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大气的受热过程【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7大气的受热过程【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7大气的受热过程【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1.本节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2.学科素养要求
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温高低等地理现象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实例解释说明。
人地协调观:结合温室效应的作用原理,说明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根据区域的纬度、海陆位置等信息,分析该地气温的高低。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新高考 2024 全国新课标第11题、浙江卷第3题、广西卷第12题
2023 全国乙卷10-11、浙江卷第25题、广东卷第10题
2022 辽宁卷14-16、浙江卷第1题、江苏卷第7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一般从时政热点和真实生活情境情境切入,以图表数据等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气温日变化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影响等判断;
②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题目比较灵活,考查频率较高。
③命题新趋势:纵观近三年的各省区高考地理真题,可以发现,多数考查考点由原先单一考点转变为综合多个考点考查,体现高考地理综合思维考查要求提高。
2.备考建议
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图表资料的判读技巧和大气相关的知识原理的掌握,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知识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会受到大气中成分的影响,从而被削弱,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削弱:
① 吸收:当太阳辐射到达高层大气或平流层时,其中的大气成分会对太阳辐射进行少量吸收,尤其是平流层内的臭氧(O3),几乎吸收了所有的紫外线,使到达对流层的能量大大减少。对流层对太阳辐射吸收则很少。
② 反射:大气中的水汽、云、尘埃颗粒等各种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当云层越厚、颗粒物越多时,反射也越强。反射的光线射向宇宙,不能到达地面。
③ 散射: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汽、尘埃颗粒等物质对太阳光有散射作用。被散射的光线不能到达地面。
地面反射与地面吸收
① 地面反射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重重阻碍到达地面。但实际地面状况往往差异较大,有森林、草地、裸地、雪面、水面等等,我们用“下垫面”一词来表达这种不同的地面状况。下垫面的不同或多或少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称地面反射。
② 地面吸收
剩余的所有太阳辐射将由地面吸收,地面吸收量与地面的反射量相关:反射的多,吸收的就少;反射的少,吸收的多。
例题:
(24-25高一·全国·随堂练习)读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日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反射 B.折射 C.散射 D.吸收
2. 地面有新雪,会导致( )
A.①减弱,④增强 B.②减弱,③增强
C.①增强,④减弱 D.③增强,④减弱
【答案】1.C 2.C
【解析】1.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根据散射定律,日落时太阳光线从地平线附近射来,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掉,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日落时我们看到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因此日落时经常出现漫天红霞,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的结果,C符合题意;反射、折射、吸收与日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无关,排除A、B、D。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有新雪,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可达84%~95%,因此会导致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强,即①增强;新雪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即②不变;新雪会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少,即④减弱;新雪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能量减弱,则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减弱,即③减弱。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知识点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流层大气)增温过程
(1)“太阳暖大地”: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只有小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升温后,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除少数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除少数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的大气辐射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补偿大地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2一个原理
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又被地面吸收)
3两个增温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例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0日7时18分,印度尼西亚杜科诺火山喷发,火山灰柱最高处距峰顶约700m。下图分别为火山喷发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火山灰所处的大气层的热量直接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2.火山灰在当地空中飘浮期间,最可能导致( )
A.连续性暴雨 B.太阳辐射增强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昼夜温差减小
【答案】1.B 2.D
【解析】1.印度尼西亚位于低纬,低纬地区的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由材料可知,火山灰柱最高处距峰顶约700m,加上山峰的高度也不会超过17千米,故火山灰所处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其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根据右图可知,②为地面辐射,B正确;①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ABD错误。故选B。
2.火山灰在当地空中飘浮期间,会削弱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减弱,使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度不会太低,昼夜温差减小,D正确,BC错误;不会导致出现连续性暴雨,A错误。故选D。
