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课标要求认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二目,概括我国是如何建成小康社会的。综合国力有哪些显著提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新内涵:“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2)底线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历程 ①2013年,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理念②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标志着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③2021年2月,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意义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我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3)影响①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②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实力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 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都居世界首位,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实力 研发经费 全社会研发经费居世界第二位,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核心技术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生活 教育发展 国家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保障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军事实力 国防军队 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和军事政策制度大国重器 国产航母、新型核潜艇、歼20、运20、东风系列导弹等列装,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1.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摘自教材P194)这一庆祝活动有何意义?提示 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彰显了国威和军威,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2.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摘自教材P195)中国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助学助考1.概念阐释——脱贫攻坚精神指“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概念阐释——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3.图解历史——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学习任务二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活动】 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我国是如何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外部挑战 (1)表现:美国单方面执意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2)应对: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香港局势 (1)挑战:2019年6月,香港爆发“修例风波”,充分暴露出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2)应对①中央政府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打击和惩治暴力犯罪活动,止暴制乱,恢复秩序②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作出法律化、规范化、明晰化的具体安排③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台湾问题 (1)原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两岸关系①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②反对“台独”: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新冠疫情 (1)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阅读教材P198“历史纵横”:概括中国对全球抗疫作出的贡献。提示 及时主动向世卫组织以及美国等国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向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口罩、防护服、疫苗等。助学助考概念阐释——抗疫精神在抗疫过程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它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学习任务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活动】 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我国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背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2)提出: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3)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主线: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5)目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历程①首次提出: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②全面阐述: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呼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③写入宪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序言。(2)影响: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外交政策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中国方案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大国担当 (1)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2)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互利共赢 (1)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2)“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助学助考1.知识拓展——新型国际关系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2.概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重点难点1.重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2.难点: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表现和特点。主题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任务1 历史解释——脱贫攻坚目标的完成史料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建设的成就及特点。【成果展示】成就: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特点:成就巨大;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任务(或目标)明确;涉及面广。任务2 史料实证——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史料 十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广大科技工作者协力攻坚,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办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突破瓶颈制约作出了重要贡献。——赵永新《中国这十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说明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成果展示】特色: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任务;创新指数、科研经费、科研人才、创新企业不断增加。意义: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以服务人民利益为宗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果惠及世界,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从历史维度看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政治维度看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从发展维度看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从治理维度看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成为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主题二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任务1 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史料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成果展示】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任务2 历史解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史料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摘编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成果展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 (1)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3)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内涵 (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意义 (1)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2)适应了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3)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4)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速检速测1.(2022年7月贵州省学业水平考试,34)2021年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A.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B.使得我国农业完全实现现代化C.推动生物基因工程发展D.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答案 D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6“历史纵横”改编)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答案 C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C项正确;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排除A项;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B项;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天津滨海新区六校联考)2015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与直接交流沟通,对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引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促成此次“习马会”的政治基础是( )A.一国两制原则 B.和平统一原则C.和平共处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答案 D4.(2022年1月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7)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下列应对措施最合理的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C.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 D.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答案 A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应该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案,A项正确;B项只是涉及第三世界国家,不能应对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排除;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不能解决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只会加剧疫情的传播,排除C项;世界性贸易组织主要涉及的是自由贸易问题,不能应对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排除D项。