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一、单选题1.人体内存在“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级调节放大了促甲状腺激素及其上游激素的调节效应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糖的氧化分解,因此具有降血糖的作用C.垂体细胞膜上存在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D.若采用摘除法探究垂体的功能,则对照组的处理是只手术不摘除垂体2.科学家在寻找激素,并确定它的分泌部位的实验中,用了很多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多种内分泌腺和它们分泌的激素陆续被发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斯他林和贝利斯认为胰液的分泌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B.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能够促进胰液的分泌C.结扎狗的胰管后,获取的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用于狗的糖尿病治疗D.利用公鸡睾丸的摘除和移植实验探究雄激素的功能,只体现了“减法原理”3.下面是有关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注入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静脉注射到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C.①与③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调节D.上述实验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只有体液调节4.下列关于科学史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发现小肠黏膜可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液的分泌②公鸡睾丸摘除后,雄性性征明显消失,移植睾丸后性征逐步恢复,只运用了加法原理③科学家通过制备胰腺提取液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原因可能是胰岛素被分解④班廷通过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来治疗糖尿病⑤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5.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发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沃泰默的观点是: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B.斯他林和贝利斯假设小肠黏膜细胞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了某种能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C.斯他林和贝利斯将稀盐酸和狗的小肠黏膜混合研磨,将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中D.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只受化学物质的调节6.生理学的研究史中,狗、家兔、鸡都是良好的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此时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给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是无关刺激B.班廷和贝斯特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以用来治疗狗的糖尿病C.科学家用家兔做实验验证了家兔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信号缺失时,发育出雄性器官这一假说D.摘除公鸡睾丸,一段时间后再重新植入睾丸,观察性状变化,此实验运用了减法和加法原理7.有关“胰岛素的发现”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结扎胰管会引起胰腺萎缩,但胰岛保持完好,狗不患糖尿病②研究者在显微镜下观察胰腺组织时,发现了胰岛③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患有糖尿病的狗降血糖效果显著④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⑤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取出萎缩的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的狗身上,数天治疗后其血糖恢复正常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8.下表是促胰液素发现过程中的4个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 稀盐酸→狗的小肠上段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 稀盐酸→狗的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③ 稀盐酸→狗的小肠上段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 小肠黏膜 + 稀盐酸 + 沙子制成提取液→同一条狗的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到小肠肠腔B.该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调节,也受化学调节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的靶器官是胰腺D.①与②、②与④对比均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9.斯他林等人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一只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只狗,后者出现胰液分泌增加,同时血压骤然下降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胰液增加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C.滤液注射给另一只狗的实验利用了“加法原理”D.该实验说明促胰液素还具有降血压的作用10.关于激素的发现与探究历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胃黏膜分泌的B.摘除法和移植法是研究激素作用的常用方法C.摘除胰腺体现了“减法原理”,注射胰腺提取液体现了“加法原理”D.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被胰蛋白酶分解了11.关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科学史,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③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④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⑤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A.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12.下表是两位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液化验单的部分结果。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患者 甲状腺激素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1 低于正常值 高于正常值2 低于正常值 低于正常值A.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TSHB.患者1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分泌TSH,导致其TSH含量高于正常值C.患者2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D.给患者2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检测TSH的含量,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13.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细砂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存在神经调节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D.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还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14.M是一种新型减肥药,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培养的小鼠脂肪细胞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表示添加该物质,“-”表示未添加该物质,不考虑用量对结果的影响。根据该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① ② ③ ④处理 生理盐水 + + + +肾上腺素(NE) - + - -药物M - - + +NE受体抗体 - - - +结果 产热量(相对值) 15 95 80 20A.①和②为该实验的对照组B.脂肪细胞是肾上腺素的靶细胞C.①和③结果说明,M通过促进脂肪细胞产热增加而起减肥作用D.若设置⑤加入生理盐水和肾上腺素受体抗体,其相对产热量与②相同15.沃泰默一度猜测人体内存在神经调节之外的调节方式,为此他进行了三组实验:①将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结果胰液不分泌;②将稀盐酸灌胃至狗小肠上端,结果胰液分泌;③切断通向狗肠腔的神经,灌胃稀盐酸,结果胰液分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稀盐酸直接进入内环境后无法刺激胰液分泌B.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后促进胰液进入内环境C.胰液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D.沃泰默认为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二、多选题16.