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2.右图是古人类学家根据1929 年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3.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4.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5.距今1万多年的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石器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6.河姆渡先民的稻作农业已有相当规模,证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D.长江中下游是水稻起源地之一7.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8.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9.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10.下图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根据它们可以推断出河姆渡原始居民(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使用打制石器C.以捕鱼、狩猎为生 D.住半地穴式房屋11.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形成 B.禅让制度盛行C.社会分化出现 D.中央集权确立12.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人文初祖”指(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13.晋代文学家挚虞有诗曰:“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鲜,乃教稼穑。聚货交市,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劳动创造幸福,诗中“教稼穑”的人物是传说中的(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仓颉14.“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15.《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夏人、商人、周人、秦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上图出土文物中能获得哪些信息。(6分)材料二 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年—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摘编自《人民日报》(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个新发现的“北京人”用大证据:(6分)材料三 上专之道……民多类病。有圣人作,黏理取火,以化腹膜x而氧既是,镜多是下,号乏口缝人民.鹦鹉自《韩静子》(3)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运行人类的生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87.《共8分》脱贫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勃料一 含之人民警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岑泉,今复蝉农圜笑之时,分地之利,制来郡,敦良农作。——摘编自《白虎通义》(1)材料一中“额末期,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据材料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材料二. 他们已经制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下图)。这种住定个分别量,基础安装被木构筑。辅设地板,地板上立柱、繁景、数稼、盛萌~~~~~一·搞编自梅福根、吴玉贤《七千年前的奇迹》(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 生活在我国哪一地区 图示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6分)材料三 彩陶塑制美,数量多数,感财显大肠,成则呈残鱼。农耕既誉度,人群总群居。护璟流二文,其广席棚如。秦阿遗廷中,独不见史书。郭沫芳(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系始集民生活的描述 “农耕既售及“中猫给的原始局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居住的是什么类型的房屋 (6分)(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后示 (2分)18.(19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轩辕乃……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摘编自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1)根据材料一,列举远古传说中的两场重要战争。(4分)材料二(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尧皇”让位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4分)材料三具借母腿理程 陶孝都城遗址自争都成遗址发现于山西襄身,乘今 1000年,遗址 民眷舍履遭统偿专商监督师,距每5300 4305年,安营质量。内成和转度超盛。台藏提前有一个20条平米的经毒牵得急急。是同时制造界上展覆最大的方航工程 中有一个薄墙琢端的宫城成舟有两处鸢寒纵簋地、大型寥傳集中命布。太的墓葬往往蜂露幽鬓。右響。玉錢、花盘等唐明嘉立凡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适当岳松佛青铜器和带射高厚号跨莺姿 境内外祭坛上规章的的基地里。健康质量十年氢量百件数量不等的制作精美的玉术基(3)根据材料三,说出两处遗址有哪些共同点,并展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7分)。材料四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灵帝和费争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青土高原一带。更、黄部薄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负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材料四,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级、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第一单元检测卷1.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絮,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允课人会制造工具,虞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故选 A项;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处于汨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2. C3.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有“灰烬”和被“烧炙”的痕迹可推断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故选C项;使用打制石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的是半坡人而不是山顶洞人,排除B项;实行禅让制是在尧舜禹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4. C 5. C 6. D7,A 解析半坡人生活在约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购,在寻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故选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时制作的青铜器,排除B项;甲骨史主要出现在商朝,排除C项;商鞅镇方量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铜器,排除D项。8.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由此可知,推动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故选D项;建筑技术的进步让原始人类的居住条件改善,可以推动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饲养水平的提高让原始人类可以饲养家畜,推动了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转变,农作物的种植影响了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由此可知,A、B、C三项只能反映题干演进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是推动演进的主要因素,排除 A、B、C三项。9. B 10. A 11. C 12. C 13. B 14. A15. A16.(1)甲图是元谋人的牙齿,元谋人生活在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乙图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由此可知北京人已经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些是打制的“旧石器”。丙图是山顶洞人制作的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黑色: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3)从使用天然火到钻木取火;山顶洞人。17.(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2)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中下游地区;平栏式房屋。(3)半坡原始居民;粟;半地穴式房屋。(4)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18.(1)阪泉之战;涿鹿之战。(2)舜;禅让制。(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群;都发现了礼器。重要意义:距今5000—4000年,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4)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黄帝。特点: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春秋战国时期与周边各民族加强联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