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姓名 所在单位模块 选择性必修1 联系电话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2.3.1河谷的演变课型 新授课口 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于 地表形态的关系”。 首先,“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表形态(地貌),而影 响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内力和外力作用,就本节课而言,关注的重点应该在外 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上。该条标准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水平层次。“结合 实例”是这一标准的行为条件。因此,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过程中应以案例 教学为主,重在对某几种地表形态变的原因分析(在本节中即为河流地貌),而不必对各 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地貌做全面系统的介绍。 其次,“标准”关注对象是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属于人文地理方面内容。结 合本节知识来看,就是对河流地貌有一个深入认识,了解其地理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全面 系统的掌握知识。该条标准行为动词是“举例说明”,属于了解水平层次,但值得一提的 是,该处“举例”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的举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发 散性思维以及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的指导。2.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本章的最后一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主要阐述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本课时主要包括河谷的发育、冲积平原的形成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部分弄。 “河谷的演变”从河谷的形态入手,从时间维度介绍流水作用对河谷形态的塑造,侵蚀方式 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塑造的河谷有“V”形谷和槽形谷;“冲积平原的形成”则是从空 间维度介绍流水对河流地貌的塑造,包括冲积扇、河漫滩和河口三角洲;“河流地貌对聚1落分布的影响”一是介绍河流对聚落发展的影响,而是介绍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既包 括河流对不同河段的聚落分布、规模和形态的影响,也包括具体的位置的影响。因此本节 内容不仅要落实客车标准中“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要落实“人 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这一要求。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选择地理为高考科目的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在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一节 的学习中掌握了河流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谷形态特征,能够描述不同河流地貌的景观特点。 也在本章前两节中掌握了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过程;也具备一定的地理 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描述和阐释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的能力还不足,因此,在教学 中需利用动画、图片等进行引导。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难点: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学习难点:河流的发育过程。(凹岸和凸岸、牛轭湖的形成)5. 目标确定 1.通过模拟实验及相关资料,说明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形态特点。 2.通过卫星图像等资料,识别常见的河流地貌形态。 3.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并结合生活经验,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对聚落布局的有利条件 和不利条件;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正确的人地观。6.学习评价设计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课堂讨论等, 以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解决、 观点表达等,以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随堂测试:设计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测试学生 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作业完成情况、思考深度、分析能力 等,以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等方面 进行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 义。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27.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 引导 1.河谷 2.原因 活动 演示实验:河流的侵蚀作用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思考问题: 在流水作用下发生了什么改变 (小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河源”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河谷”形态发生什么变化 ) 是什么 .河流的侵蚀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 小旗倒了。河源向源头延伸发展。河谷 变长变宽。 学生结合景观图和示意图,理解流水侵 蚀的三中作用形式,分别说明其对河流的影 响。作用形式 概念(溯源侵蚀侧蚀侧蚀下蚀) 溯源侵蚀 向 河 流 源 头 方 向 的 侵 蚀下蚀 垂 直 于 地 面 的 侵 蚀侧蚀 垂 直 于 两 侧 河 流 的 侵 蚀对河流的影响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设计意图 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 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欲望及参与意识。环节二:自主学习教师活动 活动一: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谷的侵蚀方向 与河谷的地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河谷发育的 初期、中期、后期河流落差 流速 侵蚀 作用以什么方向为主 此时河谷形态特 点 (地势特征:塑造力量:对河流的影响: 地貌特征;) 学生活动 学生从以下方面认识河谷的演化过程:32.