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2月学情调研测试试题1.(2023七上·温州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B.加满液体C.测圆柱体底面直径D.测液体体积2.(2023七上·温州月考)中学生小应做出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A.大拇指指甲宽度为1.1毫米B.一只鞋底的面积为180平方厘米C.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分米D.让人感觉舒服的洗澡水水温接近90℃3.(2023七上·温州月考)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4.(2023七上·温州月考)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草履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的藻类植物B.草履虫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C.草履虫通过神经系统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D.草履虫属于高等生物,它的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5.(2023七上·温州月考)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B.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熔化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D.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6.(2023七上·温州月考)西湖莼菜羹被列为杭州名菜。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色暗绿,夏季抽生茎开暗红色小花,能结果,内有卵形种子,果实有果皮包被,据此推断莼菜属于( )A.藻类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蕨类植物7.(2023七上·温州月考)如图是某同学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各组生物中不能用该图来分类的是( )A.①酵母菌、②银杏、③葫芦藓、④水绵B.①变形虫、②水杉、③大豆、④衣藻C.①扬子鳄、②油松、③肾蕨、④海带D.①草履虫、②侧柏、③墙藓、④紫菜8.(2023七上·温州月考)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花气袭人知骤暖”——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B.“下雪不冷化雪冷”——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D.“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9.(2023七上·温州月考)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部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10.(2023七上·温州月考)杭州四季美不胜收,临平山绿道边的月见草绽放,蝴蝶轻舞,还能看到戴胜等鸟类。下列说法正确的( )A.图示生物①由上皮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和营养组织等组成B.图示生物①和②的区别在于有无生命,②和③的区别在于有无脊柱C.图示生物①②③都具有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D.图示生物①②③的结构层次均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11.(2023七上·温州月考)我们常常借助“模拟实验”开展研究。下列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A.甲:用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探究地球形状B.乙: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探究细胞分裂的特点C.丁用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探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丙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2.(2023七上·温州月考)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钱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A.酒精与水混合B.铅柱粘合C.红墨水分散到水中13.(2023七上·温州月考)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如图表示热水温度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和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分别是( )A.细胞膜70℃ B.细胞膜60℃ C.细胞壁70℃ D.细胞壁60℃14.(2023七上·温州月考)一架天平的称量范围是200g,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质量约为150g的物体,测量的结果为145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砖码盒中有100g一个,50g一个,20g二个,10g一个,5g一个)( )A.100g↓、20g↓、20g↓、5g↓B.100g↓、50g↓↑、20g↓、20g↓、5g↓C.100g↓、50g↓↑、20g↓、10g↓、5g↓D.50g↓、100g↓、50g↑、20g↓、20g↓、5g↓15.(2023七上·温州月考)用图像能简洁直观地表达出物质的特性,下列对图像反映的物质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A.a物质是非晶体,b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点是T℃C.a物质的比热大于b物质的比热 D.a物质的密度大于b物质的密度16.(2023七上·温州月考)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实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 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 看到白色小颗粒 分子体积很小B 将黄豆和芝麻分别倒入量筒并反复摇晃 总体积小于黄豆与芝麻的体积之和 分子间有间隙C 点燃镁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 凡是发光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 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 烧怀内壁出现小水珠 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A B.B C.C D.D17.(2023七上·温州月考)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小应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0℃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B.当0℃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小C.当水从0℃上升到4℃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D.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18.(2023七上·温州月考)江、河、湖、海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两个“凝成”所指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A.汽化 升华 B.液化 凝华 C.凝固 凝华 D.升华 熔化19.(2023七上·温州月考)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健康人的骨髓中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可不断产生各种新的血细胞(如图),该过程经历了细胞的( )A.生长 B.分裂 C.分化 D.包括ABC20.(2023七上·温州月考)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小应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如图实线所示的图像。有关该图像说法如下:①该固体的密度为2.0X103kg/m3;②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③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为2g。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1.(2023七上·温州月考)2021年7月1日,中国邮政银行发行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1)如图所示,小文测得邮票的长度为 厘米。(2)小文想用累积法测一枚邮票的厚度,于是他将多邮票加后进行测量,4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2.81cm、2.80cm、2.75cm、2.82cm,则这叠邮票的厚度为 厘米。(3)哈尔滨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冬天的温度经常达到-20℃左右当地某居民在秋冬两季看到温度计上某两次的示数如图甲、乙,其中图乙的读数是 ,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22.(2023七上·温州月考)俗话说“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苹果口感好而且养丰富,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0.15 (填单位),将苹果放在纸箱里,在外就能闻到果的香味,这说明 。23.(2023七上·温州月考)某一农场内的动植物有葡萄、甘蔗、牛蛙、羊、鱼、蚱蜢。用甘蔗叶喂羊,羊粪作为植物的肥料。请回答下列的问题:(1)小科将牛蛙、羊、鱼、蚱蜢四种动物进行分类,他把牛蛙、羊、鱼分为一类,蚱蜢分为另一类。他的分类依据是 。羊的生殖和哺育特点是 ;(2)甘蔗中榨出的糖分主要来自于细胞结构的 中。24.(2023七上·温州月考)皮肤是人体的保护屏障,它有许多功能。(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 组织构成的。(2)当人的手触摸到高温物体,会很快缩回来,这个过程中人体内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是 组织。(3)某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慎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部位(填“真皮”或“皮”)。(4)通过以上阅读,你认为“皮肤”应属于哪一个结构层次 25.(2023七上·温州月考)如图所示为部分种子植物的分类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与茄亲关系最远的植物是 。(2)小金认为图中出现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科”,这个说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3)紫菜不会在这张图上出现,原因是 。26.(2023七上·温州月考)请回答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问题:(1)下图中几个实验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标号)。(2)如果要把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向 移动;(3)你的显微镜只有四个镜头(右上图),想在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4)因口腔上皮细胞的透明度较高,观察时应将视野调 ,方法是 。27.(2023七上·温州月考)小应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他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2)从图像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盐水的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应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了(填“高”或“低”)。(4)实验中小发现水凝固时间较长,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他一种缩短盐水凝固时间的方法: 。(5)如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填“变多”、“变少”或“不变”)。28.(2023七上·温州月考)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除了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116°E、39°N)设置主会场外,同时在广西南宁(108°E、22°N)、四川汶川、香港和澳门设置分会场。航天员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多个有趣的实验,如图所示。(1)对于身处主会场的小金来说,南宁分会场的小胡位于他的 方向。