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家更美好》教案一 、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 认同家庭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念。2. 理解和尊重不同家庭的文化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家庭传统美德的认同。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用心体味亲情、珍惜家庭温暖的情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4.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责任意识:5.增强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主动为家庭的和谐幸福贡献力量。6.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建设美好家庭的方法和途径:包括用心体味亲情之爱、相互关爱彼此尊重、传承中华 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责任等方面。2. 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是生命的居所、心灵的港湾,对 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难点:3.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建设美好家庭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 际行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如何处理家庭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教导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家庭矛盾, 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讲述国际家庭日的设立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家庭问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家庭日是怎么来的吗 它的设立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国际家庭日的设立源于全球范围内家庭问题的日益增长和社会变 迁所带来的挑战。设立这个节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家庭的和睦、 幸福和进步。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让家更美好。提问:那么,怎样才能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庭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让家更美好》这 一课。(二)讲授新课1. 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展示诗句,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马上相逢无 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提问:从这些关于亲情的名言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 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只要我们用心 体悟就会发现,家人间的爱蕴含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讲述孔繁森与女儿的书信往来的故事。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孔繁森为了党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和女儿的书信往来让 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亲情。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亲情依然是最温暖的力量。展示关于小强和妈妈因穿厚外套而产生“碰撞”的情境。提问:如果你和家人有类似的“碰撞”,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应该理解家人的做法,他们是出于对我们的关爱。同时,我 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父母,经常与父母沟通和交流,主动化解“碰撞”,增进亲子情 感。2. 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讲述故事一:雄鸟采集了满满一巢果仁让雌鸟保存,由于天气干燥,果仁脱水变小,一巢 果仁看上去只有原来的一半。雄鸟以为是雌鸟偷吃了,就把它啄死了,下了几场雨后,空气湿 润了,果仁又涨成满满的一巢。这时雄鸟十分后悔地说:“是我错怪了雌鸟!”提问: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关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是家庭 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在接受关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回报爱。讲述故事二:小羊请小狗吃饭,它准备了一桌鲜嫩的青草,结果小狗勉强吃了两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过了几天,小狗请小羊吃饭,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样小气,我一定要用最丰 盛的宴席来招待它。于是小狗准备了一桌上好的排骨,结果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提问: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凡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家人,遇到问题的时候,站在对方 的角度上想想,相互包容、体谅。强调对父母长辈要孝顺敬重,对兄弟姐妹要相携相助。提问:为什么要对父母长辈孝顺敬重,对兄弟姐妹相携相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 持。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展示相关链接中关于孝亲敬老的内容,如《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 记》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成年 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 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提问:从这些内容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德, 关心、照顾父母长辈,让他们安享晚年。3.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讲述周朝仲由负米供养父母的故事。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孝”的传统故事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家庭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追求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 家庭文明新风尚,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展示家规、家训的相关内容,如朱柏庐《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陈毅《示儿女》:“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 刘备《三国志 ·蜀志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提问: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分析它们体现了哪些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家规、家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爱国 奉献、善良正直等。我们应该传承这些美德,让它们在家庭中发扬光大。4. 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展示关于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的图片。提问:图片中人物的做法对构建美好的家庭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角色,家庭成员共同分担、相互 协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家庭 建设作出贡献。提问:在家庭中,你承担了哪些家务 你的“做与不做”对家庭的和谐是否产生一定的 影响 换位思考,作为你的母亲,看到你主动承担部分家务时,她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个人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主动承担家务, 增强家庭责任意识,让家庭更加美好。(三)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建设美好家庭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需要相互关爱,彼此 尊重;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需要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 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建设美好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四)随堂练习1. 歌曲《让爱住我家》中唱道:“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让爱天天住我家,全 心全意爱我们的家。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要让爱住你家,你就要()①尊老爱幼②与其他家庭成员交流、沟通③把心里话全告诉家庭成员④善于体谅和包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解析:尊老爱幼、与其他家庭成员交流沟通、善于体谅和包容都是让爱住家的重要方式。把心 里话全告诉家庭成员不一定是合适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空间。2. 焦裕禄儿子曾在看戏时,告诉售票员“焦裕禄是我爸爸”,没有买票就进去了。焦裕 禄得知后,心平气和地教育儿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戏”,并立即拿出钱要他到戏院补票。从 这件事情中我们感受到()①真切的慈父关怀②良好的家风家教③平等的家庭氛围④频发的亲子冲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解析:焦裕禄教育儿子不能搞特殊,体现了真切的慈父关怀和良好的家风家教,也体现了平等 的家庭氛围。这件事情中并没有体现频发的亲子冲突。(五)板书设计 让家更美好1. 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 亲情表现不尽相同,用心体悟爱在点滴之中。 学会换位思考,化解矛盾,增进亲子情感。2.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 相互关爱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学会回报爱。 孝顺敬重父母长辈,相携相助兄弟姐妹。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学会换位思考,化解矛盾。3. 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庭是道德养成的起点,弘扬传统美德,追求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分享关于“孝” 的传统故事,如仲由负米供养父母。4. 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家庭成员共同分担、相互协作,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家庭建设作贡献。(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事例的引导,学生对建设美好家庭的方法和重要性有 了较深刻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 和引导。此外,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方面,还需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指 导,让学生真正能够在生活中践行建设美好家庭的理念。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