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2.3神经冲动的传递(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2.3神经冲动的传递(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单选题
1.某药物能通过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治疗高血压,已知该药物能与心肌细胞上某种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下列有关该药物作用机制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阻止正常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B.加速正常神经递质的分解
C.阻止正常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 D.抑制正常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
2.一网友在食用火锅时发现蓝环章鱼,在及时求助网络确认有毒后放弃食用。蓝环章鱼属于海洋剧毒生物之一,其分泌的毒素中含有河豚毒素,这是一种非蛋白神经毒素,能阻塞Na+通道。下列关于河豚毒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煮沸和冷冻的方法破坏河豚毒素的毒性
B.酵母菌培养液中滴入一定量的河豚毒素,则酵母菌无法繁殖
C.医学上可利用河豚毒素的原理开发镇定剂或麻醉剂
D.如果误食了蓝环章鱼,可能会导致人肢体抽搐
3.闰绍细胞是脊髓中的一种中间神经元,能接受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的兴奋,闰绍神经纤维末梢与运动神经元2相连(如图1)。现用一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元1,依次测量三个神经元上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后可能没有及时回收或降解
B.闰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该突触处无信号转变
C.图2中c点以后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消耗能量
D.图2中bc段运动神经元1膜上K+通道开放,使膜内K+的浓度下降
4.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如图是海马区某侧支LTP产生机制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NO主要在突触后膜产生,但其在突触前膜发挥作用
B.AMPA受体既能与谷氨酸结合,又能运输Na+进入突触后膜
C.L蛋白的α位和β位发生磷酸化能促进突触后膜Na+内流
D.若用某种试剂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可诱导产生LTP
5.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们要追求健康、绿色、高品质的生活。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能作用于神经递质多巴胺(DA)的转运体,降低DA的回收速率从而使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兴奋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卡因通过阻断多巴胺的回收,使吸毒者产生持续的愉悦感
B.若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增多
C.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能会出现抑郁等不良症状
6.图为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 a、b、c 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脑通过神经元 c 可以使 b 兴奋或抑制
B.失去脑的调控作用,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C.若b 的神经纤维与内脏相连则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D.a 释放的递质可能增加突触后膜对氯离子通透性
7.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素,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的接头相当于突触)传递阻滞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神经毒液作用机理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
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D.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
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在①中分解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B.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D.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9.乙酰胆碱(ACh)受体可分为烟碱受体(N型受体)和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两类。骨骼肌上的ACh受体为N型受体,其与ACh结合后通道开放,允许Na+和K+通过,以Na+内流为主。而心肌上的受体为M型受体,这类受体与G蛋白偶联,引起K+外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Ch与骨骼肌上N型受体结合后,引起骨骼肌兴奋产生收缩效应
B.ACh的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类型有关
C.ACh与心肌上的M型受体结合后,增强心肌的收缩和提高心率
D.ACh与受体分开后,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10.下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只能由a→b传递
C.在特定的情况下,图乙中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某些腺体分泌相应物质或激素
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反
11.研究发现,海马突触中一氧化氮(NO)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若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则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下图是NO作用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途径I作用下会使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供能障碍
B.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向后膜传递
C.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III