(2)心肌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少了 (填细胞结构)。(3)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状如沸腾。泡腾片的这种性质属于 (“物理”或“化学”)性质。29.(2023七上·温州月考)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⑴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杯中;⑵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⑶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分别达到42℃,甲、乙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 Q乙。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甲的温度/℃ 30 34 38 42 46乙的温度/℃ 10 18 26 34 42⑷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物质的吸热能力强。30.(2023七上·温州月考)小应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水沸腾”的实验。(1)他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下表数据可知,本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99(2)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乙中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选填“b”,“c”或“d”)。(3)学以致用:在日常煮鸡蛋时,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供选择。方法一:水烧开后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方法二: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大家都认为“方法二”比“方法一”更合理,理由是 。31.(2023七上·温州月考)无色无味的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的比热大,所以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冬天给小孩喂牛奶前,人们经常会把冷牛奶放在大保温杯的热水中加热(如图所示)。(1)请写出水的一条物理性质 。(2)牛奶温度升高是由于保温杯内热水向其传递了 。(3)根据图乙上E、F,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32.(2023七上·温州月考)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及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喷洒植株;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 。请你帮助设计实验:①取与甲同学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 和 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莓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33.(2023七上·温州月考)大鲵,俗称娃娃鱼,它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在我国的野生数量急剧减少。资料显示:大鲵在野生环境下15年左右才能成熟,可达几十公斤,爬行缓慢,容易被捕捞。如果受到噪声刺激,它的受精卵就无法正常发育。我国一个科研团队想要探究哪种养殖模式有利于大鲵的繁殖。他们选择:数量相等、大小相似(重量约2.5千克)、性别为1:1的大鲵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养殖模式,测试大鲵的生长及繁殖效果等,获得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组别 养殖模式 性别 数量(尾) 均重(千克/尾) 产卵(精)率 孵化率A 工厂化养殖 雌 5 2.5 60% 27.37%雄 5 2.72 80%B 仿生态养殖 雌 5 2.66 100% 58.17%雄 5 2.76 80%C 原生态养殖 雌 5 2.58 75% 56.16%雄 5 2.68 50%(1)分析表格,你认为实验团队是通过比较 判断繁殖效果好坏。(2)本实验的变量是 ,对照组是 。(3)根实验分得出的结论: 。34.(2023七上·温州月考)同学们有当过“管长吗 不知道会不会好奇样管里的红色液体(如图所示)是什么 某科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红色液体叫核酸保存液。为了测核酸保存液的密度,该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如图所示的探究活动。(1)[探究准备]为了测量核酸保存液的质量,小科同学通过平衡螺母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如图所示),该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 。小科纠正错误后继续探究。(2)[探究过程]①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用量筒量取适量核酸保存液,记录其体积V;③将量筒中的核酸保存液全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m2.[探究结果]核酸保存液的密度是 。(3)[探究反思]小科同学认为采用该方法测量得到的核酸保存液的密度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评价交流]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小科同学建议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 。再通过相关数据得到更加准确的密度。[探究总结]兴趣小组采纳小科同学的建议完成核酸保存液的密度测定。35.(2023七上·温州月考)“乌鸦喝水”的战事大家很熟悉。(1)乌鸦是常见的鸟类。小应观察了包括乌鸦在内的五种动物,设计制作了如下的二歧分类检索表去分辨,其中乌鸦对应的是 。(填数字序号即可)①R ②S ③P ④Q ⑤M(2)一只容积为3X10-4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块(该石块不吸水)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块相同的小石块后,水面升到瓶口,求:石块的密度。36.(2023七上·温州月考)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小金在长白山游玩的时候,捡到了一种能够浮在水上的石头,被称为浮石,如图所示。小金对该石头非常感兴趣,对它展开了如下探究:(1)小金通过观察发现,浮石有气孔,他想该中有动植物化石,请你对该猜想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用天平测浮石的质量:小金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后续测量步骤均正确且移动了游码,则测得的浮石的质量与实际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改进后重新测得浮石的质量为12.5克。(3)用量筒测量整块浮石的体积:小金在浮石的外面包裹一层薄薄的保鲜膜,再用细棒将浮石压入水面以下,测得浮石的体为15厘米(保鲜与细棒的体积忽略不计)。浮石的外面包裹保鲜膜的目的是 。(4)若该浮石固体部分的密度为2.5克/厘米3,请计算这块浮石中气孔的体积。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解答】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且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A正确;B.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C.测圆柱体底面直径时,圆柱体的一端没有在某整数刻度线而是错误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以外,故C错误;D.测液体体积时,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D错误。故选A。2.【答案】B【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根据有关长度、面积、体积和温度的常识判断。【解答】A. 大拇指指甲宽度为1.1厘米,故A错误;B. 一只鞋底长约20cm,宽约10cm,那么它的的面积为:20cm×10cm=200cm2,故B正确;C. 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V=10m×8m×3m=240m3,故C错误;D. 让人感觉舒服的洗澡水水温接近37℃左右,故D错误。故选B。3.【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答案】B【知识点】单细胞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动物,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解答】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故A不符合题意。B.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故B符合题意。C.草履虫因为只有一个细胞构成,还未形成系统结构,故C不符合题意。D.单细胞生物按照分类等级划分为低等生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解析】【分析】(1)根据晶体熔化的知识判断;(2)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3)注意晶体熔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A. 固体如果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故A不合题意;B.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的温度会上升到0℃,但是不会继续吸热,因此冰不会熔化,故B符合题意;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例如冰熔化时,故C不合题意;D. 当大气压强发生变化时,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故D不合题意。故选B。6.【答案】B【知识点】种子植物【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解答】 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色暗绿,夏季抽生茎,开暗红色小花,能结果,内有卵形种子,果实有果皮包被,可见莼菜属于被子植物。 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答案】B【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①因为体内无叶绿体应为动物种类或微生物;②无果实但是有种子属于裸子植物种类;③无种子属于孢子植物,有叶的分化属于蕨类或苔藓类;④无种子、无叶属于藻类植物。【解答】分析题中的分类索引可知,①无叶绿体,可能是动物或微生物,如酵母菌、变形虫、扬子鳄、草履虫。②无果实,有种子,是裸子植物,应该是银杏、油松、水杉、侧柏。③无种子,有叶,是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应该是葫芦藓、墙藓、肾蕨,不应该是大豆,因为大豆有叶、有种子。④无种子,没有叶,应该是藻类植物,应该是睡眠、衣藻、海带、紫菜。故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8.【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AD.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BC.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 A.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可以闻到很远处的花香,故A正确不合题意;B.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融化时吸热,导致气温降低,所以更冷,故B正确不合题意;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导致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9.【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A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CD.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解答】 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D。10.【答案】C【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组织;结构与层次【解析】【分析】(1)生物的主要特征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遗传变异、应激性、适应性、影响环境等。(2)图中的①月见草属于被子植物、②蝴蝶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③戴胜属于鸟类。【解答】A.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所以图示生物①是植物,由上皮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和营养组织等组成是错误的,故A错误。B.图中三种生物都有生命,所以图示生物①和②的区别在于有无生命是错误的,故B错误。C.