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市宁津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德州市宁津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山东德州市宁津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1.(2024六下·宁津期末)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当我们把足球踢向远处的时候,眼睛在看着足球远去的过程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情况是(  )
A.凸度逐渐变大 B.凸度逐渐变小 C.凸度没有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即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瞳孔由大变小。视近物时,正好相反。因此,眼睛在看着足球远去的过程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情况是凸度逐渐变小。故B选项符合题意。
2.(2024六下·宁津期末)二歧分类法是给植物分类的常用方法,我们运用二歧分类法对花生、松树、海带分类时,经过逐步对比排列,最终完成分类,以下分类过程和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二歧分类。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很多,根据形状,大小轻重、颜色等特征都可以。确定一个标准,将事物分成两类,每一类下,确定新的标准再将其分为两类,直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分类方法叫作二歧分类法。根据二歧分类法,A分类正确;B错误,花生有根;C错误,海带有假根。
3.(2024六下·宁津期末)一般认为,远古时代埋藏在地下的、未被细菌分解的植物动物的遗骸,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经过几百万的演变,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一般情况下,当从地面使用钻井进行开采时,钻头首先触及的是(  )
A.石油 B.天然气 C.两者的混合物
【答案】B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是储存了亿万年前低等生物的遗体,而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所以归根结底也可以说成它们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石油和天然气是湖泊、海洋里的生物死后沉积到水底被泥沙覆盖后,经过千百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一般需要建起采油井架,用钻头和油管进行开采。一般情况下,当从地面使用钻井进行开采时,钻头首先触及的是天然气。
4.(2024六下·宁津期末)每年秋天时,庄稼地里一派欢乐丰收的景象,农民伯伯笑呵呵的收获着玉米。其实不光玉米,秸秆也有很大作用,其中秸秆的作用不包括(  )
A.饲养家畜 B.造纸 C.制作衣服
【答案】C
【知识点】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像秸秆这样的植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秸秆可以用来饲养家畜、造纸等,不能用来制作衣服。
5.(2024六下·宁津期末)关于投篮时的能量转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投出后,篮球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转换成势能
B.进球后,篮球下降的过程中动能转换成势能
C.投篮过程中,能量不会发生转换
【答案】A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投篮时,投出后,篮球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转换成势能,进球后,篮球下降的过程中势能转换成动能。
6.(2024六下·宁津期末)下列表示天体之间的关系图示合理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银河系;太阳系
【解析】【分析】宇宙包含了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河外星系,是指在银河系以外,由大量恒星组成星系,所占空间比银河系大很多;银河系包含了太阳系,太阳系包含了地月系,太阳所占空间比地月系大。银河系、太阳系、宇宙按空间由小到大排列为:太阳系、银河系、宇亩,A符合题意。故选:A。
7.(2024六下·宁津期末)《论语·卫灵公》中有这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当地使用专用工具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在核桃夹的使用过程中,主要运用到的科学原理是(  )
A.杠杆 B.轮轴 C.斜面
【答案】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在核桃夹的使用过程中,核桃夹用到了杠杆原理。
8.(2024六下·宁津期末)“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原因是(  )
A.味觉适应 B.嗅觉适应 C.视觉适应
【答案】B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B符合题意。
9.(2024六下·宁津期末)下列关于“科技改变世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B.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C.所有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答案】C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A、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选项观点正确;
B、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选项观点正确;
C、不是所有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如科技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选项观点错误。
故选:C。
10.(2024六下·宁津期末)不属于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是(  )
A.神十五与神十六“太空会师”
B.“探月工程”完美收官
C.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
【答案】C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没有中断。神十五与神十六“太空会师”、“探月工程”完美收官属于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属于我国在桥梁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
11.(2024六下·宁津期末)汽车燃烧汽油,就可以产生动力,带我们到想去的地方。下面现象中,与其能量转换一致的是(  )
A.在没有发明电灯之前,人们常燃烧蜡烛来照明
B.冬奥会上,运动员在冰面上旋转、滑行
C.联欢会上,台下的观众为演员精彩的演出鼓掌欢呼
【答案】B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车燃烧汽油,就可以产生动力,带我们到想去的地方,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在没有发明电灯之前,人们常燃烧蜡烛来照明,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冬奥会上,运动员在冰面上旋转、滑行,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联欢会上,台下的观众为演员精彩的演出鼓掌欢呼,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声能。
12.(2024六下·宁津期末)小明拿了一袋装有剩饭、西瓜皮和烂菜叶的垃圾,应该扔的垃圾箱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厨余垃圾包括居民家庭产生的食材废料、剩菜剩饭等易腐烂、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小明拿了一袋装有剩饭、西瓜皮和烂菜叶的垃圾,这些垃圾属于厨余垃圾,应该扔的垃圾箱是厨余垃圾箱,题干中B是厨余垃圾的标志,A是有害垃圾的标志,C是可回收物的标志。故选:B。
