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的基本要求是: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 的人类活动;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结合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和内容来看,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知道两河流域特殊的 地理条件孕育的早期两河流域的人类文明。认识层面,要求学生知道两河流域作为早期人类文 明发源地的重要性,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文明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明史观的 角度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等文明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 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素养层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提升自己 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古代 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亚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第一子目内 容与第二、三字目内容是包含关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包括了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制定与实 施是古巴比伦文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体现,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 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除了正文部分,教材设置了“相关史事”、“人物扫描”、“课后活动”等辅助栏目,较好地 展示了古代两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以《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明成果。但是 对于《汉谟拉比法典》等文明成果的内容叙述不够详尽,需要教师挖掘、补充教学材料,从文 明史观的角度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等文明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认识到不同 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省重点中学的九年级学生,学生水平较好,具备一定历史学科的知识基础以及历 史思维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学生已知角度来看,经过前一课时“古代埃及”的学习,学生对 古代亚非文明的历史脉络、文明特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人 类文明的塑造作用的认识较为浅显,并且思维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不能熟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因此本课设计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以“玄武石柱上的历史密码”创设历史学习情景,引 导学生通过解码的方式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孕育的早期人类文明。同时运用知识间的共性与联系, 形成“两河流域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人类定居的生活环境,催生了原始农业。伴随着 原始农业的发展,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 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 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军队、法律等)的健全和发展,国家政权不断得以加强,并不断趋于 完善,两河流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国家政权机构的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 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知识链。准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对《汉谟拉比法典》进行客观评价。在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根据九年级学生 的身心阶段特征进行选择,力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学习目标
通过地图比较和绘制时间轴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了解古代两河流域 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人类文明的塑造作用。 通过观察《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等相关文物,解读相关文字史料,知道古代两河流域产生 的主要文明成就,理解《汉谟拉比法典》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认识到不同文明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树立尊重不同文明成就的价值观念,确立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等文明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 二、教学难点:两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两河流域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
六、教学资源、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地图;相关文字史料;多媒体;教材 二、教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三、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史料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通过“玄武石柱上的历史密码”创设 历史学习情景,导入新课。 结合教师讲述,思考 相关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问题 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历 史的兴趣和动力。
解码一:文 明兴起-古 代两河流 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文明孕育 课前设置学习任务,提供相关材 料(见ppt),设置学习问题: 【问题1】①古代两河流域在哪里 自然环境是怎样的 ②两河的泛滥 给早期居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 观察历史地图,解读 相关材料,分析古代 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 点,思考自然地理环 境对早期人类文明的 塑造作用。 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 能力,引发学生对地 理环境与早期文明之 间形成关系的思考, 落实时空观念、史料 实证的学科核心素 养。
分析古代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 点,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对古 代人类文明的塑造作用。
(二)两河流域的文明历程 课前设置学习任务,提供历史时 间轴(见ppt),设置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 学习任务单,梳理古 代两河流域早期人类 文明的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 能力,进一步分析古 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 境和早期人类文明产 生的必然性,进一步 落实时空观念的学科 核心素养。
【合作探究】结合导学案,说说古代 两河流域文明发展历程(时间、建立 政权、疆域)。
引导学生梳理古代两河流域早 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解码一:文 明兴起-古 代两河流 域文明 (三)两河流域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 果 课前设置学习任务,提供相关材 料(见ppt),设置学习问题: 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 解读相关材料,思考 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 果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 象的能力,意识到史 料的价值,帮助学生 认识到“文化是人类 在劳动中创造出来 的”,弘扬劳动精神, 落实历史解释、唯物
【问题2】古代两河流域各民族创造 的文明成果有哪些共同特征 【问题3】有人说“楔形文字是解开
两河流域历史密码的钥匙”,你怎样 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创造的文 明成果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不 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人 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进行小结和 教学内容过渡。 史观的学科核心素 养。
(一)汉谟拉比的选择 课前设置学习任务,提供相关材 料(见ppt),设置学习问题: 【问题4】汉谟拉比是如何统一、治 理国家的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汉谟拉比统 一国家和治国方略,对《汉谟拉比法 典》的制定进行自然过渡。 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 解读相关材料,分析 概括汉谟拉比统一国 家和治国方略。 培 养 学 生 解 读 史 料 的 能 力 , 了 解 古 巴 比 伦 王 国 的 社 会 情 况 , 引 、 发学生对《汉谟拉比 法 典 》 制 定 的 思 考 , 落实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的学科核心素 养。
解码二:文 明代表-古 巴比伦王 国和《汉谟 拉 比 法 典》 (二)《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 提供相关材料(见ppt),设置 学习问题: 【问题5】“完整” 一词在《汉谟拉 比法典》中是怎样体现的 【问题6】《汉谟拉比法典》上方的 浮雕描绘的是怎样的历史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文物,结合《汉谟 拉比法典》内容,思考“木杖与绳环 “专制与正义”。 观察浮雕,解读相关 材料,描述《汉谟拉 比法典》,通览《汉谟 拉比法典》,思考“木 杖与绳环”“专制与正 义”。 设置学术情景,帮助 学生认识到“史事是 一定客观内容的反 映,它以具体的、特 殊的、纷杂的、偶然 的形态表现出来”,立 足整体的视野和联系 的视角,落实史料实 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 素养。
(三)正义的追求 课前设置学习任务,提供相关材 料(见ppt),设置合作探究: 【问题7】《汉谟拉比法典》体现出 古巴比伦社会怎样的特征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汉谟拉比 法典》制定的历史意义。 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 解读相关材料,思考 《汉谟拉比法典》制 定的历史意义。 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 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 的方法。进一步思考 《汉谟拉比法典》的 制定是人类文明的进 步。
解码二:文 明代表-古 巴比伦王 国和《汉谟 拉 比 法 典》 课前设置学习任务,提供相关材 料(见ppt),设置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我是“大法官”(小组 合作,模拟法庭)。 设计不同矛盾的案件,引导学生 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分组进行案例分 析和审判,思考《汉谟拉比法典》反 映出的目的和实质。 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共同解决两则案件, 思考《汉谟拉比法典 反映出的目的和实 质。 设置学习情境、学术 情境。通过模拟法庭 , 的课堂活动,激发学 生探索历史的热情, 》在探索中感受《汉谟 拉比法典》特殊的时 代背景,落实史料实 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 素养。
课堂升华 文 明 进 步 设置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汉谟拉比法典》既然 结合本课学习,进行 问题探究。 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中 的人物情感,培养历 史意识和全球视野,
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为什么说 它是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升华,增强学 生情感体验,树立尊重不同文明成就 的价值观念,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和价值观。 同时促进学生的情感 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 升。
八、板书设计
(
两河流域
(
幼
发
拉
底
河 、
底
格
里
斯
河
)
水源
自然环境
两河流域
文明
以城市为中
代表
心的小国
7
0n
且他n
僧 7
:借证
僧3伽
带
像注卿
“
*
:儒15儒》
常
偏博3
幕
隔%
馏》
带9
例
栅
14
嘴
=
(
受
楔形文字
阴历
60进位制计数法
空中花园 想象图
土壤
)
九、教学评价
依标托本,整合教材。通过创设“玄武石柱上的历史密码”情景驱动学生进行“解码”课 堂活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在师生有质量的互动中突出《汉谟拉比法 典》等文明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突破“两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两河流域 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难点,强化学生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 步的重要力量”的认识,落实相关学科核心素养。值得重视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 学生课堂表现灵活变通,在预设基础上取得高质量的课堂生成。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