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4.3 特异性免疫(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4.3 特异性免疫(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 特异性免疫
一、单选题
1.治疗最凶险乳腺癌“HER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T-DM1)被纳入2023年医保目录名单。T-DM1由曲妥珠单抗、细胞毒性药物DM1偶联而成。T-DM1作用机制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妥珠单抗的作用是将DM1准确带至乳腺癌细胞
B.T-DM1被乳腺癌细胞吞噬后释放DM1抑制微管聚合导致细胞凋亡
C.曲妥珠单抗制备中可选择DM1作为抗原免疫小鼠
D.利用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曲妥珠单抗可定位诊断HER2+
2.下图为人体内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相应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免疫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B.甲是位于巨噬细胞表面的特定抗体,乙为甲的相应受体
C.若仅在丙的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大量增殖
D.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病原体并呈递抗原的功能
3.B细胞的T细胞依赖性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如图是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细胞、B细胞相互激活过程中,B细胞可作为APC向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
B.T细胞、B细胞相互激活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会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
C.B细胞的激活除了两种信号外还需要Th细胞分泌出的细胞因子
D.通过Th细胞表面TCR和CD28与B细胞表面的相应分子分别结合,共同诱导产生Th细胞活化信号,使Th细胞增殖、分化
4.某研究团队发现BCL6蛋白质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有重要作用。该团队通过诱导BCL6蛋白从转录抑制因子转变为转录激活剂,创造了新的化合物,该物质能够杀死癌细胞,为DLBCL等癌症的治疗开辟新途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新的化合物从根本上改变了癌细胞中的遗传信息
B.BCL6蛋白质含量增加能够杀死癌细胞,该物质由浆细胞分泌
C.细胞癌变后含有抗原成分,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
D.BCL6蛋白质含量减少会诱发细胞癌变
5.二次免疫应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免疫系统发挥记忆效应快速地清除抗原。关于二次免疫应答及其与过敏反应的比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敏原是指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B.二次免疫应答与记忆细胞能存活较长时间有关
C.二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相应抗体的浆细胞主要来自B细胞的分化
D.二次免疫应答、过敏反应都是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
6.九价HPV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该疫苗分三次接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九价HPV疫苗为抗原
B.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该疫苗利用了机体“二次免疫”的特点
D.初次接种九价HPV疫苗,会刺激一种B细胞分泌多种抗体
7.下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需要受体的识别和ATP供能
B.巨噬细胞MHC-II将细菌的抗原呈递给B细胞
C.图示过程可发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
D.MHC-II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
8.“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免疫反应(X为有关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新冠肺炎”病毒侵入机体后,有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周期可能会变短
B.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X物质,X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C.T细胞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和细胞毒性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出现坏死
9.下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药物抑制相应浆细胞的增殖可减轻病情
B.该病患者血浆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低
C.引起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该病是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0.辅助性T细胞与巨噬细胞在识别过程中,多种跨膜分子在接触部位会形成一种特殊膜结构,称为免疫突触。研究表明,只有形成免疫突触的辅助性T细胞才能活化并增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为成熟的B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B.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后即具有活性
C.形成免疫突触的辅助性T细胞能够裂解靶细胞消灭抗原
D.每个成熟辅助性T细胞只带有识别一种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12.如图是人体内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A通过表面的MHC分子特异性识别病菌进而吞噬病菌
B.细胞B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C.在相应抗原和物质Ⅰ的共同刺激下,细胞C才能启动分裂
D.细胞D分泌的物质Ⅱ可凝聚并消灭一些抗原
13.免疫细胞是指能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具有吞噬功能
B.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C.浆细胞、辅助性T细胞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D.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
14.如图所示,病原体侵入机体后,B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能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
B.B细胞的活化除了需要④⑤两个信号的刺激外还需要细胞因的作用
C.②为记忆B细胞,一旦产生该细胞机体就获得了终生对抗该病原体的能力
D.③为浆细胞,是机体内唯一一种接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抗体的细胞
15.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是在其细胞质基质内形成了许多膜结合的颗粒,其中穿孔素可对靶细胞打孔,使颗粒酶迅速进入靶细胞胞浆(即细胞质基质),进而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使靶细胞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颗粒酶进入靶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可能激活了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B.T细胞只能参与细胞免疫,但靶细胞内的病原体最终被体液免疫产生的物质消灭
