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上(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四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上(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四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知道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局限。
1.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1)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并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商业 (1)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明神宗实录》卷361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自教材P83)材料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有何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
提示 变化:出现了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新的经营方式。
地域:苏州等江南地区。
2.观察教材P83“《盛世滋生图》(局部)”:分析该作品的价值。
提示 《盛世滋生图》形象地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物产富饶、工商业繁荣、人文荟萃、景色秀丽的气象,是研究乾隆时期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助学助考
1.特别说明——明代手工业领域的新现象
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其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
2.概念阐释——市镇和市镇经济
市镇是行政划分的一种,县级以下,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由集镇发展而来。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类型包括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等。市镇经济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对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冲击。
3.图解历史——雇佣劳动形成的条件
4.概念阐释——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又称工场手工业。其特点是工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在手工工场主雇佣下进行生产。它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一般认为,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学习任务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3)内容:核心是“致良知”。
(4)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的思想
(1)思想: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
代表人物 黄宗羲 (1)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1)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2)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
《王文成公全书》卷2记载:“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摘自教材P87)材料中的“良知”指什么?这是谁的话语?
提示 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王守仁。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人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2.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3.思维点拨——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主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学习任务三 小说、戏曲与科技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三目,知道明清小说与戏曲发展的背景及表现。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 明朝中期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中期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①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活动2】 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明清科技成就,指出科技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1.传统科技
作者 科技著作 内容或贡献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目的 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传教
表现 (1)与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1.阅读教材P85-86“历史纵横”:清朝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四库全书》有什么影响?
提示 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
2.阅读教材P87“《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处于《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其目的何在?
提示 迎合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需求。  
助学助考
1.归纳总结——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
(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
(2)新内容: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等。
2.概念阐释——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3.易错易误——京剧≠北京的戏曲
京剧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徽、汉二调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
4.思维点拨——西学东渐的影响
西学东渐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并不大。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2.难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主题一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任务1 史料实证——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任务2 史料实证——明清商业领域的新现象
史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成果展示】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
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1)货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5)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从业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
(6)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可以通过捐纳制度进入仕途,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社会: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
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
(2)局限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压倒优势;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
主题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任务1 历史解释——黄宗羲的进步思想
史料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并分析其原因。
【成果展示】特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地方自治;具有民主色彩。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方式产生;市民阶层壮大;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任务2 史料实证——明清科技的特点
史料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服务于农耕文明;体现出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互相借鉴的特征;出现接近于近代科技的研究方法。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①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①由于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②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2.明清时期科技的特点
世界领先 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系统总结 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西学东渐 出现西学东渐的新特征,如欧洲先进水利方法的传入,欧洲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传入等
速检速测
1.(2023年6月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5)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新的农作物包括(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粟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至中国,C项正确;中国很早就种植水稻,不是明朝时期传入的,排除A项;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植小麦,排除B项;粟是中国远古传统的农作物,并非是明朝后期外传至本土的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7月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7)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这反映了(  )
A.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B.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答案 D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3“历史纵横”改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种现象可能出现在(  )
A.租佃关系普遍的宋朝 B.丝织业繁荣的唐朝