知识点三: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 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例题:
(24-25高二上·山东淄博·开学考试)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答案】1.C 2.C
【解析】1.大棚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通常大棚中的光照弱于自然状态下的光照,而不是光照太强,A错误。大棚具有保温作用,一般情况下大棚内热量相对充足,而不是热量不足,B错误。大棚内由于有覆盖物等的调节,白天和夜晚的温差相对自然状态下较小。日温差小不利于蔬菜积累养分,使得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C正确。蔬菜的生长主要受日温差影响较大,年温差对蔬菜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大棚主要影响的是日温差而非年温差,D错误。故选C。
2.傍晚洒水会使地面降温,不会增强地面辐射,A错误。洒水不能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B错误。傍晚洒水后,水汽增加,能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被大气吸收后,大气温度升高,又会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洒水本身不能直接增强地面保温,而是通过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实现保温,D错误。故选C。
影响各环节辐射量(强度)的因素汇总如下:
1太阳辐射量:当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时,总量是一样的。当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时,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有:纬度(太阳高度)、地形、天气、昼夜长短、海陆位置等。
2地面反射量:看当地下垫面状况。与地面吸收量、地面辐射量成反比。
3地面辐射量:看地面温度。温度高,地面辐射强;温度低,地面辐射弱。
4大气逆辐射量:看大气清洁度。水汽、尘埃等多,大气逆辐射强;反之,大气逆辐射弱。
【基础】
(23-24高一下·重庆·阶段练习)重庆年平均雾日67.8天,最多年份达148天,故有“雾都”之称。下左图为重庆市月均温和浓雾发生频率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两条曲线的意义及理由解释正确的是( )
A.实线表示气温曲线,重庆夏季气温高,纬度、地形影响大
B.实线表示气温曲线,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不易散热气温高
C.虚线表示气温曲线,重庆夏季降水多,浓雾多,气温偏低
D.虚线表示气温曲线,重庆地处低海拔地区,温度整体较低
浓雾对右图中各热量传递过程产生的影响有( )
A.增加a太阳辐射,增加b地面辐射 B.增加b地面辐射,增加c大气吸收
C.增加a太阳辐射,增加d大气逆辐射 D.增加c大气吸收,增加d大气逆辐射
(2024高一下·辽宁大连·学业考试)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着陆。嫦娥六号探测器不但要完成月壤采集工作,还要接受月球昼夜温度剧烈变化的考验。下图为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同为白天时,月球表面平均温度( )
A.高于地球表面 B.低于地球表面 C.与地球表面相当 D.不确定
4.夜晚月球表面温度远低于地球表面,主要因为缺少( )
A.太阳辐射 B.月表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4-25高一·全国·随堂练习)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
6.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23-24高一下·云南玉溪·阶段练习)2022年11月27-30日,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天气自西向东给我国大部地区带来剧烈降温、大风、沙尘和大范围雨雪天气。此次寒潮降温剧烈、雨雪和大风影响范围广,吉林、辽宁和贵州、湖南等地有冻雨。我国大部地区降温剧烈,最高降幅达18℃以上。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寒潮来临时,我国北方农民常用熏烟的办法防寒,以保护农作物。这种做法是为了使(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8.寒潮带来的危害有( )
①农作物遭受冻害②洪涝灾害多发
③破坏通信设备和输电线路④使病虫害滋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24高一上·贵州黔南·阶段练习)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数码表示短波辐射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10.雾霾天气时,图中(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⑤增强
【提升】
(24-25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2.从地表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表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24-25高三上·广西·开学考试)北宋词人秦观在《踏莎行·郴州旅合》中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度。”这句描述春季的某个夜晚,湖南郴州雾气疟浆,楼台依稀难卅、月色朦胧,汲口也隐匿不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月夜起雾主要是因为( )
A.大气逆辐射较强 B.地面流失的长波辐射较多
C.地表反射率较高 D.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多
14.日出之后,这场雾基本消散,主要是由于( )
①风速减小 ②降水增加 ③蒸发加剧 ④对流加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此日之后一个月内,该地( )
A.日出时间提前 B.日出方向逐渐偏南
C.昼长逐渐变短 D.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24-25高一上·甘肃武威·开学考试)图Ⅰ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Ⅱ为北京市2022年连续两天的天气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Ⅰ中( )
A.①为太阳辐射 B.②为大气吸收 C.③为大气逆辐射 D.④为地面辐射
17.图Ⅱ中10月25日比10月24日温差小,是因为图Ⅰ中的(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增强
(24-25高二上·湖北·开学考试)据报道,当地时间2024年7月7日,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的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喷发物形成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引起埃特纳火山喷发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张裂 B.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张裂
C.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D.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19.火山喷发后埃特纳白天温度降低是因为(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增强
20.埃特纳火山喷发后昼夜温差会缩小,主要是因为(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增强 D.大气的削弱作用减弱
【真题】
