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加深对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科学方法的认识。 2.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强化对性质和用途关系的认识。 3.利用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相关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学习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入 【出谜语】 【猜谜语】CO。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环节一:比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组成的异同 【提问】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寻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异、同之处。 【小结】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物质的性质能够体现物质的组成。 【思考】宏观:组成元素相同,但质量比不同。 微观: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原子个数比不同。 倾听与感悟。 学会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 过渡到物质性质的学习。环节二:从组成和结构预测 CO 的性质 【提问】对比CO和CO2组成上的差异,你能预测CO的化学性质吗? 【提示】C是如何转化成CO2的? 【演示实验】 一氧化碳的燃烧;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 【小结】学习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预测】CO具有可燃性,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观看】以实验现象为证据,结合元素守恒规律,得出结论——CO确实具有可燃性,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倾听与感悟】 (1)学会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2)增强实证意识。 (3)了解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环节三:认识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依据CO的化学性质,它有什么用途? 【回答】可作燃料;可冶炼金属。 进一步完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环节四:从生活事实中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 【新闻资料】提出核心问题:找出致人中毒的物质。 【小结】学习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观看新闻】(1)猜测是CO。 (2)实验验证。 (3)得出结论:CO具有毒性。 (4)学以致用:生活中如何避免CO中毒事件的发生。 【倾听与感悟】 从已有事实中学习物质的性质,并利用物质的性质趋利避害,逐步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小结 【小结】知识、方法、理念。 【倾听与感悟】CO的组成、性质及用途等知识。 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总结与提升。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