C.商人群体壮大的晚清 D.17世纪的苏州工场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地区的手工工场中出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雇佣关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明朝的雇佣关系,而非宋朝的租佃关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明朝,而非唐朝,排除B项;晚清时期社会内忧外患,救亡图存是社会主流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  )
A.“相生相胜” B.“工商皆本”
C.“知行合一” D.“格物致知”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即工商皆为立国之本,B项正确;阴阳学派邹衍提出“相生相胜”,排除A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排除C项;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年3月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  )
A.反对重农抑商 B.追求个性自由
C.反对民主政治 D.追求男女平等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不满紧箍咒即约束其言行的封建礼教,向往天地间自由自在的生活,反映了明代社会中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反对重农抑商的经济理念无关,排除A项;反对民主政治与“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不符,排除C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在材料中并未具体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年3月黑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8)中国戏曲中的某一剧种被誉为“国粹”,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表现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该剧种是(  )
A.昆曲 B.京剧
C.杂剧 D.传奇
答案 B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2024·山东德州高一期中)明朝后期,一些新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其中有(  )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玉米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美洲的玉米与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品种传入中国,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粮食增产,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故选D项;小麦是中国本土作物,排除A项;水稻是中国本土作物,排除B项;棉花不是粮食作物,无法缓解题干中所说的“粮食危机”,排除C项。
2.(2024·湖南省百校大联考高一测试)清代前期,松江府等水稻产区,由于“种(棉)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的原因,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植棉花。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出现消退迹象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种(棉)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的原因,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棉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清朝时,种棉花者多达十分之七八,人们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C项正确;这一时期棉花种植量增加,是农业进步的表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开设工厂,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山西省高一联考)明代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及四川地区。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海外贸易的繁盛 B.长途贸易的发展
C.抑商政策的巨变 D.商人地位的提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长途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并非海外贸易,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长途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题组2 思想领域的变化
4.(2023·江西南昌高一期末)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反对“人欲”与“天理”对立,提出“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并要求“各遂千万人之欲”。此主张(  )
A.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B.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D.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各遂千万人之欲”又肯定了人们各自“私欲”的不同和合理性,这体现了李贽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他彻底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中国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与社会责任感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2024·安徽皖东县中联盟高一测试)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答案 B
解析 黄宗羲书题名冠以“待访”,意为期待明君了解采纳;李贽的书称《藏书》《焚书》,唐甄的书称《潜书》,意思是可能被焚毁或被束之高阁的书。这说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等具有进步思想的著作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明清之际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传播发扬,B项正确。
6.(2024·山西大同高一测试)下表为明清之际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他们的思想都(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置刑法而不用)矣
黄宗羲 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A.动摇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B.主张构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D.一定程度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顾炎武认为君主不应独治天下,而应采取‘众治’的举措;黄宗羲认为君主将天下之利归于自己,是天下的大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强调“公天下”,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二者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并未动摇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臣关系平等,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僵化空谈,材料涉及政治主张,不涉及“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排除C项。故选D项。
题组3 小说与戏曲
7.(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高一联考)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的经典形象。作者意在(  )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
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可知,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这体现了作者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故选B项。
8.(2023·陕西宝鸡高一期中)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可知,京剧的形成突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故选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兼容,并不是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传承,排除C项;“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表述绝对,排除D项。
题组4 科技
9.(2024·山东德州高一期中)下图所列为明代某一科技著作的主要内容。由此判断,该著作是(  )
上篇: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纺织和染色技术、制盐制糖工艺中篇:砖瓦和陶瓷的制作、建造车船、锻铸金属、榨油、造纸等下篇:五金开采及冶炼、制造兵器火药、采琢珠玉、生产酒曲等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明代某一科技著作”“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纺织和染色技术、制盐制糖工艺”“砖瓦和陶瓷的制作、建造车船、锻铸金属、榨油、造纸等”“五金开采及冶炼、制造兵器火药、采琢珠玉、生产酒曲等”及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故选D项。
10.(2024·河南顶级名校高一测试)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这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  )
A.欧洲民主制度普及 B.民众世界视野形成
C.儒家思想普遍认同 D.西方科技知识传播
答案 D
解析 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借助传播西学而传教,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D项正确;这一时期,欧洲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仍然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仅局限于少数士大夫,未形成民众的世界视野,排除B项;自汉后儒家思想就处于主流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河南顶级名校高一测试)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说明了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东南沿海形成特色产业
B.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
C.农业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
D.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答案 D
解析 松江府地区多种植棉花,漳州等地多种植烟草,丰台草桥各村庄以种植花卉为主等,说明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故选D项。
12.(2024·河北保定高一期中)下表所示为部分徽商的言行。这说明徽商(  )
歙县人许承尧 吾徽人笃于乡谊、又重经商,商人足迹所至,会馆、义庄遍各行省
徽商张佩兰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盛泽镇东肠圩建立了新安义学,以课徽商子弟读书
A.在各商帮中实力最强 B.重视发展慈善事业
C.受封建思想严格束缚 D.热衷从事民间教育
答案 B