D.通过途径II的作用使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12.5-羟色胺(5-HT)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的发生是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下降所致,为进一步探究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抑郁症模型鼠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数量 脑中miR-16相对含量 脑中SERT相对含量
对照组 10只 0.84 0.59
模型组 10只 0.65 0.99
(注:miR-16是一种非编码RNA,可与靶基因mRNA结合,导致mRNA降解;
SERT是一种回收突触间隙中的5-HT的转运蛋白。)
A.5-HT发挥作用后的去向可能与多巴胺相同
B.5-HT受体基因的突变可使抑郁症发生或者加重
C.miR-16可能与5-HT基因的mRNA结合,引起该mRNA的降解,抑制5-HT的合成
D.抗抑郁症药物可能是通过促进脑中miR-16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SERT的含量
13.如图表示某时刻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分别对应轴突上Ⅰ、Ⅱ、Ⅲ、Ⅳ、Ⅴ处的瞬时膜电位,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突触前膜a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b。现有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表示正在形成动作电位,④表示恢复静息电位
B.轴突上的Ⅱ处Na+内流、Ⅳ处K+外流均不消耗ATP
C.若b表示唾液腺细胞,则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可能出现口吐白沫的中毒现象
D.若b表示肌细胞,蝎毒中毒后可能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中毒现象
14.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为2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1中各突触的生理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将延长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入较低浓度NaCl溶液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将会下移
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15.图1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引起肌肉收缩。图2是将蛙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膜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能作为突触后膜的细胞除了神经元外,还有肌肉细胞和腺体细胞等
B.图1中A具有传递信息和运输物质的功能
C.生理盐水中Na+的浓度降低会使图2中曲线Ⅱ的峰值降低
D.图2中曲线I的AB段钠离子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二、多选题
16.已知当刺激强度较小时,不能引起神经纤维兴奋。如图表示某神经纤维上同一位置受到3次同强度的刺激,刺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泵能反向运输Na+和K+。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后两次刺激的间隔时间与前两次的相同,则动作电位不能形成
B.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仅与刺激的强度有关,也与刺激间隔的时间有关
C.t2~t5时间段,刺激位点处神经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一直不变
D.t5时刻静息电位的形成,是钠钾泵不等量反向运输Na+和K+所致
17.“奖赏系统”是构成网络成瘾的重要神经基础。玩网络游戏时,当玩家获胜,或者获得极品道具,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从而产生愉悦感和欣快感,使人沉迷。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的多巴胺转运体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如图所示为多巴胺的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巴胺和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减弱
B. ①的形成主要与溶酶体直接相关,多巴胺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C. 网络成瘾的原因可能是转运体减少,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增多,延长了对中枢的刺激时间
D. 沉迷者可能需要不断通过游戏的刺激,以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维持相关神经元的活动
18.在机体中,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其含量会迅速降低,以此保证突触传递的灵敏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方式主要有两种,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参与,并转移至突触小泡内储存
B.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能量,主要由突触小体内的线粒体提供
C.神经递质作用后,若其含量不能降低,则引起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
D.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以胞吞的方式进行回收
19.如图是某同学在体检抽血时缩手反射弧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表示三个神经元,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若该同学在抽血时没有缩手,是因为缩手反射受到了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C.若该同学咬紧牙关仍发生了缩手,说明C神经元的Na+内流可能大于Cl-内流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会引起C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20.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此类神经元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与Na+外流有关
B.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
C.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失活或者被回收,此特点与酶相似
D.此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三、填空题
21.胆碱能神经元中,乙酰辅酶A上的乙酰基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下转移到胆碱分子上而形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后大部分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从而保证既有乙酰胆碱让突触后膜兴奋,又能快速终止其对突触后膜的兴奋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胆碱乙酰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等具有_______的特性,从而保证神经递质的快速合成和降解;据乙酰胆碱酯酶发挥作用的部位可知,与其合成和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
