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预防犯罪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课标分解: 政治认同:学会运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勇于斗争,而 且善于斗争。 道德修养: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法治观念: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教材分析 《预防犯罪》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本框内容由“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 目组成。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是了解刑法的内容和作用、犯罪的含义 和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未成年人 犯罪的危害性,分析走上违法犯罪的原因,强调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 防微杜渐,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鲁莽行事,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一面,从而不 能自觉遵守法律。同时,易受到环境影响等心理特征及由此产生不良行为,导 致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所以,中学生急需通过正确的引导,了解犯罪的相关 知识,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明白很对犯罪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 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从违法行为到犯罪的轨迹,从而加强自我防范。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评估任务 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 义务,运用实际案例说明与生活相关的法律规定(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新闻播报: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 思考:国家为什么要下调刑责年龄 对青少年有什么警示 二、探究新知 学习活动一:了解罪与罚 【问题导学】 主问题: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 犯罪有哪些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有哪些 教学素材: 活动一:走进刑法 播放视频:疫情期间哄抬物价等行为刑法罪名规定 学生思考作答:刑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
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学生:阅读P53相关链接,加深对刑法的认识。 活动二:认识犯罪 学生阅读教材P53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探讨下列问题: (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2)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结合行为一、行为二,说说什么行为构成犯罪。 教师点拨: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 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活动三:认清刑罚 以案说法:2021年5月19日,备受关注的湖南女法官遇害案一审宣判。湖南省长沙市中 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向慧故意杀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进行公开宣判,认定被告人向慧 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决被告人向慧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经济损失38781.5元。 学生思考回答:案件中被告人向慧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她承担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对向 慧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 哪些是附加刑 教师点拨: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 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附加刑 种类(1)管制 (2)拘役 (3)有期徒刑 (4)无期徒刑 (5)死刑(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4)驱逐出境适用 规则只能独立适用,不能 附加适用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 以附加适用
【学生自学】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导学单上的学习任务 【组内互学】 (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内互学,及时纠错。 (2)汇总意见。组内核对对事件的概括,对原因的探究。 (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 【班内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 【反馈评价】 1.预设 2.点评学生展学情况。 3.对重点知识进行慨括性讲解,或对重点知识进行提升性小结,或对关键结论进行重 点强调。 学习活动二:加强自我防范
【问题导学】 主问题:活动四:案例警示录 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探讨: (1 )陈某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2)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警示 【学生自学】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导学单上的学习任务 【组内互学】 (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内互学,及时纠错。 (2)汇总意见。组内核对对事件的概括,对原因的探究。 (3)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 【班内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 (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3-4人小组,3号说,2号补充,1号梳理归纳, 和同学们进行互动。 【反馈评价】 1.点评学生展学情况。 2.对重点知识进行慨括性讲解,或对重点知识进行提升性小结,或对关键结论进行重 点强调。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井。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 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三、总结建构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 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四、课堂检测 1.2023年6月15日,苏州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百日行动”,突出合力攻 坚,形成打击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最大合力,坚决打掉犯罪分子嚣张气焰,最大限度追 脏挽损,保障群众财产安全。诈骗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 A . 罪责自负性B . 应受刑罚处罚性 C.刑事违法性 D.严重社会危害性 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下列古语表达的意思与此相近的 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3.《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规定:对确诊 病人、疑似病人拒绝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故意传播病毒,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以危险方 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A.拒绝执行防疫措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 B.造成新冠病毒传染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法不可违触犯法律必将受到刑法制裁 D.犯罪行为都是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4.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5.2021年3月1日,最新刑法修正案生效,“高空抛物”正式入刑。当天,江苏常州 溧阳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高空抛物案件,被告人徐某某犯高空抛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 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这是全国首例高空抛物罪案件。由此可知,徐某某的行为( ) A.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B.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对社会的危害轻微 D.触犯了民事法律法规
6.2022年5月10日,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对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 公司原董事长周才束受贿一案进行宣判,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周才束有期徒刑十三年,并 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依法没收周才束受贿犯罪所得。下列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A.刑法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B.公民应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C.周才柬的行为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D.周才柬的行为违反了刑法,说明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五、分层作业设计 完成学习实践手册
六、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 课堂小结 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了解罪与罚 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刑罚的含义及其分类 认清危害并远离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 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自觉遵纪守法
七:反思: 优点: 不足: 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