解析 徽商谈到的“义庄”和建立的“义学”都属于慈善事业,这说明徽商重视发展慈善业,B项正确;材料中缺乏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比较,排除A项;“受封建思想严格束缚”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强调徽商重视和发展慈善事业,排除C项;建立“义学”属于慈善事业,但这并不等于“热衷从事民间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4·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一期中)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 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C.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義、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故选D项。
14.(2024·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一联考)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矣”。这一盛况让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一时间,扬州文风极盛,时人形容:“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这表明该时期的扬州(  )
A.政治氛围比较宽松
B.主流思想在蜕变中不断发展
C.诗文之风比较盛行
D.商贾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了在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这些活动表明该时期的扬州诗文之风比较盛行,很多官员和商人也参与其中,故选C项。
15.(2024·江苏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高一检测)明末清初知识分子方以智熟悉多种西学,著有《物理小识》《东西均》等,主张关注世界大势,讲究经世致用。再有方中通“通西洋数学,有《数度衍》等”。这反映明清之际(  )
A.西学东渐打开中国人的视野
B.知识分子开始师夷长技
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中方西方文化走向融合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2024·河北保定百校联盟高一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1%,顺治十二年(1655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都远远超过了两千年封建时期中国人口1%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市民阶层壮大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康熙晚年实行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材料二 明代人口达到2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而清代在此基础上人口与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主要的增产途径就是增加耕地的面积,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加上外来耐旱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如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等地。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清中叶后民变起伏。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因人口增长压力导致的人群流移成为清代中叶后社会的常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
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8分)
答案 (1)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统治疆域的扩大;高产农作物传入。
(2)影响:为农业、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导致社会贫困化问题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矛盾加剧;使汉族与边疆民族摩擦增多。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知道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局限。
1.发展
领域 表现
农业 (1)明朝后期,________、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____________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工场,使用________________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并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商业 (1)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____________的集聚(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________和晋商(3)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__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明神宗实录》卷361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自教材P83)材料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有何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
试答                                     
                                    
2.观察教材P83“《盛世滋生图》(局部)”:分析该作品的价值。
试答                                     
                                    
助学助考
1.特别说明——明代手工业领域的新现象
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其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
2.概念阐释——市镇和市镇经济
市镇是行政划分的一种,县级以下,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由集镇发展而来。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类型包括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等。市镇经济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对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冲击。
3.图解历史——雇佣劳动形成的条件
4.概念阐释——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又称工场手工业。其特点是工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在手工工场主雇佣下进行生产。它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一般认为,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学习任务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____________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3)内容:核心是“________”。
(4)评价
①强调____________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__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________________倾向。
2.李贽的思想
(1)思想:提倡__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________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背景 明末清初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 黄宗羲 (1)严厉抨击____________,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2)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____”
顾炎武 (1)批判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2)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____________”
王夫之
《王文成公全书》卷2记载:“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摘自教材P87)材料中的“良知”指什么?这是谁的话语?
试答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人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2.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3.思维点拨——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主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学习任务三 小说、戏曲与科技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三目,知道明清小说与戏曲发展的背景及表现。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明初 《________》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________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 明朝中期 《________》 神话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中期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______ 《红楼梦》 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①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________、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________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活动2】 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明清科技成就,指出科技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1.传统科技
作者 科技著作 内容或贡献
李时珍 《____________》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____________》
宋应星 《____________》
徐弘祖 《____________》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________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 意大利人________等
目的 借助传播____________传教
表现 (1)与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____________,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________________
1.阅读教材P85-86“历史纵横”:清朝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四库全书》有什么影响?
试答                                     
                                    
2.阅读教材P87“《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处于《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其目的何在?