C.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穿孔素和颗粒酶能直接杀死靶细胞内的病原体
D.浆细胞被穿孔素打孔后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但仍保留流动性
二、多选题
16.下图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样品液中是否含有HIV抗体的试纸,具体过程为:将样品液滴加在HIV抗体试纸的样品垫后,会向试纸另一端流动并到达吸收垫,多余的样品最终被吸收垫截留。结合垫中含有用胶体金(红色)标记的HIV抗原,可随样品液移动。测试线固定有HIV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显红色,质控线上的物质与胶体金结合后显红色。HIV抗体能同时结合测试线和标记物上的抗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的样品可以是疑似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清
B.HIV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就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
C.阳性患者样品液中HIV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再与测试线中HIV抗原结合,造成测试线显色,多余的标记物与质控线物质结合显色
D.感染者早期应用该方法检测体液中是否存在抗体
17.流感病毒(RNA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内)表面包膜上的血凝素能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血凝素和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相结合,从而与宿主细胞膜保持联系,神经氨酸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水解唾液酸后,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继而感染下一个细胞,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凝素与B细胞接触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
B.流感病毒的清除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
C.流感病毒利用宿主细胞内的氨基酸合成神经氨酸酶
D.奥司他韦与流感病毒抗体发挥作用的机理完全相同
18.病毒侵入人体的细胞甲后,细胞乙会识别该细胞并与其结合,细胞乙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穿孔素会使细胞甲的细胞膜上形成一些“孔”,而颗粒酶通过这些“孔”进入细胞甲,进而诱导细胞甲发生凋亡,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颗粒酶出细胞乙和进细胞甲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穿孔素协助
B.病毒侵入后,细胞甲的细胞膜上某些分子会发生变化
C.细胞乙是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
D.颗粒酶进入细胞甲后,细胞甲内各种基因的表达都会停止
19.如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 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 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 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20.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 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C. 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D. 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三、填空题
21.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常见的以人为主要感染对象,主要引起生殖道感染的DNA病毒,与宫颈、食管、口咽等部位的癌变密切相关,其中宫颈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免疫低下人群感染HPV的风险较高,且清除病毒能力受损,这导致宫颈癌的患病率增加,而接种HPV疫苗是重要的预防手段。回答下列问题。
(1)某患者被确诊为宫颈癌患者,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低下有关。
(2)接种HPV疫苗后,活化B淋巴细胞的两个信号:__________,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此过程受__________(填免疫活性物质)的调控,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进入血清等参与体液免疫。
(3)被未及时清除的HPV侵染的细胞,经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裂解作用,宿主细胞释放病毒,暴露出的HPV的去向为__________。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种测定患者是否感染HPV的方法:__________。
22.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犯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造成其支配的相关肌肉因失去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导致终生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的免费免疫接种规划如下:
幼儿于二月龄接种一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幼儿于三月龄、四月龄﹑四周岁各接种一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注意事项:因乳汁会影响效果,最好在服苗后半小时内停止吸吮母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不要用热水服药,以免失效;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禁止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患者腿部的运动障碍部位接受刺激后,感受器产生兴奋,即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_________状态。直接刺激患者腿部相关肌肉引起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____。
(2)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第二道防线中的_________细胞,进而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能产生_________促进已激活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从而使病毒最终能被吞噬、消灭。
(3)监护人应确保幼儿及时接种后续疫苗,原因是上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_________。
(4)最好在服苗后半小时内停止吸吮母乳,原因是__________。
23.为了研究人体对病毒X的免疫作用,先用病毒X感染小鼠甲,小鼠甲患病一段时间后恢复。随后再用病毒X感染小鼠乙,并注射小鼠甲恢复后的血清,小鼠乙未患病。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甲感染病毒X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方式有__________,此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小鼠乙未患病是因为小鼠甲的血清中,含有能与病毒X表面抗原结合的物质,该物质是__________。
(2)为了检验研制的灭活病毒X疫苗免疫效果,给小鼠丙注入该疫苗,一段时间后,还需要检测的指标是__________。
(3)与注射单克隆抗体相比,接种疫苗的优点是__________。
