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免疫系统的构成一、单选题1.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B.组织液、血浆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了第二道防线C.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D.机体对衰老、损伤的细胞的清理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2.巨噬细胞形态多样,常伸出较长的伪足,具有防御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下列关于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巨噬细胞吞噬沙门氏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巨噬细胞能伸出伪足,吞噬清除异物,该功能离不开细胞骨架的支持C.巨噬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巨噬细胞比细菌生命活动更有序和高效,与其有多种具膜结构细胞器有关3.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B.胃酸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B细胞和T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D.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功能过强易发生自身免疫病4.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然而皮肤的任何破损都有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皮肤破损时,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B. 受损伤部位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使受损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C. 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细菌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D. 当病毒进入体内并侵染细胞时,白细胞会产生α、β和γ干扰素对抗病毒感染5.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胸腺随着年龄而增长,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C.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D.非特异性免疫对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的产生,但不影响T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溶菌酶、抗体、干扰素等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D.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7.人体免疫系统的概念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B.乙针对的是特定的抗原C.丙包括白细胞介素和B细胞等 D.丁包括淋巴结、扁桃体和胸腺等8.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B淋巴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血细胞,不再具有分裂能力B.胃黏膜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C.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9.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所以我们虽然时刻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感染。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接种流感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流感,属于特异性免疫B. 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特异性免疫C. 第三道防线在接触病原体后才能发挥作用,可针对特定的抗原D.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针对性强10.细菌学家费莱明将细菌接种到眼泪中,发现细菌很快死亡。经研究,在眼泪中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可以催化细菌细胞壁水解的溶菌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菌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免疫能力B.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溶菌酶导致细菌破裂而消灭细菌D.泪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1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B.造血干细胞留在骨髓中分化形成B细胞C.吞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免疫细胞集中分布在淋巴和血浆中12.下列有关抗原、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B.抗体主要分布在组织液中,也可分布在血清和外分泌液中C.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D.抗原具有特异性,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13.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冠状病毒引起的炎性肺病。冠状病毒表面的S蛋白是其重要的标志蛋白,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引发病毒进入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S蛋白作为抗原,可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和处理②S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具有特异性③机体对病毒的清除主要依赖免疫监视功能④冠状病毒疫苗可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⑤糖皮质激素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14.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B.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15.抗体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处理的抗体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合成并分泌相应抗体C.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破坏其结构使抗原裂解死亡D.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二、多选题16.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丁 生理盐水 无 无A. 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T细胞B. 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C. 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D. 乙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1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其中包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PM2.5通过鼻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吸附,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PM2.5进入血液后有一部分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属于特异性免疫D.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浆pH的维持与缓冲物质有关18.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某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甲可能是B细胞,其分化为细胞乙通常需要淋巴因子的作用B.图中能对该病毒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是抗体和细胞甲C.图中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发生在该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中D.HIV主要破坏图中细胞甲,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缺失19.板蓝根中含有多种有效物质,其中板蓝根多糖可显著促进小鼠的免疫功能,如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的免疫细胞总数。进一步研究表明,板蓝根凝集素(板蓝根多糖中的一种)可以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促进小鼠胸腺的发育和胸腺细胞的增殖,促进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根蓝根多糖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板蓝根凝集素可以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板蓝根凝集素作为信息分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D.细胞因子可以和抗原结合,使其失去致病能力20.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下列免疫细胞中具有识别作用的是( )A.吞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浆细胞三、填空题21.人体有三道防线,在抵御外来病原体的攻击及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请围绕人体的三道防线完成表中内容。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组成 由 ① 组成 由 ② 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主要由 ③ 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类型 ④ ,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功能 防卫 防卫 防卫、 ⑤22.