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作用一、单选题1.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大量丢失会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为维持脑和心脏最基础的氧气供应,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减少皮肤分泌的汗液量。但长时间排汗减少,会使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性损伤,该病症称为热射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热射病患者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散热不畅B.热射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C.热射病患者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帮助机体保水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及时降温和补水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措施2.鹦鹉热是由某种衣原体(胞内寄生)引起的人鸟共患传染病。其发病过程较快,患者常表现出高热、肌痛、大量脱水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高热症状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完成B.乳酸增多会刺激肌肉中的痛觉中枢兴奋产生痛觉C.大量脱水将会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D.被该衣原体感染的人体细胞,要靠细胞免疫将其裂解3.如图是一个健康人从T1环境进入T2环境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T2环境的温度大于T1环境,曲线A、B分别表示产热量、散热量B.ac段,机体主要的生理变化之一是毛细血管收缩以增加产热C.a点之前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会低于ac段D.T2环境中机体的热量相对值高于T1环境,说明体温会持续升高4.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B.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C.禁水加压实验后,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D.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5.研究表明,高盐摄入会显著增大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患病风险。已知醛固酮可参与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其经过代谢后可以从尿中排出,而药物X能特异性抑制机体分泌醛固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吃的食物过咸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给健康大鼠注射适量药物X,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会增加C.当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D.在临床上,可通过测定尿液中醛固酮含量排查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6.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丁 ①__________ 发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丁组的处理应为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M溶液B.发热过程中,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C.甲乙丙三组实验可以说明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的作用D.发热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衣物的方式促进机体排汗以降低体温7.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第19届亚运会,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与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B.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C.剧烈运动时内环境中产生大量乳酸,与血浆中缓冲物质NaHCO3,发生中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8.生理状态相同、大小相似的多只家兔均分为甲、乙两组,两组家兔分别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肾上腺素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甲组家兔血糖浓度下降,乙组家兔血糖浓度升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家兔的初始血糖浓度B.实验过程中,甲组家兔可能会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症状C.因缺少对照,该实验不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D.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效果相反9.北方夏季连续出现高温天气时,个别市民会患上热射病,症状包括40℃以上高热、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等。下列关于热射病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高热可能是高温导致位于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B.意识模糊可能是高热造成大脑皮层的部分神经中枢损伤所致C.大小便失禁可能是高热破坏大脑皮层与脊髓间的神经联系所致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体温调节,其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0.人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而调整自身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B.冷觉在体温调节中枢内形成,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C.人进入寒冷环境中后会不自觉的发生颤抖,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D.与常温环境相比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增加而散热量减少1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肠道L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即只有在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时,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后不再发挥作用。为探明其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对糖尿病患者注射了一定量的GLP-1,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LP-1与靶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失活B.GLP-l注射180min后基本不再发挥降血糖的作用C.GLP-1可能通过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而发挥降糖作用D.与胰岛素相比,使用GLP-1治疗容易出现低血糖现象12.某学生没吃早餐就参加了长跑锻炼,结果晕倒,同学们把他送到校医务室后,校医的处理措施很可能是( )A.注射0.9%的生理盐水 B.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C.口服氨基酸营养液 D.喝特浓纯牛奶13.如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B细胞既可感知血糖浓度变化也可接受神经递质的刺激B.图示中的效应器是胰岛B细胞C.甲为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D.胰岛素的分泌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减少血糖的来源14.某同学从温暖的教室里走到寒冷的室外,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在此状态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皮肤血管收缩,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C.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将信号传给下丘脑D.机体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1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二、多选题16.尿崩症有两种类型: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可作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后会失去活性,所以需不断合成C.CDI和NDI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多尿、口渴,高蛋白饮食可缓解病症D.禁水加压后CDI和NDI患者尿液渗透压与加压前相比均升高17.人体肾小管管腔中的尿酸盐和水均可被重吸收。部分尿酸盐通过肾小管细胞膜上具有尿酸盐转运功能的蛋白质URAT1重吸收,最终回到血液。