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感受物质的多样性。 2.通过实验探究、模型推理,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3.通过了解新型碳单质的研究进展,感受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认识金刚石、石墨和C60,初步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倡议】为卖“碳”翁写直播带货解说词。 【提问】“碳盲盒”里为什么有机会开出金刚石? 聆听。 思考,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布置写解说词的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环节二:认识金刚石、石墨和类似石墨的物质 【引导】阅读教材第128~129页,了解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 【演示】玻璃刀裁玻璃。 【引导】向学生发放实验材料包,引导学生按照提示动手实验,感受石墨的性质。 【演示】在黑板上连接好电路,邀请一位学生拿铅笔芯来接入电路。 【小结】石墨的性质。 【提问】你能预测一下石墨都有哪些用途吗? 【提问】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展示】焦炭、炭黑、木炭、活性炭的图片。 【提问】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它们的结构与金刚石和石墨哪种碳单质更为相似? 【提问】你已学过哪种物质?它有什么性质? 【展示】活性炭与木炭的微观结构。 【提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是因为它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的显微结构也类似,你能预测木炭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吗? 【演示实验】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 【得出结论】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阅读并汇报:金刚石的性质和用途。 观看。 动手实验:观察铅笔芯并在白纸上书写,用小刀刮下来一点石墨,并用手搓一搓粉末,感受石墨的性质。 学生代表拿铅笔芯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到小灯泡亮起。 在学习任务单上整理记录。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思考、回答:与石墨类似。 思考、回答:活性炭,它具有吸附色素和异味的性质。 思考、回答:根据木炭和活性炭的结构相似,猜测木炭可能也具有吸附性。 观察。 记录。 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并初步体会根据物质性质预测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的化学思想。环节三:初步认识物质结构、性质与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为何存在明显差异? 【提问】由此你能说出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通过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与用途的认识,对其物理性质差异性的原因的认识,我们初步认识了结构、性质与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石墨可以转变为金刚石吗?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思考、回答:它们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思考、回答:结构决定性质。 聆听、记录。 思考、回答:是化学变化,因为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 通过对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性的追问,引导学生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结论,并初步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环节四:认识新型碳单质,知识延伸 【介绍】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以C60为代表的一些新型碳单质。 【提问】C60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介绍】C60的结构和“足球烯”名字的由来。 【提问】依据C60的结构,你能推测C60的性质稳定还是不稳定吗? 【介绍】C60的性质和用途。 【介绍】石墨烯的性质和用途,天才少年曹原的故事。 【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曹原就是通过调控物质的结构,进而获得了特殊的性质,从而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聆听。 思考、回答:C60是由分子构成的。 思考、回答:C60的性质应该比较稳定。 聆听。 聆听。 感受化学家通过调控结构从而使物质获得优越的性能,进而在实际生产中大放光彩的事例。 通过对新型碳单质和中国青年科学家事例的了解,激发学生从事化学科研的兴趣,初步体会科学家通过调控物质结构进而调控物质性质并进一步应用的事例。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碳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碳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物质具有多样性。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性质体现结构,如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具有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体会物质的多样性,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炼通过本节课知识学习形成的化学观念。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