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A组 基础巩固练题组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体现了( )A.共同富裕目标完全实现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C.党执政为民的初心理念D.中国方案助力世界发展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说明党注重民生,关心民众生活,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故选C项;脱贫攻坚只是实现脱贫,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排除A项;脱贫攻坚主要体现的是党执政为民的初心理念,不是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排除B项;脱贫攻坚是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内脱贫,与助力世界发展无关,排除D项。2.(2024·福建泉州高一期中)我国已经坚持了30多年全国对口援藏援疆,为大凉山深处几十名彝族孩子专门铺就上学路,为云南怒江7 000余名独龙族群众开辟独龙江公路。这些举措旨在 ( )A.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B.应对全球化的挑战C.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D.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答案 A解析 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实现共同富裕,故选A项;题干所述内容与全球化的挑战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从严治党与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无必然联系,排除C、D两项。题组2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3.(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中)下表为21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部分)。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领域 成就经济 2013—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交通 2015年后,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科技 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天眼、5G技术等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坚持和平发展道路C.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D.成为科技创新强国答案 C解析 据表可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交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故选C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现不只是经济、交通和科技,排除A项;和平发展道路属于中国的战略抉择,排除B项;科技创新只属于材料中一个方面,无法将材料中内容表述完整,排除D项。4.(2023·江苏盐城高一期中)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实现了我国自“辽宁舰”后五年下水一艘航空母舰的傲人成就。这一成就( )A.反映了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B.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C.源于中国对外交往现实需要D.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基础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知“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彰显了我国大国风范和综合实力,这都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发展基础,故选D项;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建设的成就不断涌现,而非航母建造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排除B项;材料“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描述的是中国工业的发展促进航母的建造,与源于中国对外交往现实需要无关,排除C项。5.(2023·山东德州高一期中)2023年3月10日,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400颗航天器,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B.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D.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答案 D解析 据材料“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故选D项;“向科学进军”是在1956年提出的,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利于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是我国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题组3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6.(2023·山东莱芜高一期末)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反映了中央政府( )A.丰富“一国两制”实践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C.坚持“和平共处”原则D.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答案 A解析 据材料“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可知,国家重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的发展,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体现了中央政府在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故选A项;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排除B项;“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港澳是中国领土,排除C项;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7.(2023·湖南长沙高一期中)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举行历史性会晤,习近平强调了“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A.和平统一方针 B.多党协商制度C.一个中国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答案 C解析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故选C项;和平统一方针指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阐述的九条方针,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排除D项。题组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2024·河南商丘高一期末)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显示,中国外交政策不再强调“韬光养晦”,而是“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这说明( )A.国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B.中国已放弃“不结盟”外交C.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可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上更加主动自信,故选A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更加主动融入世界,并未提及“不结盟”外交,排除B项;中国并没有主导世界新秩序,排除C项;中国的外交宗旨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D项。9.(2024·山东青岛高一期末)2020年,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三个合作”是中国( )A.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B.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有效策略C.打破贸易壁垒的重要依托D.捍卫多极化格局的权宜之计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合作是中国应对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即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有效策略,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深化改革,排除A项;材料与贸易壁垒无关,排除C项;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10.(2024·山东滨州高一联考)2023年3月10日,沙特、伊朗两国达成北京协议,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中国在这一事件中( )A.决定了国际规则 B.主导着国际事务C.展现了大国担当 D.掌控着国际局势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中国的积极斡旋和推动下,断交的伊朗和沙特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开展各领域合作,说明当代中国外交展现了大国担当,故选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国“决定”了国际规则,排除A项;仅此一事,不能说明中国“主导”着国际事务,排除B项;“掌控着国际局势”的说法绝对,也与中国“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不符,排除D项。B组 能力提升练11.(2023·河北承德高一期中)2020年11月23日,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全球贫困状况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 )A.解决了全球性贫困和冲突加剧问题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C.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D.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答案 C解析 据材料“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可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故选C项;“中国减贫……70%以上”说明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为缓解全球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决”说法错误,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2023·江西南昌高一期中)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3万亿元;2018年突破91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202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 82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A.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 B.社会生活日新月异C.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第三产业占比增加答案 C解析 材料表明2017—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增长趋势,经济水平是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反映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故选C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说明外部环境严峻,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总额,未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细节,因此不能判定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第三产业比重的信息,因此不能判定其比重是否增加,排除D项。13.(2023·辽宁大连高一期中)近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实现了全澳包括教会学校及国际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全覆盖,成立学界升旗队;以及新设立家国情怀馆、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对国家、澳门历史的多元学习体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 )A.实现了与内地教育的高度融合B.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C.拓宽了中小学学生的国际视野D.