13.(2024六下·宁津期末)小明在检测视力时,站在4米处右眼只能看清表内第一行的“E”,说明小明右眼的视力为0.1。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正常人在5米处应能辨认标准视力表第10行的“E”字符,视力为1.0(5.0)。若在5米处不能辨认第1行的字符时,可逐步走近视力表,直至辨认出该字符为止。按照计算公式,视力=被检眼与视力表距离(m)/5x0.1,如在4m处看清0.1则为4/5x0.1=0.08,因此视力一般为0.08。离视力表四米处才能看见最大的“E”,这个患者的远视力是0.08。故题目说法错误。
14.(2024六下·宁津期末)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每年更早的融化,导致北极熊不得不长距离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这是动物为了维持生存、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每年更早的融化,导致北极能不得不长距离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这是动物为了维持生存、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题干正确。
15.(2024六下·宁津期末)科学小组的同学认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用担心资源会枯竭。(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巨大。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自然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有些自然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
16.(2024六下·宁津期末)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在宇宙中还有很多,比如螺旋星系、椭圆星系。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星系也叫做宇宙岛,其广义上是指无数的恒星系、尘埃组成的运行系统。而除了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的星系.比如椭圆星系、螺旋星系、不规则星系、漩涡星系、棒旋星系、矮星系等等。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宇宙中还有很多,比如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漩涡星系等。
17.(2024六下·宁津期末)由于磁悬浮列车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安全性比较差。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来推动的列车,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的悬浮和导向,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减少了摩擦力,行驶时不同于其他列车需要接触地面,磁悬浮列车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高速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0公里以上.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则多数在100~200公里/小时。磁悬浮列车具有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的优点,磁悬浮列车的安全性远远高于飞机、汽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其磁辐射比彩电的磁辐射还低得多,安全性也高,题目观点错误。
18.(2024六下·宁津期末)鼓膜能把声音信号直接传给脑,所以为了保护鼓膜我们不能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耳朵是一个听觉器官,保护听力要注意避开噪音、不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因为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使鼓膜受损,造成耳聋。故题目说法正确。
19.(2024六下·宁津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人类主要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就是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0.(2024六下·宁津期末)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海洋资源
【解析】【分析】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我国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其中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作为小学生,也可以以实际行动为环保做贡献,题目观点正确。
21.(2024六下·宁津期末)“风吹草动”这个成语描述的能量转换过程是风的动能转换成草的动能。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对能量转化的认识,“风吹草动”这个成语描述的能量转化过程是风的动能转化为草的动能,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2.(2024六下·宁津期末)我国明朝初期的陶成道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现代宇宙探测器是靠火箭送上太空的,它是中国人发明的。我国明朝初期,万户,原名陶广义,后被朱元璋赐名成道,陶成道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他的想法给后人带来很多启示,人类利用火箭终于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3.(2024六下·宁津期末)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可以缓解我国淡水供应不足的状况。
【答案】节约用水
【知识点】节约用水
【解析】【分析】水不是取之不尽的,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我国的淡水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节约用水可以缓解我国淡水供应不足的状况。
24.(2024六下·宁津期末)有些自然资源,在合理开发的条件下,   和   能达到平衡,或能为人类反复利用,属于   资源。
【答案】消耗速度;恢复速度;可再生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一些自然资源,能够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恢复或再生,称为可再生资源。土地、水、动植物等都是可再生资源。一些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
25.(2024六下·宁津期末)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   传到鼓膜,引起   ,鼓膜的振动又通过   等传给   ,连接耳蜗的   把信号传给   ,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答案】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脑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6.(2024六下·宁津期末)珊瑚礁在   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答案】防海浪、净化海水、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知识点】海洋资源
【解析】【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珊瑚礁在抵御海浪侵袭、净化海水、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27.(2024六下·宁津期末) 科学探究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2021年5月 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预选着陆区降落,实现“绕、着、巡”目标的第二步。如今,“祝融号”火星车已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
(1)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时的能量转换形式是   转换为光能、   和   。
(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降落过程中,着陆器与火星表面的大气会剧烈摩擦,温度会升高。此时的能量转换形式为动能转换为热能。以下事例中,能量转换与之相同的是____。
A.风扇转动 B.火力发电 C.摩擦生热
