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机械运动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如图所示描绘了诗中描写的意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上高山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是静止的 B.以小舟为参照物,舟中的人是运动的C.以高山为参照物,小舟是运动的 D.以小舟为参照物,高山是静止的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只能选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C.宇宙中除了机械运动外,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D.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3.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透过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南运动,看到乙车向北运动。由此可判断( )A.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B.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C.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D.甲车向南运动,以车向北运动4.下列速度单位中属于国际制单位的是( )A.km/h B.m/s C.cm/s D.m/min5.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2h内行驶36km;乙在5min内行驶1500m;丙行驶100m需20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6.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使人们认识到引入能量概念的重要性.在此理想实验中,能说明能量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不变的理由是( )A.小球滚下斜面时,高度降低,速度增大B.小球滚上斜面时,高度增加,速度减小C.小球总能准确地到达与起始点相同的高度D.小球能在两斜面之间来回运动7.下列估计的数据都与人体有关,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成人一只手掌的宽度约100cm B.短跑运动员比赛速度可达到30m/sC.举重运动员可举起重5×103N的杠铃 D.一名普通初中学生的质量约60kg8.手机打车软件风靡一时,小王的妈妈每天使用“嘀嘀打车”软件“打的”上下班,每天只花2分钱,还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关于嘀嘀打车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妈妈使用手机上的“滴滴打车”软件打车时,手机通过电磁波与出租车联系B.附近出租车上的打车软件接到指令后,发出“嘀嘀”声,“嘀嘀”声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C.妈妈乘车过程中,看到路边等候打车的人迅速后退,是以乘的车为参照物D.妈妈某次打车,等车,乘车,行驶里程,行驶途中的平均速度为9.某一次旅行路途中你希望平均速度是50km/h,当走了一半路程时,发现平均速度只有25km/h,在剩下的一半路程中你应该以多大的平均速度前进,才能使全程的平均速度达到50km/h ( )A.75km/h B.125km/h C.175km/h D.无论以多大速度前进都不行10.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响度”②“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可以做成凹透镜会聚光线③“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作参照物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某物体从地面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错误的是(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1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 )A.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13.端午节是你这学期十分期待的节日,而端午节的传统项目赛龙舟也同样让你盼望,小五说:“指挥者稳稳地坐在龙舟上。”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A.河道两岸的观众 B.河水 C.周围的龙舟 D.同舟上的队员二、填空题14.新邵县寸石镇的何芹姣同学,四年如一日,坚持背着患病女孩何颖慧同学上学,被誉为“最美少年”.在何芹姣同学背着何颖慧同学上学的途中,若以何芹姣同学为参照物,何颖慧同学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15.某区域的道路交通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1)某车沿三环北路自西向东行驶,若司机以自己作参照物,看到路边限速牌(如图)是向 运动的。(2)该车过苏嘉路时实时监控拍到的时间是上午10点20分,过东方路实时监控拍到的时间是上午10点23分,从地图上查得两测速点间的距离3km,该车有没有超速?16.为了加强中学生体质,进一步加强防溺水教育,体育中考中设有游泳项目。下表所示是温州中考100米游泳项目的分数区间分值 男 女 分值 男 女10 2分40秒 3分 5 4分20秒 4分40秒9 3分 3分20秒 4 4分40秒 5分8 3分20秒 3分40秒 3 5分 5分20秒7 3分40秒 4分 2 5分20秒 5分40秒6 4分 4分20秒 1 5分40秒 6分(1)当我们认为小科在游泳过程中是运动的,是因为我们选择了 作为参照物。(2)男生小科在一次游泳训练中,游40m所用的时间为80s,请列式计算他游泳的平均速度,按照这个速度游完100米,小科应得分多少,请列式计算 。17.甲同学骑自行车带乙同学(如图)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自行车行驶时,乙要从车上下来,乙同学知道如果直接跳下来,他可能会摔跤。(1)试解释人直接跳下时会摔跤的原因 。(2)凭你的经验,你认为下面乙的下车方式中可以避免自己摔跤的有 (选填序号)。A.等自行车停下后再下车 B.下车时用力向后拉自行车C.下车时向行驶方向跑几步 D.朝与行驶方向相反方向跳下18.如图,是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由图可知第0-2秒内物体保持 ,物体在第6秒末时的速度比第1秒末时 (选填“大”、“小”或“相同”)。19.如图所示。小车水平向右做直线运动。数字钟显示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从起点到终点通过的总路程是 c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cm/s。三、解答题20.在长为884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间隔2.43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多少?(2)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是多少?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A B D CD D ACD D C题号 11 12 13答案 C B D1.C【详解】A.从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体现出舟中人相对于高山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高山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故A错误;B.人始终坐在船上,相对于船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人相对于舟是静止的,故B错误;C.以高山为参照物,小舟相对于高山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小舟是运动,故C正确;D.