强化了“澳人治澳”理念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国史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故选B项;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澳门教育与内地各有特色,不是高度融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国家认同,并不是对世界的更多认识,不能得出国际视野,排除C项;“澳人治澳”的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4.(2024·山东淄博高一期中)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A.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B.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C.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形成一系列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外交话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外交理念,故选D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始终坚持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国际格局就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C项。15.(2023·山东滨州高一期中)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3月,中方推动沙特和伊朗达成“北京协议”,沙伊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这说明中国( )A.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外交取得重大突破C.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D.推动大国协调合作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积极推动当今世界局部地区冲突、矛盾分歧等问题的解决,致力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故选C项;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针对周边国家,沙特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与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得不出“大国协调合作”的结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15分)16.(2024·四川成都高一期末)(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数”读非凡十年(2012—2022年)序号 内容①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2位② 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③ 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④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⑤ 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⑥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⑦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 500元增加到35 100元⑧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⑨ 改造棚户区住房4 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 400多万户——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任选两项相互关联的内容,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谈谈你的感想。(要求:写出关联内容的序号,主题明确,表述清晰)(15分)答案 序号:①②主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感想: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民生幸福感与日俱增。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课标要求认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二目,概括我国是如何建成小康社会的。综合国力有哪些显著提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新内涵:“小康”讲的是____________,“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____________。(2)底线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历程 ①2013年,习近平提出“____________”理念②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标志着我国在实现____________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③________年2月,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意义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____________精神。我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3)影响①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正在向全面建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②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____________、更为完善的____________,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实力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 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____________运营总里程和____________里程都居世界首位,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实力 研发经费 全社会研发经费居世界第二位,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核心技术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生活 教育发展 国家推进__________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保障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____________体系________ 国防军队 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和军事政策制度大国重器 国产航母、新型核潜艇、歼20、运20、东风系列导弹等列装,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1.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摘自教材P194)这一庆祝活动有何意义?试答 2.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摘自教材P195)中国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答 助学助考1.概念阐释——脱贫攻坚精神指“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概念阐释——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3.图解历史——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学习任务二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活动】 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我国是如何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外部挑战 (1)表现:美国单方面执意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2)应对: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香港局势 (1)挑战:2019年6月,香港爆发“____________”,充分暴露出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2)应对①中央政府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打击和惩治暴力犯罪活动,止暴制乱,恢复秩序②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________________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作出法律化、规范化、明晰化的具体安排③深入推进________________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台湾问题 (1)原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两岸关系①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________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②反对“台独”: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____________主导权和主动权新冠疫情 (1)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____________事件(2)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阅读教材P198“历史纵横”:概括中国对全球抗疫作出的贡献。试答 助学助考概念阐释——抗疫精神在抗疫过程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它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学习任务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活动】 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我国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背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2)提出:________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3)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主线: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5)目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历程①首次提出: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________________理念。②全面阐述: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呼吁构建以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③写入宪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序言。(2)影响: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外交政策 坚定奉行__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中国方案 提出____________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大国担当 (1)积极参与____________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________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____________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2)推动____________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互利共赢 (1)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2)“____________”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助学助考1.知识拓展——新型国际关系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2.概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重点难点1.重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2.难点: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表现和特点。主题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任务1 历史解释——脱贫攻坚目标的完成史料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建设的成就及特点。【成果展示】 任务2 史料实证——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史料 十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广大科技工作者协力攻坚,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办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突破瓶颈制约作出了重要贡献。