试答                                     
                                   
助学助考
1.归纳总结——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
(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
(2)新内容: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等。
2.概念阐释——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3.易错易误——京剧≠北京的戏曲
京剧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徽、汉二调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
4.思维点拨——西学东渐的影响
西学东渐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并不大。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2.难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主题一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任务1 史料实证——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                                     
                                    
                                    
                                    
任务2 史料实证——明清商业领域的新现象
史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成果展示】                                     
                                    
                                    
                                    
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1)货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5)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从业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
(6)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可以通过捐纳制度进入仕途,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社会: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
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
(2)局限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压倒优势;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
主题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任务1 历史解释——黄宗羲的进步思想
史料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并分析其原因。
【成果展示】                                     
                                    
                                    
任务2 史料实证——明清科技的特点
史料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
《中国古代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①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①由于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②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2.明清时期科技的特点
世界领先 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系统总结 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西学东渐 出现西学东渐的新特征,如欧洲先进水利方法的传入,欧洲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传入等
速检速测
1.(2023年6月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5)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新的农作物包括(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粟
2.(2023年7月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7)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这反映了(  )
A.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B.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3“历史纵横”改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种现象可能出现在(  )
A.租佃关系普遍的宋朝 B.丝织业繁荣的唐朝
C.商人群体壮大的晚清 D.17世纪的苏州工场
4.(2023·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  )
A.“相生相胜” B.“工商皆本”
C.“知行合一” D.“格物致知”
5.(2023年3月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  )
A.反对重农抑商 B.追求个性自由
C.反对民主政治 D.追求男女平等
6.(2023年3月黑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8)中国戏曲中的某一剧种被誉为“国粹”,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表现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该剧种是(  )
A.昆曲 B.京剧 C.杂剧 D.传奇(共77张PPT)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课前·预习案
课堂·研学案
速检速测
课后·检测案


学习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学习任务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主题一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主题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学习任务三 小说、戏曲与科技
课前 · 预习案
1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知道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局限。
1.发展
学习任务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领域 表现
农业 (1)明朝后期,______、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__________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玉米
多种经营
手工业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工场,使用__________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并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商业 (1)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__________的集聚
(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______和晋商
(3)以__________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自由雇佣
商业资本
徽商
经济功能
2.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小农经济
微思考
1.《明神宗实录》卷361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自教材P83)材料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有何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
提示 变化:出现了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新的经营方式。
地域:苏州等江南地区。
2.观察教材P83“《盛世滋生图》(局部)”:分析该作品的价值。
提示 《盛世滋生图》形象地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物产富饶、工商业繁荣、人文荟萃、景色秀丽的气象,是研究乾隆时期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助学助考
1.特别说明——明代手工业领域的新现象
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其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
2.概念阐释——市镇和市镇经济
市镇是行政划分的一种,县级以下,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由集镇发展而来。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类型包括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等。市镇经济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对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冲击。
3.图解历史——雇佣劳动形成的条件
4.概念阐释——手工工场
手工工场又称工场手工业。其特点是工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在手工工场主雇佣下进行生产。它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一般认为,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背景:__________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3)内容:核心是“________”。
(4)评价
①强调__________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_____和叛逆色彩。
③陆王心学带有______________倾向。
学习任务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程朱理学
致良知
主观能动
平等
主观唯心主义
2.李贽的思想
(1)思想:提倡__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__________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个性自由
伦理道德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背景 明末清初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 黄宗羲 (1)严厉抨击______________,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2)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__”
顾炎武 (1)批判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
(2)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__________”
王夫之
社会的剧烈动荡
君主专制制度
工商皆本
高度集权
匹夫有责
微思考
《王文成公全书》卷2记载:“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摘自教材P87)材料中的“良知”指什么?这是谁的话语?
