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1.3 内环境稳态的整体观(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1.3 内环境稳态的整体观(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内环境稳态的整体观
一、单选题
1.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甲乙
A.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
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流到C
C.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都是③>④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几种细胞外液组成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激素、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等含量的相对稳定不属于稳态范畴
C.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个器官系统密切配合的结果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细胞正常生活所必需的,也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醉氧”时,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B.“醉氧”的发生可能与人体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有关
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
D.“醉氧”症状的出现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C.反馈调节在稳态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
D.老人骨质疏松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B.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C.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不大
D.只有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才会引起机体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6.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需要细胞外液和甲、乙、丙、丁4大系统的参与,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循环系统,①②③中所含物质种类和含量完全相同
B.乙是消化系统,相对于①③,②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丙是呼吸系统,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②的pH明显降低
D.丁是泌尿系统,能排出尿素、尿酸、脂肪等代谢废物
7.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发生的菊菊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B.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造成组织水肿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D.神经递质、胃蛋白酶、氨基酸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C.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D.葡萄糖、无机盐、水分、血红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9.人和动物渴觉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除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的高渗性口渴外,血容量减少也会引起容量性口渴,容量性口渴与血压有关。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脑干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兴奋
B.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当血容量减少时,感受器兴奋,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并在此形成渴觉
D.大量丢失水分和失血过多都会导致口渴
10.下列对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平衡
B.大量出汗时抗利尿激素合成增加,使渗透压维持平衡
C.热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其传递到下丘脑形成热觉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兴奋,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11.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概念的内涵不断充实。下列稳态的表现属于分子水平的是( )
A.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的稳态
B.心脏活动(血压、心率)的稳态
C.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
D.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
12.“醉氧症”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后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就像喝醉了酒一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醉氧症”表明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B.“醉氧症”是由于重返平原的人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能力过强所致
C.“醉氧症”病人发生严重腹泻后,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要适量补充无机盐
D.“醉氧症”的出现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3.我国航天员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顺利进入空间实验室,并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与工作。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下列有关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
B.能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
C.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维持航天员的体温恒定不变
D.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
14.某团队用果蝇研究了高蛋白饮食促进深度睡眠的机制,发现肠道中的蛋白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神经肽Y,最终Y作用于大脑相关神经元,利于果蝇保持睡眠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
B.肠道上皮细胞分泌Y会使细胞膜的表面积减小
C.肠道中的蛋白质增加使血液中的Y含量减少
D.若果蝇神经元上Y的受体减少,则容易从睡眠中醒来
15.节食是指只吃限定的食物或按医生给出的食谱进食。据调查统计,节食减肥中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过度节食还会诱发骨质疏松、贫血、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部分节食人员出现浮肿现象,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从而引起全身组织水肿
B.过度节食可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衡,使内环境中进行的代谢活动发生紊乱
C.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不大
D.情绪低落不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不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下降
二、多选题
16.图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图中的B和C
B.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C.图乙中⑤可表示细胞排出尿素、CO2等代谢废物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系统参与
1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淋巴和组织液
B.CO2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是内环境的成分
C.氨基酸、尿素、胰岛素、血浆蛋白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D.新陈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血浆中
19.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糖的平衡可以通过A→C→D→F和H→D→F途径进行调节
B.处于炎热环境中可通过A→B途径使散热大于产热
C.G过程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D.E过程具有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正常水平的作用
20.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T型的500倍,内、外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室内温度过高时人出现缺氧症状可能是因为体内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
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为细胞供氧
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以携带氧气
D.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R型和T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三、填空题
21.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的含量有关。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____。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____。
①水、无机盐、纤维蛋白原(成纤维蛋白促进止血)
②血红蛋白、钾离子通道蛋白、胃蛋白酶
③葡萄糖、CO2、胰岛素受体
④尿素、肌酐
⑤食物中的淀粉消化为麦芽糖
⑥丙酮酸和水反应生产CO2和[H]
⑦乳酸与NaHCO3反应
(3)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经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再以____运输方式进入肝细胞被解毒;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层磷脂分子。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____,原因是____。
(5)某病人胃口不好,医生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不能过高或过低,原因是____。