图示生物①②③都具有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动植物的个体构成都是由细胞构成,而且也能遗传变异,故C正确。D.图示生物①是植物,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图示生物②③的结构层次均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故D错误。11.【答案】C【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解答】 A.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是研究地球形状,是模拟实验,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探究细胞分裂的特点,是模拟实验,故B正确不合题意;C.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抽去玻璃板使瓶口相互贴紧,观察两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的运动,不属于模拟实验,故C错误符合题意;D.芝麻和黄豆分别代表不同物质的分子,模拟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采用的是模拟实验,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2.【答案】B【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A.酒精与水混合后的总体积要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故A不符合题意;B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符合题意;C.红墨水分散到水中,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13.【答案】A【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据此解答。【解答】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的流动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识图可以看出,从70℃开始就能得到红色汤,即可说明从70℃苋菜的细胞膜已经被破坏。所以说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70℃。故答案为:A。14.【答案】B【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 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先将砝码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解答】 因为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砝码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根据四个选项可知,50g放下又拿起,说明物体质量小于150g,那放下两个20g之后已经140g了,就无需再放下10g来试了,因为20g+20g+10g=50g,结果必然是加10g后多了,右盘下沉,因此10g不需加,直接试5g,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15.【答案】C【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各个图片中反应的物理规律即可。【解答】 A.a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是非晶体;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B.物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T℃不变,物体的凝固点是T℃,故B正确不合题意;C.a与b的质量相同,加热源相同,a的温度变化较快,则a的比热容较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D.当a、b体积相同时,a的质量较大,则a的密度较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16.【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 A.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B.根据黄豆和芝麻是宏观的物质进行分析;CD.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 A.放大镜看到的白色颗粒并不是分子,而是蔗糖颗粒,分子用普通的放大镜无法看到,故A错误;B.黄豆和芝麻是宏观的物质,黄豆和芝麻的实验只能类比分子之间有空隙,不能得到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结论,故B错误;C.发光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白炽灯通电发光,但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C错误;D.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17.【答案】C【知识点】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解析】【分析】 A.根据图像分析0℃时冰与水的密度关系;B.根据质量的特性判断;C.根据图像分析水的体积变小,根据分析水的密度变化规律;D.根据密度的影响因素判断。【解答】 A.在0℃时,冰块的体积大于水,而质量不变,根据可知,冰块的密度比水小,故A错误;B.当0℃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故B错误;C.当水从0℃上升到4℃的过程中,水的体积逐渐减小而质量不变,根据可知,其密度逐渐增大,故C正确;D.根据图像可知,水和冰的状态不变,密度也不同,故D错误。故选C。18.【答案】B【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滴;如果温度很低,那么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晶,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9.【答案】D【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解析】【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解答】图中细胞数目增多,因此经历了细胞分裂过程;图中细胞体积变大,因此还经历了细胞生长过程;图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还经历了细胞分化过程。所以该过程经历了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故答案为:D。20.【答案】A【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从图中可知,该固体的密度,且随着体积的增大,密度不变;根据S=ρV=m分析图中所围S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根据m=ρV可知,该固体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情况。【解答】 ①③从图中可知,该固体的密度ρ=2.0g/cm3=2.0×103kg/m3,且随着体积的增大,密度不变,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故①③正确;②图中所围的面积S=ρV=m,故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故②正确;④体积为3cm3时的质量:m=ρV=2g/cm3×3cm3=6g,故④错误。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③。故选A。21.【答案】(1)5.00(2)2.81(3)-12℃;液体的热胀冷缩【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先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计算时要把错误的数据去掉,剩余数据相加除以个数即为平均值;(3)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注意看清温度计内液体的液面是否在0刻度线的上下。【解答】(1)刻度尺的一大格是1cm,一大格分为10小格,则每小格的长度为1mm,此时邮票的起始点在0刻度,末端在5.00cm处,邮票的长度为L=5.00cm;(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此时要把错误的数据2.75cm删除,剩余3个数据相加除以3,即为邮票的厚度;(3)图乙的温度计每一大格表示10℃,每一大格分为10小格,则每小格的温度是1℃,此时温度计内液面在0刻度线下12格,故读数为-1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故答案为:(1)5.00;(2)2.81;(3)-12℃;液体的热胀冷缩。22.【答案】kg;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知识点】估测;分子的热运动【解析】【分析】(1)对生活中的物体质量有所了解,可填入合适的单位。(2)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0.15kg,将苹果放在纸箱里,在箱外就能闻到苹果的香味,这说明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kg;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3.【答案】(1)有无脊柱;胎生、哺乳(2)液泡【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属于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属于无脊椎动物。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解答】(1)牛蛙属于两栖类,羊属于哺乳类,鱼属于鱼类,它们都属于脊椎动物;蚱蜢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把牛蛙、羊、鱼分为一类,蚱蜢分为另一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柱。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羊是哺乳动物,其生殖和哺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2)植物细胞液中含有带有辣味、甜味、色素等的物质,细胞液位于液泡中,所以甘蔗中榨出的糖分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液泡。24.【答案】(1)上皮(2)神经(3)真皮(4)器官【知识点】组织【解析】【分析】皮肤由表皮、真皮组成,属于器官,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解答】(1)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属于上皮组织。(2)皮肤的真皮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当人体神经末梢接受高温物体的刺激时,会很快缩回来,这个过程中人体内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地是神经组织。(3)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当不甚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说明此时最少伤及到了真皮。(4)皮肤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因此属于器官。故答案为:(1)上皮;(2)神经;(3)真皮;(4)器官。25.【答案】(1)高粱(2)错误(3)紫菜属于藻类植物,没有种子,通过孢子生殖【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解答】(1)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点越少;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点越多。根据图可知茄和高粱属于同属于种子植物门,亲缘关系最远。(2)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根据图示可知图中出现的茄、辣椒、牵牛花和高粱属于分类中的“种”,故图中出现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种”,所以小金的说法是错误的。(3)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茄、辣椒、牵牛花和高粱都属于种子植物,紫菜属于藻类植物,故不会在这张图上出现。故答案为:(1)高粱;(2)错误;(3)紫菜属于藻类植物,没有种子,通过孢子生殖。26.【答案】(1)①②④③(2)右上方(3)甲和丁(4)暗;选择遮光器上的小光圈,将反射镜更换为平面镜【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解答】(1)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顺序是:擦→滴(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碘液+吸水纸)。故图一中,制作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是滴,②是刮,④是盖,③是染。(2)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所以如果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即: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应把玻片向着右上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的中央。(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图中甲乙是目镜,丙丁是物镜,想在视野中观察到细胞的数目最多应用甲和丁;(4)因口腔上皮细胞的透明度较高,观察时应将视野调暗,其方法是,选择遮光器上的小光圈,将反射镜更换为平面镜。