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4.1机械运动
一、选择题
1.甲、乙两辆小车分别从M、N两地同时出发,在水平地面上沿着同一直线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两车相遇时,乙车距M点15米,则M、N两点间的距离为(  )
A.45米 B.30米 C.15米 D.10米
2.地球距离月球约3×108米,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在月球上行走,且每隔5秒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米处存在障碍物,经过5秒,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障碍物22米;再经过5秒,控制中心得到探测器上刹车装置出现故障的信息。为避免探测器撞击障碍物,科学家决定对探测器进行人工刹车遥控操作,科学家输入命令需要3秒。已知电磁波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则探测器收到地面刹车指令时,探测器( )
A.已经撞到障碍物 B.距离障碍物2米
C.距离障碍物4米 D.距离障碍物6米
3.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左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
4.地铁开动后,在地下轨道上飞驰,小金在座位上;
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③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数学是描述现实世界最美丽的工具。如图所示,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能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6.甲乙两物体分别以2m/s和3m/s的速度在同一水平直路面上自南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以乙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甲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 )
A.2m/s向南 B.5m/s向北 C.1m/s向南 D.1m/s向北
7.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
A.枯黄的树叶落地
B.电铃声传入人耳
C.太阳光照射大地
D.幼苗逐渐长高
8.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麦浪滚滚 B.铁水奔流 C.灯光闪烁 D.万里雪飘
9.甲、乙两车同在一平直公路上行驶,甲乙两车从同一位置为0的地方同时出发,两车速度与时间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乙车在1秒时追上甲车
C.甲车上的人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D.甲车在3秒内通过了90米
10.下列关于速度的估测与实际不符合的是(  )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m/s
C.中学生跑800米的速度约为4m/s D.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11.“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成功发射。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在此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12.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神舟九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地球
C.“天宫一号”
D.“神舟九号”
13.如图所示是某小球在水池里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 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t;
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二、填空题
14.甲、乙两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1)甲车的运动状态为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在此运动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由图像可得乙车的运动速度为 米/秒。
15.旅客拿着行李乘自动扶梯,如图所示。如果以身边的行李为参照物,旅客是 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旅客是 的。
16.2020年6月21日中国高速磁悬浮列车(以下简称高磁)试跑成功,在高铁的基础上,中国正式吹响向更快进军的冲锋号。高磁试跑时,以高速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 的(填“运动”或“静止”)。上海到北京的铁路距离约为1400千米,乘坐高铁需要6个小时左右,如果改用高磁,从上海出发只需2小时30分就能到达北京,那么高磁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
17.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1)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2)“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上面装有声呐,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水深。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蛟龙”号在某海域向水面的母船发出声音1.6s后接收到了回声,则“蛟龙”号已经下潜的水深为多少米 ?
18.从侧面拍摄一辆以72km/h运动着的汽车,如果底片上汽车有像移动的尺寸不大于0.1mm,底片上的像才不至于模糊,已知汽车车身长5m,在底片上汽车长为2.5cm,那么曝光时间最长为 s。
19.端午节小明和爸爸坐火车一起去探望在外地的外婆。已知火车长200m,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一条隧道时,小明测得自己通过此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90s。假设火车一直匀速行驶,求:
(1)此隧道有多长?
(2)该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多少时间?