22.正常人体组织液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当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积聚时,就会造成水肿。心源性水肿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水肿之一,患者因为心力衰竭而引发静脉回流障碍,导致机体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而引起水肿,表现为尿量减少,体重增加,同时伴有呼吸急促和心动过速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织液主要由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组织液与血浆在成分上的差异主要是血浆中_______________。
(2)心源性水肿的病因之一是由_______________分泌的醛固酮含量增加,患者血浆中Na+含量___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心源性水肿患者体内由_______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____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最终导致水钠潴留。
(3)心源性水肿患者日常饮食应限制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的摄入量。可采用向血浆中注射白蛋白来缓解心源性水肿的水肿症状,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3.2022年6月,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群针对低温刺激的神经元(VMHPdyn),为临床上发热、失温症等体温失衡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稳定的内环境对人来说至关重要,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利用光遗传技术抑制了小鼠的VMHPdyn神经元,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抑制组小鼠在寒冷条件下体温上升消失。正常组小鼠属于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组,该实验运用了实验控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填“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3)举出一个实例说明稳定的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
24.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图为细胞1、2、3和其生活的液体环境Z、X、Y之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Y和Z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若细胞1为肝细胞,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肠腔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请用箭头、图中字母和相应细胞来表示葡萄糖从进入内环境到合成糖原的运输过程:____________。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_处于动态平衡中,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下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由表可看出,血浆是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①内环境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②____________。
XX医院化验单
姓名:XXX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0 mg/dL 0.5~.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3)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以_________方式进入肝细胞被解毒;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下降趋势。此种情况下,正常人体参与调节pH的缓冲对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
25.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能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
(2)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___________;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__。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__________(填“增高”、“降低”或“保持不变”),这是因为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尝试在图中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用实线箭头表示O2的扩散,用虚线箭头表示CO2的扩散;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的情况)。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正确。
2.答案:B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激素、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含量的相对稳定仍属于稳态范畴,B错误。
3.答案:B
解析:“醉氧”时,外界环境的变化(氧气含量增加)导致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氧气含量)发生了变化,A正确;高海拔环境中氧含量较低,为了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可能会增多,即血红蛋白含量增加,“醉氧”的发生可能与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有关,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正确;“醉氧”时,外界环境剧烈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被打破,机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4.答案:A
解析:A、水、葡萄糖和血清白蛋白都属于人体血浆的成分,但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中,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C、反馈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D、老人骨质疏松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钙质流失,D正确。
5.答案:A
解析: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均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A正确。
6.答案:B
解析:A、甲是循环系统;图中⑦②③分别是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所含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完全相同,A错误; B、乙是消化系统,只从外界环境吸收物质;①组织液和③淋巴液含有的蛋白质较少,而②血浆含有的蛋白质较多,所以相对于①③,②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 C、丙是呼吸系统,从外界环境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因此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不会导致血浆的pH明显降低,C错误; D、甲为循环系统,乙为消化系统,丙为呼吸系统,丁为泌尿系统,泌尿系统能排出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解析: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各种成分及其理化性质渗透压、温度和pH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故胃蛋白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8.答案:A
解析:A、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A正确;B、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B错误;C、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C错误;D、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9.答案:A
解析:A、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B正确;
C、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当血容量减少时,感受器兴奋,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并在此形成渴觉,C正确;
D、大量丢失水分,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口渴,血容量减少也会引起容量性口渴,D正确。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A、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平衡,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A错误;B、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B正确;C、形成热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D、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D错误。故选B。
11.答案:A
解析:A、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的稳态属于分子水平,A正确;B、心脏活动(血压、心率)的稳态属于器官水平,B错误;C、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属于细胞水平,C错误;D、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属于器官水平,D错误。
12.答案:B
解析:A、“醉氧症”会出现疲倦、无力、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说明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A正确;
B、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C正确;
D、“醉氧症”会出现疲倦、无力、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航天服具有……地面的环境”,推测航天服可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也可阻隔射线,避免射线对航天员机体细胞的诱变作用:还可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以利于航天员维持自身胸腔的压力平衡,保证肺功能正常,A、B、D正确。正常人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
14.答案:D