(2024·安徽·高考真题)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22.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2024·广东·高考真题)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5.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2024·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26.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27.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2023·全国·高考真题)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28.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29.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30.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7大气的受热过程【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1.本节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2.学科素养要求
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温高低等地理现象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实例解释说明。
人地协调观:结合温室效应的作用原理,说明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根据区域的纬度、海陆位置等信息,分析该地气温的高低。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新高考 2024 全国新课标第11题、浙江卷第3题、广西卷第12题
2023 全国乙卷10-11、浙江卷第25题、广东卷第10题
2022 辽宁卷14-16、浙江卷第1题、江苏卷第7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一般从时政热点和真实生活情境情境切入,以图表数据等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气温日变化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影响等判断;
②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题目比较灵活,考查频率较高。
③命题新趋势:纵观近三年的各省区高考地理真题,可以发现,多数考查考点由原先单一考点转变为综合多个考点考查,体现高考地理综合思维考查要求提高。
2.备考建议
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图表资料的判读技巧和大气相关的知识原理的掌握,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知识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会受到大气中成分的影响,从而被削弱,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削弱:
① 吸收:当太阳辐射到达高层大气或平流层时,其中的大气成分会对太阳辐射进行少量吸收,尤其是平流层内的臭氧(O3),几乎吸收了所有的紫外线,使到达对流层的能量大大减少。对流层对太阳辐射吸收则很少。
② 反射:大气中的水汽、云、尘埃颗粒等各种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当云层越厚、颗粒物越多时,反射也越强。反射的光线射向宇宙,不能到达地面。
③ 散射: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汽、尘埃颗粒等物质对太阳光有散射作用。被散射的光线不能到达地面。
地面反射与地面吸收
① 地面反射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重重阻碍到达地面。但实际地面状况往往差异较大,有森林、草地、裸地、雪面、水面等等,我们用“下垫面”一词来表达这种不同的地面状况。下垫面的不同或多或少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称地面反射。
② 地面吸收
剩余的所有太阳辐射将由地面吸收,地面吸收量与地面的反射量相关:反射的多,吸收的就少;反射的少,吸收的多。
例题:
(24-25高一·全国·随堂练习)读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日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反射 B.折射 C.散射 D.吸收
2. 地面有新雪,会导致( )
A.①减弱,④增强 B.②减弱,③增强
C.①增强,④减弱 D.③增强,④减弱
【答案】1.C 2.C
【解析】1.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根据散射定律,日落时太阳光线从地平线附近射来,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散射掉,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日落时我们看到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因此日落时经常出现漫天红霞,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的结果,C符合题意;反射、折射、吸收与日落时漫天红霞的成因无关,排除A、B、D。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有新雪,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可达84%~95%,因此会导致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增强,即①增强;新雪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即②不变;新雪会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少,即④减弱;新雪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能量减弱,则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减弱,即③减弱。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知识点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流层大气)增温过程
(1)“太阳暖大地”: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只有小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反射、散射,大部分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升温后,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除少数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的形式释放热量,除少数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的大气辐射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补偿大地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2一个原理
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又被地面吸收)
3两个增温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例题: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0日7时18分,印度尼西亚杜科诺火山喷发,火山灰柱最高处距峰顶约700m。下图分别为火山喷发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火山灰所处的大气层的热量直接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2.火山灰在当地空中飘浮期间,最可能导致( )
A.连续性暴雨 B.太阳辐射增强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昼夜温差减小
【答案】1.B 2.D
【解析】1.印度尼西亚位于低纬,低纬地区的对流层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由材料可知,火山灰柱最高处距峰顶约700m,加上山峰的高度也不会超过17千米,故火山灰所处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其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根据右图可知,②为地面辐射,B正确;①为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ABD错误。故选B。