——赵永新《中国这十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说明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成果展示】 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从历史维度看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政治维度看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从发展维度看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从治理维度看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成为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主题二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任务1 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史料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成果展示】 任务2 历史解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史料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摘编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成果展示】 全面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 (1)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3)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内涵 (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意义 (1)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2)适应了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3)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4)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速检速测1.(2022年7月贵州省学业水平考试,34)2021年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A.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B.使得我国农业完全实现现代化C.推动生物基因工程发展D.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6“历史纵横”改编)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3.(2023·天津滨海新区六校联考)2015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与直接交流沟通,对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引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促成此次“习马会”的政治基础是( )A.一国两制原则 B.和平统一原则C.和平共处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4.(2022年1月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7)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下列应对措施最合理的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C.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 D.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共72张PPT)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课标要求】认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定位】课前·预习案课堂·研学案速检速测课后·检测案目录学习任务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学习任务二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学习任务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主题二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课前 · 预习案1【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二目,概括我国是如何建成小康社会的。综合国力有哪些显著提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新内涵:“小康”讲的是__________,“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__________。学习任务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发展水平可持续性(2)底线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历程 ①2013年,习近平提出“__________”理念②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标志着我国在实现__________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③__________年2月,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意义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__________精神。我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精准扶贫共同富裕2021脱贫攻坚(3)影响①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正在向全面建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②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__________、更为完善的__________,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基础制度保证2.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实力 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 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__________运营总里程和__________里程都居世界首位,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科技实力 研发经费 全社会研发经费居世界第二位,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核心技术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等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生活 教育发展 国家推进__________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保障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__________体系教育强国医疗卫生________ 国防军队 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和军事政策制度大国重器 国产航母、新型核潜艇、歼-20、运-20、东风系列导弹等列装,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军事实力 微思考1.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摘自教材P194)这一庆祝活动有何意义?提示 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彰显了国威和军威,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2.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摘自教材P195)中国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助学助考1.概念阐释——脱贫攻坚精神指“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概念阐释——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3.图解历史——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活动】 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我国是如何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学习任务二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外部挑战 (1)表现:美国单方面执意挑起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2)应对: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香港局势 (1)挑战:2019年6月,香港爆发“__________”,充分暴露出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2)应对①中央政府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打击和惩治暴力犯罪活动,止暴制乱,恢复秩序②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______________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作出法律化、规范化、明晰化的具体安排③深入推进______________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维护国家安全粤港澳大湾区修例风波台湾问题 (1)原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两岸关系①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________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②反对“台独”: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__________主导权和主动权新冠疫情 (1)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__________事件(2)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两岸关系公共卫生新加坡阅读教材P198“历史纵横”:概括中国对全球抗疫作出的贡献。提示 及时主动向世卫组织以及美国等国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向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口罩、防护服、疫苗等。 微思考助学助考概念阐释——抗疫精神在抗疫过程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它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活动】 阅读教材第四目,概括我国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背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2)提出:__________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3)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主线: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5)目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学习任务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4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历程①首次提出: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________________理念。②全面阐述: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呼吁构建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③写入宪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序言。(2)影响: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3.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外交政策 坚定奉行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中国方案 提出__________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独立自主全球发展大国担当 (1)积极参与__________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________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____________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2)推动__________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互利共赢 (1)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2)“__________”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全球治理联合国联合国宪章地区热点一带一路助学助考1.知识拓展——新型国际关系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2.概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课堂·研学案2重点难点1.重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2.难点:新时代中国外交的表现和特点。主题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任务1 历史解释——脱贫攻坚目标的完成史料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建设的成就及特点。【成果展示】成就: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特点:成就巨大;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任务(或目标)明确;涉及面广。