(2)研究发现,某基因突变导致乙酰胆碱受体结构异常,乙酰胆碱难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这说明基因可以通过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若受体正常,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低会导致_______。
(3)乙酰胆碱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是________,兴奋在突触结构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
22.痒是一种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感觉,以小鼠进行实验时发现,对小鼠皮肤进行一定的痒刺激时,小鼠会进行自主性和不自主性抓痒活动,抓挠皮肤会使痒觉减弱,并使小鼠获得一定的愉悦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大脑皮层是覆盖于大脑表面的薄层结构,这一薄层结构主要由____________构成。研究发现,一些脑卒中(脑部有血管阻塞,使得大脑某区出现了损伤)小鼠痒觉消失,上下肢也不能运动,但是上肢、下肢和脊髓都没有受伤,这说明脊髓控制的运动受到____________的调控。
(2)抓挠皮肤会使痒觉减弱,并使小鼠获得一定的愉悦感,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也可加快多巴胺的分解,但只有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才可使人产生愉悦感,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小鼠抓痒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反射弧中均会释放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胃泌素释放肽(GRP)。某药物能够作用于突触而阻止小鼠抓痒活动的发生,该药物影响的途径可能有: 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GRP引起的兴奋传导是以神经纤维上电位变化为基础的,为测定这种电位变化,将小鼠坐骨神经分离制备单根神经纤维,若要测定正常电位,应将神经纤维置于____________的溶液中,然后给予适宜刺激测定动作电位。若在测定过程中发现,动作电位的幅度较低,不便于检测,通过对神经纤维所处溶液进行检测发现,这是由于溶液中浓度较低导致的,请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____________。
23.小鼠的神经元在出生后不再分裂,但是大脑海马体中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分裂,所以小鼠出生后依然会有新神经元的产生,而这种新神经元的产生可能与脑中的神经递质有关。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神经干细胞属于_____(填“胚胎”“多能”“单能”或“全能”)于细胞,属于此类的于细胞还有_____(填一种即可)。
(2)能够刺激新神经元产生的神经递质很可能是一种_____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时具有的特征有____(答出三点)。
(3)研究人员欲设计实验证明以上推测,完成了下列表格:
实验方案 小鼠正在分裂的神经元数目平均值/个
Ⅰ 不施加任何药物,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720
Ⅱ 不施加任何药物,在没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 298
Ⅲ X Y
表格中“X”应补充的实验步骤是_____,Y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98。
24.吃辣后舌头上会有火辣的感觉,该感觉的产生与辣椒素和感觉神经元上的热敏受体TRPV1(相当于热觉感受器)的特异性结合有关。TRPV1也是一种通道蛋白,其被辣椒素激活后,造成Ca2+通过TRPV1内流而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灼烧感。回答下列问题
(1)TRPV1被辣椒素激活后造成的Ca2+内流的跨膜方式是______;感觉神经元受到辣椒素刺激后,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灼烧感产生的部位是______。
(2)吃辣味食物的同时,喝热水会增强灼烧感,从反射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3)灼烧感是一种痛觉,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生理体验。痛觉是人体某部位受刺激后引起的大脑皮层某区域的兴奋,痛觉的存在对人类在疾病预防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试分析这种意义是____________。
25.我国“中医针灸”于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治疗疾病的核心机理之一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远程调节机体功能。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针灸的现代模式--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在细菌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okr2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通过迷走神经——肾上腺轴,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免疫细胞,进而发挥抗炎作用。
(1)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单向/双向)的。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试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的原因:_____。
(2)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是通过Prokr2神经元进行传导的,请写出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弧:_____。
(3)研究人员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小鼠腹部的天枢穴(ST25),并没有引起相同的全身抗炎反应,原因可能是___这为针灸抗炎需要在特定“穴位”刺激提供了合理解释。
(4)为进一步验证针刺ST36的抗炎机制,科研人员通过遗传学手段获得在Prokr2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通过蓝光刺激激活该神经元,检测相关指标如下图1和图2:
光敏蛋白C为光敏感离子通道蛋白,蓝光激活后____离子内流,Prokr2神经元产生兴奋,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反应。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A)、促炎症因子IL-6的含量,结果如图2。请据图说明针刺ST36发生抗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的机制: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药物会与正常神经递质竞争受体,从而阻止正常神经递质发挥作用,A正确;B、根据题意不能推测出该药物能加速正常神经递质分解,B错误;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药物能与心肌细胞上某种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从而阻止正常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药物能与正常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正常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D正确。故选B。
2.答案:C
解析:A、高温可以破坏蛋白质的活性,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神经毒素,不能通过煮沸和冷冻的方法破坏河豚毒素的毒性,A错误;B、钠离子内流与兴奋的产生有关,河豚毒素能阻塞Na+通道,但酵母菌无神经系统,滴入一定量的河豚毒素不会影响酵母菌繁殖,C错误;C、河豚毒素可抑制兴奋产生,因此可作为镇定剂或麻醉剂,但是需要严格控制好使用剂量,C正确;D、河豚毒素抑制了神经兴奋的传导,所以可能会影响Na+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不会导致人体肢体抽搐,D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A、由图2可知,运动神经元兴奋后,闰绍细胞持续兴奋,说明运动神经元1轴突分支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后可能没有及时回收或降解, A正确; B、由图2的电位变化可知,运动神经元2膜电位下降,受到抑制,即闰绍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该突触处有电信号一化信号转变的转变,B错误; C、图2中c点以后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经过钠一钾泵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图2中bc段运动神经元1膜上K+通道开放,K+外流,使膜内K+的浓度下降,D正确。
故选:B。
4.答案:D
解析:A、LTP的发生属于正反馈调节,即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后,会促进NO合成酶生成NO并促进突触前膜释放更多谷氨酸,NO能促进递质以胞吐形式释放,A正确;B、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谷氨酸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均体现特异性,B正确;C、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不能促进Ca2+内流,从而不能形成Ca2+/钙调蛋白复合体,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不能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从而不能产生LTP,C正确;D、阻断了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不影响NO合成酶催化生成NO,但L蛋白活性受到影响,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不利于钠离子内流因此抑制产生LTP,D错误。
5.答案:B
解析:A、分析题意,毒品可卡因是一种神经中枢类兴奋剂,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进而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A正确;B、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可通过负反馈调节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数量,B错误;C、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或重吸收,避免机体持续兴奋或抑制,而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奋而损害器官的功能,C正确;D、对于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的患者,不应立即停药,应缓慢减少药量,避免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D正确。
6.答案:D
解析:
7.答案:C
解析:由题可知,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有可能作用于突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便神经递质失去与肌肉细胞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兴奋在神经细胞核肌肉细胞间的传递,A正确;毒液也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兴奋传递给呼吸肌,B正确;若毒液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会引起呼吸肌持续收缩,不会引起呼吸肌麻痹,C错误;毒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导致呼吸肌麻痹,D正确。
8.答案:C
解析:结构④(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与神经递质的类型有关,如果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由此说明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C正确。
9.答案:C
解析:A、骨骼肌上的ACh受体为N型受体,其与ACh结合后通道开放,允许Na+和K+通过,以Na+内流为主,引起骨骼肌兴奋并产生收缩,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N型受体和M型受体与ACh结合后,分别会引起骨骼肌收缩和心肌舒张,说明ACh的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类型有关,B正确;C、结合分析可知,在ACh的作用下,心肌细胞舒张,C错误;D、ACh和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内环境中的酶降解或回收进细胞,D正确。
10.答案:C
解析: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 B、褪黑素可以抑制下丘脑的功能,所以该过程说明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B正确;C、由题意可知,褪黑素可促进动物睡眠,注射褪黑素,导致褪黑素含量过高,抑制下丘脑的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分泌的褪黑素减少,不利于人体健康,C错误; D、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D正确。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途径I作用于线粒体起到抑制作用,所以途径I作用下会使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供能障碍,A正确;B、据图可知,递质也能从突触后膜向前膜传递,B错误;C、途径Ⅲ表示NO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因此途径Ⅲ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C正确;D、途径Ⅱ会导致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D正确。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据题意可知,SERT是一种回收突触间隙中的5-HT的转运蛋白,多巴胺也可以被回收,5-HT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与多巴胺可能相同,A正确;