下面是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沃泰默通过实验①②③提出胰液的分泌受到化学物质的调节B.①与③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几组实验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D.①②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17.以下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结果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D.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采取了单一变量原则,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加法原理。18.下列关于研究动物激素功能的相关实验设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幼年狗做实验,实验组注射生长激素研究其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B.给空腹的小鼠饲喂含胰岛素的饲料,适宜时间后再饲喂葡萄糖研究胰岛素的功能C.切除成年公鸡的睾丸,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将睾丸移植回去,研究性激素的功能D.切除动物甲状腺,实验前后检测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研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调节19.加拿大诺贝尔奖获得者班廷在发现胰岛素的初期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狗分成两组,甲组摘除胰腺,改造成糖尿病狗;乙组先结扎胰管,待伤口恢复,胰腺腺泡萎缩后,取狗的胰腺,从中制备粗提液;随后,将粗提液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结果降低了这些狗的血糖水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B.胰岛素是由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C.乙组待胰腺腺泡萎缩后取狗的胰腺,是因为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消化酶水解胰岛素D.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粗提液不能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20.下图表示某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并引起血压变化的过程,其中,ACE和ACE2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病毒与ACE2的结合是其入侵细胞的必要途径,病毒入侵后会使体液中的血管紧张素I含量增加,进而影响血压。(图中AngI、AngII、AngI-7均为激素,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临床上可以根据血浆中相关激素的含量作为高血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指标B.病毒入侵后可导致AngII含量升高,血压升高C.对于该种肺炎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服用增加ACE2基因表达量的药物D.由图可知,AngI、AngII、AngI-7三种激素在调节血压方面作用效果相同三、填空题21.1902年,斯他林和贝利斯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作促胰液素。回答下列问题:(1)促胰液素是由______________分泌产生的,作用的靶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促胰液素作用的特点: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3)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22.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小白鼠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1)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___________调节。(2)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___________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3)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是否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组别 手术/处理方法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卵巢平均重量(mg)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子宫平均重量(mg)1 不作处理 68 2162 A 36 933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激素 37 2194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 66 218请回答:①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___________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②表中第___________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③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23.“瘦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能控制人的食欲。注射“瘦素”后,人的食欲会下降,从而对人体是否发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肥胖是由体内脂肪过多引起的,检验脂肪可用苏丹Ⅳ染料,呈__________色。2.地震发生时,往往从废墟下救出的生还者中女性较男性多。其原因在于女性皮下脂肪厚,在没有食物和饮水的条件下,女性的生存期限会比男性长。请从脂肪的元素组成及主要作用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否起到减肥作用,请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材料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饲料、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生理盐水,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实验步骤:第一步: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第三步:__________。第四步:一段时间后,观察大鼠的食欲状况,称量并统计各组大鼠的体重。24.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__________(“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2)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①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恒温动物的心脏组织因二倍体细胞比例__________,再生能力较差;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__________。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②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__________调节。与正常小鼠相比,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心脏组织中二倍体细胞数目却大幅增加。由此证明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③以斑马鱼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A组作为对照,B组加入甲状腺激素。若__________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另一组弱,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25.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它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后借助囊泡进行分泌,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途径:其一是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其二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细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做了如下实验:(1)实验目的:__________。(2)实验分组(培养液中葡萄糖溶液浓度均为1.5g·L-1):甲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X物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__________。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__________。(3)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分级调节可以放大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分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提高血糖浓度,B错误;人体中存在多个腺体分级调节系统,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下丘脑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都作用于垂体,促进其合成并分泌相应的促激素,故垂体细胞膜上存在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若用摘除法研究垂体的功能,实验处理为:实验组动物手术摘除垂体,对照组则只手术不摘除垂体,D正确。2.