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地质年代概念的含义2.明确地层和化石对研究地球演化的意义3. 能利用地质年代简表的提示,综合描述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难点: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7年6月8日,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为 首的中、美、加多国研究者,在北京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件 琥珀中的古雏鸟标本,该标本距今9900万年,与恐龙处在 同一时代。该琥珀化石发现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据 介绍,这件琥珀珀体很大,约9厘米长,容纳了接近完整的一 只古鸟类的头部、颈椎、翅膀、脚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关 的软组织和皮肤结构。这些保存下来的软组织除了各种形态 的羽毛之外,还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睑,以及跗骨上极具细 节的鳞片,这为古鸟类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琥珀化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化石 带着你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二、新课教授板书:一、地层与化石教师讲解:科学家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测定,判定地 球上最古老的年龄,从而推算出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地球经历了缓慢的演化也遭遇过剧烈 的突变。教师展示层状分布的岩石,以及地层中的化石。 同学讨论:如何理解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地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而地层中留下了 历史的痕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 境变化的物质凭证。因此,可以说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 页”根据组成地层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科学家们可以推 断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红色岩层暗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暗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暗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暗示滨海环境。 课堂活动:阅读教材第32页活动素材,回答相关问题。1.在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 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据此分析我国辽宁南部近 8000~10000年来气候的大致变化情况。2.为什么说,孢粉化石对于恢复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 要价值 学生回答:1.辽宁南部近8000~10000年来,气候由冷变暖,由于变湿。 2.通过孢粉化石能判断出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的数 量多少,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和古地理环境。[自主 学习板书:二、地球的演化史阅读教材32~37页的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2.选择地质年代表中的某一个“代”,分析当时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活动:完成教材38~39页活动,回答相关问题。1.探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与生物大规模灭绝的关系。 (1)在教材图1-30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持续时 间。(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 规模灭绝时期。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 (3)据图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2.地球演化的原因,以及对人类不确定性的影响。图1-31表示的是地球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地球的演 化是一个系统有序的过程,全球环境演变、自然灾害发生、 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臭氧空洞扩大等,与地球内部的各 种过程密切相关。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关心,迫使科学家 不得不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可能的致变因素。议一议,科学家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的担忧是杞人忧天吗 教师小结:1. (1)震旦纪石炭纪一二叠纪第四纪(2)古生代末期气候冷湿,中生代末期气候干热。(3)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呈波动变化趋势,且 变化周期长短不一。2.地球的演化及未来的发展直接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 科学界必须关心和重视的科学命题,并不是杞人忧天。只有 从多角度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地球演化的规律,以便人类科 学地应对地球的环境变化。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西地层和化石,了解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及其各阶段的特点。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 只是其中的一段,而人类的历史是短暂的一瞬。地球演化史有力地证实了“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这一识。真理,证 明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四、板书设计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一、地层和化石 1.地层2.化石的形成及作用二、地球的演化史(一)前寒武纪(二)显生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