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期中复习 专题04 物质的溶解(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八上期中复习 专题04 物质的溶解(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物质的溶解
考点一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
溶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答案】C
【解答】解:A、碘微溶于水,不能用水清洗来清除碘,故A错误;
B、碘能溶解于酒精,能用于清洗碘,但是速度不是最快,故B错误;
C、碘易溶于汽油,可用汽油快速除去碘污,且汽油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快速挥发掉,故C正确;
D、碘可溶于苯,但是苯挥发有毒,故D错误。
故选:C。
2.小明想要尽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  )
①冷水中溶解蔗糖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
③将蔗糖研碎
④搅拌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答】解:①冷水中溶解蔗糖,溶解速率慢。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升高温度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蔗糖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③将蔗糖研碎,增加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④搅拌,增加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故②③④能加快蔗糖的溶解速率。
故选:D。
3.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答案】C
【解答】解: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除了水量保持一致外,每组实验中使用的蔗糖的质量也应该相等,只有温度这一变量不同;故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甲和丙;故选:C。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溢出
B.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C.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答案】B
【解答】解:A.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有气泡产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大量的气体冲出,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故选项符合题意。
C.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璧上有小气泡,温度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是温度对它的影响,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答案】A
【解答】解:A、对比实验①和②,只有温度不同,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正确;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变量有水的体积、温度以及颗粒的大小,不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错误;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变量有水的体积、温度以及颗粒的大小,不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错误;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变量有水的体积和颗粒的大小,不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错误;
故选:A。
考点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6.洞头的一期围垦原来是一个盐场,生产的盐用于化工原料、食盐批发等。具体过程包括采盐→晒盐→溶盐过滤→结晶。班级项目组在实验室模拟了制盐的过程,请根据相关知识回下面小题。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乙图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是(  )
A.a B.b C.c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答】解: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由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c点时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则此时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
故选:C。
7.“复方感冒灵颗粒”是市面上常见的感冒药,服用前需要将药粉倒入水中充分溶解。下面选项中能作为判断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感冒药固体有剩余 B.该溶液颜色呈棕黄色
C.该溶液味道有点苦 D.感冒药溶解速度很快
【答案】A
【解答】解:A、感冒药固体有剩余,说明感冒药不能继续溶解,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B、该溶液颜色呈棕黄色,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该溶液味道有点苦,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感冒药溶解速度很快,不能说明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答案】C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在乙、丙中都含有未溶解的樟脑晶体,是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
故选:C。
9.将一定量蔗糖倒入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蔗糖水。下列能证明该蔗糖水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A.蔗糖溶解得很快
B.杯底无蔗糖固体剩余
C.杯中任一位置蔗糖水甜度一致
D.添加少量蔗糖后,蔗糖溶解
【答案】D
【解答】解:A、蔗糖溶解得很快,形成的也可能是蔗糖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杯底无蔗糖固体剩余,形成的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C、溶液具有均一性,饱和溶液中杯中任一位置蔗糖水甜度也一致,故选项错误。
D、添加少量蔗糖后,蔗糖溶解,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蔗糖,能证明该蔗糖水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如图,我们在制作一个大的食盐晶体时,拴在细线上的食盐晶体几天后反而消失不见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食盐溶液浓度不够 B.时间还不够
C.拴在线上的食盐晶体太小 D.水的温度高了
【答案】A
【详解】在制作食盐晶体的过程中,如果溶液的浓度不够,溶液中的食盐含量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盐分来形成晶体,反而会导致拴在线上的食盐晶体溶解在溶液中,因此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食盐溶液浓度不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11.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答案】D
【解答】解:A、恒温蒸发溶剂,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C、加入一些硝酸钾固体能够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故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D、由于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而加入较多同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由于没有多余的硝酸钾固体,所以溶液仍然处于不饱和状态,故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故选:D。
12.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水溶液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②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③和④溶液中,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C.从①→②,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都在减小
D.从①→②→③→④,随着水不断蒸发,甲的溶解度不变
【答案】D
【解答】解:A、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1gA,则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再蒸发10g水时,共析出2.5g晶体,即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了1.5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1.5g晶体,则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②溶液也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③和④均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①~②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在减小,溶质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①→②→③→④,随着水不断蒸发,由于是恒温蒸发,温度不变,甲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3.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答案】D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恒温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④加入水,接近饱和的石灰水,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钙,仍为不饱和溶液。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14.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答案】B