答案:C解析:A、沃泰默认为胰液的分泌是一个顽固的反射,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A错误;B、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C、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不能分解胰岛素,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用来治疔狗的糖尿病,C正确;D、公鸡宰丸的摘除和移植实验中,摘除睾丸体现了“减法原理”,移植睾丸体现了“加法原理”,D错误。3.答案:B解析: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B、根据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分析可知,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几组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B正确;C、根据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分析可知,①与③组的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C错误;D、根据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分析可知,上述实验,①与③组的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错误。故选B。4.答案:C解析:①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盐酸通过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促进胰液的分泌,①正确;②公鸡睾丸摘除后,雄性性征明显消失,移植睾丸后性征逐步恢复,先运用了减法原理,后运用了加法原理,②错误;③科学家通过制备胰腺提取液治疗糖尿病,收效甚微,原因可能是胰岛素被胰腺中的胰蛋白酶分解了,③正确;④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不能分解胰岛素,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④正确;⑤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⑤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5.答案:D解析:A、在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中,沃泰默的观点是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A正确;BCD、斯他林和贝利斯假设小肠黏膜细胞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了某种能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并独辟蹊径,他们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撕下黏膜,加入稀盐酸,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从而证明了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并把小肠黏膜分泌的化学物质称作促胰液素,但是并没有证明胰液的分泌只受化学物质的调节,BC正确,D错误。故选D。6.答案:C解析:A、食物直接刺激导致唾液分泌,发生了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而不给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铃声没有引起反射,属于无关刺激,A正确;B、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胰岛素不会被分解,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B正确;C、科学家用家兔做实验验证了家兔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信号缺失时,发育出雌性器官这一假说,C错误;D、公鸡被摘除睾丸利用了减法原理,一段时间再重新植入睾丸利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7.答案:B解析:①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结扎胰管会引起胰腺萎缩,但胰岛保持完好,①正确;②研究者在显微镜下观察胰腺组织时,发现了有一些聚集成岛状的细胞堆,将其命名为胰岛,②正确;③制备胰腺提取物注射给患有糖尿病的狗,但降血糖效果不明显,是由于胰腺产生的蛋白酶将胰岛素分解了,③错误;④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抑制其对胰岛素的分解,从而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④正确;⑤从结扎胰管的狗身上取出萎缩的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的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的狗身上,其血糖数天后恢复正常,说明胰岛产生了某种降血糖的物质,⑤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8.答案:B解析:该实验证明胰液的分泌受化学调节,没有证明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B错误。9.答案:D解析:A、本实验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研磨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是实验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给第三只狗,A正确; B、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产生,能使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液增加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B正确; C、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因此,把一只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将过滤后的滤液,注射给另一只狗的实验利用了“加法原理”,C正确; D、小肠黏膜除了分泌促胰液素外,还有多种酶和其他物质,因此引起血压骤降可能是由滤液中其他物质引起的,D错误。故选:D。10.答案:A解析: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A错误11.答案:C解析: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①正确;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②错误;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③错误;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④正确;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⑤正确。故选C。12.答案:B解析: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A正确。患者1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对垂体分泌TSH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其TSH含量高于正常值,B错误。TSH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患者2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是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C正确。给患者2静脉注射TRH后检测TSH的含量,若TSH含量增加,则患者2可能是下丘脑病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不足;若TSH的含量变化不大,则可能是垂体病变,需做进一步的检查,故该方法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D正确。13.答案:B解析:①与②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②与④的自变量为注入静脉血液的物质中是否含有小肠黏膜中的化学物质,两组实验结果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稀盐酸作用于小肠黏膜后产生的某种物质引起的,A正确;①与③的区别在于是否去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而没有去除全部神经,故并不能说明该过程中不存在神经调节,B错误;实验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进而发现了促胰液素,C正确;要探究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如去除连接胰腺的神经,D正确。14.答案:D解析:A、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其中肾上腺素组也是对照组,即①和②都是该实验的对照组,A正确;B、肾上腺素可以作用于脂肪细胞,因此脂肪细胞为其靶细胞,B正确;C、①和③对照,③产热增多,说明M通过促进脂肪细胞产热增加而起减肥作用,C正确;D、肾上腺素受体抗体通过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其自身不影响产热,因此若设置⑤加入生理盐水和肾上腺素受体抗体则相对产热量应与①相同,或小于①,D错误。故选D。15.答案:A解析:根据实验①,将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结果胰液不分泌,故稀盐酸直接进入内环境后无法刺激胰液分泌,A正确;根据实验②,将稀盐酸灌胃至狗小肠上端,结果胰液分泌,故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后能刺激胰液分泌,但胰液不进入内环境,B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C错误;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分泌胰液是神经调节的结果,D错误。16.答案:BCD解析:A、沃泰默通过实验①②③提出胰液的分泌受到神经的调节,A错误;B、①(稀盐酸→小肠肠腔)与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几组实验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B正确;C、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可调节胰液的分泌,C正确;D、①、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因此①②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BCD。