提示 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王守仁。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人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2.图解历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3.思维点拨——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君主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三目,知道明清小说与戏曲发展的背景及表现。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学习任务三 小说、戏曲与科技
2.表现
(1)小说
作者 时间 成就 意义
施耐庵 元末明初 《________》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________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 明朝中期 《________》 神话小说的杰作
吴敬梓 清朝中期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________ 《红楼梦》 是我国______________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水浒传
章回体
西游记
曹雪芹
古典现实主义
(2)戏曲
①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________、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______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汤显祖
徽班
【活动2】 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明清科技成就,指出科技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1.传统科技
作者 科技著作 内容或贡献
李时珍 《__________》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徐光启 《__________》
宋应星 《__________》
徐弘祖 《____________》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2.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________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 意大利人________等
目的 借助传播__________传教
表现 (1)与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__________,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评价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______________
天主教
利玛窦
科学知识
测绘技术
西方科技知识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85-86“历史纵横”:清朝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四库全书》有什么影响?
提示 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
2.阅读教材P87“《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处于《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其目的何在?
提示 迎合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需求。  
助学助考
1.归纳总结——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
(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
(2)新内容: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等。
2.概念阐释——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3.易错易误——京剧≠北京的戏曲
京剧不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而是徽、汉二调在京城合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
4.思维点拨——西学东渐的影响
西学东渐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使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并不大。
课堂·研学案
2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2.难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主题一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任务1 史料实证——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任务2 史料实证——明清商业领域的新现象
史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成果展示】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
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1)货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5)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从业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
(6)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可以通过捐纳制度进入仕途,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性
①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社会: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
③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
(2)局限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压倒优势;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
主题二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任务1 历史解释——黄宗羲的进步思想
史料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并分析其原因。
【成果展示】特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地方自治;具有民主色彩。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经营方式产生;市民阶层壮大;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任务2 史料实证——明清科技的特点
史料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服务于农耕文明;体现出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互相借鉴的特征;出现接近于近代科技的研究方法。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
①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学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①由于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②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2.明清时期科技的特点
世界领先 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系统总结 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西学东渐 出现西学东渐的新特征,如欧洲先进水利方法的传入,欧洲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传入等
速检速测
C
1.(2023年6月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5)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新的农作物包括(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粟
解析 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至中国,C项正确;中国很早就种植水稻,不是明朝时期传入的,排除A项;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植小麦,排除B项;粟是中国远古传统的农作物,并非是明朝后期外传至本土的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7月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7)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这反映了(  )
A.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B.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D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3“历史纵横”改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种现象可能出现在(  )
A.租佃关系普遍的宋朝 B.丝织业繁荣的唐朝
C.商人群体壮大的晚清 D.17世纪的苏州工场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地区的手工工场中出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雇佣关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明朝的雇佣关系,而非宋朝的租佃关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明朝,而非唐朝,排除B项;晚清时期社会内忧外患,救亡图存是社会主流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  )
A.“相生相胜” B.“工商皆本”