(3)我们发现“祝融号”火星车有4块太阳能电池翼,该设备在工作时的能量转换过程是:   。
【答案】(1)化学能;热能;动能
(2)C
(3)太阳能——电能——动能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
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根据不同能量的转化解答即可。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时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和动能。
(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降落过程中,着陆器与火星表面的大气会剧烈摩擦,温度会升高。此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为动能→热能。以下事例中,能量转化与之相同的是摩擦生热。
(3)仔细观察图片,我们发现“祝融号”火星车有4块太阳能电池翼,该设备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动能。
28.(2024六下·宁津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材料1: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出现这种天气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大幅增加,空气流动性差,导致空气中细菌和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风险很高。2022年12月5日,A市发布雾霾天气空气重度污染红色预警,全市停课2天。
材料2:A市雾霾污染来源统计图
(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发现,A市雾霾天气污染物首要来源是____。
A.机动车尾气排放 B.燃煤
C.工业生产 D.扬尘
(2)分析材料2数据,为降低雾霾污染,以下措施正确的是____。
A.绿色出行 B.净化污水 C.进行旱厕改造
【答案】(1)A
(2)A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1)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分析图片可知,A市雾霾天气污染物首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占25%。
(2)推广使用新能源,雾霾多发天气,实行私家车限号出行,绿色出行,加强企业排污管理,加强企业排污管理,都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C符合题意。
29.(2024六下·宁津期末)为了弄清楚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奇妙探究小组做了如图的实验。
(1)实验中纸屏模拟的是眼球的   ,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的   。根据以上实验,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我们发现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凸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   上形成清晰的像。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睫状肌持续   (选填“收缩”或“舒张”),就容易疲劳,调节能力会逐渐减弱,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的形成。
(2)近视镜的镜片是____镜。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3)根据实验结果,奇妙探究小组准备制作一份预防近视的科普小报,请你帮他们列出1条预防近视的方法。
   
【答案】(1)视网膜;晶状体;视网膜;收缩
(2)B
(3)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但是,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形成的原因。
(1)我们用眼睛观察物体时,眼球中的晶状体把物体的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物体。实验中纸屏模拟的是眼球中的视网膜,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球中的晶状体。根据对放大镜焦距的认识,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焦距不同,放大倍数越大,焦距越短。根据眼睛功能的认识,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由此就形成了近视。
(2)根据对近视镜的认识和放大镜的认识,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故本题答案选B。
(3)根据眼睛功能的认识,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由此就形成了近视。所以,科学用眼,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有:保持眼睛周边卫生,预防眼疾;看书时,眼离书本1尺,胸离桌面1拳;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等。
30.(2024六下·宁津期末)萌小牛做了下面的实验探究:蚯蚓的行为变化。
①把6条蚯蚓和潮湿的土壤一起放在塑料盒内。
②待蚯蚓都钻入土壤中,把凉水倒入土壤中,使水浸透土壤。
③2~3分钟以后观察现象。
(1)萌小牛观察到蚯蚓   (填“会”或“不会”)爬出土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壤中缺少   。
(2)萌小牛做实验时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束后,萌小牛应该将蚯蚓放到____。
A.垃圾桶里 B.花坛的土壤里 C.池塘里
(4)大雨过后,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
【答案】(1)会;空气
(2)有利于实验的准确性
(3)B
(4)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来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1)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把凉水倒入土壤中,使水浸透土壤,土壤里空气减少,蚯蚓会爬出土壤。
(2)萌小牛做实验时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的目的是有利于实验的准确性。
(3)我们要保护小动物,所以实验结束后,萌小牛应该将蚯蚓放到花坛的土壤里,有利于蚯蚓的生存。
(4)蚯蚓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靠体壁与疏松土壤中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雨后,土壤中灌满了水,蚯蚓无法呼吸,只有爬出地面呼吸。所以雨后看到地面上有蚯蚓,这是因为土壤中缺少空气。
1 / 1山东德州市宁津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1.(2024六下·宁津期末)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当我们把足球踢向远处的时候,眼睛在看着足球远去的过程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情况是(  )
A.凸度逐渐变大 B.凸度逐渐变小 C.凸度没有变化
2.(2024六下·宁津期末)二歧分类法是给植物分类的常用方法,我们运用二歧分类法对花生、松树、海带分类时,经过逐步对比排列,最终完成分类,以下分类过程和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3.(2024六下·宁津期末)一般认为,远古时代埋藏在地下的、未被细菌分解的植物动物的遗骸,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经过几百万的演变,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一般情况下,当从地面使用钻井进行开采时,钻头首先触及的是(  )
A.石油 B.天然气 C.两者的混合物
4.(2024六下·宁津期末)每年秋天时,庄稼地里一派欢乐丰收的景象,农民伯伯笑呵呵的收获着玉米。其实不光玉米,秸秆也有很大作用,其中秸秆的作用不包括(  )
A.饲养家畜 B.造纸 C.制作衣服
5.(2024六下·宁津期末)关于投篮时的能量转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投出后,篮球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转换成势能
B.进球后,篮球下降的过程中动能转换成势能
C.投篮过程中,能量不会发生转换
6.(2024六下·宁津期末)下列表示天体之间的关系图示合理的是(  )
A.