24.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可通过表面的棘突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新冠肺炎(COVID-19)。请回答:
(1)2019-nCoV侵入人体后,通常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在温度上升阶段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为____________。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有____________免疫。
(2)2019-nCoV侵入人体后,还会引发特异性免疫,由____________细胞分泌抗体。对于已经侵入宿主细胞的2019-nCoV,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这时就需要____________识别并与被2019-nCoV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3)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多次建议人们外出要戴口罩,请从免疫调节的三道防线的角度进行分析,钟南山院士提出该预防措施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4)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积极给健康个体接种疫苗,目的是____________。
25.利用转基因植物研制、生产疫苗,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疫苗生产方式和接种手段,而且会大大降低疫苗的生产成本。以胡萝卜无菌幼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携带有35S启动子驱动的肺结核杆菌分泌蛋白MPT64基因的根癌土壤杆菌LBA4404的介导,将肺结核杆菌MPT64基因成功导入胡萝卜细胞,获得能表达肺结核疫苗(MPT64蛋白)的转基因胡萝卜。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结核杆菌MPT64蛋白属于________;从基因工程技术看,肺结核杆菌MPT64基因属于________。
(2)为获取MPT64基因,可从肺结核杆菌的细胞中提取对应mRNA,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cDNA片段,再用________酶将35S启动子拼接到cDNA片段的首端,能保证MPT64基因在胡萝卜细胞的细胞核中能高效________。
(3)转基因胡萝卜细胞经过________过程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能再分化成芽和根等,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________可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T-DM1由曲妥珠单抗、细胞毒性药物DM1偶联前成,分析题图曲妥珠单抗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HER2+特异性结合,将DM1准确带至乳腺癌细胞,A正确;B、根据题图:T-DMl被乳腺癌细胞吞噬后释放DM1抑制微管聚合,且溶酶体破裂导致细胞凋亡,B正确;C、DM1是细胞毒性药物,不能与HER2+特异性结合,其免疫小鼠后产生的抗体也不能与HER2+特异性结合,所以不选择它作为制备单抗的抗原,C错误;D、曲妥珠单抗可以与HER2+特异性结合,因此可以利用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曲妥珠单抗定位诊断HER2+,D正确;故选C。
2.答案:B
解析:
3.答案:A
解析:
4.答案:C
解析:该新的化合物可以杀死癌细胞,但并没有改变癌细胞中的遗传信息,A错误;BCL6蛋白质不一定是抗体,所以不一定是由浆细胞分泌的,B错误;细胞癌变含有抗原成分,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细胞免疫,C正确;BCL6蛋白质自身不是诱发细胞癌变的因素,D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失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相应抗体的浆细胞主要来自记忆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A.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九价HPV疫苗为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A正确;
B.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
C.该疫苗利用了机体“二次免疫”的特点,当机体再次感染HPV时,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C正确;
D.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一种浆细胞只分泌一种抗体,D错误。
7.答案:B
解析:A、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首先通过巨噬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作用,然后通过胞吞作用吞噬,胞吞作用需要消耗能量ATP,A正确;
B、巨噬细胞MHC-II将吞噬处理的细菌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
C、图为巨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摄取、加工和呈递的过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可发生,C正确;
D、MHC-II加工及定位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统一性(结构上的联系),D正确。
故选B。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A
解析:A、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不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A错误;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必须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C、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C正确;D、“预防”胜于“治疗”,只有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才能避免病原体造成疾病的发生,D正确。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巨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A错误;细胞B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B错误;体液免疫中,B淋巴细胞分裂的启动需要相应抗原和白细胞介素-2的共同刺激,C正确;抗体可使一些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D错误。
13.答案:D
解析: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吞噬细胞,都具有吞噬功能,A正确;
B、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抗原呈递细胞,B正确;
C、浆细胞能产生抗体、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细胞因子参与,靶细胞不是免疫细胞,D错误。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能够传递给B细胞激活信号并产生细胞因子,A错误;B细胞的活化除了需要④⑤两个信号的刺激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②为记忆B细胞,记忆细胞只能保留一段时间的记忆,不一定能终生获得对抗该病原体的能力,C错误;浆细胞是唯一一种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但不能识别和接受抗原刺激,D错误。
15.答案:A
解析:颗粒酶进入靶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可能激活了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从而导致细胞凋亡,A正确;辅助性T细胞也能参与体液免疫,B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穿孔素和颗粒酶能直接使靶细胞裂解,不会杀死其中的病原体,C错误;浆细胞被穿孔素打孔后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D错误。
