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如证据获取、得出结论等,培养观察、描述、归纳、整理的能力。 2.了解化学实验报告填写的内容及填写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记录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承接】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操作,认识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引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中,需要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学习观察和记录现象。 回忆课题一学过的内容。 理解实验观察的角度:关注反应前后物质性质的变化。 巩固知识,理解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引出对蜡烛的探究。
环节二: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引导】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展示】回顾实验1—1的操作、现象。 【展示】科学探究的要素: 问题假设 获取证据 得出结论 【讲授】介绍观察的方法。从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三个阶段观察。 点燃前: 【提问】看看蜡烛有哪些物理性质(颜色、外观、气味)? 上节课还学过什么物理性质(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如何探究? 【演示】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点燃前”部分。 【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蜡烛是白色固体,硬度小,难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燃烧时: 【提问】观察火焰附近石蜡的变化,体现了蜡烛的什么化学性质? 【演示】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燃烧时”探究火焰部分。 【追问】注意火焰附近石蜡的变化,有什么其他现象吗? 【提问】蜡烛火焰分几层? 【提问】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吗?还记得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吗? 【引导】如何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展示】资料: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 【演示】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燃烧时”产物检验部分。 【归纳】利用证据进行合理推断,得出结论。 【引导】熄灭后,我们还能探究哪些变化? 【演示】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的“熄灭后”点燃白烟部分。 观察实验1—1的操作、现象。 以实验1—1实验记录为例,思考哪些是证据,哪些是结论。 理解各要素之间的逻辑顺序: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验证问题与假设,通过实验现象获取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关注对石蜡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观察蜡烛燃烧前的颜色、外观等。 思考设计实验证明蜡烛的溶解性、硬度、密度。 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切下—— 硬度小)。 观察、记录实验结论。 对火焰进行研究。 观察火焰附近石蜡的变化,尽可能多地说出所观察到的现象。 回答燃烧体现可燃性。 回答火焰附近的石蜡熔化,体现了石蜡的熔点较低。 观察蜡烛火焰,发现分三层。 回忆物质的变化概念,口头回答生成了新物质。 思考如何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结合教师给出的资料,进行猜想。 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观察、记录现象并分析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白烟具有可燃性。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如证据获取、得出结论等。 加深对科学探究要素的理解。不仅记住要素名称,更要理解逻辑。 理解观察实验现象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基于实验目的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如研究硬度—— 尝试切下)。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及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通过比较做出合理推测。 基于现象推断物质的性质。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及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如有条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化学学科的趣味性。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蜡烛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的操作——现象——结论。 【思维提升】科学探究思维。 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 思考:观察实验现象的角度(分阶段观察变化前后)。 让学生把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关联起来。 初步形成科学研究思维,培养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好习惯。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