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通过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规范操作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氧气可以助燃,那么氧气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 【资料】课件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 氧气有着广泛的用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能说出以下任意例子即可: 呼吸、医疗、金属切割、燃烧、潜水等。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激发学习的热情。环节二: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确定 【提问】 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提问】 这些方法哪些适合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呢?实验室制取氧气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投影】 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已知的可以得到氧气的方法都不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物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利用含氧物质; 2.比较简单的实验条件就能较快得到氧气; 3.生成的气体成分单一,便于收集。 【展示】展示高锰酸钾固体,让学生观察其色态。 【讲述】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按照我们刚才的分析,高锰酸钾满足上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条件,常用来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提问】 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以后,我们需要什么装置来完成实验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光合作用、氧化汞受热分解、从空气中分离。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光合作用难以收集,实验室没有光,也不够纯净。2.氧化汞受热分解产生的汞有毒。3.空气是混合物,得到氧气需要加压降温到很低,条件苛刻,都不适合在实验室使用。 回答: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了解高锰酸钾的作用和反应原理。 思考实验装置需要的仪器。 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能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含氧才能制取出氧气。 培养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的要求进行有效分析。奠定了实验室气体制取原理的认识模型。 认识高锰酸钾这种物质的性质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环节三: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确定 【讲述】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含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反应物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 【提问】之前学过的仪器哪些可以用来做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展示】 反应容器:试管;加热装置:酒精灯;夹持装置:铁架台。组装之后的发生装置。 【讲述】 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会放出水蒸气,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避免试管炸裂。 【展示】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气体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的大,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的小,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提出问题】氧气收集可以采取哪些收集方法呢? 【板书并归纳】 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 【投影】展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组合在一起的完整装置及注意事项。 【演示】观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注意操作步骤。 讨论:试管、酒精灯,烧杯不适合做反应容器,因为无法封口密闭。 观看发生装置,理解装置组装的要点,并归纳相关细节。 【归纳】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观看演示实验归纳注意事项: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导管不能伸入太长; (3)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建立实验室气体制取装置的认识模型。 培养学生应用已知仪器的认识,根据反应条件和状态选择仪器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气体收集装置的认识模型。 培养学生能够依据氧气的性质合理选择氧气收集方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注意装置的细节,严谨的思维品质。 认识完整的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环节四:确定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 根据刚才做的演示实验,归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有哪些?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讲述】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因为气压突然减小,水会倒流,遇到热的试管,试管会炸裂。因此需要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提出问题】如何知道集气瓶收集满了氧气? 【归纳】 1.排水法:瓶口有气泡冒出。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总结并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选择反应原理——选择装置——确定实验步骤 分组交流讨论归纳: 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试剂;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5.等气泡连续并均匀地放出时,开始收集气体; 6.将导管撤离水面; 7.熄灭酒精灯。 思考讨论: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 培养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关注实验细节,培养安全意识。环节五:工业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只能应用在实验室中,大量的廉价的氧气从哪里来呢? 【展示】课件展示氧气的工业制法的原理。 讨论: 从空气中来。 通过对工业制取氧气过程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认识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 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 巩固知识。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