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4.2非特异性免疫(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4.2非特异性免疫(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非特异性免疫
一、单选题
1.人体内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序号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B.①表示T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分布有该细胞
C.②表示B淋巴细胞,在淋巴液中分布有该细胞
D.①和②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乳牛的肠道没有发育完全,可吸收母牛初乳中的IgG抗体。母牛常舔舐初生的小牛犊,“舐犊情深”除了浓浓的母爱,还有免疫学的道理(牛的免疫机理与人体类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母牛唾液中杀死小牛犊体表病菌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
B.母乳中针对乳牛体表病原体的抗体增强了乳牛的免疫力
C.乳牛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中一般不会患病主要是非特异性免疫起作用
D.乳牛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3.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B.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4.传统研究认为,某些免疫细胞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免疫才具有免疫记忆,呈现二次免疫“既快又强”的特点,而先天免疫不具有免疫记忆。最新的研究发现,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也能发生功能改变,使得先天免疫也能产生免疫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机制如下图。据图推断合理的是( )
A.“训练免疫”不依赖T、B细胞,是属于机体“第二道防线”的免疫记忆
B.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导致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C.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传递给子代
D.二次刺激后,吞噬细胞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5.免疫调节是人体内的护卫队,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常见的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B.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二者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C.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
D.人体识别并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这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6.免疫调节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人体的三道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B.发生免疫反应时,人体三道防线要同时发挥作用
C.“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无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侵入人体
D.胃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7.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所以我们虽然时刻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感染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
C.胃酸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D.第三道防线在接触病原体后才能发挥作用,可针对特定的抗原
8.2023年冬季,甲流、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频发,患者常出现高烧、咳嗽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道黏膜及其分泌液中的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识别和清除支原体的免疫细胞均在骨髓中产生和成熟
C.发烧症状的出现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D.人体对甲流病毒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
9.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B.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C.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D.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10.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1.因“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使得开发针对 COVID-19 的有效 mRNA 疫苗成为可能”方面的贡献,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 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 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体外转录的 RNA中,碱基改变的缺失是否可以解释不必要的炎症反应。为了研究这一点,他们产生了不同的mRNA变体,每一种变体的碱基都有独特的化学变化,并将其传递给树突状细胞。结果是惊人的:当碱基修饰被包含在 mRNA中时,炎症反应几乎被消除。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现对于在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开发有效的mRNA 疫苗至关重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不同的 mRNA 变体
B.转录产物只有 mRNA一种
C.树突状细胞既可以参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
D.碱基修饰只发生在 mRNA 上,DNA上不能发生碱基修饰
12.随着秋冬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季的到来,不少人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症状。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并提醒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感染后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症状的过程中,有第二道防线的参与
C.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
D.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血浆pH显著下降
13.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离不开人体的三道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防御是人体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B.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人体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C.人体的三道防线都只针对特定病原体高效发挥三大免疫功能
D.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14.人体感染链球菌后可患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能出现蛋白尿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能吞噬消灭人体感染的链球菌
B.浆细胞识别链球菌抗原后产生特异抗体
C.患者因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出现组织水肿
D.尿液中的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1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⑤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⑥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二、多选题
16.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μ m的颗粒物,其中包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通过鼻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吸附,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PM2.5进入血液后有一部分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属于特异性免疫
D.PM2.5颗粒微小易侵入人体,相对于大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17.小肠上皮细胞是肠道内外环境的媒介,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又是机体免疫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消化、吸收、免疫等生物学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肠上皮细胞的一侧突起形成很多微绒毛,增大了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小肠上皮细胞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D.小肠上皮细胞与各种肠道共生菌构成肠道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生物群落
18.如图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传递细菌抗原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
B.b结构中的所有成分都来自细菌
C.图中所示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D.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
19.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参与了( )
A.合成并分泌抗体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三、填空题
20.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同时引起__________________(填2种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_细胞分泌的某激素增加,该激素可促进_______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来维持内环境稳态。
21.2018年初气温变化比较大,我国北方降雪次数和降雪量很小,导致一部分人群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患者出现感冒、发烧等病症说明病原微生物已经突破了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 。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会引起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发生一系列改变,该过程中,引起下丘脑分泌活动改变的信息分子有 。寒冷引起甲状腺分泌活动改变的调节方式是 。
(3) 某同学发烧严重,医生采用了物理的方法对其降温,该方法是为了 (填“增加散热”或“减少产热”)。对该同学除采取降温措施外还对其注射青霉素进行治疗,但之后该同学发生了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的现象,此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 。若该同学体温持续在39℃,此时该同学的产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22.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引起皮肤血管_________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至于过高,这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
3.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__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_________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_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3.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不正确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又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__________防线。
2.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_______(填“不变”、“升高”或“降低”)。