癌症免疫疗法是对抗癌症的有力武器,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异常细胞的能力可能可以成为阻止癌症发展的一个手段。PD-1是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它可以阻止T细胞全力攻击“入侵者”,就像刹车的作用;而PD-1抗体(也称PD-1抑制剂)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是近年治疗一些晚期癌症的特效药。请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回答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组成的。免疫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吞噬细胞等,一类是_____,其中的T细胞迁移到_____中成熟。(2)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_____的功能:细胞癌变后,主要是_____起作用(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3)抗体是由_____分泌产生的,根据题中信息,PD-1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A.内环境 B.细胞内液 C.细胞膜 D.组织液和血浆(4)请根据题中信息分析,在健康人体内阻断PD-1,将导致机体患下列哪种疾病_____。A.自身免疫病 B.过敏反应 C.艾滋病 D.胸腺发育不良(5)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_____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后,_____(填“促进”或“阻断”)病人PD-1的功能,将有利于供体器官的存活。23.溶菌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鸟类的蛋清、哺乳动物的眼泪和唾液等液体中都含有此酶。溶菌酶可作为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天然抗感染物质应用于医学等领域。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溶菌酶是一种高效抗菌剂,可以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它主要是在人体的_______免疫中发挥作用。(2)研究人员通常从鸡蛋清中提取溶菌酶,由此可知溶菌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为了_______,提取操作的全过程需在低温下进行。在溶菌酶的作用下,细菌细胞因渗透吸水而涨破,据此推测其抗菌机理是_______。(3)有研究表明,鸡蛋过敏人群中约有35%的人对溶菌酶过敏。对于这些人而言,溶菌酶可作为一种_______活化人体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体液中血管活性胺类物质水平上升,从而引起过敏反应。24.某科研小组给实验小鼠接种致病菌E,构建了细菌性腹泻病模型小鼠,用于某复方草药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草药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能提高IgG等抗体的分泌量。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致病菌E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____。(2)初次接种致病菌后,吞噬细胞可对致病菌E进行吞噬消化,被吞入吞噬细胞内的致病菌E可被________这一细胞器处理。(3)从接种致病菌到小鼠痊愈的过程,免疫系统主要发挥了________功能。(4)提取该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向其中加入某种致病菌,一段时间后发现血清中出现了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物,该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原因是________。25.回答有关免疫问题(1)抗体的化学成分为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 ,最终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填一个即可)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A.消化道中的黏液、胃液等也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B.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C.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C正确;D.机体对衰老、损伤的细胞的清理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错误。故选C。2.答案:C解析:A、巨噬细胞吞噬沙门氏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B、细胞骨架参与细胞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等,故巨噬细胞能伸出伪足,吞噬清除异物依赖于细胞骨架,B正确;C、巨噬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既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又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D、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组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巨噬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具有多种具膜结构细胞器,故比细菌生命活动更有序和高效,D正确。故选:C。3.答案:C解析: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均属于免疫器官,脊髓不是免疫器官,A错误;B、胃酸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C、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其中,B细胞成熟于骨髓,T细胞成熟于胸腺,C正确;D、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功能过强易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故选C。4.答案:D解析:A、皮肤和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破损时,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A正确;B、损伤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使受损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导致受损伤部位的皮肤发红,B正确;C、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该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病原体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C正确;D、α和β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γ干扰素则是由白细胞产生的,D错误。故选D。5.答案:D解析:A、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可由免疫细胞产生,也可由非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细胞,A错误;B、胸腺随着年龄而增长,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B错误;C、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错误;D、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D正确。故选D。6.答案:A解析:A、T细胞也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因此若骨髓受到损伤,则会影响B细胞、T细胞的产生,A错误;B、溶菌酶、抗体、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等是由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C、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会出现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扁桃体肿大,C正确;D、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此作用范围小,D正确。故选A。7.答案:C解析:A、甲表示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A正确;B、乙表示特异性免疫,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B正确;C、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白细胞介素属于一种细胞因子,是第三道防线,C错误;D、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D正确。故选C。8.答案: B解析:B淋巴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时,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等,A错误;胃黏膜可抵御各种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有些由免疫细胞产生,有些由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9.答案:B解析:A、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A正确;B、青霉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能杀菌不属于免疫,唾液中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第三道防线是机体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C正确;D、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作用范围广,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D正确。故选B。10.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溶菌酶可催化细菌细胞壁水解,可分布在眼泪中,而泪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免疫能力,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B正确;溶菌酶可催化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破裂、内容物流出而死亡,C正确;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11.