17.答案:BD解析:A、①与②的实验结果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的结果;②与④对照可以排除稀盐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的直接原因不是稀盐酸而是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A正确;B、①与③的区别是是否去除神经,实验结果说明没有神经存在时胰腺能分泌胰液,但不能说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调节,B错误;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的调节,C正确;D、①与③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采用的方法是减法原理,D错误。故选BD。18.答案:BD解析:利用幼年狗注射生长激素,与对照组对照,可以研究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A项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不能饲喂,B项错误;切除公鸡的睾丸,观察第二性征,再移植睾丸,可以研究性激素促进第二性征的作用,C项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项错误。19.答案:CD解析: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消化酶中包含有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可见,乙组之所以待胰腺腺泡萎缩后取狗的胰腺,是因为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消化酶水解胰岛素,C正确;乙组的粗提取液中含有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若饲喂,则会因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失去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不能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粗提取液,而应注射,D正确。20.答案:AB解析:激素分泌后弥散到血液中,可以根据血浆中激素的含量作为诊断、治疗及研究的指标,A正确;由图可知,病毒入侵后,与ACE2结合,抑制细胞中该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膜上ACE2减少,而ACE2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以促进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为血管紧张素l-7(Angl-7),ACE2减少,导致AngⅡ增多,Angl-7减少,血压升高,B正确;若药物能增加ACE2表达量,会增加病毒感染的机会,使体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Ⅰ含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C错误;AngⅠ和AngⅡ使血压升高,Angl-7使血压降低,三者作用效果不同,D错误。21.答案:(1)小肠粘膜 胰腺(2)通过体液运输 微量高效性 作为信使传递信息(3)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活解析:(1)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产生的,作用的靶器官是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激素作用的特点: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②通过体液运输:③微量高效性;④作为信使传递信息。(3)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22.答案:(1)体液(或激素)(2)促性腺激素释放(3)①雌性;②1;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溶剂(生理盐水);③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解析:(1)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体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体液(或激素)调节。(2)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所以应该雌性幼鼠进行实验。②表中第1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③第1组是不作处理;第3组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卵巢重量减轻,但是因为注射雌性激素,故子宫平均重量变化不大;第4组是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促性腺激素,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都和对照相差不大。第2组的卵巢和子宫的平均重量都相应减轻,可见没有激素释放到卵巢和子宫中,而第3和第4组都是切除垂体,而且都分别注射了适量的雌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则A处切除垂体,并且不注射任何激素。23.答案:(1)红(2)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其含氢量高,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多,产生的水多(3)选取身体健康、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乙; 甲组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正常饲养一段时间解析:(1)脂肪可用苏丹Ⅳ染液鉴定,呈红色。(2)女性皮下脂肪厚,而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其含氢量高,氧化分解时释放能量多,产生的水多,因此在没有食物和饮水的条件下,女性的生存期限会比男性长。(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否起到减肥作用,因此自变量为是否加入瘦素,且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为:第一步:选取身体健康、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乙;第二步:甲组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三步:在正常饲养的基础上,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饲养一段时间;第四步:一段时间后,观察大鼠的食欲状况,称量并统计各组大鼠的体重。24.答案:(1)神经—体液(2)①低;高;②甲状腺激素;抑制;③B解析:(1)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会进行自身体温调节,保持体温恒定。寒冷会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并由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下丘脑分泌激素,这属于神经调节,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的细胞,这属于激素调节,故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是神经—体液调节过程。(2)①由图可知,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少,而甲状腺激素水平高,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呈负相关。②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而激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作用于靶细胞,故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不能接受甲状腺激素传递的信息,导致心脏细胞不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条件下,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组织二倍体细胞数目却增加,由此说明甲状腺激素抑制了正常小鼠的心脏组织再生能力。③斑马鱼是变温动物,将其分别饲养在不添加和添加甲状腺激素的水箱中,若甲状腺激素对斑马鱼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小鼠一致,则加入了甲状腺激素的B组斑马鱼心脏受损后再生能力弱。25.答案:(1)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2)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3)①若甲组检测无胰岛素,乙组检测有胰岛素,则说明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②若甲、乙两组检测到的胰岛素含量一致,则说明胰岛素只存在调节型分泌途径;③若甲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则说明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解析:(1)实验目的: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2)根据题干分析,对照实验的设计必须确保单一变量,根据实验目的"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则单一变量是否有蛋白质合成抑制剂X,因变量是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所以实验分组:(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均为1.5g/L)甲组:培养液十胰岛B细胞+X物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等量生理盐水;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3)依据实验目的及题意可知,胰岛素的分泌有三种可能,即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只存在调节型分泌途径、两种途径均存在。采用假设法,先假设结论再分析结果,然后按照“结果→结论”书写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