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2.能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含义,并能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会运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了它的含义,知道了它的适用范围,分析了它的微观实质。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有什么用? 聆听,思考,回顾上节课内容,产生兴趣,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 承上启下,明确本课任务。
环节二: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改进实验 【提问】上节课,我们做了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但在我们进行的实验中发现:反应后总质量却减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改进实验,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提示】学生设计使用塑料汽水瓶进行实验时,注意提示“碳酸钠用量不能过大”,确保实验安全。 【小结】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注意事项。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一定是装置上出了问题。 首先想到要做到装置密闭,但发现密闭装置压强过大,存在安全隐患。 于是想到气球,但是发现气球会带来浮力干扰。 再次改进,设计出使用能耐受一定压力的塑料汽水瓶的装置,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初步培养利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化学实验的作用。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环节三: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质量关系 【过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还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提问】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为什么剩余固体的质量比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呢? (2)点燃蜡烛后,电子天平示数逐渐减小,蜡烛减小的质量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没有考虑到氧气的释放,交流汇报。 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没有考虑到氧气的质量,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以致用,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环节四: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推断未知物的组成 【过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还可以来推断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提问】 (1)判断葡萄糖中一定含什么元素,可能含什么元素? (2)由上述反应可知,葡萄糖中一定含有C、H元素。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说明理由。 思考,分析,交流讨论,从元素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组成元素,从而用元素守恒的思想分析葡萄糖中所含元素。 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达到举一反三。 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思考,回答,互相补充,形成知识体系。 再次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