水的重吸收主要依赖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内含水孔蛋白AQP-2的小泡镶嵌在上皮细胞的管腔膜上,形成水通道,从而增加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转运尿酸盐的蛋白质URAT1和水孔蛋白AQP-2的空间结构不同B.血浆中尿酸盐和抗利尿激素含量改变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C.人体口渴时,其肾上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内含水孔蛋白AQP-2的小泡数量增多D.抗利尿激素激活膜上受体进而调节细胞代谢活动体现的是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18.图1为某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其体内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1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机体运动消耗大量能量B.血糖浓度下降,刺激图2中胰岛细胞分泌乙,从而使图1cd段血糖浓度升高C.图2中的甲为胰高血糖素、乙为胰岛素D.由图2可知,血糖平衡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19.久坐行为会降低糖代谢,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久坐的持续时间越长,血糖控制越差,胰岛素抵抗显著升高。如表为相关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类 例数[n(%)] 检出率(%) OR值(95%CI)a OR值(95%CI)b OR值(95%CI)cSB≤6h/d 101(51.79) 60.4 1 1 1SB≥6h/d 94(48.21) 74.47 2.66(1.36~5.22)* 2.32(1.08~4.99)* 2.37(1.12~5.02)*注:久坐行为与糖代谢异常检出率的分析结果:SB为久坐行为;OR为口服糖耐量试验,受试者空腹约12小时,取安静坐位肘静脉血后,于5分钟内口服无水葡萄糖粉75克,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当血糖浓度回到服糖前时所经历的相对时间(a、b、c分别代表三次试验)。A.久坐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一般是胰岛素受自身抗体攻击造成的B.久坐超过6小时组糖代谢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久坐不到6小时组C.久坐不到6小时组服糖后,大部分在1小时内血糖可恢复正常D.出现胰岛素抵抗的病人,其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一般高于正常水平20.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机体通过抗利尿激素(ADH)调节肾小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ADH发挥作用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侧为组织液,B侧为肾小管腔内液体B.ADH经肾小管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C.囊泡②经内质网形成后可与细胞膜融合D.ADH通过改变膜上①的数量来改变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三、填空题21.据报道,一产妇因“捂月子”中暑身亡。严重的中暑又称“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的致命性疾病,患者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从而引发器官功能障碍,回答下列体温调节的相关问题。(1)在炎热环境下,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_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_________________(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从而增加散热。(2)若炎热环境使人体产生热觉,该过程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3)“热射病”患者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_________________。(4)为了缓解热射病症状,医生建议应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2.桑叶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桑叶中含有降血糖作用的成分。某实验小组在体外利用高浓度胰岛素建立了HepG2细胞(源于人体的肝胚胎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并用于筛选桑叶中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成分。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高浓度胰岛素可影响细胞内IRS-2基因(可编码胰岛素受体底物2)的表达。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建立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最佳胰岛素浓度,将细胞接种到培养板中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加入用5%胎牛血清配制的胰岛素浓度分别为20、10、5和0.5(单位均为μgmL一)的DMEM培养基,对照组应加入____,培养36h后将细胞更换到葡萄糖培养液中培养12h后振荡离心,再测定各组培养液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的葡萄糖含量,计算出对照组和不同胰岛素浓度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差值,选择____,该组胰岛素浓度即达到胰岛素抵抗最高状态的最佳胰岛素浓度。(2)利用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时,为保证单一变量,除了要考虑胰岛素的浓度,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答出2项)。(3)现有甲、乙、丙三支试管,其中均加人了等量的葡萄糖培养液和成功建立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模型,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桑叶多糖和桑叶黄酮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改善效果,要求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提供的试剂有桑叶多糖溶液、桑叶黄酮溶液和胰岛素,提供的仪器有葡萄糖检测仪)。23.血糖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1)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在不同生理状况下是不同的,当机体处于______状况时,该比值明显下降,此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是______。(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3)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利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第二步,取第一步得到的适量滤液作为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写出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第一处:______。第二处:______。24.在马拉松等长跑运动中,运动员的多项生理指标都与平静状态下不同。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员在奔跑中血糖的主要去向是___________,在奔跑中调节血糖相对稳定的主要激素有___________。(2)奔跑过程中机体大量产热,位于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发送信息,引起______ (写出两点),使机体散热增多,维持体温相对稳定。(3)运动员奔跑过程中机体损失大量水分,若饮水不足,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 (填 “升高”或“降低”),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______的细胞重吸收水,导致尿量______(填“增多”或“减少”)。25.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分为1、2两种类型。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药物治疗分为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两种类型,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PB-119等都是口服降糖药,但作用机理不同。回答下列问题:(1)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不仅受体液调节,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血糖含量升高时,受信息分子,如____________和神经递质的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____________。(2)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抗胰岛B细胞抗体等抗体,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1型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原因是____________。(3)SGLT-2是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的简称,主要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据此可推测,SGLT-2抑制剂降血糖的机理是____________。