答案:D解析:A、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A正确; B、造血干细胞留在骨髓中保留了分化能力,可以分化形成B细胞,B正确; C、吞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正确; D、免疫细胞集中分布在免疫器官中,D错误。故选:D。12.答案:B解析:13.答案:A解析:①S蛋白作为抗原,可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和处理:这一叙述是正确的。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外来抗原,如病毒表面的S蛋白,并将其展示给T细胞,从而激活免疫系统。②S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具有特异性:这一叙述也是正确的。S蛋白是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关键,它能够特异性地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病毒能够进入细胞内部。③机体对病毒的清除主要依赖免疫监视功能:这一叙述是错误的。机体对病毒的清除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免疫监视功能主要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的功能。冠状病毒疫苗可识别组织相容性抗原:这一叙述是错误的。冠状病毒疫苗主要是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对病毒S蛋白的免疫反应来预防病毒感染,并不涉及组织相容性抗原。糖皮质激素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一叙述是正确的。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免疫调节剂,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包括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增殖等。综上所述,正确的选项是A,即①②⑤。14.答案:B解析:T细胞的功能之一是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能产生抗体,B错误;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C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D正确。15.答案:D解析:A.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高温后其空间结构被破坏但氨基酸之间形成的肽键并未被破坏,因此其与双缩脲试剂混合后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B.因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不能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抗原刺激的是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C.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抗原沉淀然后被细胞吞噬,并不是使抗原裂解死亡,C错误。D.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正确,所以这道题选D。16.答案:AD解析:A、摘除了胸腺,T细胞缺失,再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体内的B淋巴细胞以及内环境中的T细胞,避免体内淋巴细胞对实验的影响,A错误;B、与丁组作对照可知,甲组和乙组的免疫功能都有所提高,说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B正确;C、甲组只有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结果甲组无抗体,而丙组有抗体,因此实验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C正确;D、乙组只有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乙组免疫功能弱,丙组免疫功能正常,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D错误。故选AD。17.答案:ABD解析:A、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因此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PM2.5通过鼻腔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吸附,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PM2.5进入血液后有一部分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血浆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故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浆pH的维持与缓冲物质有关,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正确故选:ABD。18.答案:AB解析:图示过程可以表示初次免疫,也可以表示二次免疫,故细胞甲可能是B细胞,也可能是记忆B细胞,A正确;细胞甲不管是B细胞还是记忆B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乙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细胞丙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HIV主要破坏人体的T细胞,D错误。19.答案:AB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结构基础及类型。由题意可知,板蓝根多糖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的免疫细胞总数,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吞噬细胞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特异性免疫,因此板蓝根多糖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正确;板蓝根凝集素可以促进小鼠胸腺的发育和胸腺细胞的增殖,促进T细胞分必细胞因子,从而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板蓝根凝集素可以作为信息分子,与细胞表面糖蛋白结合,促进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C正确;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但不能与抗原结合,D错误。20.答案:ABC解析:21.答案:①皮肤、黏膜;②体液③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④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⑤监控和清除解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具有防卫的功能。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道防线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具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22.答案:(1)免疫活性物质;淋巴细胞;胸腺(2)监控和清除(缺一不可);细胞免疫(3)浆细胞;C(4)A(5)排斥(排异);促进解析:(1)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细胞癌变后,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3)根据题干分析可知,pd-1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是C细胞膜。(4)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如艾滋病。根据题中信息分析,在健康人体内阻断pd-1,将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病。故选:A。(5)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排斥排异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后,促进病人pd-1的功能,将有利于供体器官的存活。23.答案:(1)非特异性(2)蛋白质;保持溶菌酶的生物活性;溶菌酶催化水解细菌细胞壁(3)抗原(或过敏原);特异性解析:(1)溶菌酶是一种高效抗菌剂,可以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它主要是在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2)溶菌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低温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所以为了保持溶菌酶的生物活性,提取操作的全过程需在低温下进行。溶菌酶能催化水解细菌细胞壁,所以在溶菌酶的作用下,失去细胞壁的细菌细胞因渗透吸水而涨破。(3)有一部分人对溶菌酶过敏,这说明溶菌酶可作为一种抗原,活化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体液中血管活性胺类物质水平上鞘伸长率比单独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单独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或KCl)溶液中的胚芽鞘伸长率都高,说明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蔗糖或KCl而提高,D项正确。24.答案:(1)皮肤、黏膜(2)溶酶体(3)防御(4)不能;血清中存在多种抗体,抗体有特异性,加入的致病菌不一定是致病菌E,所以该现象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解析:(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第一道防线,即皮肤、黏膜。(2)初次接种致病菌E后,进入吞噬细胞内的致病菌E可被溶酶体处理,溶酶体中含有水解酶,水解酶可以将病原体水解。(3)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清除入侵体内的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主要发挥了防御功能。(4)血清中存在多种抗体,一般来说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和相应的抗原结合,本题中加入的致病菌不一定是致病菌E,所以该现象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C。25.答案:(1)蛋白质(2)T细胞 性传播/血液/母婴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