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四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知识结构
前提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基础
发展、
升华
必须
推动文化发展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一框
第三框
第二框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正确理解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必要性,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把握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实现文化交流互鉴的措施。
公共参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问题导引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说出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科学描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含义。
2.对待外来文化,为什么要“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怎样“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3.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新知讲解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激进观点:
(1)文化复古主义:彻底拒斥外来文化。
(2)全盘西化论:盲目照搬西方文化。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做法:
(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文化交流交融互鉴。
(2)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个有利于”)
知识拓展
1.正确认识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1)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放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它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是完全错误的。
(2)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它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康有为
梁启超
胡适
陈序经
知识拓展
“全盘西化”论
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代表人物:胡适
知识拓展
“文化复古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不能丢弃,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恢复“儒教”,返回孔孟之道,在全社会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四书五经就是当代文化,只要念好四书五经就能够建成文化强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 梁启超
合作探究
【思考】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样做有何重要意义 P109
提示:(1)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
(2)可以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条件。
(3)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4)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合作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敦煌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强调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增进民心相通,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铸
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
导作用。
(1)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吗
合作探究
提示:(1)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2)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以实现文化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只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有可能实现文化创新。
③文化创新还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的激进倾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文化创新提供思想保障。
新知讲解
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1.原因:(1)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2.要求: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思考】“洋为中用”是否意味着照搬照抄外来文化
提示:“洋为中用”,指的是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照搬照抄外来文化是全盘西化论的观点,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知识拓展
1.正确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中国共产党扩大开放,进行文化交流互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指针。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我”是文化交流的主体,首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只有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才能准确地把握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明确文化交流的正确方向、指导思想、根本方针、目的任务和途径道路,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达到吸收外来营养,发展壮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
(3)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体现了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根本目的。无论“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都要努力做到:凡是对“我”有用的,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做,而且做好,做成功;凡是对“我”无用的,特别是对“我”有害的,我们就不去做,并抵制斗争。
知识拓展
2.正确把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历史背景和时代语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理论创新与话语体系创新。
(2)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是回归传统文化,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彰显其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人民精神需要相契合、与实践要求相吻合、与社会发展方向相符合,从而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强大的文化正能量。
(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树立中华文化主体意识。要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自觉树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反对“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只有具备主体意识,才能拥有跟其他文化对话的资格,才能吸收营养弥补自己的不足,进而发展与壮大自己。
观点辨析
(1)博采众长就是要吸收外国的一切文化。( )
提示:× 我们要吸收的是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而不是一切文化。对于外国的腐朽的、落后的文化我们要坚决抵制。
(2)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 )
提示:× “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平等交流、互相借鉴,才能共同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3)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会导致文化的趋同。( )
提示:× 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照搬外来文化,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趋同。
合作探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化,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我们一方面应当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中的中西差异,积极吸取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一切文化思想,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待外来文化,坚持以洋为美、以洋为尊,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是一种什么观点?
(2)上述材料主要告诉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合作探究
提示:(1)这是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2)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②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合作探究
由我国倡议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一个国家的文明可以比另一个国家的文明更古老,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的文明高于其他文明。因为文明文化是独有的,是每个国家的独特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每个国家的独特性,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1)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说明了我们应该怎样实现文明对话
(2)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博采众长”是否矛盾
合作探究
提示:(1)尊重文化多样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国情,进行交流互鉴。
(2)两者并不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博采众长”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平等交流、互相借鉴,才能共同推动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知识归纳
1.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具体结合。
知识拓展
2.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原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存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交融,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互鉴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要求:
①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P108
②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文化的交流交融。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P109
③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P110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P105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文化的养成蕴藏在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的历史积淀中,它必须经过千般交流、万般淘洗,才能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人类基本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需要 (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②拥有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各国一切文化成果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
④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共识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D
课堂练习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抒发“登高望远”情怀的诗,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融汇中法印蒙四国乐风,成为经典作品“国际化”最好的例证。由此可见 (  )
①融汇中西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②博采众长是文化创作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课堂练习
3.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中央芭蕾舞团先后邀请世界级芭蕾大师,为剧团排演了《吉赛尔》《希尔薇娅》等一大批风格迥异的国际芭蕾作品;与此同时,中央芭蕾舞团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芭蕾作品,《红色娘子军》《牡丹亭》等一批身居中国文化烙印的舞剧亮相舞台。这表明( )
①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文化
④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理论批评话语在中国逐渐形成了强势的话语权威,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大量使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这种西化倾向,无法对中国丰富复杂的文艺创作实践进行有效阐释、描述和理论概括,无法完全解决中国本土的文艺问题。因此,有学者呼吁有态度的文艺批评。可见,有态度的文艺批评需要 (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立足中国文艺创作实践
③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课堂练习
5.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又有大量的新词被创造出来。如“秒杀”“刷脸”“高铁游”“移动支付”等,不断刷新着汉语的词库,折射出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这表明中华文化在发展中 (  )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立足实践,反映时代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源于生活,引领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6.《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在音乐中贯穿了自己民族的风格,并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特点,成为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这充分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 (  )
①积极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学习、交流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④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A
课堂练习
7.“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  )
①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一切文化
②不断消除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竞争
③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课堂练习
8.2021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8周年。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近年来,正是“一带一路”这种平等性、开放性、普惠性的特质,为东西方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赋予新的时代风格,使东西方文化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课堂练习
答案:(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交融,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2)文化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带一路”这种平等性、开放性、普惠性的特质,为东西方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赋予新的时代风格。
(3)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课堂练习
9.徐悲鸿一生致力于国画的创新实践,徐悲鸿抵欧之初,目睹了大量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优秀作品。于是,他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并在坚守国画本色的基础上,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徐悲鸿在学画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
提示:①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学习和吸收西方绘画精华。②在学习、借鉴西方绘画精华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