B.
C.
7.(2024六下·宁津期末)《论语·卫灵公》中有这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当地使用专用工具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在核桃夹的使用过程中,主要运用到的科学原理是(  )
A.杠杆 B.轮轴 C.斜面
8.(2024六下·宁津期末)“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原因是(  )
A.味觉适应 B.嗅觉适应 C.视觉适应
9.(2024六下·宁津期末)下列关于“科技改变世界”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B.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C.所有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10.(2024六下·宁津期末)不属于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是(  )
A.神十五与神十六“太空会师”
B.“探月工程”完美收官
C.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
11.(2024六下·宁津期末)汽车燃烧汽油,就可以产生动力,带我们到想去的地方。下面现象中,与其能量转换一致的是(  )
A.在没有发明电灯之前,人们常燃烧蜡烛来照明
B.冬奥会上,运动员在冰面上旋转、滑行
C.联欢会上,台下的观众为演员精彩的演出鼓掌欢呼
12.(2024六下·宁津期末)小明拿了一袋装有剩饭、西瓜皮和烂菜叶的垃圾,应该扔的垃圾箱是(  )
A. B. C.
13.(2024六下·宁津期末)小明在检测视力时,站在4米处右眼只能看清表内第一行的“E”,说明小明右眼的视力为0.1。 (  )
14.(2024六下·宁津期末)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每年更早的融化,导致北极熊不得不长距离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这是动物为了维持生存、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  )
15.(2024六下·宁津期末)科学小组的同学认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用担心资源会枯竭。(  )
16.(2024六下·宁津期末)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在宇宙中还有很多,比如螺旋星系、椭圆星系。 (  )
17.(2024六下·宁津期末)由于磁悬浮列车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安全性比较差。 (  )
18.(2024六下·宁津期末)鼓膜能把声音信号直接传给脑,所以为了保护鼓膜我们不能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  )
19.(2024六下·宁津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20.(2024六下·宁津期末)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  )
21.(2024六下·宁津期末)“风吹草动”这个成语描述的能量转换过程是风的动能转换成草的动能。 (  )
22.(2024六下·宁津期末)我国明朝初期的陶成道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 (  )
23.(2024六下·宁津期末)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可以缓解我国淡水供应不足的状况。
24.(2024六下·宁津期末)有些自然资源,在合理开发的条件下,   和   能达到平衡,或能为人类反复利用,属于   资源。
25.(2024六下·宁津期末)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   传到鼓膜,引起   ,鼓膜的振动又通过   等传给   ,连接耳蜗的   把信号传给   ,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6.(2024六下·宁津期末)珊瑚礁在   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27.(2024六下·宁津期末) 科学探究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2021年5月 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预选着陆区降落,实现“绕、着、巡”目标的第二步。如今,“祝融号”火星车已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
(1)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时的能量转换形式是   转换为光能、   和   。
(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降落过程中,着陆器与火星表面的大气会剧烈摩擦,温度会升高。此时的能量转换形式为动能转换为热能。以下事例中,能量转换与之相同的是____。
A.风扇转动 B.火力发电 C.摩擦生热
(3)我们发现“祝融号”火星车有4块太阳能电池翼,该设备在工作时的能量转换过程是:   。
28.(2024六下·宁津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材料1: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出现这种天气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大幅增加,空气流动性差,导致空气中细菌和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风险很高。2022年12月5日,A市发布雾霾天气空气重度污染红色预警,全市停课2天。
材料2:A市雾霾污染来源统计图
(1)根据以上材料可以发现,A市雾霾天气污染物首要来源是____。
A.机动车尾气排放 B.燃煤
C.工业生产 D.扬尘
(2)分析材料2数据,为降低雾霾污染,以下措施正确的是____。
A.绿色出行 B.净化污水 C.进行旱厕改造
29.(2024六下·宁津期末)为了弄清楚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奇妙探究小组做了如图的实验。
(1)实验中纸屏模拟的是眼球的   ,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的   。根据以上实验,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我们发现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凸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   上形成清晰的像。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睫状肌持续   (选填“收缩”或“舒张”),就容易疲劳,调节能力会逐渐减弱,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的形成。
(2)近视镜的镜片是____镜。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3)根据实验结果,奇妙探究小组准备制作一份预防近视的科普小报,请你帮他们列出1条预防近视的方法。
   
30.(2024六下·宁津期末)萌小牛做了下面的实验探究:蚯蚓的行为变化。
①把6条蚯蚓和潮湿的土壤一起放在塑料盒内。
②待蚯蚓都钻入土壤中,把凉水倒入土壤中,使水浸透土壤。
③2~3分钟以后观察现象。
(1)萌小牛观察到蚯蚓   (填“会”或“不会”)爬出土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壤中缺少   。
(2)萌小牛做实验时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束后,萌小牛应该将蚯蚓放到____。
A.垃圾桶里 B.花坛的土壤里 C.池塘里