(4)二甲双胍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PB-119可促进GLP-1与其受体结合,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细胞分泌的肠促胰岛素。最新研究表明,PB-119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B细胞功能。PB-119联合二甲双胍降血糖的机理是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根据题意分析,热射病患者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散热不畅,导致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升高,A正确;B、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热射病患者细胞外液量减少且血钠含量降低,此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B正确;C、热射病病人已经丢失大量体液,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由下丘脑合成的,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帮助机体保水,C错误;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热射病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的大量丢失而引发的,及时降温和补水可以有效预防热射病,D正确。故选C。2.答案:B解析:A、高热症状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完成,A正确;B、乳酸增多会刺激肌肉中的痛觉感受器,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B错误;C、鹦鹉热常伴随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升高,进而维持机体水平衡,C正确;D、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D正确。故选:B。3.答案:C解析:A、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增加,说明是由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即T2环境的温度小于T1环境,由于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短时间内B曲线上升比A曲线迅速,确定曲线A表示产热量,曲线B表示散热量,A错误;B、a~c过程中机体由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B错误;C、与a点之前相比,a~c过程中机体由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然后促进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加产热,因此a点之前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会低于ac段,C正确;D、由图示可以看出,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但机体的体温保持稳定,D错误。故选C。4.答案:D解析:A、ND1患者肾脏对ADH的敏感性减弱,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因而其体内的ADH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A正确;B、ND1患者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尿液中的水分大量丢失,因此尿液渗透液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B正确;C、禁水加压后,CDI患者缺乏的ADH得以补充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D、禁水加压补充ADH,由于NDI患者的ADH的作用弱,水分流失不变,因此尿液渗透压不变,D错误。故选D。5.答案:B解析:A、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促进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A正确;B、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药物X能特异性抑制机体分泌醛固酮,因此,给健康大鼠注射适量药物X,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会减少,B错误;C、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正确;D、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并分泌,其经过代谢后可以从尿中排出,在临床上,可通过测定尿液中醛固酮含量排查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D正确。故选B。6.答案:C解析:A、本实验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来调控体温,自变量为是否具有M或者下丘脑是否损毁,甲组处理方式为发热家免模型+生理盐水,属于空白对照,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乙组与丙组对照,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A错误;B、发热过程中,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产热,B错误;C、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使用药物种类不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的作用,C正确;D、发热时,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衣物的方式促进机体降温,因为增加衣物会降低散热量,不利于降温,D错误。故选C.7.答案:B解析: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该过程中由于释放了热能,故体温略有升高,A错误;B、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B正确;C、乳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可与血浆中缓冲物质NaHCO3,发生中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D错误。故选:B。8.答案:C解析:A、从题干分析,甲、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前均需测定血糖浓度,A正确;B、注射胰岛素溶液可能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过低从而出现低血糖症状,即会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症状,B正确;C、甲、乙两个实验组均可前后对照,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C错误;D、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因此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具有拮抗作用,D正确。故选C。9.答案:A解析: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不是脑干,A错误;B、大脑皮层是人类最高级神经中枢,是意识的神经基础,因此发烧可能导致造成大脑皮层的部分神经中枢损伤,导致脑部神经功能紊乱,以及脑供血不足、脑部缺氧等症状,造成意识模糊,B正确;C、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排尿、排便等反射活动受到大脑皮层的分级调节,大小便失禁可能是高热破坏大脑皮层与脊髓间的神经联系所致,C正确;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维持体温的恒定,但其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D正确。故选A。10.答案:A解析:A、一个人从常温进入寒冷环境中,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稳定,A正确;B、冷觉在大脑皮层产生,B错误;C、不自觉的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D、与常温环境相比,人体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会增加,散热也会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稳定,D错误。故选A。11.答案:B解析:12.答案:B解析:题中所说,不吃早餐然后参加长跑,结果晕倒,这是典型的低血糖的症状,不吃早餐然后参加长跑,结果晕倒,这是典型的低血糖的症状,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可以比较迅速的缓解症状,B正确。故选B。13.答案:B解析:A、根据图示调节过程可知:胰岛B细胞既可感知血糖浓度变化也可接受神经递质的刺激,A正确;B、图示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细胞的朵端及其支配的胰岛B细胞,促使其分泌胰岛素,B错误;C、甲为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C正确;D、胰岛素的分泌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减少血糖的来源,D正确。14.答案:A解析:A、室外温度低,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机体经过一系列调节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所以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B、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速率功加快,增加产热,B正确;C、寒冷刺激,使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信号传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C正确;D、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A。