C.“知行合一” D.“格物致知”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即工商皆为立国之本,B项正确;阴阳学派邹衍提出“相生相胜”,排除A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排除C项;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排除D项。故选B项。
B
5.(2023年3月云南省学业水平考试,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  )
A.反对重农抑商 B.追求个性自由
C.反对民主政治 D.追求男女平等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不满紧箍咒即约束其言行的封建礼教,向往天地间自由自在的生活,反映了明代社会中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反对重农抑商的经济理念无关,排除A项;反对民主政治与“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不符,排除C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在材料中并未具体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B
6.(2023年3月黑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8)中国戏曲中的某一剧种被誉为“国粹”,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表现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该剧种是(  )
A.昆曲 B.京剧
C.杂剧 D.传奇
B
课后·检测案
3
D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2024·山东德州高一期中)明朝后期,一些新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其中有(  )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玉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美洲的玉米与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品种传入中国,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粮食增产,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故选D项;小麦是中国本土作物,排除A项;水稻是中国本土作物,排除B项;棉花不是粮食作物,无法缓解题干中所说的“粮食危机”,排除C项。
C
2.(2024·湖南省百校大联考高一测试)清代前期,松江府等水稻产区,由于“种(棉)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的原因,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植棉花。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出现消退迹象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种(棉)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的原因,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棉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清朝时,种棉花者多达十分之七八,人们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C项正确;这一时期棉花种植量增加,是农业进步的表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开设工厂,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B
3.(2024·山西省高一联考)明代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及四川地区。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海外贸易的繁盛 B.长途贸易的发展
C.抑商政策的巨变 D.商人地位的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长途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并非海外贸易,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长途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A
题组2 思想领域的变化
4.(2023·江西南昌高一期末)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反对“人欲”与“天理”对立,提出“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并要求“各遂千万人之欲”。此主张(  )
A.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B.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D.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 材料中的“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各遂千万人之欲”又肯定了人们各自“私欲”的不同和合理性,这体现了李贽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他彻底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中国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与社会责任感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B
5.(2024·安徽皖东县中联盟高一测试)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解析 黄宗羲书题名冠以“待访”,意为期待明君了解采纳;李贽的书称《藏书》《焚书》,唐甄的书称《潜书》,意思是可能被焚毁或被束之高阁的书。这说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等具有进步思想的著作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明清之际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传播发扬,B项正确。
D
6.(2024·山西大同高一测试)下表为明清之际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他们的思想都(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
(置刑法而不用)矣
黄宗羲 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A.动摇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B.主张构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D.一定程度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 据材料“顾炎武认为君主不应独治天下,而应采取‘众治’的举措;黄宗羲认为君主将天下之利归于自己,是天下的大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强调“公天下”,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二者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并未动摇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臣关系平等,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僵化空谈,材料涉及政治主张,不涉及“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排除C项。故选D项。
B
题组3 小说与戏曲
7.(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高一联考)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的经典形象。作者意在(  )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
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
解析 由材料中“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可知,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这体现了作者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故选B项。
B
8.(2023·陕西宝鸡高一期中)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 据材料“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可知,京剧的形成突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故选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兼容,并不是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传承,排除C项;“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表述绝对,排除D项。
D
题组4 科技
9.(2024·山东德州高一期中)下图所列为明代某一科技著作的主要内容。由此判断,该著作是(  )
上篇: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纺织和染色技术、制盐制糖工艺
中篇:砖瓦和陶瓷的制作、建造车船、锻铸金属、榨油、造纸等
下篇:五金开采及冶炼、制造兵器火药、采琢珠玉、生产酒曲等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解析 据材料“明代某一科技著作”“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纺织和染色技术、制盐制糖工艺”“砖瓦和陶瓷的制作、建造车船、锻铸金属、榨油、造纸等”“五金开采及冶炼、制造兵器火药、采琢珠玉、生产酒曲等”及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故选D项。
D
10.(2024·河南顶级名校高一测试)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这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  )
A.欧洲民主制度普及 B.民众世界视野形成
C.儒家思想普遍认同 D.西方科技知识传播
