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采山》教学设计一、课时:1课时(40分钟)二、教材分析《采山》是人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傣族民歌。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歌词简单易懂,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勤劳智慧的形象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傣族文化,感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学习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音乐概念,并能跟随旋律演唱。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兴趣。然而,他们对傣族文化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形象的解释来帮助理解。在演唱方面,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傣族民歌的特殊唱法,需要重点指导。四、教学目标1. 审美感知能够感受歌曲优美、轻快的旋律和节奏。能够识别傣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如婉转、柔美的音色。2. 艺术表现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完整演唱整首歌曲。能够用适当的表情和情感演唱歌曲,体现傣族民歌的特色。3. 创意实践能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肢体动作来配合演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如绘画、写作)表现歌曲内容。4. 文化理解了解傣族的基本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理解歌词中的傣族文化元素,如"山茶"、"竹篮"等。培养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体会傣族民歌的特色。理解歌词内容,感受傣族人民的生活情趣。2. 教学难点:掌握傣族民歌的特殊唱法,如婉转、柔美的音色。理解和表现歌曲中蕴含的傣族文化元素。六、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创设傣族文化氛围。2. 范唱法:教师示范演唱,帮助学生感知歌曲特点。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歌词含义和傣族文化特征。4. 分组教学法:将班级分组,进行小组练习和展示。5. 游戏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七、教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2. 教学课件:歌曲音频、歌词PPT、傣族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3. 道具:采茶篮、斗笠等(用于情境创设)4. 乐器:竹笛或其他傣族特色乐器(如有条件)八、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展示云南西双版纳的图片)这是哪里呢?生:(可能的回答)云南!西双版纳!师:没错,这里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是傣族人民世代生活的地方。傣族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生:(可能的回答)泼水节!孔雀舞!师:很好!傣族不仅有独特的节日和舞蹈,还有优美的民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傣族民歌《采山》。环节二:讲授新课(25分钟)(一)感知(8分钟)1. 初听歌曲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这首《采山》。请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这首歌的旋律和节奏。(播放歌曲)师: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觉?生:(可能的回答)很轻快!很优美!像在山里唱歌!师:没错,这首歌给人一种轻快、优美的感觉。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看看歌词。2. 学习歌词(展示歌词PPT)师:让我们一起朗读歌词。跟我读:"采山茶,采山茶,采到竹篮满......"(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师:歌词中提到了"山茶"和"竹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生:山茶是一种植物!竹篮是用竹子编的篮子!师:对,在傣族地区,人们常常上山采摘山茶,用竹篮来装。这首歌就描述了这个场景。(二)探究(10分钟)1. 节奏训练师:这首歌的节奏很有特点,我们来拍一拍这个节奏。(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拍打节奏)2. 分句学唱师:现在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我们分成两组,A组唱"采山茶,采山茶",B组唱"采到竹篮满",然后交换。(引导学生分组练习)(三)示范(7分钟)1. 教师示范师:傣族民歌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声音要婉转柔美。听我怎么唱。(教师示范演唱,强调傣族民歌的特色)2. 学生练习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用柔美的声音来唱这首歌。想象你们正在山间采茶,心情愉快。(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环节三:巩固延伸(8分钟)1. 情境表演师:我们来玩个游戏。每组选几名同学扮演采茶的傣族姑娘,其他同学伴唱。(学生分组表演,教师指导)2. 全班合唱师: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唱这首歌,记住要用柔美的声音,表现出采茶时的快乐心情。(全班合唱,教师伴奏)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傣族民歌《采山》。通过这首歌,我们了解了什么?生:(可能的回答)了解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知道了傣族民歌的特点!师:很好!我们不仅学会了唱这首歌,还了解了傣族的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音乐,我们要学会欣赏和尊重。作业:1. 在家中向父母或其他家人演唱《采山》。2. 尝试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现这首歌的内容或你对傣族文化的理解。十、设计意图(1) 初步感知环节: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傣族文化的兴趣,为学习傣族民歌做铺垫。播放歌曲和朗读歌词,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和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2) 探究音乐环节:重点关注歌曲的节奏特点和傣族民歌的独特唱法。通过拍打节奏和分句学唱,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分组学习不仅能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巩固延伸环节:通过情境表演和全班合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使音乐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加深对傣族文化的理解。十一、板书设计采山1. 傣族民歌特点:婉转、柔美2. 歌词内容:采茶、劳动、欢乐3. 演唱要点:柔美音色轻快节奏愉悦表情4. 傣族文化元素:山茶、竹篮十二、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傣族文化和音乐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民歌。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我发现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确实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情境表演的环节也很受欢迎,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然而,在教授傣族民歌特有的唱法时,一些学生还是有些困难。未来在教学中,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释和示范这种唱法,可能可以使用更多的音频示例或邀请会唱傣族民歌的人来做示范。此外,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傣族文化元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次可以设计一些更有趣的文化介绍活动。总的来说,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仅教会了学生一首新歌,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更好地将音乐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增长文化知识,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