2.火山灰在当地空中飘浮期间,会削弱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减弱,使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度不会太低,昼夜温差减小,D正确,BC错误;不会导致出现连续性暴雨,A错误。故选D。
知识点三: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 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2.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例题:
(24-25高二上·山东淄博·开学考试)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2.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答案】1.C 2.C
【解析】1.大棚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通常大棚中的光照弱于自然状态下的光照,而不是光照太强,A错误。大棚具有保温作用,一般情况下大棚内热量相对充足,而不是热量不足,B错误。大棚内由于有覆盖物等的调节,白天和夜晚的温差相对自然状态下较小。日温差小不利于蔬菜积累养分,使得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C正确。蔬菜的生长主要受日温差影响较大,年温差对蔬菜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大棚主要影响的是日温差而非年温差,D错误。故选C。
2.傍晚洒水会使地面降温,不会增强地面辐射,A错误。洒水不能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B错误。傍晚洒水后,水汽增加,能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被大气吸收后,大气温度升高,又会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洒水本身不能直接增强地面保温,而是通过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实现保温,D错误。故选C。
影响各环节辐射量(强度)的因素汇总如下:
1太阳辐射量:当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时,总量是一样的。当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时,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有:纬度(太阳高度)、地形、天气、昼夜长短、海陆位置等。
2地面反射量:看当地下垫面状况。与地面吸收量、地面辐射量成反比。
3地面辐射量:看地面温度。温度高,地面辐射强;温度低,地面辐射弱。
4大气逆辐射量:看大气清洁度。水汽、尘埃等多,大气逆辐射强;反之,大气逆辐射弱。
【基础】
(23-24高一下·重庆·阶段练习)重庆年平均雾日67.8天,最多年份达148天,故有“雾都”之称。下左图为重庆市月均温和浓雾发生频率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两条曲线的意义及理由解释正确的是( )
A.实线表示气温曲线,重庆夏季气温高,纬度、地形影响大
B.实线表示气温曲线,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不易散热气温高
C.虚线表示气温曲线,重庆夏季降水多,浓雾多,气温偏低
D.虚线表示气温曲线,重庆地处低海拔地区,温度整体较低
浓雾对右图中各热量传递过程产生的影响有( )
A.增加a太阳辐射,增加b地面辐射 B.增加b地面辐射,增加c大气吸收
C.增加a太阳辐射,增加d大气逆辐射 D.增加c大气吸收,增加d大气逆辐射
【答案】1.A 2.D
【解析】1.图中横坐标代表月份,重庆在北半球,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因此可知实线表示气温曲线,C、D错误;重庆大致位于30°N,纬度较低,夏季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加之其河谷地形,不易散热,夏季温度高,A正确;重庆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其地形不是导致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的原因,不能说明实线表示气温曲线,B错误。故选A。
2.由大气受热过程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浓雾对a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a太阳辐射减弱,A、C错误;a太阳辐射减弱,地面温度降低,进而导致b地面辐射减弱,B错误;浓雾的存在使得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进而导致d大气逆辐射增强,D正确。故选D。
(2024高一下·辽宁大连·学业考试)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着陆。嫦娥六号探测器不但要完成月壤采集工作,还要接受月球昼夜温度剧烈变化的考验。下图为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同为白天时,月球表面平均温度( )
A.高于地球表面 B.低于地球表面 C.与地球表面相当 D.不确定
4.夜晚月球表面温度远低于地球表面,主要因为缺少( )
A.太阳辐射 B.月表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3.A 4.D
【解析】3.读图可知,月球相较于地球,缺少大气层,白天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月球表面平均温度高于地球表面,故选A。
4.月球表面无大气,缺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即缺少大气逆辐射,夜晚月球表面损失的热量多,因此月球表面夜晚温度远低于地球表面,故选D。
(24-25高一·全国·随堂练习)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
6.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5.D 6.B
【解析】5.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充足的水汽、有凝结核、有降温条件。深秋、初冬时节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白天的光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排除AD;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空气能见度降低,B对;大雾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排除C。故选B。
(23-24高一下·云南玉溪·阶段练习)2022年11月27-30日,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天气自西向东给我国大部地区带来剧烈降温、大风、沙尘和大范围雨雪天气。此次寒潮降温剧烈、雨雪和大风影响范围广,吉林、辽宁和贵州、湖南等地有冻雨。我国大部地区降温剧烈,最高降幅达18℃以上。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寒潮来临时,我国北方农民常用熏烟的办法防寒,以保护农作物。这种做法是为了使(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8.寒潮带来的危害有( )
①农作物遭受冻害②洪涝灾害多发
③破坏通信设备和输电线路④使病虫害滋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7.D 8.B
【解析】7.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因此用熏烟的方式防寒,可以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以此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保温作用的效果。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 从材料可知,寒潮会带来剧烈降温、大风、沙尘和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积雪和结冰现象会破坏通信设备和输电线路,①③正确,洪涝灾害与寒潮无关,寒潮会使害虫冻死,故选B。
