生产秩序是指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交通秩序: 公共场所秩序:公共场所主要是指:车站、港口、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运动场、展览馆等。 特征:人员聚集量大,流动量大。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几种表现:公共场所故意违反公共行为规则,聚众起哄闹事。进行非法游行或者静坐示威,造成交通阻塞,秩序混乱。阻止、抗拒有关工作人员维护公共场所秩序。 【材料分析】校门口拥堵的场景令人咋舌。上下学高峰时段,家长们纷纷驾车前来接送孩子,车辆无序停放,将校门口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行人们被迫走到机动车道上,与电动自行车、机动车混行,情况十分危险。同时,刺耳的鸣笛声、嘈杂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校门口区域显得异常混乱。 思考:(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学生: 教师: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 笔记: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层面)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公民层面)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探究分享】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推动作风建设。 企业在商业竞争中,要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 思考:维护秩序需要依靠什么? 学生: 教师: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种类:道德,纪律,法律。 【交流讨论】 “一米线”是安全线,也是文明线 。 “一米线”制度是指在银行、医院等单位,在距营业柜台或窗口一米处划线,提醒顾客排队等候的制度。它主要用于维护个人隐私,保持公众距离,兼有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新冠病毒等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飞沫从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在一米以内,因此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可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广泛应用于商场、超市、银行、医院、餐厅、酒店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以及地铁、车站、码头等人流集散区域 思考:一米线的存在是否有必要呢? 学生: 教师: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不规定不知道,规定了才知道) 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下列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B.自觉维护公共环境 C.故意破坏公共设施D.遵守社会公德 2.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我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 ) A. 法律 B. 纪律 C. 道德 D. 规章 3. 下列行为属于违反公共交通秩序的是( ) A. 中学生小强上课时和同桌讲话 B. 中学生小明骑车上学时为了不迟到而闯红灯 C. 小亮在网上浏览低俗信息 D. 莉莉在看电影时大声喧哗 4.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阿米尔说:“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这些名言警句共同说明(  ) ①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行 ②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要秩序就必然影响、削弱自由,做人做事要懂得取舍 ④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③ 5.繁忙的马路,由于有了交通规则,变得秩序井然。激烈的比赛,因为有了规则的约束,变得友好文明。这说明规则(  ) ①能够解决一切矛盾 ②使利益不同的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③使彼此之间的竞争能够有序地展开④会自动起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