解析 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借助传播西学而传教,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D项正确;这一时期,欧洲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仍然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仅局限于少数士大夫,未形成民众的世界视野,排除B项;自汉后儒家思想就处于主流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D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河南顶级名校高一测试)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说明了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东南沿海形成特色产业 B.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
C.农业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 D.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解析 松江府地区多种植棉花,漳州等地多种植烟草,丰台草桥各村庄以种植花卉为主等,说明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故选D项。
B
12.(2024·河北保定高一期中)下表所示为部分徽商的言行。这说明徽商(  )
歙县人许承尧 吾徽人笃于乡谊、又重经商,商人足迹所至,会馆、义庄遍各行省
徽商张佩兰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盛泽镇东肠圩建立了新安义学,以课徽商子弟读书
A.在各商帮中实力最强 B.重视发展慈善事业
C.受封建思想严格束缚 D.热衷从事民间教育
解析 徽商谈到的“义庄”和建立的“义学”都属于慈善事业,这说明徽商重视发展慈善业,B项正确;材料中缺乏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比较,排除A项;“受封建思想严格束缚”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强调徽商重视和发展慈善事业,排除C项;建立“义学”属于慈善事业,但这并不等于“热衷从事民间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D
13.(2024·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一期中)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 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C.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解析 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義、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故选D项。
C
14.(2024·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一联考)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矣”。这一盛况让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一时间,扬州文风极盛,时人形容:“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这表明该时期的扬州(  )
A.政治氛围比较宽松 B.主流思想在蜕变中不断发展
C.诗文之风比较盛行 D.商贾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材料描述了在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这些活动表明该时期的扬州诗文之风比较盛行,很多官员和商人也参与其中,故选C项。
A
15.(2024·江苏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高一检测)明末清初知识分子方以智熟悉多种西学,著有《物理小识》《东西均》等,主张关注世界大势,讲究经世致用。再有方中通“通西洋数学,有《数度衍》等”。这反映明清之际(  )
A.西学东渐打开中国人的视野
B.知识分子开始师夷长技
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中方西方文化走向融合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2024·河北保定百校联盟高一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1%,顺治十二年(1655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都远远超过了两千年封建时期中国人口1%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市民阶层壮大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康熙晚年实行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材料二 明代人口达到2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而清代在此基础上人口与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主要的增产途径就是增加耕地的面积,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加上外来耐旱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如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等地。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清中叶后民变起伏。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因人口增长压力导致的人群流移成为清代中叶后社会的常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
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
(8分)
答案 (1)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统治疆域的扩大;高产农作物传入。
(2)影响:为农业、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导致社会贫困化问题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矛盾加剧;使汉族与边疆民族摩擦增多。 训练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2024·山东德州高一期中)明朝后期,一些新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其中有(  )
小麦 水稻
棉花 玉米
2.(2024·湖南省百校大联考高一测试)清代前期,松江府等水稻产区,由于“种(棉)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的原因,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植棉花。这反映了当时(  )
农业生产出现消退迹象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3.(2024·山西省高一联考)明代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及四川地区。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海外贸易的繁盛 长途贸易的发展
抑商政策的巨变 商人地位的提高
题组2 思想领域的变化
4.(2023·江西南昌高一期末)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反对“人欲”与“天理”对立,提出“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并要求“各遂千万人之欲”。此主张(  )
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5.(2024·安徽皖东县中联盟高一测试)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
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6.(2024·山西大同高一测试)下表为明清之际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他们的思想都(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置刑法而不用)矣
黄宗羲 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动摇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主张构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一定程度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
题组3 小说与戏曲
7.(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高一联考)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的经典形象。作者意在(  )
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
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
8.(2023·陕西宝鸡高一期中)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题组4 科技
9.(2024·山东德州高一期中)下图所列为明代某一科技著作的主要内容。由此判断,该著作是(  )
《梦溪笔谈》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10.(2024·河南顶级名校高一测试)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这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  )
欧洲民主制度普及 民众世界视野形成
儒家思想普遍认同 西方科技知识传播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河南顶级名校高一测试)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说明了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东南沿海形成特色产业
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
农业生产区域发展不平衡
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12.(2024·河北保定高一期中)下表所示为部分徽商的言行。这说明徽商(  )
歙县人许承尧 吾徽人笃于乡谊、又重经商,商人足迹所至,会馆、义庄遍各行省
徽商张佩兰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盛泽镇东肠圩建立了新安义学,以课徽商子弟读书
在各商帮中实力最强
重视发展慈善事业
受封建思想严格束缚
热衷从事民间教育