任务2 史料实证——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史料 十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广大科技工作者协力攻坚,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办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突破瓶颈制约作出了重要贡献。——赵永新《中国这十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特色,说明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成果展示】特色: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任务;创新指数、科研经费、科研人才、创新企业不断增加。意义: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以服务人民利益为宗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成果惠及世界,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从历史维度看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政治维度看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从发展维度看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发展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从治理维度看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成为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主题二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任务1 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史料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成果展示】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任务2 历史解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史料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摘编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成果展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 (1)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3)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内涵 (1)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3)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4)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5)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意义 (1)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2)适应了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3)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4)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速检速测D1.(2022年7月贵州省学业水平考试,34)2021年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A.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B.使得我国农业完全实现现代化C.推动生物基因工程发展D.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6“历史纵横”改编)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C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C项正确;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排除A项;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B项;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天津滨海新区六校联考)2015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与直接交流沟通,对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引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促成此次“习马会”的政治基础是( )A.一国两制原则 B.和平统一原则C.和平共处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D4.(2022年1月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7)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下列应对措施最合理的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C.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 D.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A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全世界国家和人民应该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案,A项正确;B项只是涉及第三世界国家,不能应对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排除;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不能解决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只会加剧疫情的传播,排除C项;世界性贸易组织主要涉及的是自由贸易问题,不能应对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问题,排除D项。课后·检测案3C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A组 基础巩固练题组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体现了( )A.共同富裕目标完全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C.党执政为民的初心理念 D.中国方案助力世界发展解析 根据材料“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说明党注重民生,关心民众生活,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故选C项;脱贫攻坚只是实现脱贫,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排除A项;脱贫攻坚主要体现的是党执政为民的初心理念,不是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排除B项;脱贫攻坚是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内脱贫,与助力世界发展无关,排除D项。A2.(2024·福建泉州高一期中)我国已经坚持了30多年全国对口援藏援疆,为大凉山深处几十名彝族孩子专门铺就上学路,为云南怒江7 000余名独龙族群众开辟独龙江公路。这些举措旨在 ( )A.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B.应对全球化的挑战C.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 D.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解析 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实现共同富裕,故选A项;题干所述内容与全球化的挑战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从严治党与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无必然联系,排除C、D两项。C题组2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3.(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中)下表为21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部分)。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领域 成就经济 2013—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交通 2015年后,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科技 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天眼、5G技术等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坚持和平发展道路C.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D.成为科技创新强国解析 据表可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交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故选C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现不只是经济、交通和科技,排除A项;和平发展道路属于中国的战略抉择,排除B项;科技创新只属于材料中一个方面,无法将材料中内容表述完整,排除D项。D4.(2023·江苏盐城高一期中)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实现了我国自“辽宁舰”后五年下水一艘航空母舰的傲人成就。这一成就( )A.反映了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B.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C.源于中国对外交往现实需要D.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基础解析 据材料可知“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彰显了我国大国风范和综合实力,这都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发展基础,故选D项;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建设的成就不断涌现,而非航母建造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排除B项;材料“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描述的是中国工业的发展促进航母的建造,与源于中国对外交往现实需要无关,排除C项。D5.(2023·山东德州高一期中)2023年3月10日,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400颗航天器,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B.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D.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解析 据材料“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故选D项;“向科学进军”是在1956年提出的,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利于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是我国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A题组3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6.(2023·山东莱芜高一期末)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反映了中央政府( )A.丰富“一国两制”实践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C.坚持“和平共处”原则D.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解析 据材料“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可知,国家重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的发展,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体现了中央政府在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故选A项;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排除B项;“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港澳是中国领土,排除C项;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C7.(2023·湖南长沙高一期中)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举行历史性会晤,习近平强调了“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A.和平统一方针 B.多党协商制度C.一个中国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解析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故选C项;和平统一方针指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阐述的九条方针,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排除D项。A题组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2024·河南商丘高一期末)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显示,中国外交政策不再强调“韬光养晦”,而是“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这说明( )A.