河谷的演变 教师讲解: ①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上游): 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侵蚀作用为主(溯源侵蚀、下蚀) 河谷加深、延长 深而窄,谷壁陡峭(V形谷) 知识拓展 : 瀑布的溯源侵蚀 知识拓展:溯源侵蚀与河流袭夺现 象 学生朗读,理解“溯源侵蚀” 瀑布从峭壁上流下,对下部岩层造成侵 蚀,在下部形成较深的水潭。 同时,瀑布底部的水流涡旋或砂砾对周 围的岩石继续侵蚀,峭壁下部出现较大的侵 蚀空间。 上部悬垂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垮塌, 导致瀑布不断后退。 学生朗读,理解“溯源侵蚀”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 两侧的河流,其中侵蚀力(溯源侵蚀)强的 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 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 流袭夺。 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其中一条 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必须一条为高 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 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河流凹岸、凸岸的流水作用不因半球位 置而改变,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袭夺前)溯源侵蚀 高位河 低位河(袭夺湾)袭夺后 改向河 袭夺河 断头河②河流发育中期(河流中下游): 落差减小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河道变得弯曲4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知识拓展:河曲的侵蚀及堆积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请仔细观看视频, 思考河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③河流发育后期(河流下游): 落差继续减小 测试为主 河谷展宽 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设计意图 通过对景观图和示意图的分析,结合课本的正文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河谷地貌演变 的过程。(空间思维能力)环 节 三 :合作探究教师活动 材料:曲流发育的河段河道变化较为频 繁。由此,人们常感慨“三十年河东,三 十年河西”。然而,曲流河道的变化是有 规律的。图2.34显示了黄河中游一段曲流 20多年来河道的变化情况。 图2.34黄河中游一段河道的变化 1.1990-1996年该河段曲流段多,河流 弯曲;1996-2016年,该河段河道曲流段减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问题: 1.对比1990年与2016年的影像图,描 述图示河道形状发生的变化 2.分析该河道自1990年到2016年的变 化过程 3.推测此河道未来可能的变化。5少,河道变得较为平直 2.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愈来 愈弯曲,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变窄, 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 弯取直,河道变得较为平直。 3.该河段被裁去的河湾形成牛轭湖,而 裁直的新河段,以后有可能发展新的弯曲。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 用的地理,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环 节 四 :随堂检测教师活动 图是我国南方某河段略图。考虑分洪需要, 该河段没有修筑防洪堤坝。为改善航运条件,实 施了裁弯工程,裁弯后弯曲河道与河流断开,成 为废弃河道。 1.实施裁弯工程前,下列各地受洪涝威胁较大 的 是 (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实施裁弯工程后,①④两地受洪涝的威胁() A.①加重,④减轻 B.①减轻,④加重 C . ①④均减轻D . ①④均加重 2.实施裁弯工程后,图中①地河道变直,洪水 下泄通畅,从而降低洪水水位,减轻洪涝威胁。 而图中④地弯曲河道仍在,且上游实施裁弯后, 洪水下泄量增加,④地洪水流量增加,洪水水位 上升,因此④地受洪涝灾害威胁的程度加重。故 选B项。 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 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由于分水岭被破坏 学生活动 【 答 案 】 1 . D 2 . B 【解析】1.实施裁弯工程前,图中①④两地处于 河流凸岸,以沉积为主,河道较浅,且河道弯曲 导致流水不畅,水位较高时,河水易漫出,受洪 涝威胁较大。而图中②③两地处于河流凹岸,以 侵蚀为主,河道较深,受洪涝威胁相对较小。且③ 处河道较直,洪水下泄速度快,不易发生洪涝灾 害,故选D。 图例 5 0 等 高 线 / m 当前河道 废弃河道 裁弯工程6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下列【 答 案 】 3 . A 4 . C 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 【解析】3.读图,由乙图判断,东边河流地势低, 岭从丨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 西边地势高。河流袭夺会导致地势高处的河道水 流袭夺现象。 流流入地势低处,地势高处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甲河流袭夺图 所以流量减少的是a河段,A正确;b、d不受影 响,c流量增大,BCD错误。所以选A。 I 4. 些图展示的是河流袭夺现象,是流水侵蚀下切, 将另一河道中的水夺走的现象。所以,乙图中导 (河流)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C正 Ⅲ 河流B、D错误。所以选C。 乙分水岭的迁移3.甲图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 C.c D.d 4.乙图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风化作用B . 风力侵蚀C . 流水侵蚀D . 流 水沉积设计意图 回归导入,用本节学习内容分析和解决情境探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调用基本知识 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演示的能力,并在观察、合作与模 拟演示中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课 堂 小 结 : 河 谷 的 演 变 (成熟期)(初期中期)河流落差大, 下蚀溯源侵蚀强烈, “V”形河谷 下蚀减弱,侧蚀增强, 河谷拓宽,河道弯曲 落差很小,侧蚀为主, 河谷继续拓宽, 呈宽而浅的槽形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将教材的探究活动进行深入地分 析与总结。78 . 板 书 设 计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堆积地貌 以河谷为例 以冲积平原为例河流地貌 冲积平原对聚落分布的有利条件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规模、数量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位置的影响8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利用假期制作简易装置模拟河流地貌形成过程,并录制视频进行解说。10.教学反思与改进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