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 议题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 议题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2框预防犯罪课时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本课时内容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具体对 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 动预防未成年犯罪”;“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 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 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二、课时教材分析
《预防犯罪》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 容。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遵守社会规则,安定、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 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建立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我们认 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第二单元设置了 三课内容完成社会规则的学习。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 讲道德,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由“法不可违”、“预 防犯罪”和“善用法律”三框组成。第二框“预防犯罪”由“了解罪与罚”和 “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从罪和罚两个方面进行 了分析,阐明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的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承担的法律后果;。 第二目是加强自我防范,引导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在学习及加强自我防范,遵纪守法,远离犯罪方面教育学生。为下一步学习善 用法律,做好铺垫。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情绪波 动性大,可塑性强。同时,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不拘小节, 这样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和解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同时,由于七年级已对法律相关话题进行了初步学习,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遵 守法律比较熟悉,而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或采用极端 手段自行解决,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教学中要给 学生提供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预防犯罪。
(2)教学难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分类。
五、核心素养目标
(1)法治观念: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认识犯罪行 为及其法律责任;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责任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 范。
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3名13岁少年杀害同学埋尸蔬菜大棚》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做好记载
教师小结:2024年3月10日,发生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的一起惨剧牵动了无 数人的心。那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个13岁正当闪耀的生命,王某某。在视频中, 我们感受到家人的悲伤与绝望,感受到网友的愤怒与关切,不仅仅是因为我们 失去了一位少年,更因为这场悲剧的发生,暴露了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亟待解 决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第2框《预防犯罪》。
设计意图:借助社会热点新闻,引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深入思考。
【探究新知】
总议题:预防校园欺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子议题一:走进惩戒处罚的公堂--了解罪与罚
子议题二:走进法治教育的课堂-—-加强防与法
子议题一:走进惩戒处罚的公堂一了解罪与罚 议学活动一:我来定案一了解罪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肥乡区北高镇张庄村3名初 中生将王某某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蔬菜大棚里,受害人疑似长期遭受校园 霸凌,据悉三名涉案嫌疑人已被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问 题:如果你来审理此案件,你对3名初中生的定罪依据和判决依据是什么
要求:1、分小组完成,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2、按照审判格式:根据 ……,判决如下:
3、派3个小组展示,时间3分钟以内。 学生活动:积极准备,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有的小组对此案件定性为犯罪行为,依据是《刑法》,而有的小组 则认为,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3名初中生应当免予刑事责任, 到底哪一小组的审理是符合事实的呢
展示材料:2024年4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某 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检察机关审查认为,,3名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已满 12周岁不满14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死亡,情节恶劣,根据《刑法》第232 条规定,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总结:从材料中得出,对一个案件的审理,应当依据法律规定,而不是主 观为之,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它 不仅是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具,更是保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武器。
教师活动: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给出的指示,我们一方面觉得这部电视剧,有 的网友认为周乔的行为是错的,但不至于是犯罪,因为平时也看到有人殴打他 人,也就拘留了几日,更何况周乔还是保护他母亲,他有什么错 对此你怎么 看
问题:通过两种不同判决结果的比较,你认为什么是犯罪 犯罪有哪些基本特 征
学生活动:因为3名初中生的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情节特别恶劣, 已经触犯了刑法。因此要受到相应的刑罚处罚。
教师总结:可见,区别“罪”与“非罪”,在于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 否违背刑法,是否受刑事处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 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以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为 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知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 武器。
议学活动二:以案说法—认识罚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九部的检察官》片段
问 题 :对周乔的判决中提到有期徒刑两年是属于哪类刑罚 刑罚有哪几种
学生活动:属于主刑。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教师总结: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法院)依法对犯 罪分子适试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 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学生活动:课堂小游戏:认识刑罚(两名同学在希沃白板上完成游戏,其余同 学在学习单中连线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刑罚的 分类在考试中会经常出现,但是学生对这块知识总是容易搞混。因此通过希沃 白板游戏,让学生知道了刑罚的种类,真正掌握刑罚的种类。
子议题二:走进法治教育的课堂——-加强防与法 议学活动三:集思广益—加强防范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1:“邯郸初中生埋尸”案受害人所在的学校校长接受记者 采访时拿出了被害人和3名犯罪嫌疑人在校期间的荣誉照片、活动照片和学生 资料。校长指出这3名犯罪嫌疑人中的马某,在班里的成绩排名是十多名,成 绩比较好,能做出如此恶性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
展示材料2: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司法办案发现, 很多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由于没有得到及 时有效的干预,逐步发展为犯罪。
问 题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绘制马某的违法犯罪之路。(请 同学们大胆设想,从交友、学校表现、家中表现等方面,展开绘制马某的违法 犯罪之路)
学生活动:猜想绘制马某的违法犯罪之路。
教师总结:虽然针对此案,网上并没有过多的报道关于三位嫌疑人的详情,但 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3位嫌疑人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是由在学校的 不良行为直接进阶为犯罪行为,而是由不良行为一步步发展演变为犯罪行为。
问题:请大家寻找身边的不良行为,并提出整改措施。(写在卡片上)
不良行为 整改措施
学生活动:自由撰写,可以是写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写身边看到的不
良行为。
教师总结: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该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 不良行为,远离犯罪,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和绘制马某的犯罪道路,知道 犯罪和不良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通过 找寻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利于自我反思和规劝他人,从而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真正一个自 觉守法的人。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知道刑法的作用,了解罪与非罪的标准,刑罚的分类, 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能力,加强自我防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强自我防范,应选取新颖、学生较为熟悉的典型案例帮 助学生理解认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树立法治 意识。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来看,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基础知识,并逐 渐深入探讨核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思维在课堂上一点点打开。如判决 案件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件进行定性。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审视,在 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采用对学生进行追问的方式来引导学 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等。从教学的实效上来看,应该较好的达成了 这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一节课中设问也是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课堂中,我通过提问,追问:为什么大家对案件的审理不一样 从而 带领学生认识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
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深度思考在课堂中真正发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