故答案为:(1)①②④③;(2)右上方;(3)甲和丁;(3)暗;选择遮光器上的小光圈,将反射镜更换为平面镜。27.【答案】(1)10(2)不变(3)-2;低(4)减少盐水的质量(5)变多【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解析】【分析】(1)从凝固开始到结束时间,即为盐水的凝固过程所用时间;(2)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3)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4)从盐水的质量角度分成凝固时间较长;(5)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解答】(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2)晶体凝固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3)从图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又知: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4)盐水凝固时间较长,可能是因为盐水的质量较多,因此可以通过减少盐水的质量来缩短盐水凝固时间;(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故答案为:(1)10;(2)不变;(3)-2;低;(4)减少盐水的质量;(5)变多。28.【答案】(1)西南(2)细胞壁和液泡(3)化学【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地形图;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题给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东经116°北纬39°)和广西南宁(东经108°北纬22°)的位置进行分析;(2)心肌细胞不含细胞壁和液泡;(3)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必须经过化学变化的性质为化学性质。【解答】(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东经116°北纬39°)设置主会场外,同时在广西南宁(东经108°北纬22°),对于身处在主会场的小金来说,南宁分会场的小胡位于他的西南方向;(2)纤维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心肌细胞又称心肌,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少了细胞壁和液泡;(3)根据题意可知,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状如沸腾,此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体现了泡腾片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1)西南;(2)细胞壁和液泡;(3)化学。29.【答案】升高的温度;小于;甲【知识点】比热容【解析】【分析】(2)根据Q=cm△t可知,当质量相同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越大,则吸热能力越弱;(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二者温度都升高到42℃时需要的加热时间,进而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4)根据表格数据确定34℃升高到42℃时需要的加热时间,进而确定吸收热量多少,最终判断吸热能力大小。【解答】(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吸收相同的热量,那么升高温度高的吸热能力弱,即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3)根据记录的数据知,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所用时间3分钟和4分钟,根据转换法可知,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小于Q乙;(4)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从34℃升高到42℃,甲、乙所用的加热时间分别为2分钟和1分钟,故甲物质的吸热能力强。30.【答案】(1)99℃(2)c(3)用小火加热,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 (1)沸点指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2)根据热量公式Q=cmΔt分析加水前后水温升高快慢即可。(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吸热。【解答】 (1)水的沸点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由表格数据可见水在沸腾时保持99℃不变,因此水的沸点是99℃;(2)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由于初温相同,所以吸收相同的热量,加水前比加水后的温度要高,温度变化大;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加水后加热的时间长,吸收热量多,但沸点、沸腾条件相同;故选C。(3)锅内水剧烈沸腾后,温度将不再升高,只需要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鸡蛋煮熟;所以方法二更合理,这样水沸腾时加热温度不变,用小火加热,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31.【答案】(1)水的比热容较大(2)热量(3)相同质量的水和牛奶,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的情况下,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牛奶的比热容,根据 可知,水变化的温度小,牛奶的温度变化大,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远大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知识点】比热容;热量的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生活经验写成水的物理性质;(2)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3)根据水的比热容大分析。【解答】 (1) 水的一条物理性质包括:水的温度高于4℃时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的温度低于4℃、高于0℃时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水的比热容较大;(2)把冷牛奶放在大保温杯的热水中加热,牛奶温度升高是由于保温杯内热水向其传递了热量,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3)根据图片可知,相同质量的水和牛奶,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的情况下,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牛奶的比热容,根据可知,水变化的温度小,牛奶的温度变化大,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远大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32.【答案】(1)对照实验;同样的培养液;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量的清水(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知识点】植物激素【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对照实验法。(2)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同样的培养液;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量的清水;(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33.【答案】(1)三种养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精)率(%)和孵化率(%)(2)养殖模式;C(3)仿生态养殖模式更有利于大鲵的繁殖【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据表可知,实验团队是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养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精)率(%)和孵化率(%)来判断繁殖效果好坏。(2)本实验想要探究哪种养殖模式有利于大鲵的繁殖,因此实验变量是养殖模式。正确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变量的控制分析,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是对照组,人为控制变量的为实验组;二是从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已知的为对照组,结果未知的为实验组。C组为原生态养殖,故为对照组。(3)表格中仿生态养殖模式产卵(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因此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最好采用仿生态养殖模式,达到保护大鲵、增加大鲵数量的目的。故答案为:(1)三种养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精)率(%)和孵化率(%)。(2)养殖模式;C。(3)仿生态养殖模式更有利于大鲵的繁殖。34.【答案】(1)没有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2)(3)偏小(4)量筒中剩余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天平使用前要调平衡,要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已知烧杯的质量、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可以得到核酸保存液的质量;已知核酸保存液的质量和体积,利用计算核酸保存液的密度;(3)测量值偏大或偏小,从质量m的测量和体积V的测量分析;(4)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倒出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解答】 (1)天平使用前要调平衡,要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据此判断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没有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2)已知空烧杯的质量m1,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食用油的质量m=m2-m1,食用油的密度为。(3)当将量筒中的核酸保存液全部倒入烧杯时,量筒上会沾有少量液体,导致称量的液体质量偏小,根据可知测量的液体密度偏小;(4)为防止容器壁沾液体影响所测结果,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量筒中剩余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35.【答案】(1)P(2)当投入26块小石块后,水的体积加上26块小石块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水的体积为:;26块小石块的体积为:V石=V瓶-V水=3×10-4m3-2×10-4m3=1×10-4m3;26块小石块的质量:m石=0.01kg×26=0.26kg;则小石块的密度为:。【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鸟类的特点来分析;(2)先求得瓶中水的体积,瓶子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即为26块小石块的体积,已知一块小石块的质量可求得26块小石块的质量,然后由密度公式可求得石块的密度。【解答】 (1)乌鸦属于鸟类,属于脊椎动物,卵生,体温恒定,满足条件的只有P。36.【答案】(1)错误,理由:有气孔的为岩浆岩,有化石的为沉积岩。(2)偏大(3)防止浮石吸水影响测量结果(4)岩石的体积为:;浮石中气孔的体积:V气孔=V-V岩石 =15cm3-5cm3=10cm3。【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根据岩浆岩特点分析解答;(2)根据天平使用知识分析解答;(3)根据浮体积特点分析解答;(4)根据和 V气孔=V-V岩石 计算可得。【解答】 (1)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指由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岩浆岩中特有矿物也有着特有的构造 如气孔杏仁及流纹等构造,而有化石的是沉积岩,故猜想错误;(2)当物体质量是0时,读数为游码所表示的质量,显示的比实际的质量大了,小金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了先将游码调零,则他用这架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测量值偏大了;(3)浮石有气孔,容易吸水,小金在浮石的外面包裹一层薄薄的保鲜膜防止浮石吸水影响测量结果。1 / 1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2月学情调研测试试题1.(2023七上·温州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B.加满液体C.测圆柱体底面直径D.