(4)大雨过后,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即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瞳孔由大变小。视近物时,正好相反。因此,眼睛在看着足球远去的过程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情况是凸度逐渐变小。故B选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二歧分类。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很多,根据形状,大小轻重、颜色等特征都可以。确定一个标准,将事物分成两类,每一类下,确定新的标准再将其分为两类,直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分类方法叫作二歧分类法。根据二歧分类法,A分类正确;B错误,花生有根;C错误,海带有假根。
3.【答案】B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燃料
【解析】【分析】煤、石油、天然气是储存了亿万年前低等生物的遗体,而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所以归根结底也可以说成它们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石油和天然气是湖泊、海洋里的生物死后沉积到水底被泥沙覆盖后,经过千百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一般需要建起采油井架,用钻头和油管进行开采。一般情况下,当从地面使用钻井进行开采时,钻头首先触及的是天然气。
4.【答案】C
【知识点】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像秸秆这样的植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秸秆可以用来饲养家畜、造纸等,不能用来制作衣服。
5.【答案】A
【知识点】运动物体的能量
【解析】【分析】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投篮时,投出后,篮球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转换成势能,进球后,篮球下降的过程中势能转换成动能。
6.【答案】A
【知识点】银河系;太阳系
【解析】【分析】宇宙包含了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河外星系,是指在银河系以外,由大量恒星组成星系,所占空间比银河系大很多;银河系包含了太阳系,太阳系包含了地月系,太阳所占空间比地月系大。银河系、太阳系、宇宙按空间由小到大排列为:太阳系、银河系、宇亩,A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在核桃夹的使用过程中,核桃夹用到了杠杆原理。
8.【答案】B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人的嗅觉很容易适应,即医学上所说的--嗅觉适应现象。也就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的一种疲劳现象,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使嗅细胞的敏感性降低,B符合题意。
9.【答案】C
【知识点】科技
【解析】【分析】A、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选项观点正确;
B、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选项观点正确;
C、不是所有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如科技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选项观点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没有中断。神十五与神十六“太空会师”、“探月工程”完美收官属于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属于我国在桥梁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
11.【答案】B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车燃烧汽油,就可以产生动力,带我们到想去的地方,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在没有发明电灯之前,人们常燃烧蜡烛来照明,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冬奥会上,运动员在冰面上旋转、滑行,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联欢会上,台下的观众为演员精彩的演出鼓掌欢呼,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声能。
12.【答案】B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厨余垃圾包括居民家庭产生的食材废料、剩菜剩饭等易腐烂、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小明拿了一袋装有剩饭、西瓜皮和烂菜叶的垃圾,这些垃圾属于厨余垃圾,应该扔的垃圾箱是厨余垃圾箱,题干中B是厨余垃圾的标志,A是有害垃圾的标志,C是可回收物的标志。故选:B。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正常人在5米处应能辨认标准视力表第10行的“E”字符,视力为1.0(5.0)。若在5米处不能辨认第1行的字符时,可逐步走近视力表,直至辨认出该字符为止。按照计算公式,视力=被检眼与视力表距离(m)/5x0.1,如在4m处看清0.1则为4/5x0.1=0.08,因此视力一般为0.08。离视力表四米处才能看见最大的“E”,这个患者的远视力是0.08。故题目说法错误。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每年更早的融化,导致北极能不得不长距离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这是动物为了维持生存、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题干正确。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
【解析】【分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巨大。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自然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有些自然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星系也叫做宇宙岛,其广义上是指无数的恒星系、尘埃组成的运行系统。而除了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的星系.比如椭圆星系、螺旋星系、不规则星系、漩涡星系、棒旋星系、矮星系等等。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宇宙中还有很多,比如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漩涡星系等。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解析】【分析】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来推动的列车,它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的悬浮和导向,再利用直线电机产生的电磁力牵引列车运行。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减少了摩擦力,行驶时不同于其他列车需要接触地面,磁悬浮列车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高速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0公里以上.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则多数在100~200公里/小时。磁悬浮列车具有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的优点,磁悬浮列车的安全性远远高于飞机、汽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其磁辐射比彩电的磁辐射还低得多,安全性也高,题目观点错误。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耳朵是一个听觉器官,保护听力要注意避开噪音、不用尖锐的工具掏挖耳朵,因为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使鼓膜受损,造成耳聋。故题目说法正确。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人类主要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就是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海洋资源