B、5-HT受体基因的突变导致受体减少,突触后膜对5-HT不敏感,难以产生愉悦情绪,可引起抑郁症的发生或加重,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miR-16的相对含量减少,SERT相对含量上升,说明miR-16会抑制SERT的表达,推测原因是miR-16与SERT的mRNA结合,引起mRNA降解,从而抑制SERT的合成,C错误;
D、抗抑郁症药物的原理可能是促进miR-16基因表达,导致SERT表达量下降,减少了突触间隙中5-HT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上升,从而起到抗抑郁效果,D正确。
13.答案:C
解析:A、兴奋从左往右传导,④处正在形成动作电位,②处恢复静息电位,A错误;
B、Ⅱ处正在恢复静息电位,K+协助扩散外流,Ⅳ处正在产生动作电位,Na+协助扩散内流,B错误;
C、该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若b表示唾液腺细胞,可能出现口吐白沫的中毒现象,C正确;
D、该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使突触后膜无法形成动作电位,若b表示肌细胞,则肌肉无法收缩,D错误。
14.答案:D
解析:A、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由于神经元之间形成了环状结构,因此若图1中各突触性质一致,C点会持续兴奋,即表现为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A正确;B、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低浓度的NaCl溶液中,会导致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减少,从而使图2中B点纵坐标数值(动作电位峰值)变小,B点将下移,B正确;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由于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因此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D、反射活动要依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故选D。
15.答案:D
解析:A、突触存在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或神经元与腺体细胞之间,因此能作为突触后膜的细胞除了神经元外,还有肌肉细胞和腺体细胞等,A正确; B、图1中的A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所以能体现出细胞膜传递信息的功能,同时该受体还可以运输钠离子,因此还能体现出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B正确; C、图2中曲线Ⅱ的峰值代表动作电位的大小,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所以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浓度降低,则图2中曲线Ⅱ的峰值也会降低,C正确; D、由于钠离子在膜外浓度高于膜内,所以图2中曲线I的AB段钠离子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D错误。
故选:D。
16.答案:CD
17.答案:CD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和欣快感,因此多巴胺是兴奋性递质,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A错误;
B、①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多巴胺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错误;
C、网络成瘾的原因可能是多巴胺转运体减少,多巴胺不能被回收利用,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延长了对大脑“奖赏”中枢的刺激时间,C正确;
D、沉迷网络游戏可能会使多巴胺受体减少,沉迷者需要不断通过游戏刺激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维持相关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
故选CD。
18.答案:ACD
解析:绝大多数的神经递质为非蛋白类物质,所以其合成与核糖体无关,A错误;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是一个耗能过程,主要需线粒体供能,B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神经递质持续与对应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或抑制,C错误;神经递质在回收过程中有专门的通道蛋白运送,所以D错误。
19.答案:ABC
解析:A、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因此需要能量但是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正确;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若该同学在抽血时没有缩手,说明缩手反射受到了更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C、缩手反射仍发生说明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强度要大于来自大脑皮层,因此C神经元钠离子内流大于氯离子内流,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来自大脑皮层的兴奋会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不一定引起C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ABC。
20.答案:ACD
解析:A、由题图可知无论前膜还是后膜静息电位约-70mV,静息电位的产生与K+外流有关,A错误;B、突触a降低突触后膜諍息电位,而突触b可使突触后膜諍息电位増加,故两突触的类型不同,分别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差异,B正确;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失活或者被淸除,但酶在催化反应前后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D、神经冲动在突触结构中发生信号转化是消耗能量的,D错误。故选B。
21.答案:(1)高效性;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突触后膜兴奋时间延长)
(3)胞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1)酶的特性较多,从题干信息来看,要求回答高效性。乙酰胆碱酯酶起作用的部位在突触间隙,说明该酶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乙酰胆碱的受体是膜整合蛋白,其结构异常导致功能异常,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低,会导致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存在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时间延长。