三、解答题
20.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今年,某地要推行“区间测速”。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B D A C D B
题号 11 12 13
答案 A D D
1.B
【详解】由图象可知,s甲=6m时,t甲=6s;s乙=18m时,t乙=6s;则甲的速度:v甲===1m/s;乙的速度:v乙====3m/s;v甲<v乙;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1m/s×t,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v乙t=3m/s×t,M、N间的距离为:s=s乙﹣s甲=3m/s×t﹣1m/s×t=3m/s×t﹣15m,解得相遇的时间:t=15s,带入M、N间的距离为:s=s乙﹣s甲=3m/s×15s﹣1m/s×15s=30m;故B正确,ACD错误。
2.B
【详解】电磁波从月球传到地球或从地球传到月球所需时间:
△t===1s;
从探测器发现障碍物到发现刹车出现故障的时间t1=5s,探测器前进的路程
s1=32m-22m=10m;
月球探测器行进的速度为:
V探测器===2m/s;
某时刻,地面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探测器前方相距32m处存在障碍物“,该时刻是“显示“为32m,在此信息传回地球的1秒内,探测器又前进了1s,所以,显示为32m的时刻实际距离是30m;以此类推,5s后,显示为22m,但实际距离是20m;再经过5s,发现故障,此时显示为12m,但实际距离为10m。此后输入指令3s,指令传给探测器1s,共4s,在这4s内,探测器走8m,故答案是10m-8m=2m,故B符合题意。
3.B
【详解】A.当战斗机斜向上爬升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低右高,倾斜向下,故A错误;
B.当战斗机斜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高右低,倾斜向上,如图乙所示时。故B正确;
C.当战斗机竖直向上爬升,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远,故C错误;
D.当战斗机竖直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近,故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①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小金在座位上,相对于车厢的位置不发生变化,他是静止的,故②正确,①错误;
③④若选站台为参照物,地贴在运动,小金在座位上相对于站台的位置发生改变,他是运动的,故③错误,④正确;
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B
【详解】图甲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图乙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丙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丁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综上所述,能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图乙和丙,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C
【详解】若以乙物体作为参照物时,由于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甲相对乙向南运动,速度为1m/s。故选C。
7.A
【详解】A. 枯黄的树叶落地,树叶的位置相对于树枝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B. 电铃声传入人耳,是声音的传播,不属于机械运动;
C. 太阳光照射大地,是光的传播,不属于机械运动;
D.桃树上结了桃子,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不属于机械运动。
8.C
【详解】A.麦浪滚滚,麦子相对地面不断发生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铁水奔流,铁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灯光闪闪,光的折射现象,与物体运动没有关系,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符合题意;
D.万里雪飘,是雪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详解】A.根据乙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可知,乙车的速度越来越大,故乙做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甲车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1秒时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由于乙车在前1秒内的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根据s=vt,故1秒时乙车通过的距离小于甲车通过的距离,乙车在1秒时没有追上甲车,故B错误;
C.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上的人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甲车上的人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故C错误;
D.甲车的速度为30m/s,根据速度公式,在3秒内通过的距离为
s=vt=30m/s×3s=90m
故D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A.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在
左右,故A符合实际,不符合题意;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故B不符合实际,符合题意;
C.跑800米的时间约为200s,平均速度约为
故C符合实际,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符合实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详解】A. 航天员和飞船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此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
B. 航天员和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故B错误。
C. 航天员随飞船、火箭一起运动,所以航天员和火箭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C错误。
D. 航天员随飞船、火箭一起运动,所以飞船和火箭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D错误。
12.D
【详解】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对接后,“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相对于地球或太阳的位置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以地球或太阳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但“天宫一号”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天宫一号”相对于“神舟九号”来说是静止的,即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神舟九号”;由题知,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这里研究对象是“天宫一号”,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3.D
【详解】①A→C的过程中,AB段距离大于BC段距离,而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说明开始速度大,后来速度变小,不是匀速运动;故①是错误的。
②B→D的过程中,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同,时间间隔一样,说明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是匀速运动,故②是正确的。
③A→C中,因为SAC=3a,tAC=2△t,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是:vAC==,故③是正确的。
④小球在BD段匀速运动,可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BD之间的速度,经过D点后速度可能会变,但在通过D点时瞬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故④是正确的。
故D正确。
14. 静止 运动 2
【详解】(1)[1][2]根据图片可知,甲车到起点的距离始终保持10m不变,则甲是静止的。在此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相对乙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则甲车是运动的。
(3)[3]乙车的速度为
15. 静止 运动
【详解】[1]旅客拿着行李乘自动扶梯,如果以身边的行李为参照物,旅客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
[2]旅客拿着行李乘自动扶梯,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旅客的位置改变,是运动的。
16. 运动 560
【详解】[1]高磁试跑时,以高速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改变,路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2]高磁的平均速度为
17. C 1200m
【分析】(1)回声测距时,物体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据此分析不同位置海底的深度大小即可。
(2)根据公式计算下潜的水深。
【详解】(1)[1]根据可知,当声速相同时,时间越长,海底深度越大。根据回收信号的时间可知,A、C、E三点的时间相同,则三点的深度相同;B、D两点的时间都小于0.3s,则两点的深度都小于A、C、E。因为0.16s>0.14s,所以B点的深度大于D点,故选C。
(2)[2]“蛟龙”号已经下潜的水深

18.0.002s
【详解】汽车速度
物体长度与像长的比例为
像移动0.1mm所对应的车的路程
因为,所以曝光时间
曝光时间最长为0.002s。
19. 1800 100
【详解】(1)[1]v=72km/h=20m/s=v小明, 小明测得自己通过此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90s.则由v=得,此隧道的长
s=vt=20m/s90s=1800m.
(2)[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s=s隧道+s车=1800m+200m=2000m
由v=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100s
20.(1)不会;(2)会被判为超速
【详解】解:(1)因为
所以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不会被判为超速。
(2)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
轿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被判为超速。
答:(1)按原来的方法,这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不会判为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被判为超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