以小舟为参照物,高山相对于小舟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高山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C。2.D【详解】A.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A项不符合题意;B.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根据具体情况而定;B项不符合题意;C.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除了机械运动外,还有电荷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等;C项不符合题意;D.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即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D项符合题意;3.A【详解】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南运动,说明甲车是向北运动的;若乙车向南运动,则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不可能看到乙车向北运动,所以乙车一定向北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B【详解】A.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故A不符合题意;B.m/s是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故B符合题意;CD.cm/s和m/min是速度的不常用单位,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D【详解】由知道,甲的速度乙的速度丙的速度综合上述计算知道,甲、乙、丙三人一样快,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6.CD【详解】A.小球滚下斜面时,高度降低,速度增大,即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但是不能确定能量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不变,故A错误B.小球滚上斜面时,高度增加,速度减小,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但是不能确定能量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不变,故B错误C.小球总能准确地到达与起始点相同的高度,即重力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故C正确D.小球能在两斜面之间永不停止地来回滚动,说明重力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没有减小,故D正确7.D【详解】A.成年人一个手指的宽度在2cm左右,手掌的宽度在10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10m/s,短跑运动员的速度不可能达到15m/s,故B不符合实际;C.举重运动员可以举起100kg左右的物体,其重力约在G=mg=100kg×10N/kg=1000N故C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的质量在60kg左右,故D符合实际。故选D。8.ACD【详解】A.手机与外界联系是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来实现的,故A正确;B.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妈妈乘车过程中,看到路边等候打车的人迅速后退,是以乘的车为参照物,路边的人相对于车有相对位置的改变,故C正确;D.平均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车行驶的时间为6min=0.1h,行驶里程4km,所以行驶途中的平均速度为40km/h,故D正确;故选ACD。9.D【详解】设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v1,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设剩下的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2,剩下一半路程用的时间,由题知, v==50km/h,即 =50km/h,由于,即无解. 故D符合题意。10.C【详解】①“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的意思,所以是指响度大;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凸透镜;③桃花红的原因是反射了红光,它本身并不发光,不是光源;④孤帆相对于江岸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是以江岸为参照物。故选C。11.C【详解】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正确;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静止,故B正确;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 ,故D正确。12.B【详解】A.甲行驶300m需要15s,乙行驶300m,也需要15s,故前300米内甲、乙两车运动的时间相同,故A不符合题意;B.甲车运动的速度故B符合题意;C.乙车相同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不同,故乙车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为则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D【详解】ABC.以河道两岸的观众、河水、周围的龙舟为参照物,指挥者的位置在改变,是运动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以同舟上的队员为参照物,指挥者的位置在不变,是静止的,所以小五觉得指挥者稳稳地坐在龙舟上,故D符合题意。故选D。14.静止【详解】试题分析:何芹姣同学背着患病女孩何颖慧同学上学,若以何芹姣同学为参照物,何颖慧同学静止的。他们两个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考点定位】参照物15. 西 汽车没有超速【详解】(1)[1]若司机以自己作参照物,看到路边限速牌与司机的距离逐渐增大,车沿三环北路自西向东行驶,则限速牌向西运动。(2)[2]汽车通过两测速点间的时间为t=10点23分-10点20分=3分两测速点间的平均速度限速标志牌显示最高速度为90km/h,所以汽车没有超速。16. 地面等合理即可 8分【详解】(1)[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当我们认为小柯在游泳过程中是运动的,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河岸作为参照物。(2)[2]小科游泳的速度为他游完100m需要的时间为查表知道,他可以得分8。17. 见解析AC【详解】(1)[1]因为自行车行驶时,人与车有共同速度;当人直接从车上跳下来,着地时脚的速度为零;由于惯性,人的上身还要保持与车行驶时的速度,所以向前倾倒,可能摔跤。(2)[2]等车停下后,再下车不会因为惯性而摔倒,下车前朝行驶方向跑几步也不因惯性而摔倒,AC符合题意。故选AC。18. 匀速直线运动 大【详解】[1]由图像知道,第0-2秒内物体的路程和时间关系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由图像知道,5-7秒内物体也做匀速直线运动,由知道,第1秒末时的速度第6秒末时的速度即物体在第6秒末时的速度比第1秒末时大。19. 4.50 0.90【详解】小车运动的距离:s=8.00cm-3.50cm=4.50cm,小车运动的时间t=5s,小车的运动速度20.(1)2.6s;(2)5200m/s【详解】解:(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884m所用的时间(2)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所用的时间t金=2.6s-2.43s=0.17s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答:(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2.6s;(2)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是5200m/s。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