【解答】解:由于析出晶体需通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的一种,由于是恒温状态下完成,故温度不变,析出晶体只能通过减少溶剂的方式完成,有题干知因是敞口水分会不断蒸发减少。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说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故选:B。
15.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答案】D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四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6.现要配制100g 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2% B.8% C.8.3% D.10%
【答案】C
【解答】解:所需溶质质量为:100g×12%=12g,需水:88g,称量时10g是砝码质量,2g是游码,由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式为:10g=物体质量+2g得出:物体质量=8g,故质量分数为:=8.3%。
故选:C。
17.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资料:A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答案】D
【解答】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0℃时A的溶解度为41.4g,则25℃时A的溶解度小于41.4g;则②中A固体不能全部溶解;60℃时A的溶解度为55.2g,④中A固体能全部溶解,溶解的质量为37.2g+4.2g+9g=50.4g;50℃时A的溶解度为50.4g,所得溶液恰好饱和;则④⑤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③⑤中溶剂的质量相等,⑤中溶解的A固体多,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A选项的分析,②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60℃时A的溶解度为55.2g,④中A固体能全部溶解,溶解的质量为37.2g+4.2g+9g=50.4g,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20℃时A的溶解度为37.2g,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①中固体能全部溶解;根据A选项的分析,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即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8.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氢氧化钠固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30g
【答案】C
【解答】解:A、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60g﹣x)×20%=60g×10%,x=30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选项说法错误。
B、设需要再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y,(60g+y)×20%=60g×10%+y,y=7.5g,故选项采用的方法错误。
C、根据A选项的分析,可蒸发掉30克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30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3.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9.农民常用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为配制氯化钠溶液,山山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中按如图所示方式加水。下列选项中符合图①至图④溶质质量分数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①和②的底部均有不溶解的晶体存在,因此均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加入75g水后烧杯中无固体,此时溶液③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再加水25g,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只增加了25%,溶液④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稍降低,观察四幅图像,C符合题意。
故选:C。
20.溶解度为Sg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跟水以1:4的质量比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100% B.×100%
C.% D.%
【答案】D
【解答】解:设该饱和溶液的质量为ag,则水的质量为4ag,则a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ag×,加水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D。
考点五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
21.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②与③都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应该相等,③→④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故A说法正确;
故选:A。
22.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若干,老师让小科倒入质量分数1%的盐水100克以配成质量分数2%的盐水,但小科却错误的倒入100克水,老师发现后说你再将第三种盐水40克倒入水中就可得到2%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质量分数为(  )
A.2.5% B.4.5% C.5% D.7%
【答案】B
【解答】解:质量分数1%的盐水100克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1g。
但小科却错误的倒入100克水,即第一次少倒进氯化钠1g,第二次将少倒进的1g氯化钠补上,则第二次倒进的氯化钠溶液中应含氯化钠40g×2%+1g=1.8g。
那么第三种盐水的质量分数为×100%=4.5%。
故选:B。
23.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
A.溶质质量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均为不饱和溶液 D.溶剂质量相同
【答案】A
【解答】解:A、由于溶液有均一性,在将甲转移溶液50mL时,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故A正确;
B、由题意可知,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故B错误;
C、由题可知,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溶剂的质量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24.海水结冰可称为“析冰”,“析冰”不含盐。如图所示,取一杯海水,降温后表面形成一层薄冰,则剩余的海水溶液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分数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液的质量
【答案】B
【解答】解:A、海水结冰可称为“析冰”,“析冰”不含盐,取一杯海水,降温后表面形成一层薄冰,则降温后海水中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选项错误。
B、由A选项的解析,取一杯海水,降温后表面形成一层薄冰,则剩余的海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C、由A选项的解析,取一杯海水,降温后表面形成一层薄冰,则剩余的海水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海水结冰可称为“析冰”,“析冰”不含盐,取一杯海水,降温后表面形成一层薄冰,则降温后海水中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5.已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稍有增大。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a、b为恒温蒸发过程,c为升温蒸发过程,②中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经历a过程后,②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①
B.经历a过程后,②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仍等于①
C.经历b过程后,③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②
D.经历c过程后,④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③
【答案】C
【解答】解:A、①→②,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即②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①,故选项说法正确。
B、a为恒温蒸发过程,温度不变,则经历a过程后,②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仍等于①,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②是恰好饱和的溶液,b为恒温蒸发过程,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c为升温蒸发过程,③→④,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即④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③,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考点六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26.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时,导致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有(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洗过