15.答案:D解析:②过程只能发生在肝脏细胞中,肌肉细胞中无此过程,A项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即促进④、⑤、⑦等过程,抑制②、③过程,B项错误;D项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即促进②、③过程,但不能促进④过程,C项错误。16.答案:AB17.答案:B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血浆中尿酸盐和抗利尿激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机体正常调节的结果,不代表稳态失调,抗利尿激素激活膜上受体进而调节细胞代谢活动体现的是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抗利尿激素未进入细胞,没有体现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B、D项符合题意。18.答案:ABD解析:A、图1bc段是开始运动后,机体需要的能量增加,消耗的葡萄糖大于肝糖原等形成的葡萄糖的量,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B、由图2可知,血糖浓度下降,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乙一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满足图1ed段,B正确;C、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降低,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反,所以图2中的甲、乙分别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错误;D、分析图2可看出血糖平衡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有关,也与神经调节有关,所以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D正确。故选ABD。19.答案:BD解析:A、胰岛素抵抗一般是胰岛素受体不足,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A错误;B、久坐超过6小时组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74.47%,明显超过久坐不到6小时组的(60.40%),B正确;C、OR值1.00不是绝对时间,而是相对时间,也就是说对于久坐不到6小时的人来说,无论服糖之后,血糖多长时间降至正常都定义为1,C错误;D、胰岛素抵抗患者由于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胰岛素,D正确。故选BD。20.答案:BD解析:A、图中A侧为肾小管腔液,B侧为组织液,A错误;B、ADH经肾小管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B正确;C、囊泡②经高尔基体形成后可与细胞膜融合,C错误;D、ADH通过改变膜上①通道蛋白的数量改变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D正确。故选BD。21.答案:(1)自主神经系统;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②汗液分泌增多(2)不能;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3)产热大于散热;代谢产热(4)患者大量出汗失去水分的同时也会丢失大量无机盐,因此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水可以快速恢复内环境的渗透压平衡。解析:(1)在炎热环境下,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白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2)若炎热环境使人体产生热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3)“热射病”患者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产热大于散热。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代谢产热,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4)患者大量出汗失去水分的同时也会丢失大量无机盐,因此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水可以快速恢复内环境的渗透压平衡。22.答案:(1)等量的无胰岛素的5%胎牛血清;上清液;与对照组葡萄糖消耗量差值最大的组(2)胰岛素作用的时间、培养基的培养温度等(3)向乙和丙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桑叶多糖溶液和桑叶黄酮溶液,甲试管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胰岛素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振荡离心,并用葡萄糖测定仪测定上清液的葡萄糖含量解析:(1)根据无关变量的等量原则,对照组应加入不含胰岛素的溶剂,因此需要加入的是等量的无胰岛素的5%胎牛血清;葡萄糖存在于上清液中,因此需要测定上清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胰岛素抵抗细胞消耗的葡萄糖减少,因此与对照组葡萄糖消耗量差值最大的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最弱,是最佳的胰岛素抵抗模型组,因此该组胰岛素浓度即达到胰岛素抵抗最高状态的最佳胰岛素浓度。(2)本实验中胰岛素的浓度为自变量,其余变量为无关变量,需要遵循等量、适量的原则。(3)该实验中,自变量为试管中加入的溶液类型,因变量为相同时间内葡萄糖含量的变化。23.答案:(1)低血糖;肝糖原分解加强,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加快(2)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3)应用低糖培养胰岛A细胞;缺少对照组解析:(1)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分别具有降血糖和升血糖的作用,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会明显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使得血糖浓度上升到正常水平。(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引起靶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而降低血糖浓度。(3)该实验缺乏对照,且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24.答案:(1)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胰岛素、胰高血糖素(2)下丘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3)升高;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减少解析:(1)运动员奔跑过程中,血糖主要进入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调节血糖平衡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降低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机体大量产热引起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3)如果饮水不足,则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25.答案:(1)葡萄糖;胰岛素(2)自身免疫病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下降)(3)通过抑制SGLT-2的功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最终降低血糖浓度(4)PB-119可促进GLP-1与其受体结合,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二甲双胍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来促进血糖的利用和减少血糖的来源解析:(1)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不仅受体液调节,还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血糖含量升高时,葡萄糖和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2)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抗胰岛B细胞抗体等抗体,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1型糖尿病应属于自身免疫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所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3)SGLT-2是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钠一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主要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据此可推测,SGLT-2抑制剂降血糖的机理是通过抑制SGLT-2的功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最终降低血糖浓度。(4)PB-119可促进GLP-1与其受体结合,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二甲双胍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减少血糖的来源,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