国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B.中国已放弃“不结盟”外交C.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解析 据材料“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可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上更加主动自信,故选A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更加主动融入世界,并未提及“不结盟”外交,排除B项;中国并没有主导世界新秩序,排除C项;中国的外交宗旨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D项。B9.(2024·山东青岛高一期末)2020年,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三个合作”是中国( )A.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B.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有效策略C.打破贸易壁垒的重要依托 D.捍卫多极化格局的权宜之计解析 据材料“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合作是中国应对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即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有效策略,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深化改革,排除A项;材料与贸易壁垒无关,排除C项;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C10.(2024·山东滨州高一联考)2023年3月10日,沙特、伊朗两国达成北京协议,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中国在这一事件中( )A.决定了国际规则 B.主导着国际事务C.展现了大国担当 D.掌控着国际局势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中国的积极斡旋和推动下,断交的伊朗和沙特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开展各领域合作,说明当代中国外交展现了大国担当,故选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国“决定”了国际规则,排除A项;仅此一事,不能说明中国“主导”着国际事务,排除B项;“掌控着国际局势”的说法绝对,也与中国“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不符,排除D项。CB组 能力提升练11.(2023·河北承德高一期中)2020年11月23日,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全球贫困状况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 )A.解决了全球性贫困和冲突加剧问题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C.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D.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解析 据材料“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可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故选C项;“中国减贫……70%以上”说明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为缓解全球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决”说法错误,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C12.(2023·江西南昌高一期中)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3万亿元;2018年突破91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202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 82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A.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 B.社会生活日新月异C.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第三产业占比增加解析 材料表明2017—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增长趋势,经济水平是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反映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故选C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说明外部环境严峻,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总额,未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细节,因此不能判定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第三产业比重的信息,因此不能判定其比重是否增加,排除D项。B13.(2023·辽宁大连高一期中)近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实现了全澳包括教会学校及国际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全覆盖,成立学界升旗队;以及新设立家国情怀馆、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对国家、澳门历史的多元学习体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 )A.实现了与内地教育的高度融合B.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C.拓宽了中小学学生的国际视野D.强化了“澳人治澳”理念解析 据材料可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国史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故选B项;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澳门教育与内地各有特色,不是高度融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国家认同,并不是对世界的更多认识,不能得出国际视野,排除C项;“澳人治澳”的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D14.(2024·山东淄博高一期中)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A.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B.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C.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形成一系列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外交话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外交理念,故选D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始终坚持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国际格局就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C项。C15.(2023·山东滨州高一期中)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3月,中方推动沙特和伊朗达成“北京协议”,沙伊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这说明中国( )A.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外交取得重大突破C.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D.推动大国协调合作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积极推动当今世界局部地区冲突、矛盾分歧等问题的解决,致力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故选C项;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针对周边国家,沙特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与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得不出“大国协调合作”的结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15分)16.(2024·四川成都高一期末)(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数”读非凡十年(2012—2022年)序号 内容①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2位② 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③ 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④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⑤ 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⑥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⑦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 500元增加到35 100元⑧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⑨ 改造棚户区住房4 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 400多万户——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任选两项相互关联的内容,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谈谈你的感想。(要求:写出关联内容的序号,主题明确,表述清晰)(15分)答案 序号:①②主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感想: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民生幸福感与日俱增。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训练3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分值:6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这体现了( )共同富裕目标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党执政为民的初心理念中国方案助力世界发展2.(2024·福建泉州高一期中)我国已经坚持了30多年全国对口援藏援疆,为大凉山深处几十名彝族孩子专门铺就上学路,为云南怒江7 000余名独龙族群众开辟独龙江公路。这些举措旨在 (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题组2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3.(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一期中)下表为21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部分)。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领域 成就经济 2013—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交通 2015年后,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科技 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天眼、5G技术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成为科技创新强国4.(2023·江苏盐城高一期中)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实现了我国自“辽宁舰”后五年下水一艘航空母舰的傲人成就。这一成就( )反映了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源于中国对外交往现实需要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基础5.(2023·山东德州高一期中)2023年3月10日,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400颗航天器,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题组3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6.(2023·山东莱芜高一期末)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反映了中央政府( )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坚持“和平共处”原则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7.(2023·湖南长沙高一期中)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举行历史性会晤,习近平强调了“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和平统一方针 多党协商制度一个中国原则 “一国两制”构想题组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2024·河南商丘高一期末)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显示,中国外交政策不再强调“韬光养晦”,而是“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这说明( )国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中国已放弃“不结盟”外交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9.(2024·山东青岛高一期末)2020年,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三个合作”是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有效策略打破贸易壁垒的重要依托捍卫多极化格局的权宜之计10.