(3)乙酰胆碱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且在突触结构中,其受体只分布在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即兴奋在突触结构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22.答案: (1)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大脑皮层
(2)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对多巴胺合成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对多巴胺分解的促进作用,增加了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3)抑制GRP的合成;抑制GRP的释放;干扰GRP与受体的结合;提高分解GRP的酶的活性;钠钾离子浓度与小鼠内环境相同;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下降
解析:(1)据题,大脑某区受到了损伤,即使上下肢和脊髓都没有损伤,小鼠上下肢也不能运动,故说明脊髓控制运动是受大脑的调控的。
(2)据题,运动既可促进多巴胺合成,又可加快多巴胺分泌,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才能使人愉悦,故可能是中等偏上强度运动时,促进多巴胺合成的速度高于加快多巴胺分解的速度。
(3)据题,该药物作用于突触,可以阻止抓痒活动,故可能的途径有抑制GRP的释放、与GRP的受体结合、使GRP分解等;若要测得正常电位,应将神经纤维置于0.9%NaCl溶液中;当溶液中Na离子浓度较低时,当发生动作电位的时候,顺浓度梯度内流的Na离子数目较少,使得神经纤维去极化趋势不明显,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23.答案:(1)多能;精原干细胞(或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答案合理即可)
(2)兴奋;与相应受体结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后被灭活或被回收到突触前膜
(3)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小于
解析:(1)神经干细胞可在机体需要时,增殖、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因此神经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精原干细胞既能经有丝分裂完成细胞更新,又能经细胞分化形成各级生殖细胞,最终形成精子,因此精原干细胞也属于多能干细胞,同时多能干细胞还有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等。
(2)可以刺激神经元增殖的神经递质很可能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信号分子,发挥作用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扩散至突触后膜,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或被回收到突触前膜。
(3)实险Ⅰ的目的是研究正常小鼠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元的增殖情况;实验Ⅱ的目的是研究正常小鼠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元的增殖情况,两组实验均有神经递质存在,故实验Ⅲ的目的是研究小鼠在有刺激、没有神经递质的情况下,神经元的增殖情况,实验方案应为施加神经递质功能抑制剂,在配有转轮的环境下饲养,推测小鼠正在分裂的神经元数目平均值应小于实验Ⅱ中的298个。
24.答案:(1)协助扩散;由正变负;大脑皮层;
(2)喝热水增强了热敏受体TRPV1的兴奋性;
(3)痛觉的形成代表身体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生了病变或损伤,从而提醒我们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变范围扩大,增加生存概率。
解析:(1)TRPV1被辣椒素激活后造成的Ca2+内流的跨膜方式是协助扩散;感觉神经元受到辣椒素刺激后,Ca2+内流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灼烧感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喝热水会增强灼烧感,从反射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热水增强了热敏受体TRPVl的兴奋性;
(3)痛觉的存在对人类在疾病预防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痛觉的形成代表身体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生了病变或损伤,从而提醒我们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变范围扩大,增加生存概率。
25.答案:(1)①.单向;②.血钙过高使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症因子的功能降低
(2)电针刺ST36→Prokr2神经元→脊髓→脑干→迷走神经→肾上腺
(3)Prokr2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ST25),可能激活的不是介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神经元
(4)①.钠(阳);②.针刺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后,促进NA的释放,降低IL-6的含量来发挥抗炎作用
解析:(1)在体内,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所以是单向的,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可以双向传导,针灸治疗过程是在体内进行,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血钙过高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抗炎症因子的功能降低,导致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2)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机理是: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导致针灸抗炎。由此可知该调节过程涉及的反射弧:电针刺ST36→Prokr2神经元→脊髓→脑干→迷走神经→肾上腺。
(3)研究人员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小鼠腹部的天枢穴(ST25),由于Prokr2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ST25),腹部天枢穴PROKR2神经分布较少,或不受其神经纤维支配,因此没有引起相同的全身抗炎反应。
(4)根据图2可知,添加光敏蛋白C的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说明在神经支配下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增加,说明蓝光激活光敏蛋白C后阳离子内流增加,Prokr2神经元产生兴奋,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等物质、激活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反应。根据图2可知,与不加入光敏蛋白C的组相比,加入光敏蛋白C后,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增加,而IL-6的含量降低,可推知针刺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后,促进NA的释放,降低IL-6的含量来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