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探讨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球迷案例的分析,明确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法律责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通过对身边的违法行为的辨析,明确违法的后果,学会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教学 重点 认知法律的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教学 难点 学会辨别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并认识其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 运用你的经验: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不懂法,做出了法律禁止的事情,即违反了国家法律。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了解法律,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违法的事情。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授新课 探究一: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中华人民治安管理法》: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 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探究二:违法行为 情景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情景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管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情景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 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 )。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思考:以上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 教师:情景一中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情景二中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情景三中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小明的爸爸沉迷于赌博,整日沉浸在牌桌旁,对家庭不闻不问。而妈妈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选择每天外出工作,试图逃离这个充满争吵和失望的家,却也因此忽略了小明的成长需要。 小明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无比的孤独和被遗弃。没有父母的引导和关爱,他逐渐迷失了方向。为了寻找归属感和填补内心的空虚,小明开始涉足一些不良行为,起初只是小打小闹,但渐渐地,他踏入了犯罪的深渊。 思考:小明是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的?这启示我们什么? 学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缺乏关爱和引导,即使是再纯真的心灵也可能走上歧途。社会应当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给予每一个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 教师:①个人方面: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能明辨是非、交友不慎等。 ②家庭方面:家庭的缺失,父母的溺爱,父母疏于管教等。 ③学校方面: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关爱不够等。 ④社会方面:社会保护缺失,普法力度不够,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等。 情景创设:情景一:张三使用虚假材料去登记机关进行不动产登记,此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了登记制度的公信力。 情景二:某液化石油气公司存在多项安全隐患,且在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的情况下仍提供气源,被城市管理局依法行政处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 情景三:李某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 :李某晨故意从高空向公共场所连续抛掷酒瓶和玻璃杯,致人重伤,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思考:请分析三个案例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 学生: 教师:①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笔记:(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①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 ①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②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探究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024年9月7日15时许,万宁市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接到万宁市营商环境建设局移交线索称:9月7日1时许,有人拨打12345热线投诉在万宁市万城镇望海大道某小区周围有居民瓦房被台风“摩羯”吹倒,没有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核实情况和转移人员。 接此情况后,万城镇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干部对该小区周围的瓦房进行排查,未发现诉求人所反映的情况。经万城镇政府和万宁市营商环境建设局一致认定该诉求人涉嫌谎报险情,随即将此线索移交至万宁市公安局处理。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吗?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 教师: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刘超捷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案: 原告刘超捷在使用被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以下简称“移动公司”)提供的手机通信服务时,遭遇了服务被突然停止的情况。刘超捷声称,在订立合同时,移动公司并未明确告知他该服务设有使用期限。因此,他对于服务会在某个时间点因超过期限而被停止并不知情。 最终,法院认为移动公司在订立合同时未明确告知刘超捷服务设定期限,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构成违约。 思考1:这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学生: 教师: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思考2: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学生: 教师: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   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A.法律 守纪律 B.法律 不违法 C.道德 守纪律 D.道德 不违法 2. 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有( )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 ④小强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小光同学捡到了价值4 000元的手机,当失主索要时他拒不归还。小光同学的行为( ) A. 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制裁 B. 是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C. 只是不道德行为,应受到舆论的谴责 D. 是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 4.李某因违反交通法规被罚款,张某因欠债不还遭起诉,刘某因持刀抢劫而被判刑。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将他们的行为分为(  ) A.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5.限载7人的面包车,竟塞进了18名小学生!2018年3月初,某县人民法院审理判决了这起危险驾驶案件。被告人艾某因严重超载,被法院判处拘役4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从违法行为的类别看,艾某的行为属于( ) A. 行政违法行为B. 民事违法行为C. 刑事违祛行为D. 一般违法行为 6.池某因破坏铁路封闭网被处罚款;翟某因醉驾被判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D.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7. 关于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前者触犯行政法律,后者触犯刑法 ②两者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③都应受法律制裁,承担法律责任④一般违法行为也是犯罪行为 A.①③ B. ①④C. ③④ D. ②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