16.答案:BD
解析:A、检测试剂盒检测的患者的抗体,因此样本最好选用待测个体的血清或血液(含有相应的抗体),检测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B、HIV是RNA病毒,宿主细胞没有逆转录酶, B错误; C、由题意知,阳性患者样品液中HIV抗体与标记物结合后再与测试线中HIV抗原结合,造成测试线显色,多余的标记物与质控线物质结合显色,C正确; D、感染者早期血液中可能尚未产生抗体,应先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D错误。
故选:BD。
17.答案:ABC
解析:血凝素是抗原,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A正确;流感病毒是胞内寄生病原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清除,B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细胞器,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合成自身物质,所以流感病毒利用宿主细胞内的氨基酸合成神经氨酸酶,C正确;奥司他韦使病毒不能离开宿主细胞,而流感病毒抗体是与流感病毒结合使病毒丧失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机理不完全相同,D错误。
18.答案:BC
解析:A、结合题干“颗粒酶通过这些孔”进入细胞甲可知,颗粒酶出细胞乙和进细胞甲的运输方式不为主动运输,A错误;
B、细胞甲是靶细胞,病毒侵入后,其表面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可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B正确;
C、据图,细胞乙能识别被病毒入侵的细胞并与其结合,细胞乙是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的基因编程性死亡,颗粒酶通过细胞膜上的孔道进入细胞甲,可能会启动某些基因表达,使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BC。
19.答案:ABC
解析:通过m的形状可判断其为树突状细胞,其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A正确;n可接受树突状细胞传递的信息,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P为B细胞,其适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一是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C正确;由图可知,q可以产生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D错误。
20.答案:ABD
21.答案:(1)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2)HPV疫苗直接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细胞因子
(3)与抗体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抗HPV抗体(或者取病变组织和局部组织黏液、分泌物通过PCR等技术进行HPV-DNA检测)
解析:(1)该患者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2)接种HPV疫苗后,活化B淋巴细胞的两个信号:HPV疫苗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此过程受细胞因子的调控,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进入血清等参与体液免疫。
(3)被未及时清除的HPV侵染的细胞,经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识别、裂解作用,宿主细胞释放病毒,暴露出的HPV去向为与抗体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测定患者是否感染HPV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运用HPV抗体的检测:随着HPV感染时间的延长,HPV诱导产生抗HPV抗体,故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血清中抗HPV抗体;②HPV-DNA检测:可以取病变组织和局部组织黏液、分泌物通过PCR等技术进行HPV-DNA检测。
22.答案:(1)显著活跃;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吞噬;淋巴因子;识别并裂解靶细胞
(3)记忆细胞、抗体可能会消失
(4)乳汁中可能含有相关抗体,能与疫苗结合
解析:(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直接刺激肌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2)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吞噬细胞和相关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在体液免疫中,接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已激活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的病毒与抗体相结合,最终被吞噬、消灭。
(3)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不断减少,所以需要按时接种下一剂疫苗,从而保持抗体的相对含量。
(4)因为母乳中可能含有相应抗体,抗体会与疫苗中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23.答案:(1)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抗体
(2)相应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含量
(3)接种疫苗既能产生相应抗体也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
解析:(1)小鼠甲感染病毒X引起特异性免疫,此时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检验研制的灭活病毒X疫苗免疫效果需要检验相应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含量。
(3)注射单克隆抗体体内只存在相应抗体,而接种疫苗既能产生相应抗体也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
24.答案:(1)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2)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3)口罩可有效阻止病毒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
(4)使健康个体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个体的免疫能力
25.答案:(1)抗原;目的基因
(2)逆转录;DNA连接;转录
(3)脱分化;浓度、用量的比例
解析:(1)据题意,MPT64蛋白是肺结核疫苗的有效成分,其能诱发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结核杆菌MPT64蛋白属于抗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肺结核杆菌MPT64基因导入胡萝卜细胞,因此肺结核杆菌MPT64基因属于目的基因。
(2)利用MPT64基因的mRNA合成cDNA的过程是逆转录,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35S启动子是特殊的DNA片段,连接DNA片段需要DNA连接酶;启动子是位于基因首端的一段特殊的DNA序列,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驱动DNA的转录过程,因而用DNA连接酶将35S启动子拼接到cDNA片段的首端,能保证MPT64基因在胡萝卜细胞的细胞核中高效转录。
(3)转基因胡萝卜细胞即外植体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即愈伤组织再分化成芽和根的过程中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用量的比例有所不同,通常生长素含量偏高的培养基可用于诱导根的产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