测液体体积【答案】A【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解答】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总容积的,且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A正确;B.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C.测圆柱体底面直径时,圆柱体的一端没有在某整数刻度线而是错误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以外,故C错误;D.测液体体积时,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D错误。故选A。2.(2023七上·温州月考)中学生小应做出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A.大拇指指甲宽度为1.1毫米B.一只鞋底的面积为180平方厘米C.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分米D.让人感觉舒服的洗澡水水温接近90℃【答案】B【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根据有关长度、面积、体积和温度的常识判断。【解答】A. 大拇指指甲宽度为1.1厘米,故A错误;B. 一只鞋底长约20cm,宽约10cm,那么它的的面积为:20cm×10cm=200cm2,故B正确;C. 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V=10m×8m×3m=240m3,故C错误;D. 让人感觉舒服的洗澡水水温接近37℃左右,故D错误。故选B。3.(2023七上·温州月考)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2023七上·温州月考)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草履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的藻类植物B.草履虫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C.草履虫通过神经系统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D.草履虫属于高等生物,它的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答案】B【知识点】单细胞生物【解析】【分析】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动物,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解答】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故A不符合题意。B.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故B符合题意。C.草履虫因为只有一个细胞构成,还未形成系统结构,故C不符合题意。D.单细胞生物按照分类等级划分为低等生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2023七上·温州月考)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B.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熔化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D.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解析】【分析】(1)根据晶体熔化的知识判断;(2)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3)注意晶体熔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4)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变化规律分析。【解答】A. 固体如果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故A不合题意;B.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的温度会上升到0℃,但是不会继续吸热,因此冰不会熔化,故B符合题意;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例如冰熔化时,故C不合题意;D. 当大气压强发生变化时,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故D不合题意。故选B。6.(2023七上·温州月考)西湖莼菜羹被列为杭州名菜。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色暗绿,夏季抽生茎开暗红色小花,能结果,内有卵形种子,果实有果皮包被,据此推断莼菜属于( )A.藻类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蕨类植物【答案】B【知识点】种子植物【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着,裸露,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解答】 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色暗绿,夏季抽生茎,开暗红色小花,能结果,内有卵形种子,果实有果皮包被,可见莼菜属于被子植物。 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2023七上·温州月考)如图是某同学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各组生物中不能用该图来分类的是( )A.①酵母菌、②银杏、③葫芦藓、④水绵B.①变形虫、②水杉、③大豆、④衣藻C.①扬子鳄、②油松、③肾蕨、④海带D.①草履虫、②侧柏、③墙藓、④紫菜【答案】B【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①因为体内无叶绿体应为动物种类或微生物;②无果实但是有种子属于裸子植物种类;③无种子属于孢子植物,有叶的分化属于蕨类或苔藓类;④无种子、无叶属于藻类植物。【解答】分析题中的分类索引可知,①无叶绿体,可能是动物或微生物,如酵母菌、变形虫、扬子鳄、草履虫。②无果实,有种子,是裸子植物,应该是银杏、油松、水杉、侧柏。③无种子,有叶,是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应该是葫芦藓、墙藓、肾蕨,不应该是大豆,因为大豆有叶、有种子。④无种子,没有叶,应该是藻类植物,应该是睡眠、衣藻、海带、紫菜。故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8.(2023七上·温州月考)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花气袭人知骤暖”——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B.“下雪不冷化雪冷”——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D.“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答案】C【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AD.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判断;BC.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 A.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可以闻到很远处的花香,故A正确不合题意;B.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融化时吸热,导致气温降低,所以更冷,故B正确不合题意;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导致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9.(2023七上·温州月考)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部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AB.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CD.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解答】 A.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B错误;C.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C错误;D.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D。10.(2023七上·温州月考)杭州四季美不胜收,临平山绿道边的月见草绽放,蝴蝶轻舞,还能看到戴胜等鸟类。下列说法正确的( )A.图示生物①由上皮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和营养组织等组成B.图示生物①和②的区别在于有无生命,②和③的区别在于有无脊柱C.图示生物①②③都具有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D.图示生物①②③的结构层次均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答案】C【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组织;结构与层次【解析】【分析】(1)生物的主要特征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遗传变异、应激性、适应性、影响环境等。(2)图中的①月见草属于被子植物、②蝴蝶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③戴胜属于鸟类。【解答】A.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所以图示生物①是植物,由上皮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和营养组织等组成是错误的,故A错误。B.图中三种生物都有生命,所以图示生物①和②的区别在于有无生命是错误的,故B错误。C.图示生物①②③都具有细胞结构和遗传物质,动植物的个体构成都是由细胞构成,而且也能遗传变异,故C正确。D.图示生物①是植物,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图示生物②③的结构层次均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故D错误。11.(2023七上·温州月考)我们常常借助“模拟实验”开展研究。下列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A.甲:用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探究地球形状B.乙: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探究细胞分裂的特点C.丁用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探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丙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答案】C【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解答】 A.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是研究地球形状,是模拟实验,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探究细胞分裂的特点,是模拟实验,故B正确不合题意;C.二氧化氮气体为红棕色,抽去玻璃板使瓶口相互贴紧,观察两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的运动,不属于模拟实验,故C错误符合题意;D.芝麻和黄豆分别代表不同物质的分子,模拟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采用的是模拟实验,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2.(2023七上·温州月考)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钱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A.酒精与水混合B.铅柱粘合C.红墨水分散到水中【答案】B【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A.酒精与水混合后的总体积要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故A不符合题意;B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B符合题意;C.红墨水分散到水中,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13.(2023七上·温州月考)冷水泡苋菜水仍清澈,热水泡苋菜就能得到红色汤。如图表示热水温度与汤变红程度的关联。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和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分别是( )A.细胞膜70℃ B.细胞膜60℃ C.细胞壁70℃ D.细胞壁60℃【答案】A【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据此解答。【解答】细胞膜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它的流动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识图可以看出,从70℃开始就能得到红色汤,即可说明从70℃苋菜的细胞膜已经被破坏。所以说控制色素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它能耐受的最高温度70℃。故答案为:A。14.