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课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时间
核心 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 内容及其意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及其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地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及分布,知道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其 结果;了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时空观念: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改革,知道改革的主要目的;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 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 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知道都江堰概况及功能。 家国情怀:学习商鞅不畏强权、敢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 明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
白板
展示



东周



公元前1046年
221
西周
春秋
战国
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 学生和教师共同 分析总结 图片导入, 直观了解, 温故知新。 激发学生 探索新知 的兴趣。
教师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 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 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局 面,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这一时期, 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 治局面是怎样的 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今天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讲授 新课 子议 议 题 — 战 国 七 雄 题1.展示图片,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填下图: 学生在图中填出齐、楚、 燕、韩、赵、魏、秦七 国,并说出七国分布的 特点。 学生在书中标记,理解 知识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积极:客观上促进政治 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 交融。 消极:给人民的生命财 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 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让 学 生 分 组讨论有 利 于 提 高 学生分析 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
战国形势图 国都邑 国 上
学生在表中填出七国后教师继续在白板出示图片:
子议题2. 白板展示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 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 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 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相关史事》 材料二:(长平之战)前261年秦攻赵。秦反间计成 功易帅赵括,秦诱敌深入合围赵军。被困46天后,赵括 突围时被射杀,赵军投降。秦坑杀降军40万。 材料三:争城以杀,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教师提问学生: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子议题3.教师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列举战国时期著名 的战役、交战国家、与之相关的典故及战役的影响,用表 格总结 教师归纳表格: 学生看书后回答,与教 师共同填表格。 学生在书中标记,理解 并记忆。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析 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孝亲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 孝亲敬老也是公民的法 定义务。 学生看书后回答:李悝 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 新法,发展生产,稳定 有 助 于 加 深学生对 知 识 的 理 解和运用, 提高学生 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
著名战 役 交战国 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 战 魏、赵、 齐 围魏 救赵 避免了魏国继续做大;保全 了赵国;提升了齐国的战略 地位
马陵之 战 魏、齐、 韩 增兵 减灶 齐国强大起来
长平之 战 秦、赵 纸上 谈兵 秦军获胜,对东方六国构成 威胁
子议题4.白板继续展示图片,让学生连连看。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 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
)
实现富国强兵 推行变法改革
对于诸侯国统治者来说,如何 保证自己的国家能够战争别国, 一统中华
(
如何实现富国强兵
)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 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为富国强兵、 巩固统治和对外扩张,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 革,这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议 题 二 商 鞅 变 法 子议题1.白板展示图片,教师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 法 :
教师让 法 国的变
学生看书并提问学生:比较典型是哪几
子议题2.教师让学生看书,分析讨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 义 教师总结: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市场,任用人才。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 特权,同时发展经济, 增强军力。 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 最大。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回 答并在书中标记 学生在书中标记理解并 掌握。 学生交流、分享、回答: 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日趋普遍,牛耕进一步 推广,耕作技术进步, 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 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 心城市 分析问题, 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加 深对知识 点的理解 和运用。 有 助 于 学 生理解和 记忆。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 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 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 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各国的变法 图强,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也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 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议题三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子议题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战国时期的 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图片,进一步认识。 (
间有夹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战国时期楚国龙风虎纹丝织物

(
子议题2.
白板展示图片:
才料研读
(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懂。时无
荒年,天下谓
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蜀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 作 格 学生课后去做。 学生看书回答并标记理 解记忆。 学生课后完成。 加 强 对 知 识 点 的 理 解和掌握。 提 高 学 生 实践能力
教师的提问: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 用是什么 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可以用表 归纳) 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时间 公元前256年
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山上
人物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为秦国统一六国 奠定经济基础
师布置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试推测秦国统治者不废新法的原因。 2.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都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选择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编排成历史短剧进行表演。
课堂 小结 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 局势混乱,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称霸变为兼并。兼并战争 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在混乱的 局势下,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 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 效最大。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进一步发 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2至4名学生在教师的 启发下对照板书设计对 知识点进行总结 整体把握 本课脉络, 有利于学 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 记忆。

巩固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三家分晋是中 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三家”是指( )。 A.韩、赵、魏B.赵、秦、齐C.楚、魏、韩 D.燕、齐、楚 2.《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的 “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 )。 A.晋、楚B.燕、赵 C.韩、魏 D.秦、齐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 而亡。”结合历史背景可知,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 A.颂扬汤武功德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D.宣扬变法图强 4.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 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稳定社会秩序B.发展社会经济C.提高军队战斗力D.实现民族交融 5.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6. (2023 ·河南中考)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 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 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7. (2023 ·湖南郴州中考)“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 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A.汉水B.齐长城C.都江堰D.大运河 二、非选择题 材料(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相关措施也损害了旧贵族 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 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谈谈群臣为何 反对商鞅变法。 (2)结合材料二中“立木取信”的故事,说说商鞅当时为什么要这样 做。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商鞅具有什么精神 (4)材料四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你 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分 析指导。 加深对知 识点的理 解、巩固和 运用
板书 设计 桂陵 之战 马 陵 长 平 之战 之战 战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变 革 农业手工业 商业 经济发展→水利(都江堰) 最强 (实力) 秦国 → 防洪 灌溉 水运
相互交战 战国七雄
富国强兵 各国变法一 公元前256年 →商鞅变法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建立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
教学 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