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细胞的增殖——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研究发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分离酶抑制蛋白(Securin)会与分离酶形成复合物。当有丝分裂进行到相应时期时,Securin降解,分离酶释放出来,后者通过切割粘连蛋白复合物触发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据此推测,分离酶具有较高的活性是在有丝分裂的(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2.研究表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不是同步的,有的先复制,有的后复制。染色体复制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为( )A.加倍 B.先加倍后减半 C.不变 D.先减半后加倍3.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中期和后期4.下图表示一个细胞一次分裂的细胞周期。假如以具有放射性的核苷酸培养这个细胞,这些核苷酸进入染色体的位点是( )A.W B.X C.Y D.以上全有5.研究发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分离酶抑制蛋白(一种与分离酶结合使其失活的蛋白质)降解后,与之结合的分离酶释放,进而触发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据此推测分离酶具有较高的活性是在有丝分裂的(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6.中心体在细胞周期中具有复制—分离—复制的周期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B.有丝分裂时,中心粒在分裂间期复制、分裂前期分离C.处于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中可观察到两个中心体D.和DNA一样,中心粒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只能复制一次7.如图表示小鼠的精原细胞(仅表示部分染色体),其分裂过程中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其中的3种基因(即A、a、R)。观察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不考虑变异情况,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8个荧光点B.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C.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1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D.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2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8.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原细胞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B.DNA在分裂间期边解旋边复制C.细胞DNA总量在分裂后期减半D.核仁在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时重新形成9.通常情况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是( )A.核膜、核仁消失 B.形成纺锤体C.形成新的细胞壁 D.着丝粒分裂10.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是2:1:2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后期和末期 D.间期和末期11.现有6块未贴标签的三类细胞有丝分裂两个时期的装片,编号1~6,已知1、3号确定为同一类细胞,其他4块装片为另两类细胞。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如下表,据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编号 观察结果1与5 中心粒发出星射线,染色体散乱排列2 细胞中部凹陷3与6 细胞中部形成了细胞板4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染色体散乱排列A.1、3号分别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B.5、2号分别为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C.4、6号分别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D.4、2号分别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12.长春碱是一种调控细胞周期的药物,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聚合,使纺锤丝不能形成,导致分裂细胞停在有丝分裂中期。下列结构的形成可被长春碱直接抑制的是( )A.纺锤体 B.核糖体 C.染色体 D.溶酶体13.研究者欲验证某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用该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培养24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计数在b峰的细胞都处于分裂期B.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处于b峰,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DNA的复制D.该实验采用的是“加法原理”1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C.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15.如图所示,图甲表示一个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所需时间,图乙、图丙分别表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和每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乙中的od段对应图甲中的a时期B.图乙中的e点对应图丙中的g点C.秋水仙素能诱导多倍体的形成是在图甲中的b时期起作用的D.21三体综合征患者从亲代处得到的配子可能是在图丙中的hi段出现了差错二、多选题16.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与效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漏了解离过程,可能无法清晰观察到分生区细胞B.遗漏了漂洗过程,可能无法清晰观察到纺锤体C.延长染色的时间,可以更好地观察染色体的形态D.发现分裂中期的细胞,适当等待可观察到后期的出现三、读图填空题17.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绘制的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A所示细胞处于________期,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2)图A和图B中的染色体数之比为________,图B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比为________。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__条。(3)图B的下一时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________,最终扩展形成________。18.工业废水流经的土壤中大蒜的产量下降。观察发现大蒜根系生长缓慢,研究人员对污染区大蒜根细胞的分裂情况进行研究。(1)分别选取非污染区和不同污染区生长的大蒜,切取根尖2~3mm,以获取_______区的细胞,进行解离、_______、_______,并制作临时装片。(2)将上述装片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图。图A、B中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此时A细胞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图B中的细胞出现了__________现象。图C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比值为__________,图D中的细胞出现了染色体不均等分离(即染色体畸变)。(3)在实验中统计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结果如下表。非污染区 污染区1 污染区2 污染区3 污染区4有丝分裂指数% 13.35 7.37 1.70 2.18 7.28注: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细胞总数×100%分析数据,并综合(2)中结果,推测污染区有丝分裂指数下降的原因_______。19.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图中① ⑥是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据图分析回答。(1)图像①所示细胞处于________(填时期),该时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2)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旧称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的时期是________期,图中处于该时期的细胞图像是________(填序号)。(3)图像④所示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________个DNA分子。(4)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发生在________期。(5)该细胞分裂结束后形成______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分离酶的作用是通过切割粘连蛋白复合物触发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对应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2.答案:C解析:间期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出现姐妹染色体单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且用一个着丝粒,故着丝粒数不变,所以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3.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的前、中期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单体消失,C正确,ABD错误。故选C。4.答案:A解析: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消耗核苷酸,图中W为分裂间期,所以这些核苷酸进入染色体的位点是W。5.答案:C解析:分离酶抑制蛋白能够抑制分离酶的活性,分离酶抑制蛋白降解后,分离酶恢复活性,使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后期,故有丝分裂后期分离酶具有较高的活性。