(23-24高一上·贵州黔南·阶段练习)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数码表示短波辐射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10.雾霾天气时,图中(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⑤增强
【答案】9.A 10.D
【解析】9.图中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逆辐射。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能量的波长越短;反之,物体温度越低,辐射能量的波长越长。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①③正确,②④错。故选A。
10.雾霾天气时,云层较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⑤)增强,D正确。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雾霾影响,A错误。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雾霾天气时,②增强,B错误。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雾霾天气时,大气反射作用增强,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C错误。故选D。
【提升】
(24-25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2.从地表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表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11.B 12.C
【解析】11.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才能成为大河源头,同时具有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地势高会直接造成气温低和空气稀薄等;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故甲对应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也会导致气温低,而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会导致太阳辐射强,则结合甲乙丙三者之间的箭头关系可知,乙对应空气稀薄,丙对应太阳辐射强。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会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可以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较薄,C不相符;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故选C。
(24-25高三上·广西·开学考试)北宋词人秦观在《踏莎行·郴州旅合》中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度。”这句描述春季的某个夜晚,湖南郴州雾气疟浆,楼台依稀难卅、月色朦胧,汲口也隐匿不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月夜起雾主要是因为( )
A.大气逆辐射较强 B.地面流失的长波辐射较多
C.地表反射率较高 D.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多
14.日出之后,这场雾基本消散,主要是由于( )
①风速减小 ②降水增加 ③蒸发加剧 ④对流加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此日之后一个月内,该地( )
A.日出时间提前 B.日出方向逐渐偏南
C.昼长逐渐变短 D.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答案】13.B 14.D 15.A
【解析】13.月夜,说明当地白天是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夜晚随着地面持续释放长波辐射散热,近地面大气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成雾,B正确,A错误;地表反射率的高低与是否为月夜起雾关系不大,C错误;夜间地面温度较低,释放的长波辐射少,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较少,D错误。故选B。
14.日出之后气温升高,部分雾滴蒸发为水蒸气,③正确;气温升高,对流加强,对流扩散增强,④正确;风速减小不利于雾消散,①错误;日出之后气温会升高,但降水不一定增加,②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湖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词中所述现象发生在春季,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不断向北偏移,当地日出时间提前,昼长变长,日出方向逐渐偏北,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25高一上·甘肃武威·开学考试)图Ⅰ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Ⅱ为北京市2022年连续两天的天气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Ⅰ中( )
A.①为太阳辐射 B.②为大气吸收 C.③为大气逆辐射 D.④为地面辐射
17.图Ⅱ中10月25日比10月24日温差小,是因为图Ⅰ中的(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增强
【答案】16.A 17.D
【解析】16.阅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正确;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过程,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②为大气中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B错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使地面升温,地面向外辐射出地面辐射,③为地面辐射,C错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也会向外产生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指向地面的)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A。
17.阴天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强,对近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结合图Ⅱ可知,25日比24日温差小,是因为25日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即图Ⅰ中④大气逆辐射增强,D正确;阴天不会影响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即①不会减弱,A错误;阴天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②增强,B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吸收的能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弱,C错误。故选D。
(24-25高二上·湖北·开学考试)据报道,当地时间2024年7月7日,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的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喷发物形成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引起埃特纳火山喷发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张裂 B.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张裂
C.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D.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19.火山喷发后埃特纳白天温度降低是因为(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增强