C.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将食盐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用了含有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
【答案】A
【解答】解: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的蒸馏水润洗过,会造成实际取用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将食盐放在右盘,且称量时用了游码,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会造成实际所取用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7.下列是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部分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取固体 B.称量
C.量取 D.溶解
【答案】A
【解答】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的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配制溶液时,将量筒中的水直接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28.小明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③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④⑤
【答案】C
【解答】解: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质量是50g×14%=7.0g,该选项正确。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该选项正确。
③需要水的体积是(50g﹣7g)÷1g/mL=43mL,应该选用5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该选项不正确。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该选项正确。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小,进一步导致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29.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有腐蚀性,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在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12.0 g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选用100 mL量筒量取88.0 mL的水
【答案】D
【解答】解:A、指针向右偏转应向左拧平衡螺母,不能移动游码;
B、称量易腐蚀的氢氧化钠时,应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
C、配制溶液时不能放在量筒内,应该在烧杯内;
D、选取量筒时要选择比所量液体体积大且最接近的,所以选用100mL量筒量取88.0mL的水是正确的。
故选:D。
30.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如图所示为实验室配制100g该溶液的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配制该溶液需要称量16克的氯化钠
B.配制溶液的一般过程为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配制、装瓶
C.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左偏,应向右移游码
D.假如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C
【解答】解: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6%=16g,故选项说法正确。
B、配制100g1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左偏,说明药品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应减少氯化钠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故选项说法错误。
D、假如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考点七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区别
31.为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某同学做了如表所示研究,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5g食盐 10g水 室温 溶解
5g蔗糖 溶解
5g消石灰 不溶解
A.溶质种类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外界温度
【答案】A
【解答】解:等质量的食盐、蔗糖、消石灰在室温下等质量的水中,食盐、蔗糖能溶解,消石灰不溶解,温度相同,溶质的质量不同,溶剂的种类相同,则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种类。
故选:A。
32.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该实验研究的因素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剂的种类
C.溶剂的温度 D.溶质的种类
【答案】D
【解答】解: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溶质种类不同,溶剂种类相同,可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故选:D。
33.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A.溶质颗粒大小 B.溶剂的温度
C.溶剂的种类 D.溶剂的质量
【答案】A
【解答】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是会影响溶解速度的快慢对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溶剂的温度、溶剂的质量、种类及溶解的状态。不需要控制溶质颗粒的大小。
故选:A。
34.碘在下列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物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A.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会形成碘的水溶液
B.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久置以后不会分层
C.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答案】A
【解答】解:A、碘微溶于水,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能形成碘的水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碘可溶于酒精形成溶液,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久置以后不会分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碘易溶于汽油,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碘在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可以看出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35.小李同学用20mL注射器吸取了10mL某碳酸饮料,并用胶头封闭注射器针孔。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探究压强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影响
B.图Ⅰ实验中,用力向外拉活塞。饮料中有许多小气泡出现
C.图Ⅱ实验中,用力向里推活塞,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减弱
D.该实验装置的优点是密封性好,压强容易改变
【答案】C
【解答】解:A、由于推拉注射器改变了压强的大小,故A正确。
B、用力向外拉动注射器时压强变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会出现气泡,故B正确。
C、用力向里推注射器,压强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该增大,故C错误。
D、注射器密封性能很好,改变压强方式较为简单,故D正确。
故选:C。
1.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100g,要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10%,可行的方法是(  )
A.将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B.加入50g20%的食盐溶液
C.加入10g食盐固体
D.加入100g20%的食盐溶液,再蒸发50g水
【答案】B
【解答】解:A、将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5%,故A错误;
B、加入50g20%的食盐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故B正确;
C、加入10克食盐固体,若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3.6%,若部分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判断,故C错误;
D、加入100克20%的食盐溶液,再蒸发50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7%,故D错误。
故选:B。
2.保持温度不变,小心蒸发NaCl不饱和溶液(蒸发皿中始终有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与时间(t)的关系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保持温度不变,氯化钠溶液蒸发水分,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过程,溶剂质量减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m%)增大;当氯化钠饱和溶液再恒温蒸发水分时,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将不变,且开始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为零,故C项正确。
