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2.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初步体会物质组成的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依据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依据商品标签或说明书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含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从化学式H2O中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哪些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 【引入】发现化学式中更多的定量信息。 将水及其组成的信息从宏观、微观、定性、定量的角度进行分类认识。 倾听、思考。 创设情境,在纯净物有“定组成”的事实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化学式中更多的定量信息。环节一:发现化学式中更多的定量信息 【提问】如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提问】如何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以及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归纳】借助相对原子质量,可以将化学式中有关物质组成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质量关系。 尝试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及水分子的构成,计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组讨论,根据水分子的氢、氧原子的质量关系推算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关系。 以H2O为例,建立化学式计算的模型,形成用微观视角解决宏观问题的一般方法。环节二: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计算 【活动】硫酸铵[(NH4)2SO4]是常见的化肥,基于(NH4)2SO4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200 g(NH4)2SO4中氮元素的质量以及含有50 g氮元素的(NH4)2SO4的质量,并判断标签中的硫酸铵化肥是否为纯净的(NH4)2SO4。 运用部分与整体的思想,借助质量分数完成部分与整体的质量换算,形成对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 基于纯净物有“定组成”的事实,辨识纯净物与混合物。 理解并运用化学式的计算模型,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问题,形成宏微结合、变化稳定的学科视角。环节三:我会读标签 【活动】钙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小明常服用碳酸钙片进行补钙,若更换为柠檬酸钙片,则需要服用多少片,才能达到相同的补钙效果。(提示:只考虑补钙量) 分析标签,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尝试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物质组成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标签中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的过程中,提升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对物质组成的定量认识。 运用部分与整体、定性与定量的思想解决有关物质组成的实际问题。 巩固知识。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