20.埃特纳火山喷发后昼夜温差会缩小,主要是因为(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增强 D.大气的削弱作用减弱
【答案】18.D 19.D 20.B
【解析】18.埃特纳火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地面辐射、③代表大气逆辐射、④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量的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会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增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③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大气逆辐射③减弱,D正确,BC错误;图中①可以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则火山喷发对①没有明显影响,A错误。故选D。
20.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云雾在空中飘散,云雾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会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导致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昼夜温差缩小,B正确;由于火山灰会明显削弱太阳辐射,不可能使太阳辐射增强,A错误;火山喷发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加,地面获得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弱,CD错误。故选B。
【真题】
(2024·安徽·高考真题)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22.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答案】21.B 22.D 23.B
【解析】2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故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B。
2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图中显示期间,第一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且太阳辐射出现两个峰值,说明有云层遮挡阳光,所以不是晴朗无云,故①错误;第2天是四天中太阳辐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故②错误;第3天太阳辐射小于第4天,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③正确;四天中,第2、3两天太阳能辐射弱,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强,云层较厚,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可能经历降水过程,故④正确。正确的有③和④,答案选择D。
23.结合第二小题结论,四天内趋于可能经历降雨过程,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降水集中在5-6月,主要是5月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蒸发量大,阴雨天气较多,因此可能出现在6月1日前后,故B正确;4月气温尚未回升,阴雨天气可能性较小,故A错误;冬半年新疆地区气温低,且太阳辐射弱,故CD错误。答案选择B。
(2024·广东·高考真题)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5.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答案】24.B 25.D
【解析】24.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故选B。
25.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故选D。
(2024·浙江·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题。
26.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27.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 )
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
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 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
【答案】26.D 27.D
【解析】26.地面吸收的辐射量增多,增温幅度加大,导致土壤温度上升,D正确;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也增多,AB错误;太阳辐射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误。故选D。
27.随着热量条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线海拔高度上升,A错误;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该山峰海拔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处还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积雪,自然带的数量并没有减少,BC错误;由于土壤温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带也向高海拔扩展,D正确。
(2023·全国·高考真题)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气象台站 经度 纬度 1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1月偏离天数/天 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 7月偏离天数/天
珲春 130.35°E 42.86°N 约14时00分 20.8 约14时40分 19.6
辽源 125.15°E 42.90°N 约13时20分 14.4 约13时50分 17.2
28.珲春7月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约(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00分钟 C.2小时40分钟 D.3小时20分钟
29.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 B.受海洋影响强 C.风力强 D.受山地影响强
30.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 B.温带气旋 C.晴朗天气 D.冷锋过境
【答案】28.D 29.B 30.C
【解析】28.根据珲春的经度可知,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约40分钟,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11时20分。7月该地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均值约为14时40分,滞后当地正午约3小时20分钟,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9.本题考查海陆位置及热力性质对气温的影响,与珲春相比,辽源更靠近内陆,海陆位置不同,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水体比热容大,升温较慢,珲春受海洋影响较强,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晚于辽源,B正确,D错误;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与该地降水、风力关系不大,排除AC选项。故选B。
30.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辽源冬季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偏离较少,说明此时段大气较稳定,多晴天,故C正确;受雨雪天气、温带气旋、冷锋过境影响下,天气变化较大,气温不稳定,偏离的天数较多,排除A、B、D选项。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