故选:C。
3.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列各图是某硝酸钾饱和溶液(无硝酸钾剩余)的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图象(不考虑溶剂的质量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将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后,虽然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但溶质的质量与溶剂并未改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即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并未改变,
故选:C。
4.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取这两种物质各22g,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A是氯化铵
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物质A溶解
C.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②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答案】D
【解答】解:A、30℃时,NH4Cl的溶解度为41.4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7gNH4Cl,溶液达到饱和状态;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KNO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盐A是NH4Cl,盐B是KNO3,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盐A溶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C、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则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2.9gKNO3,则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②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0.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20℃时,将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如图乙所示(不考虑蒸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内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从20℃升温到50℃,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
C.向甲烧杯中再加入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加
D.乙中烧杯底部无晶体,说明此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A
【解答】解:A、甲烧杯内有硝酸钾晶体析出,一定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从20℃升温到50℃,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增加,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甲烧杯中再加入硝酸钾,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乙中烧杯底部无晶体,不能说明此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6.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
A.20℃时,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答案】A
【解答】解: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由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18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A、20℃时,50g水中含有18gNaCl,所以68g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18gNaCl,故A说法错误。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B说法正确。
C、第二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8g:50g=9:25,故C说法正确。
D、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相同温度下,NaCl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7.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溶剂质量增多
C.海水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多
【答案】A
【解答】解:A、加压后,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质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故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剂的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题意,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水膜,加压后海水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题意,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水膜,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8.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
A.稀溶液
B.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D.投入溶质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在改变的溶液
【答案】D
【解答】解:A、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故A错误;
B、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B错误;
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投入溶质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在改变,说明投入溶质的还能继续溶解,所以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9.在学校科技节中,小科制作了一个“天气瓶”。该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反映温度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瓶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丙
D.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答案】B
【解答】解:A、乙、丙中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是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甲没有樟脑晶体存在,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示可知,甲中樟脑完全溶解,乙中樟脑晶体比丙中少,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甲中樟脑完全溶解,乙中樟脑晶体比丙中少,甲、乙、丙中溶剂的质量相等,则甲>乙>丙,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图示可知,“天气瓶”在降温时,瓶内会出现晶体,温度越低,析出的晶体越多,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
A.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B.将2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
D.将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固体
【答案】C
【解答】解:A、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蒸发水溶质硝酸钾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A不可行;
B、将2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在不析出晶体时,蒸发水后因溶液的质量减少一半而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为原溶液的2倍;但若蒸发过程中有硝酸钾析出,则所得溶液质量分数将不能变为原溶液的2倍;故B不可行;
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混合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0%,为原溶液10%的2倍;故C正确;
D、因所加硝酸钾是否全部溶解不能确定而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未明确,因此无法准确判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不可行;
故选:C。
11.我国古代便掌握了从甘蔗中提取蔗糖的技术,《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其制作流程如下:
小希用蔗糖泡糖水,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溶液②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③一定是饱和溶液
C.溶液③中的溶质质量小于溶液②
D.溶液③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溶液②
【答案】D
