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维护秩序》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良好的社会秩序,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美好情感。 道德修养:自觉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体会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责任意识: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敢于同违背规则,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作斗争。 教学 重点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教学 难点 维护秩序靠规则。 教学过程导入 我们来找茬 思考:①“茬”的背后的共同点是什么? ②这类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③面对这样的现象,你的选择是什么? 提示:破坏秩序;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给社会带来混乱;维护秩序 授新课 设问:什么是秩序 笔记: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以下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傍晚放学的时候,某学校门口混乱不堪。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背着书包的孩子能迅速找到自己,但拥挤的车辆和人群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思考: (1)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原因造成了校门口拥堵混乱状况的? (2)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3)这种混乱状况应该如何去改变,请你来出谋划策 (4)这让你对社会秩序有了怎样的认识? 提示:1.如,道德素质低下,缺乏安全意识、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感淡薄,不遵守交通秩序… 2.交通堵塞,出现安全隐患,易引发交通事故; 耽误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 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影响城市风貌。………… 3.①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②学校可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 ③家长遵守规则,在路边等待; ④学生排队依次出校门等; ⑤我们可以建议政府修建高架桥。………… 4.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层面)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展示图片: 思考:结合图片,说一说你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为什么? 提示: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公民层面)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笔记:社会秩序的作用?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层面)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公民层面)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在商业竞争中,要遵纪守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 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2)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规则的种类有道德、纪律、法律等。 新闻链接 《“热情”可理解,“越界”莫赞美》 2023年6月15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阿根廷与澳大利亚的足球比赛过程中,一名球迷从看台上攀爬跳下,冲进球场与梅西拥抱,并在场内狂奔,比赛一度中断。事后警方对该球迷依法行政拘留,并责令其12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 观看材料和视频并思考: 1.该球迷行为的问题出在哪里? 2.结合本课教材知识,从规则和秩序关系的角度,说说该球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提示:对他人:他的行为使比赛一度中止,侵犯了其他观赛者的合法权益 对社会: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规则,败坏社会风气 对自己:损害自身形象,也会招来舆论谴责和法律制裁 相关链接:1、观赛者应尊重和礼貌地对待其他观众。 2、在球场内,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球场内的规章制度,禁止酗酒、吸烟,不准吵闹,不准随意丢弃垃圾,以免影响他人正常观赛秩序。 3、观赛者应遵守比赛场地的安全规定,禁止擅自进入比赛场地,以免造成危险。 4、尊重比赛裁判的判罚 5、结束比赛后,尊重胜负,为球队和球员加油打气,增强双方的队友情谊。 笔记: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不规定不知道,规定了才知道)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第二条规定: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共场所高声交谈。之所以要求公民维护社会秩序,是因为 ( ) A.社会秩序是靠强制命令来维持的 B.违背了社会秩序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C.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D.维护了秩序才能提高公民的个人修养 2.乘车时要自觉排队,依次上车;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观看电影时,不能高声喧哗。这说明 ( ) ①社会正常运转需要秩序 ②社会秩序就只是公共场所的秩序 ③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 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社会生活中,公民须遵守一些规定,如“不准带手机进考场”“严禁酒后驾车”“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这是因为 ( ) A.人们的行为都是不自觉的 B.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C.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 D.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备 4.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在公路上,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规则通行。下列对社会规则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②道德、纪律、法律等都是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 ③只要有良好的社会规则,就能杜绝混乱现象 ④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创建文明城市,人人有责。”学生小华对人们的交通出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发现部分司机在早晚高峰车行缓慢时心急火燎,即便排在队伍后段,也冲着头车大按喇叭催促;一些行人任性地过马路、任意闯红灯、边过马路边刷手机。解决小华发现的上述问题,你的建议是 ( ) ①司机要提高驾驶素养,遵守交通秩序 ②行人要提高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③司机和行人要相互礼让,共创文明交通秩序 ④交警要加重对违章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在公共场所活动,公民应当遵守一定的秩序。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二条对公民维护公共秩序作出了具体规定。下列行为符合维护公共秩序规定的是 ( ) ①购买商品、等候服务时依次排队 ②文明就餐,使用公勺、公筷分餐 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按秩序上下 ④劳动者依法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