(2023七上·温州月考)一架天平的称量范围是200g,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质量约为150g的物体,测量的结果为145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砖码盒中有100g一个,50g一个,20g二个,10g一个,5g一个)( )A.100g↓、20g↓、20g↓、5g↓B.100g↓、50g↓↑、20g↓、20g↓、5g↓C.100g↓、50g↓↑、20g↓、10g↓、5g↓D.50g↓、100g↓、50g↑、20g↓、20g↓、5g↓【答案】B【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 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先将砝码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解答】 因为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砝码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根据四个选项可知,50g放下又拿起,说明物体质量小于150g,那放下两个20g之后已经140g了,就无需再放下10g来试了,因为20g+20g+10g=50g,结果必然是加10g后多了,右盘下沉,因此10g不需加,直接试5g,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15.(2023七上·温州月考)用图像能简洁直观地表达出物质的特性,下列对图像反映的物质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A.a物质是非晶体,b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点是T℃C.a物质的比热大于b物质的比热 D.a物质的密度大于b物质的密度【答案】C【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各个图片中反应的物理规律即可。【解答】 A.a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是非晶体;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B.物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T℃不变,物体的凝固点是T℃,故B正确不合题意;C.a与b的质量相同,加热源相同,a的温度变化较快,则a的比热容较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D.当a、b体积相同时,a的质量较大,则a的密度较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16.(2023七上·温州月考)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实验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 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 看到白色小颗粒 分子体积很小B 将黄豆和芝麻分别倒入量筒并反复摇晃 总体积小于黄豆与芝麻的体积之和 分子间有间隙C 点燃镁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 凡是发光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 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 烧怀内壁出现小水珠 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 A.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B.根据黄豆和芝麻是宏观的物质进行分析;CD.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 A.放大镜看到的白色颗粒并不是分子,而是蔗糖颗粒,分子用普通的放大镜无法看到,故A错误;B.黄豆和芝麻是宏观的物质,黄豆和芝麻的实验只能类比分子之间有空隙,不能得到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结论,故B错误;C.发光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白炽灯通电发光,但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C错误;D.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17.(2023七上·温州月考)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小应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0℃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B.当0℃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小C.当水从0℃上升到4℃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D.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答案】C【知识点】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解析】【分析】 A.根据图像分析0℃时冰与水的密度关系;B.根据质量的特性判断;C.根据图像分析水的体积变小,根据分析水的密度变化规律;D.根据密度的影响因素判断。【解答】 A.在0℃时,冰块的体积大于水,而质量不变,根据可知,冰块的密度比水小,故A错误;B.当0℃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故B错误;C.当水从0℃上升到4℃的过程中,水的体积逐渐减小而质量不变,根据可知,其密度逐渐增大,故C正确;D.根据图像可知,水和冰的状态不变,密度也不同,故D错误。故选C。18.(2023七上·温州月考)江、河、湖、海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两个“凝成”所指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A.汽化 升华 B.液化 凝华 C.凝固 凝华 D.升华 熔化【答案】B【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判断。【解答】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滴;如果温度很低,那么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晶,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19.(2023七上·温州月考)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健康人的骨髓中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可不断产生各种新的血细胞(如图),该过程经历了细胞的( )A.生长 B.分裂 C.分化 D.包括ABC【答案】D【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解析】【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解答】图中细胞数目增多,因此经历了细胞分裂过程;图中细胞体积变大,因此还经历了细胞生长过程;图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还经历了细胞分化过程。所以该过程经历了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故答案为:D。20.(2023七上·温州月考)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小应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如图实线所示的图像。有关该图像说法如下:①该固体的密度为2.0X103kg/m3;②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③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为2g。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从图中可知,该固体的密度,且随着体积的增大,密度不变;根据S=ρV=m分析图中所围S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根据m=ρV可知,该固体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情况。【解答】 ①③从图中可知,该固体的密度ρ=2.0g/cm3=2.0×103kg/m3,且随着体积的增大,密度不变,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故①③正确;②图中所围的面积S=ρV=m,故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故②正确;④体积为3cm3时的质量:m=ρV=2g/cm3×3cm3=6g,故④错误。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③。故选A。21.(2023七上·温州月考)2021年7月1日,中国邮政银行发行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1)如图所示,小文测得邮票的长度为 厘米。(2)小文想用累积法测一枚邮票的厚度,于是他将多邮票加后进行测量,4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2.81cm、2.80cm、2.75cm、2.82cm,则这叠邮票的厚度为 厘米。(3)哈尔滨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冬天的温度经常达到-20℃左右当地某居民在秋冬两季看到温度计上某两次的示数如图甲、乙,其中图乙的读数是 ,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答案】(1)5.00(2)2.81(3)-12℃;液体的热胀冷缩【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先看清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计算时要把错误的数据去掉,剩余数据相加除以个数即为平均值;(3)先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注意看清温度计内液体的液面是否在0刻度线的上下。【解答】(1)刻度尺的一大格是1cm,一大格分为10小格,则每小格的长度为1mm,此时邮票的起始点在0刻度,末端在5.00cm处,邮票的长度为L=5.00cm;(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此时要把错误的数据2.75cm删除,剩余3个数据相加除以3,即为邮票的厚度;(3)图乙的温度计每一大格表示10℃,每一大格分为10小格,则每小格的温度是1℃,此时温度计内液面在0刻度线下12格,故读数为-1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故答案为:(1)5.00;(2)2.81;(3)-12℃;液体的热胀冷缩。22.(2023七上·温州月考)俗话说“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苹果口感好而且养丰富,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0.15 (填单位),将苹果放在纸箱里,在外就能闻到果的香味,这说明 。【答案】kg;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知识点】估测;分子的热运动【解析】【分析】(1)对生活中的物体质量有所了解,可填入合适的单位。(2)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为0.15kg,将苹果放在纸箱里,在箱外就能闻到苹果的香味,这说明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kg;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3.(2023七上·温州月考)某一农场内的动植物有葡萄、甘蔗、牛蛙、羊、鱼、蚱蜢。用甘蔗叶喂羊,羊粪作为植物的肥料。请回答下列的问题:(1)小科将牛蛙、羊、鱼、蚱蜢四种动物进行分类,他把牛蛙、羊、鱼分为一类,蚱蜢分为另一类。他的分类依据是 。羊的生殖和哺育特点是 ;(2)甘蔗中榨出的糖分主要来自于细胞结构的 中。【答案】(1)有无脊柱;胎生、哺乳(2)液泡【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属于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属于无脊椎动物。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解答】(1)牛蛙属于两栖类,羊属于哺乳类,鱼属于鱼类,它们都属于脊椎动物;蚱蜢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把牛蛙、羊、鱼分为一类,蚱蜢分为另一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柱。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羊是哺乳动物,其生殖和哺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2)植物细胞液中含有带有辣味、甜味、色素等的物质,细胞液位于液泡中,所以甘蔗中榨出的糖分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液泡。24.(2023七上·温州月考)皮肤是人体的保护屏障,它有许多功能。(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 组织构成的。(2)当人的手触摸到高温物体,会很快缩回来,这个过程中人体内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是 组织。(3)某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慎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 部位(填“真皮”或“皮”)。