【解答】解:A、向烧杯中的蔗糖中加入热水,蔗糖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有蔗糖晶体析出,溶液②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③中有蔗糖晶体析出,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②放置一段时间后,有蔗糖晶体析出,则溶液③中的溶质质量小于溶液②,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液②、③中溶剂质量相等,溶液③中溶质质量比溶液②中少,则溶液③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溶液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如图为小明自制“棒棒糖”的流程,则下列烧杯内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丁 B.乙、丙 C.甲、丙 D.乙、丁
【答案】D
【解答】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乙和丁烧杯内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则乙和丁烧杯内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故选:D。
13.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1g/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mL溶液,用每次20mL蒸馏水冲洗了2次,此时烧杯中残留的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先的(  )
A. B. C.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答】解:因为稀释前溶液的密度是1 g/cm3,所以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数值上是相等的,所以上述公式中的m1可用V1代替,又因为稀释后溶液的密度会小于1 g/cm3,所以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数值上应该不相等,所以用V2代替m2的话,公式中间应该用≈,即V1w1≈V2w2
第一次稀释:数据代入公式为 0.5w1≈20.5w2
第二次稀释:数据代入公式为 0.5w2≈20.5w3
两式相比得≈,化简得≈,即≈,也就是说最后烧杯中残留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来的。
故选:C。
14.20℃时,在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甲>丙>乙
C.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D.升高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答案】A
【解答】解:A、20℃时,在各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甲、乙、丙三种纯净物,充分溶解后,甲中不溶解的物质最多,丙其次,乙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甲、丙一定是饱和溶液,乙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剂质量相等,溶解的溶质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乙>丙>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因此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无法确定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升高温度,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5.现要配制200g14%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4% B.12% C.11.3% D.12.1%
【答案】C
【解答】解:实验所需溶质质量为200g×14%=28g,则需要水的质量:200g﹣28g=172g。
称量时25g是砝码质量,3g是游码质量,由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列式为:25g=物体质量+3g,则物体质量为22g。
故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1.3%。
故选:C。
16.20℃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a g水或加入b g该物质都能成为饱和溶液,则20℃时该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从题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蒸发a克水或加b克的溶质都会变成饱和,也就是说a克水和b克的溶质刚好可以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质量分数为:100%=%
故选:B。
17.在T1温度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然后再将溶液逐渐冷却至T2(T1>T2)。能够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关系示意图是(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在T1温度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饱和溶液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此时有晶体析出,但整个过程始终是KNO3饱和溶液,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当逐渐溶液逐渐降温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硝酸钾晶体增多,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当温度不再降低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由以上分析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8.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则下列可能是饱和溶液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答】解:A、甲是60℃的蔗糖溶液,恒温蒸发20g水,没有晶体析出,说明甲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乙中溶液降温至室温,有晶体析出,乙中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故选项正确。
C、丙中溶液有不能继续溶解的蔗糖存在,一定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丁中溶液是丙溶液分离出蔗糖固体得到的,一定是室温下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9.如图一是“魔法树”,其制作过程是将纸树插在底座上,纸树能加快溶液蒸发,倒入“魔法液”放置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纸树上晶体生长,仿佛树木开花非常精美。小科欲用磷酸二氢钾或氯化钠制作“魔法液”,如表反映了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完成下面小题:
温度(℃) 20 40 60 80
磷酸二氢钾溶解度(g) 23 34 50 70
氯化钠溶解度(g) 36 37 37 38
小科选用磷酸二氢钾制备“魔法液”的过程如图二所示,向50g磷酸二氢钾固体中加入100g热水,溶解得到60℃的溶液甲,静置冷却得到溶液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得到溶液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丙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最高的是甲
C.从乙到丙该物质溶解度增大
D.从乙到丙溶质质量不变
【答案】B
【解答】由溶解度表可知,60℃磷酸二氢钾的溶解度为50g,小科选用磷酸二氢钾制备“魔法液”的过程如图二所示,向50g磷酸二氢钾固体中加入100g热水,溶解得到60℃的饱和溶液甲,静置冷却得到溶液乙,溶液乙是饱和溶液,且溶液乙中含有未溶解的磷酸二氢钾晶体,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得到溶液丙。
A、如果加入的水较多,则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B、因为磷酸二氢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最高的是甲,此选项正确;
C、从乙到丙,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此选项错误;
D、从乙到丙,晶体溶解,溶质质量变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B。
20.50℃时,将质量都为m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降温到20℃时,现象如图乙。已知a、b两种固体分别是氯化钠或硝酸钾,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溶解度g 10 20 30 40 50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37.0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
A.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的大
B.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a固体是硝酸钾,b固体是氯化钠
D.据实验现象可知,31.6克<m≤37.0克
【答案】C
【解答】解:A、50℃时,将质量都为m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均全部溶解,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b溶液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图乙中,a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b没有,a一定是饱和溶液,b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20℃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分别是31.6g、36.0g,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大,则a固体是硝酸钾,b固体是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D、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0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50℃时,将质量都为m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均全部溶解,说明溶解的质量小于或等于37.0g;20℃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分别是31.6g、36.0g,20℃时,a有晶体析出,b没有,则31.6克<m≤36.0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1.20℃下现有40g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20%(无晶体析出),可采用的方法是(  )