故选:C。6.答案:C解析:A、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A正确; B、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中心粒在分裂间期复制、分裂前期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洋葱是高等植物,根尖细胞中没有中心体,C错误; D、和DNA一样,中心粒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只能复制一次,D正确。故选:C。7.答案:C解析:A、如果在有丝分裂前期观察,由于DNA复制,基因数目加倍,所以会看到3种颜色8个荧光点,A正确;B、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移向同一极的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A与a分离,R与R分离,而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移向同一极的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C错误;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移向同一极的是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A和R,或a和R,有2种不同颜色的2个荧光点,D正确。故选C。8.答案:C解析:精原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也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A正确;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DNA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B正确;细胞DNA总量在分裂后期没有减半,C错误;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核二在分裂前期逐渐解体,在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时重新形成,D正确。9.答案:C解析:据题干分析可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是:高等植物细胞末期在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逐渐向四周扩展成细胞壁;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答案:A解析:A、前期和中期,DNA复制已经完成,1条染色体上2个DNA分子,细胞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都是2:1:2,A正确;B、后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B错误;C、后期和末期细胞中都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C错误;D、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才开始出现染色单体,而末期没有染色单体,其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D错误。故选A。11.答案:C解析:A、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即装片1或5;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即装片3或6,已知1、3确定为同一种细胞有丝分裂的两个时期,由此可以说明1、3均来自低等植物,A错误;B、动物细胞不含细胞壁,末期细胞中部凹陷,即装片2号,B错误;C、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但含有细胞壁,其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即装片4号;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即装片6号,故4、6号分别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C正确;D、动物细胞含有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即装片6号,装片4号是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D错误。故选C。12.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聚合,使纺锤丝不能形成,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因此被长春碱直接抑制的结构是纺锤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答案:A解析:A、DNA复制导致DNA数量增加,形成勋峰,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完成后DNA加倍、分裂期前中后期的细胞核DNA含量都是体细胞的2倍,A错误;B、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染色体单体,这个阶段的核DNA含量是体细胞的2倍,因此计数在峰中,B正确;C、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中,b峰细胞的数量可以看出,实验组中进行DNA复制的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该药物对癌细胞DNA复制有抑制作用,C正确;D、该实验用该抗癌药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和对照组相比该实验采用的是“加法原理”,D正确。故选A。14.答案:C解析:据题意知,染色体桥在有丝分裂过程着丝点分裂后形成,在分裂后期可以观察到,A正确;据题意知,两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形成“染色体桥”,两着丝点之间任一位置断裂后,两条子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B正确;“染色体桥”由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形成,而不是非同源染色体,C错误;当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形成的“染色体桥”的基因为aa时,断裂后两个a基因可能位于一条子染色体上,此时产生的2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Aaa和A,D正确。15.答案:A解析:A、图乙中的o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而图甲中的a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A错误;B、图乙中的e点对应图丙中的g点,表示着丝点(粒)分裂,B正确;C、秋水仙素能诱导多倍体的形成是在图甲中的b时期的前期起作用的,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C正确;D、21三体综合征患者从亲代处得到的配子可能是在图丙中的hi段出现了差错,着丝点分裂后两条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导致配子中多了一条染色体,D正确。故选A。16.答案:A解析:A、遗漏了解离过程,这样细胞不能彼此分离,即相互重叠,因此实验结果很可能是无法清晰观察到分生区细胞,A正确;B、遗漏了漂洗过程,而漂洗的作用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因此其实验结果很可能是无法清晰观察到染色体,B错误;C、延长染色的时间,会导致其它部位也被染成深色,无法分辨染色体,C错误;D、细胞通过解离,已经死亡,发现分裂中期的细胞,该细胞不能继续分裂,也就不能观察到后期的出现,D错误。故选A。17.答案:(1)有丝分裂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2)1:2;1:1;4(3)细胞板;细胞壁解析:(1)图中A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2)据图可知,A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B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图A和图B中的染色体数之比为1:2。图B中一条染色体上1个核DNA分子,因此图B中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比为1:1,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为4条。(3)图B中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下一时期为有丝分裂的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最终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18.答案:(1)分生;漂洗;染色(2)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核膜解体;1:1(3)在有丝分裂过程DNA未完成复制即核膜解体和染色体畸变等变异解析:(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获取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其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2)图A、B中的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A细胞中有完整的细胞核,而B细胞出现了核膜解体的现象。图C细胞着丝粒断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位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和DNA的比值为1:1。(3)(2)中污染区B分裂间期可能DNA未完成复制即核膜解体,D污染区染色体未能平均分配到两极,出现了染色体畸变,由于细胞发生了以上变异,导致有丝分裂不正常,分裂指数下降。19.答案:(1)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2)中;③(3)8/八;1/一(4)后(5)2/两/二;4/四解析:(1)图像①细胞处于间期,此时细胞中进行的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的现象,即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中处于该时期的细胞图像是细胞③,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该时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3)图像④所示细胞中发生了着丝粒分裂,无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的现象,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待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染色体4条。(4)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5)每个细胞有丝分裂后会形成两个子细胞,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因此每个子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