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 7 课
百 家 争 鸣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新课标: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产生。
第7课 百家争鸣
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史料实证)
2.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家国情怀)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老子资料卡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经典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 老子的资料卡。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史料探究】阅读材料,归纳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一、老子和《道德经》
“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总规律,人们要顺其自然。
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政治:无为而治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老子 年代
姓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 创立学派 思 想 观 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地 位 李 耳
春 秋 时 期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
3、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道 家 学 派 的 创 始 人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帛书《老子》
道 家 学 派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自我能动性。
2024秋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
故事学史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相互转化
边境地区有位老翁,一次,他的马挣脱缰绳跑丢了,村里的人们都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走丢的马带着另一匹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也许是一件坏事。”没过多久,他的儿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又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又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惟有老翁的儿子因为摔断腿的缘故免于征战而保全了性命。
2024秋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资料卡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文化成就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不久便周游列国。
晚年回乡,从事教育,整理编订典籍。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 孔子的资料卡。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
“仁”
材料1:“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材料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材料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均节选自《论语》
(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
用自己的感受推及他人
优良品德与行为准则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
(2)政治主张:
“仁”
(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
(2)政治主张:
“仁”
(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合作探究】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能否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积极意义:①德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同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道德思想的弘扬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
不能。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动荡、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很难帮助国君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思想主张之二:教育思想
(1)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
(2)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3)注重道德教育等。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
(2)政治主张:
(3)教育主张:
“仁”
(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
①主张“有教无类”;
②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打破贵族垄断…促进教育发展…)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资料卡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文化成就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不久便周游列国。
晚年回乡,从事教育,整理编订典籍。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 孔子的资料卡。
“仁”
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文化成就
①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②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文化贡献
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
根据鲁国史书,编写了《春秋》;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2017年底,全球有525所孔子学院,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孔子思想的影响
美国
韩国
澳大利亚
北欧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二、孔子思想的影响
(一)积极: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后人景仰;
(2)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消极:
孔子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其学说后来被改造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所形成的封建礼教后来越来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何谓“百家” ,何谓“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哪些派别和代表人物?
三、百家争鸣
儒家孟子
儒家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呈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多。
“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面。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指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争论的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和图片,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新变化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孔子讲学图
春秋牛耕画像砖
(1)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3)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学术思想领域活跃。
1. 背景: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思想主张
著作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墨子》
生平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三、百家争鸣
墨家代表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仁政”治国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儒家代表
三、百家争鸣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材料研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你怎么理解孟子从这段话中表达的思想?
强调做人不卑不亢,
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人生: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庄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道家代表
三、百家争鸣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
法令、权术、威势
韩非
法家代表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内容:
【自主学习】梳理下列表格内容并标画在课本上。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
①“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①“兼爱”“非攻”;
墨子
①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
庄子
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②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韩非子
孙武的《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兵家著述丰硕,吴起、孙膑都撰有兵法著作。
②“尚贤”;
③提倡节俭。
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孙武
②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古为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哪些学派的哪些主张?
儒家:民贵君轻、仁
法家:公平公正、以法治国
墨家:平等、兼爱
道家:顺其自然、追求自由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拓展】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
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它成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 影响:
(1)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2)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思想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中华文化中包含了人类共同遵循的一些普遍性价值,一些生存的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摘自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百家争鸣
流派
影响
盛于战国
兴于春秋
老子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孔子
文化大繁荣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课堂小结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韩非
改革变法
“爱人”
“无为而治”
“仁政”
“非攻”
朴素的辩证法
随堂演练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1、下列属于老子的思想是( )
A.“仁” 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主张改革,实行法治 D.“兼爱”“非攻”
2、下列关于孔子的言行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对学生讲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与学生一起讨论西周的制度的弊端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C
课堂练习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3、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这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墨子思想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褔兮,祸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
4、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 )
A.互爱互利,反对战争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
B
C
2024版中国历史七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