解析: A、肠道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肠道中的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不是发生在内环境,A错误; B、肠道上皮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Y的过程中,一部分细胞中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该过程会使细胞膜的表面积增大,B错误; C、根据题意“肠道中的蛋白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神经肽Y,最终Y作用于大脑相关神经元,利于果蝇保持睡眠状态”可知,摄入的蛋白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神经肽Y,C错误; D、神经肽Y作用于大脑相关神经元,进而促进深度睡眠,故若果蝇神经元上Y的受体减少,则Y不能发挥作用,容易从睡眠中醒来,D正确。
15.答案:A
解析: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机体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引起全身组织水肿, A正确。
16.答案:BCD
解析:根据箭头方向,可以判断图甲中B是血浆,A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细胞内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图甲中的A(组织液)和C(淋巴液),A错误;图中D表示细胞内液,从图中可看出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B正确;图乙中,⑤表示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等通过组织液进入内环境,故⑤可表示细胞排出尿素、CO2等代谢废物,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外界环境与组织细胞之间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参与,故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系统参与,D正确。
17.答案:ABC
解析:A、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血浆中无机盐微粒数目更多,因此无机盐对渗透压影响更大,B正确;
C、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回流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进而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
故选ABC。
18.答案:BC
解析: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A错误;
CO,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是内环境组成的,B正确;
内环境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激素、气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氨基酸、尿素、胰岛素、血浆蛋白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新陈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中,D错误。
19.答案:ACD
解析:由图可知,A→C→D→F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H→D→F过程为体液调节,血糖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A正确;炎热环境中可通过神经调节A→B途径,但由于体温恒定,所以产热等于散热,B错误;G过程可表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如甲状腺激素,C正确;E过程是反馈调节,可使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正常水平,D正确。
20.答案:BC
解析:由题意可知,R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且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从T型向R型转变,推测室内温度过高时,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导致机体供氧不足,出现缺氧症状,A正确;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液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R型向T型转变,使得氧与血红蛋白分离,B错误;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问流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要与氧气结合,此时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增加,以携带更多的氧气,C错误;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R型和T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有利于氧气的运输,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正确。
21.答案:(1)无机盐和蛋白质;组织液、血浆
(2)①④⑦
(3)组织液;自由扩散(扩散);8或八
(4)不会;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5)若浓度过高会造成细胞失水死亡,若浓度过低会造成细胞吸水涨破
解析:(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①水、无机盐、纤维蛋白原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钾离子通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中,所以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胰岛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
④尿素(代谢废物)、肌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
⑤食物中的淀粉消化为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
⑥丙酮酸和水反应生产CO2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⑥错误;
⑦乳酸与NaHCO3反应发生在内环境,可以维持pH稳定,⑦正确。
因此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①④⑦。
(3)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存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再以自由扩散运输方式进入肝细胞被解毒;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肺泡壁(单层细胞)共4层生物膜,由于每层生物膜有2层磷脂分子,故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8层磷脂分子。
(4)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不会引起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5)若浓度过高会造成细胞失水死亡,若浓度过低会造成细胞吸水涨破,故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不能过高或过低。
22.答案:(1)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肾上腺皮质升高垂体增加;
(3)水和Na+;注射白蛋白可提高血浆渗透压;有利于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解析:(1)全身分布广泛的毛细血管,血浆中水及各种小分子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给组织细胞提供各种营养营养物质,并带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大多数蛋白质不能经毛细血管壁渗出。
(2)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重吸收Na,从而使血浆中Na+含量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重吸收水。
(3)心源性水肿患者会出现水钠潴留现象,要控制水和Na+的摄入,白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蛋白质,可以采用向血浆中注射白蛋白,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水盐的排出,来缓解心源性水肿的水肿症状。
23.答案: (1)细胞外液;稳态
(2)对照;减法原理
(3)细胞代谢需要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血糖的稳定对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解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科学家利用光遗传技术抑制了小鼠的VMHPdyn神经元,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抑制组小鼠在寒冷条件下体温上升消失。抑制组小鼠用光遗传技术进行了处理,属于实验组,正常组小鼠属于实验中的对照组,该实验去除了实验组小鼠VMHPdyn神经元的作用,运用了实验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3)该答案为开放性的,可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等多方面来讨论。注意要强调内环境具体的某种组分或理化性质对人体的具体影响。
24.答案:(1)Y中含蛋白质较多;Y、Z;Y→Z→细胞1
(2)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神经—体液—免疫;不同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
(3)①自由扩散;4;②HCO3-/H2CO3
解析:(1)图中X是淋巴,Y是血浆,Z是组织液,细胞1是组织细胞,2是淋巴细胞,3是血细胞。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Y血浆和Z组织液。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肠腔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此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为Y(血浆)→Z(组织液)→细胞1(肝脏细胞)。
(3)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肝细胞,被解毒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层十肺泡壁细胞膜2层=4层磷脂双分子层。
25、
(1)答案:血浆和组织液
解析:毛细血管壁内侧有血浆,外侧有组织液,因此血浆和组织液可以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答案:温度、渗透压、pH(酸碱度);细胞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解析: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pH(酸碱度),由于细胞代谢不断地产生代谢废物,同时机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3)答案:缓冲物质;降低O2不足时,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解析: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缓冲物质。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O2供应不足,易导致无氧呼吸加强,产生乳酸的同时CO2排出不畅。故其血液的pH会略有下降。
(4)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人体内O2和CO2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在人体肝脏内,成熟红细胞内液的氧气浓度比血浆中的高,故O2的扩散方式为成熟红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经血液循环进入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