(4)通过以上阅读,你认为“皮肤”应属于哪一个结构层次 【答案】(1)上皮(2)神经(3)真皮(4)器官【知识点】组织【解析】【分析】皮肤由表皮、真皮组成,属于器官,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解答】(1)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属于上皮组织。(2)皮肤的真皮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当人体神经末梢接受高温物体的刺激时,会很快缩回来,这个过程中人体内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地是神经组织。(3)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当不甚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说明此时最少伤及到了真皮。(4)皮肤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因此属于器官。故答案为:(1)上皮;(2)神经;(3)真皮;(4)器官。25.(2023七上·温州月考)如图所示为部分种子植物的分类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与茄亲关系最远的植物是 。(2)小金认为图中出现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科”,这个说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3)紫菜不会在这张图上出现,原因是 。【答案】(1)高粱(2)错误(3)紫菜属于藻类植物,没有种子,通过孢子生殖【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解答】(1)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点越少;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点越多。根据图可知茄和高粱属于同属于种子植物门,亲缘关系最远。(2)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根据图示可知图中出现的茄、辣椒、牵牛花和高粱属于分类中的“种”,故图中出现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种”,所以小金的说法是错误的。(3)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茄、辣椒、牵牛花和高粱都属于种子植物,紫菜属于藻类植物,故不会在这张图上出现。故答案为:(1)高粱;(2)错误;(3)紫菜属于藻类植物,没有种子,通过孢子生殖。26.(2023七上·温州月考)请回答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问题:(1)下图中几个实验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标号)。(2)如果要把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向 移动;(3)你的显微镜只有四个镜头(右上图),想在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4)因口腔上皮细胞的透明度较高,观察时应将视野调 ,方法是 。【答案】(1)①②④③(2)右上方(3)甲和丁(4)暗;选择遮光器上的小光圈,将反射镜更换为平面镜【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解答】(1)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顺序是:擦→滴(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碘液+吸水纸)。故图一中,制作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是滴,②是刮,④是盖,③是染。(2)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倒,左右也倒,所以如果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装片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即: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应把玻片向着右上方移动才能到达视野的中央。(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大,细胞的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越小,细胞的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图中甲乙是目镜,丙丁是物镜,想在视野中观察到细胞的数目最多应用甲和丁;(4)因口腔上皮细胞的透明度较高,观察时应将视野调暗,其方法是,选择遮光器上的小光圈,将反射镜更换为平面镜。故答案为:(1)①②④③;(2)右上方;(3)甲和丁;(3)暗;选择遮光器上的小光圈,将反射镜更换为平面镜。27.(2023七上·温州月考)小应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他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 分钟。(2)从图像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盐水的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应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了(填“高”或“低”)。(4)实验中小发现水凝固时间较长,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他一种缩短盐水凝固时间的方法: 。(5)如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填“变多”、“变少”或“不变”)。【答案】(1)10(2)不变(3)-2;低(4)减少盐水的质量(5)变多【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解析】【分析】(1)从凝固开始到结束时间,即为盐水的凝固过程所用时间;(2)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3)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4)从盐水的质量角度分成凝固时间较长;(5)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可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由此确定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有部分结冰,则可判断冰的变化。【解答】(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2)晶体凝固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3)从图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又知: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4)盐水凝固时间较长,可能是因为盐水的质量较多,因此可以通过减少盐水的质量来缩短盐水凝固时间;(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故答案为:(1)10;(2)不变;(3)-2;低;(4)减少盐水的质量;(5)变多。28.(2023七上·温州月考)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除了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116°E、39°N)设置主会场外,同时在广西南宁(108°E、22°N)、四川汶川、香港和澳门设置分会场。航天员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多个有趣的实验,如图所示。(1)对于身处主会场的小金来说,南宁分会场的小胡位于他的 方向。(2)心肌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少了 (填细胞结构)。(3)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状如沸腾。泡腾片的这种性质属于 (“物理”或“化学”)性质。【答案】(1)西南(2)细胞壁和液泡(3)化学【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地形图;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题给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东经116°北纬39°)和广西南宁(东经108°北纬22°)的位置进行分析;(2)心肌细胞不含细胞壁和液泡;(3)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必须经过化学变化的性质为化学性质。【解答】(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东经116°北纬39°)设置主会场外,同时在广西南宁(东经108°北纬22°),对于身处在主会场的小金来说,南宁分会场的小胡位于他的西南方向;(2)纤维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心肌细胞又称心肌,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少了细胞壁和液泡;(3)根据题意可知,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生成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状如沸腾,此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体现了泡腾片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1)西南;(2)细胞壁和液泡;(3)化学。29.(2023七上·温州月考)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⑴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杯中;⑵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⑶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分别达到42℃,甲、乙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 Q乙。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甲的温度/℃ 30 34 38 42 46乙的温度/℃ 10 18 26 34 42⑷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物质的吸热能力强。【答案】升高的温度;小于;甲【知识点】比热容【解析】【分析】(2)根据Q=cm△t可知,当质量相同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越大,则吸热能力越弱;(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二者温度都升高到42℃时需要的加热时间,进而确定吸收热量的多少;(4)根据表格数据确定34℃升高到42℃时需要的加热时间,进而确定吸收热量多少,最终判断吸热能力大小。【解答】(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吸收相同的热量,那么升高温度高的吸热能力弱,即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3)根据记录的数据知,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所用时间3分钟和4分钟,根据转换法可知,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小于Q乙;(4)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从34℃升高到42℃,甲、乙所用的加热时间分别为2分钟和1分钟,故甲物质的吸热能力强。30.(2023七上·温州月考)小应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水沸腾”的实验。(1)他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下表数据可知,本实验中水沸腾的温度是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99(2)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乙中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选填“b”,“c”或“d”)。(3)学以致用:在日常煮鸡蛋时,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供选择。方法一:水烧开后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方法二: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大家都认为“方法二”比“方法一”更合理,理由是 。【答案】(1)99℃(2)c(3)用小火加热,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 (1)沸点指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沸点不变;(2)根据热量公式Q=cmΔt分析加水前后水温升高快慢即可。(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沸腾的特点是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不断吸热。【解答】 (1)水的沸点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由表格数据可见水在沸腾时保持99℃不变,因此水的沸点是99℃;(2)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由于初温相同,所以吸收相同的热量,加水前比加水后的温度要高,温度变化大;当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加水后加热的时间长,吸收热量多,但沸点、沸腾条件相同;故选C。