3.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体液免疫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受影响所致。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胸腺是人体的免疫器官,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A正确;
B、①在胸腺发育成熟,表示T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液和血浆中,故在血液中分布有该细胞,B正确;
C、②在骨髓发育成熟,表示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液和血浆中,故在淋巴液中分布有该细胞,C正确;
D、①T淋巴细胞和②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2.答案:A
解析:A、唾液中的溶解酶能杀死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
B、母乳中有针对乳牛体表病原体的抗体,哺乳后被乳牛吸收可增强乳牛的免疫力,B正确;
C、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组成了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可以抵抗多种病原体,乳牛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中一般不会患病主要是非特异性免疫起作用,C正确;
D、免疫自稳是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3.答案:C
解析:A、非特异免疫先天就有,无特异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是指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B正确;
C、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C错误;
D、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包括皮肤、黏膜、吞噬细胞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等,D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A、“训练免疫”是在吞噬细胞受刺激后功能发生改变后使先天性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因此不依赖T、B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A正确;
B、内源性抗原诱导“训练免疫”后,使得初次即产生免疫记忆,自身抗原被异常识别,因此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B错误;
C、表观遗传可遗传,故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可遗传变异不一定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比如体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就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C错误;
D、细胞因子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解析:A、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物质,如泪腺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骨髓产生,胸腺成熟)和B淋巴细胞(骨髓产生、骨髓中成熟),二者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B正确;
C、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正确;
D、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6.答案:A
解析:A、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发生免疫反应时,三道防线不会同时起作用,第一道防线阻止病原体进入机体,第二道防线在体液中发挥作用,B错误;
C、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C错误;
D、胃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解析:A、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的过程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主要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主要是指第三道防线,B正确;
C、胃酸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御,C错误;
D、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A、呼吸道黏膜及其分泌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识别和清除支原体的免疫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胸腺,B错误;
C、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
D、人体对甲流病毒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解析: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成熟,C正确。
10.答案:C
解析:A、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发生非特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
B、非特异免疫先天就有,出现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
C、特异性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C正确;
D、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A、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能识别异物,但是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不能特异性识别不同的 mRNA 变体,A错误;
B、转录是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的产物包括mRNA、rRNA和tRNA,B错误;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树突状细胞可以参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故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碱基修饰可以发生在 mRNA 上,也可以发生在DNA上,如DNA的甲基化,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通过免疫调节,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感染后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的症状,是由于病原体侵入黏膜内大量繁殖,说明病原体已突破第一道防线,有第二道防线参与免疫反应,B正确;
C、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
D、乙醛中毒引起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但通过调节可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不会显著下降,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A、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A正确;
B、免疫自稳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态,使其功能不发生改变,一旦免疫自稳发生了改变,免疫功能紊乱,就会发生一些自身免疫病,B正确;
C、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防御功能是先天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C错误;
D、免疫监视可以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病原体成分,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D正确。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A、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人体感染的链球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浆细胞不能识别链球菌抗原,因为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B错误;
C、患者因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出现组织水肿,这是因为蛋白尿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组织液导致水肿,C正确;
D、尿液中的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形成 了紫色的络合物,D正确。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①严重腹泻时损失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需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②错误;
③垂体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以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的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类型,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膜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某电位仍为外正内负,④错误;
⑤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造血干细胞和体细胞均在骨髓中产生,⑤错误;
⑥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青霉素能杀菌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⑥错误。
故选A。
16.答案:ABD
解析:A、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因此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PM2.5通过鼻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吸附,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PM2.5进入血液后有一部分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血浆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如、H2CO3等有关,故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浆pH的维持与缓冲物质有关,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BD。
17.答案:CD
解析:小肠上皮细胞的一侧突起形成很多微绒毛,增大了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A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所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能较多,发生在线粒体中,故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正确;小肠上皮细胞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是将病原体阻挡在内环境之外,属于由皮肤、黏膜等构成的第一道防线,C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不是个体层次,不参与该群落的物种组成,D错误。
18.答案:AD
解析:
19.答案:BCD
解析:吞噬细胞参与组成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抗原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吞噬处理并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A错误,B正确。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进行细胞免疫,C正确。
20.答案:(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2)胰岛A  肝糖原 
(3)非特异性 免疫活性物质 防卫、监控和清除
解析:
21.答案:(1)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神经一体液调节
(3)增加散热 该同学对青霉素过敏,发生了过敏反应 等于
解析:(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会通过神经一体液进行相应的调节引起下丘脑分泌活动改变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
(3)用物理方法进行降溫是为了增加散热;注射青霉素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体温持续在39℃,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2.答案: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反馈;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4.非特异性
解析:
23.3.T1.不能; 免疫活性物质; 第二道; 2.体液调节; 升高; 3.T细胞减少,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 监控和清除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