13.(2024·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一期中)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
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
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14.(2024·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一联考)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矣”。这一盛况让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一时间,扬州文风极盛,时人形容:“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这表明该时期的扬州(  )
政治氛围比较宽松
主流思想在蜕变中不断发展
诗文之风比较盛行
商贾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15.(2024·江苏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高一检测)明末清初知识分子方以智熟悉多种西学,著有《物理小识》《东西均》等,主张关注世界大势,讲究经世致用。再有方中通“通西洋数学,有《数度衍》等”。这反映明清之际(  )
西学东渐打开中国人的视野
知识分子开始师夷长技
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中方西方文化走向融合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2024·河北保定百校联盟高一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1%,顺治十二年(1655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都远远超过了两千年封建时期中国人口1%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市民阶层壮大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明清时期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康熙晚年实行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材料二 明代人口达到2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的土地已经开发殆尽。而清代在此基础上人口与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主要的增产途径就是增加耕地的面积,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加上外来耐旱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如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等地。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清中叶后民变起伏。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并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了民族矛盾;因人口增长压力导致的人群流移成为清代中叶后社会的常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叶
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中叶人口迅速增长的影响。(8分)
训练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美洲的玉米与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品种传入中国,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粮食增产,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故选D项;小麦是中国本土作物,排除A项;水稻是中国本土作物,排除B项;棉花不是粮食作物,无法缓解题干中所说的“粮食危机”,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由于‘种(棉)花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的原因,种花者达十之七八。奉贤、上海、南汇等地也大都以一半以至十之七八的土地种棉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清朝时,种棉花者多达十分之七八,人们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C项正确;这一时期棉花种植量增加,是农业进步的表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开设工厂,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长途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并非海外贸易,排除A项;明清时期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长途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A [材料中的“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各遂千万人之欲”又肯定了人们各自“私欲”的不同和合理性,这体现了李贽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他彻底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中国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与社会责任感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B [黄宗羲书题名冠以“待访”,意为期待明君了解采纳;李贽的书称《藏书》《焚书》,唐甄的书称《潜书》,意思是可能被焚毁或被束之高阁的书。这说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等具有进步思想的著作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明清之际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传播发扬,B项正确。]
6.D [据材料“顾炎武认为君主不应独治天下,而应采取‘众治’的举措;黄宗羲认为君主将天下之利归于自己,是天下的大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强调“公天下”,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二者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并未动摇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臣关系平等,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僵化空谈,材料涉及政治主张,不涉及“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排除C项。故选D项。]
7.B [由材料中“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可知,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这体现了作者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故选B项。]
8.B [据材料“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可知,京剧的形成突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故选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兼容,并不是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传承,排除C项;“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表述绝对,排除D项。]
9.D [据材料“明代某一科技著作”“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纺织和染色技术、制盐制糖工艺”“砖瓦和陶瓷的制作、建造车船、锻铸金属、榨油、造纸等”“五金开采及冶炼、制造兵器火药、采琢珠玉、生产酒曲等”及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故选D项。]
10.D [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借助传播西学而传教,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D项正确;这一时期,欧洲未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仍然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仅局限于少数士大夫,未形成民众的世界视野,排除B项;自汉后儒家思想就处于主流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松江府地区多种植棉花,漳州等地多种植烟草,丰台草桥各村庄以种植花卉为主等,说明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故选D项。]
12.B [徽商谈到的“义庄”和建立的“义学”都属于慈善事业,这说明徽商重视发展慈善业,B项正确;材料中缺乏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比较,排除A项;“受封建思想严格束缚”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强调徽商重视和发展慈善事业,排除C项;建立“义学”属于慈善事业,但这并不等于“热衷从事民间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義、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故选D项。]
14.C [材料描述了在乾隆统治初期,扬州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这些活动表明该时期的扬州诗文之风比较盛行,很多官员和商人也参与其中,故选C项。]
15.A
16.(1)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赋役政策的调整;统治疆域的扩大;高产农作物传入。
(2)影响:为农业、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民众生活质量下降;导致社会贫困化问题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矛盾加剧;使汉族与边疆民族摩擦增多。
上篇: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纺织和染色技术、制盐制糖工艺
中篇:砖瓦和陶瓷的制作、建造车船、锻铸金属、榨油、造纸等
下篇:五金开采及冶炼、制造兵器火药、采琢珠玉、生产酒曲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