(3)锅内水剧烈沸腾后,温度将不再升高,只需要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鸡蛋煮熟;所以方法二更合理,这样水沸腾时加热温度不变,用小火加热,保持水的沸腾状态,可以节约能源。31.(2023七上·温州月考)无色无味的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的比热大,所以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冬天给小孩喂牛奶前,人们经常会把冷牛奶放在大保温杯的热水中加热(如图所示)。(1)请写出水的一条物理性质 。(2)牛奶温度升高是由于保温杯内热水向其传递了 。(3)根据图乙上E、F,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答案】(1)水的比热容较大(2)热量(3)相同质量的水和牛奶,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的情况下,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牛奶的比热容,根据 可知,水变化的温度小,牛奶的温度变化大,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远大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知识点】比热容;热量的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生活经验写成水的物理性质;(2)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3)根据水的比热容大分析。【解答】 (1) 水的一条物理性质包括:水的温度高于4℃时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的温度低于4℃、高于0℃时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水的比热容较大;(2)把冷牛奶放在大保温杯的热水中加热,牛奶温度升高是由于保温杯内热水向其传递了热量,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3)根据图片可知,相同质量的水和牛奶,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的情况下,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牛奶的比热容,根据可知,水变化的温度小,牛奶的温度变化大,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远大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32.(2023七上·温州月考)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及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喷洒植株;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 。请你帮助设计实验:①取与甲同学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 和 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莓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答案】(1)对照实验;同样的培养液;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量的清水(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知识点】植物激素【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对照实验法。(2)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同样的培养液;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量的清水;(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33.(2023七上·温州月考)大鲵,俗称娃娃鱼,它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在我国的野生数量急剧减少。资料显示:大鲵在野生环境下15年左右才能成熟,可达几十公斤,爬行缓慢,容易被捕捞。如果受到噪声刺激,它的受精卵就无法正常发育。我国一个科研团队想要探究哪种养殖模式有利于大鲵的繁殖。他们选择:数量相等、大小相似(重量约2.5千克)、性别为1:1的大鲵作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养殖模式,测试大鲵的生长及繁殖效果等,获得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分析数据回答问题:组别 养殖模式 性别 数量(尾) 均重(千克/尾) 产卵(精)率 孵化率A 工厂化养殖 雌 5 2.5 60% 27.37%雄 5 2.72 80%B 仿生态养殖 雌 5 2.66 100% 58.17%雄 5 2.76 80%C 原生态养殖 雌 5 2.58 75% 56.16%雄 5 2.68 50%(1)分析表格,你认为实验团队是通过比较 判断繁殖效果好坏。(2)本实验的变量是 ,对照组是 。(3)根实验分得出的结论: 。【答案】(1)三种养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精)率(%)和孵化率(%)(2)养殖模式;C(3)仿生态养殖模式更有利于大鲵的繁殖【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据表可知,实验团队是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养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精)率(%)和孵化率(%)来判断繁殖效果好坏。(2)本实验想要探究哪种养殖模式有利于大鲵的繁殖,因此实验变量是养殖模式。正确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变量的控制分析,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是对照组,人为控制变量的为实验组;二是从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已知的为对照组,结果未知的为实验组。C组为原生态养殖,故为对照组。(3)表格中仿生态养殖模式产卵(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因此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最好采用仿生态养殖模式,达到保护大鲵、增加大鲵数量的目的。故答案为:(1)三种养殖模式下大鲵的产卵(精)率(%)和孵化率(%)。(2)养殖模式;C。(3)仿生态养殖模式更有利于大鲵的繁殖。34.(2023七上·温州月考)同学们有当过“管长吗 不知道会不会好奇样管里的红色液体(如图所示)是什么 某科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红色液体叫核酸保存液。为了测核酸保存液的密度,该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如图所示的探究活动。(1)[探究准备]为了测量核酸保存液的质量,小科同学通过平衡螺母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如图所示),该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 。小科纠正错误后继续探究。(2)[探究过程]①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用量筒量取适量核酸保存液,记录其体积V;③将量筒中的核酸保存液全部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m2.[探究结果]核酸保存液的密度是 。(3)[探究反思]小科同学认为采用该方法测量得到的核酸保存液的密度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评价交流]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小科同学建议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 。再通过相关数据得到更加准确的密度。[探究总结]兴趣小组采纳小科同学的建议完成核酸保存液的密度测定。【答案】(1)没有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2)(3)偏小(4)量筒中剩余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天平使用前要调平衡,要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已知烧杯的质量、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可以得到核酸保存液的质量;已知核酸保存液的质量和体积,利用计算核酸保存液的密度;(3)测量值偏大或偏小,从质量m的测量和体积V的测量分析;(4)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倒出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解答】 (1)天平使用前要调平衡,要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据此判断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没有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2)已知空烧杯的质量m1,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食用油的质量m=m2-m1,食用油的密度为。(3)当将量筒中的核酸保存液全部倒入烧杯时,量筒上会沾有少量液体,导致称量的液体质量偏小,根据可知测量的液体密度偏小;(4)为防止容器壁沾液体影响所测结果,先将步骤③改成“将量筒中的部分核酸保存液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核酸保存液的总质量”,并记录量筒中剩余的核酸保存液的体积。35.(2023七上·温州月考)“乌鸦喝水”的战事大家很熟悉。(1)乌鸦是常见的鸟类。小应观察了包括乌鸦在内的五种动物,设计制作了如下的二歧分类检索表去分辨,其中乌鸦对应的是 。(填数字序号即可)①R ②S ③P ④Q ⑤M(2)一只容积为3X10-4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每次将一块质量为0.01kg的小石块(该石块不吸水)投入瓶中,当乌鸦投了2块相同的小石块后,水面升到瓶口,求:石块的密度。【答案】(1)P(2)当投入26块小石块后,水的体积加上26块小石块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水的体积为:;26块小石块的体积为:V石=V瓶-V水=3×10-4m3-2×10-4m3=1×10-4m3;26块小石块的质量:m石=0.01kg×26=0.26kg;则小石块的密度为:。【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鸟类的特点来分析;(2)先求得瓶中水的体积,瓶子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即为26块小石块的体积,已知一块小石块的质量可求得26块小石块的质量,然后由密度公式可求得石块的密度。【解答】 (1)乌鸦属于鸟类,属于脊椎动物,卵生,体温恒定,满足条件的只有P。36.(2023七上·温州月考)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小金在长白山游玩的时候,捡到了一种能够浮在水上的石头,被称为浮石,如图所示。小金对该石头非常感兴趣,对它展开了如下探究:(1)小金通过观察发现,浮石有气孔,他想该中有动植物化石,请你对该猜想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用天平测浮石的质量:小金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后续测量步骤均正确且移动了游码,则测得的浮石的质量与实际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改进后重新测得浮石的质量为12.5克。(3)用量筒测量整块浮石的体积:小金在浮石的外面包裹一层薄薄的保鲜膜,再用细棒将浮石压入水面以下,测得浮石的体为15厘米(保鲜与细棒的体积忽略不计)。浮石的外面包裹保鲜膜的目的是 。(4)若该浮石固体部分的密度为2.5克/厘米3,请计算这块浮石中气孔的体积。【答案】(1)错误,理由:有气孔的为岩浆岩,有化石的为沉积岩。(2)偏大(3)防止浮石吸水影响测量结果(4)岩石的体积为:;浮石中气孔的体积:V气孔=V-V岩石 =15cm3-5cm3=10cm3。【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根据岩浆岩特点分析解答;(2)根据天平使用知识分析解答;(3)根据浮体积特点分析解答;(4)根据和 V气孔=V-V岩石 计算可得。【解答】 (1)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指由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岩浆岩中特有矿物也有着特有的构造 如气孔杏仁及流纹等构造,而有化石的是沉积岩,故猜想错误;(2)当物体质量是0时,读数为游码所表示的质量,显示的比实际的质量大了,小金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了先将游码调零,则他用这架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测量值偏大了;(3)浮石有气孔,容易吸水,小金在浮石的外面包裹一层薄薄的保鲜膜防止浮石吸水影响测量结果。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2月学情调研测试试题(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2月学情调研测试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