(2024·山东滨州高一联考)2023年3月10日,沙特、伊朗两国达成北京协议,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中国在这一事件中( )决定了国际规则 主导着国际事务展现了大国担当 掌控着国际局势B组 能力提升练11.(2023·河北承德高一期中)2020年11月23日,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全球贫困状况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 )解决了全球性贫困和冲突加剧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12.(2023·江西南昌高一期中)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3万亿元;2018年突破91万亿元;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202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 828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第三产业占比增加13.(2023·辽宁大连高一期中)近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实现了全澳包括教会学校及国际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全覆盖,成立学界升旗队;以及新设立家国情怀馆、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对国家、澳门历史的多元学习体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 )实现了与内地教育的高度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拓宽了中小学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了“澳人治澳”理念14.(2024·山东淄博高一期中)外交话语是外交工作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世纪新的外交话语,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放弃了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受冷战国际局势的影响明显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15.(2023·山东滨州高一期中)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3月,中方推动沙特和伊朗达成“北京协议”,沙伊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这说明中国( )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推动大国协调合作二、非选择题(共15分)16.(2024·四川成都高一期末)(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数”读非凡十年(2012—2022年)序号 内容①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2位② 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③ 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④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⑤ 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⑥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⑦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 500元增加到35 100元⑧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⑨ 改造棚户区住房4 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 400多万户——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任选两项相互关联的内容,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谈谈你的感想。(要求:写出关联内容的序号,主题明确,表述清晰)(15分)训练3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1.C [根据材料“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说明党注重民生,关心民众生活,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故选C项;脱贫攻坚只是实现脱贫,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排除A项;脱贫攻坚主要体现的是党执政为民的初心理念,不是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排除B项;脱贫攻坚是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内脱贫,与助力世界发展无关,排除D项。]2.A [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强,实现共同富裕,故选A项;题干所述内容与全球化的挑战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从严治党与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无必然联系,排除C、D两项。]3.C [据表可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交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故选C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现不只是经济、交通和科技,排除A项;和平发展道路属于中国的战略抉择,排除B项;科技创新只属于材料中一个方面,无法将材料中内容表述完整,排除D项。]4.D [据材料可知“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彰显了我国大国风范和综合实力,这都得益于我国坚实的工业发展基础,故选D项;我国海权意识的觉醒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建设的成就不断涌现,而非航母建造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排除B项;材料“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描述的是中国工业的发展促进航母的建造,与源于中国对外交往现实需要无关,排除C项。]5.D [据材料“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故选D项;“向科学进军”是在1956年提出的,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利于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是我国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6.A [据材料“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可知,国家重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的发展,以国家战略方式重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体现了中央政府在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故选A项;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排除B项;“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港澳是中国领土,排除C项;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7.C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故选C项;和平统一方针指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阐述的九条方针,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排除D项。]8.A [据材料“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可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上更加主动自信,故选A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更加主动融入世界,并未提及“不结盟”外交,排除B项;中国并没有主导世界新秩序,排除C项;中国的外交宗旨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D项。]9.B [据材料“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合作是中国应对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即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有效策略,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深化改革,排除A项;材料与贸易壁垒无关,排除C项;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10.C [据材料可知,在中国的积极斡旋和推动下,断交的伊朗和沙特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并开展各领域合作,说明当代中国外交展现了大国担当,故选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国“决定”了国际规则,排除A项;仅此一事,不能说明中国“主导”着国际事务,排除B项;“掌控着国际局势”的说法绝对,也与中国“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不符,排除D项。]11.C [据材料“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脱贫”可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故选C项;“中国减贫……70%以上”说明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为缓解全球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决”说法错误,排除A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国民经济结构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C [材料表明2017—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增长趋势,经济水平是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反映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故选C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说明外部环境严峻,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总额,未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细节,因此不能判定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第三产业比重的信息,因此不能判定其比重是否增加,排除D项。]13.B [据材料可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注重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国史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故选B项;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澳门教育与内地各有特色,不是高度融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国家认同,并不是对世界的更多认识,不能得出国际视野,排除C项;“澳人治澳”的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4.D [据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后,中国形成一系列如“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而不同”等外交话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外交理念,故选D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始终坚持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国际格局就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C项。]15.C [据材料可知,中国积极推动当今世界局部地区冲突、矛盾分歧等问题的解决,致力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故选C项;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针对周边国家,沙特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与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得不出“大国协调合作”的结论,排除D项。]16.序号:①②主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感想: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民生幸福感与日俱增。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学案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上.doc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教案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上.doc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课件(共72张PPT)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上.pptx 训练3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含答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