【解析】【分析】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我国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其中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作为小学生,也可以以实际行动为环保做贡献,题目观点正确。
21.【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对能量转化的认识,“风吹草动”这个成语描述的能量转化过程是风的动能转化为草的动能,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现代宇宙探测器是靠火箭送上太空的,它是中国人发明的。我国明朝初期,万户,原名陶广义,后被朱元璋赐名成道,陶成道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他的想法给后人带来很多启示,人类利用火箭终于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3.【答案】节约用水
【知识点】节约用水
【解析】【分析】水不是取之不尽的,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我国的淡水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节约用水可以缓解我国淡水供应不足的状况。
24.【答案】消耗速度;恢复速度;可再生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一些自然资源,能够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恢复或再生,称为可再生资源。土地、水、动植物等都是可再生资源。一些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等。
25.【答案】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脑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6.【答案】防海浪、净化海水、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知识点】海洋资源
【解析】【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珊瑚礁在抵御海浪侵袭、净化海水、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27.【答案】(1)化学能;热能;动能
(2)C
(3)太阳能——电能——动能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化;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
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根据不同能量的转化解答即可。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时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和动能。
(2)“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降落过程中,着陆器与火星表面的大气会剧烈摩擦,温度会升高。此时的能量转化形式为动能→热能。以下事例中,能量转化与之相同的是摩擦生热。
(3)仔细观察图片,我们发现“祝融号”火星车有4块太阳能电池翼,该设备在工作时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动能。
28.【答案】(1)A
(2)A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1)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分析图片可知,A市雾霾天气污染物首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占25%。
(2)推广使用新能源,雾霾多发天气,实行私家车限号出行,绿色出行,加强企业排污管理,加强企业排污管理,都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C符合题意。
29.【答案】(1)视网膜;晶状体;视网膜;收缩
(2)B
(3)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
【知识点】眼睛
【解析】【分析】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但是,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形成的原因。
(1)我们用眼睛观察物体时,眼球中的晶状体把物体的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物体。实验中纸屏模拟的是眼球中的视网膜,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球中的晶状体。根据对放大镜焦距的认识,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焦距不同,放大倍数越大,焦距越短。根据眼睛功能的认识,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由此就形成了近视。
(2)根据对近视镜的认识和放大镜的认识,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故本题答案选B。
(3)根据眼睛功能的认识,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不健康的用眼方式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使晶状体过度变厚,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由此就形成了近视。所以,科学用眼,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有:保持眼睛周边卫生,预防眼疾;看书时,眼离书本1尺,胸离桌面1拳;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等。
30.【答案】(1)会;空气
(2)有利于实验的准确性
(3)B
(4)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来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1)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把凉水倒入土壤中,使水浸透土壤,土壤里空气减少,蚯蚓会爬出土壤。
(2)萌小牛做实验时选用6条蚯蚓而不是1条的目的是有利于实验的准确性。
(3)我们要保护小动物,所以实验结束后,萌小牛应该将蚯蚓放到花坛的土壤里,有利于蚯蚓的生存。
(4)蚯蚓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靠体壁与疏松土壤中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雨后,土壤中灌满了水,蚯蚓无法呼吸,只有爬出地面呼吸。所以雨后看到地面上有蚯蚓,这是因为土壤中缺少空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