①蒸发掉20克水
②蒸发掉18克水
③加入3.2克食盐
④加入5克食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解答】解:若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设蒸发水的质量为x,则:
40g×10%=(40g﹣x)×20%
x=20g
若采取加入溶质的方法:设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
40g×10%+y=(40g+y)×20%
y=5g
故选:A。
22.甲、乙两同学在室温下各取50克某溶液分别做制晶体实验,甲将溶液蒸发掉1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1.2克(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将溶液蒸发掉15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2.4克。若两人实验结果都正确,则原50克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1% B.17.4% C.22.2% D.36.1%
【答案】B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可以将乙同学蒸发的过程表示为:50g溶液析出1.2g晶体析出1.2g晶体,说明原溶液中多了5g水,若蒸发掉这5g水,则剩余的45g溶液应为饱和溶液,由图示不难看出,1.2g溶质溶解在5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形成6.2g溶液,则设原溶液中即45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
= x==8.7g
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7.4%
故选:B。
23.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③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③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③和溶液②相比,溶解度保持不变
D.溶液③和溶液②相比,溶质质量增加了
【答案】D
【解答】解:A、②中有蔗糖剩余,加热后蔗糖全部溶解了,溶液③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③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与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③和溶液②相比,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加热后剩余的蔗糖全部溶解了,溶液③和溶液②相比,溶质质量增加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4.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依据的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D
【解答】解:A、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5.下图是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
C.给丙溶液升高温度,固体一定会溶解
D.甲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解答】解:A、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1g固体,则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共析出2.5g晶体,即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了1.5g晶体,说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析出1.5g晶体;则说明乙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丙、丁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丙,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不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给丙溶液升高温度,固体不一定会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则甲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物质的溶解
考点一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
溶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苯(有毒)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2.小明想要尽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  )
①冷水中溶解蔗糖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 ③将蔗糖研碎 ④搅拌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溢出
B.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C.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5.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考点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6.洞头的一期围垦原来是一个盐场,生产的盐用于化工原料、食盐批发等。具体过程包括采盐→晒盐→溶盐过滤→结晶。班级项目组在实验室模拟了制盐的过程,请根据相关知识回下面小题。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收集一定量的海水,并置于阳光下曝晒获得粗盐,乙图是盐溶液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图。乙图中液体一定是饱和溶液是(  )
A.a B.b C.c D.无法判断
7.“复方感冒灵颗粒”是市面上常见的感冒药,服用前需要将药粉倒入水中充分溶解。下面选项中能作为判断溶解后的感冒药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感冒药固体有剩余 B.该溶液颜色呈棕黄色
C.该溶液味道有点苦 D.感冒药溶解速度很快
8.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9.将一定量蔗糖倒入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蔗糖水。下列能证明该蔗糖水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A.蔗糖溶解得很快
B.杯底无蔗糖固体剩余
C.杯中任一位置蔗糖水甜度一致
D.添加少量蔗糖后,蔗糖溶解
10.如图,我们在制作一个大的食盐晶体时,拴在细线上的食盐晶体几天后反而消失不见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食盐溶液浓度不够 B.时间还不够
C.拴在线上的食盐晶体太小 D.水的温度高了
考点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11.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恒温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12.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水溶液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②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③和④溶液中,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C.从①→②,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都在减小
D.从①→②→③→④,随着水不断蒸发,甲的溶解度不变
13.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14.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15.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考点四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6.现要配制100g 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2% B.8% C.8.3% D.10%
17.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资料:A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2 41.4 45.8 50.4 55.2
A.②中A的质量分数最大
B.③⑤中A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18.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氢氧化钠固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30g
19.农民常用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为配制氯化钠溶液,山山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中按如图所示方式加水。下列选项中符合图①至图④溶质质量分数变化过程的是(  )
A. B.
C. D.
20.溶解度为Sg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跟水以1:4的质量比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100% B.×100% C.% D.%
考点五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
21.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22.某容器中装有盐水若干,老师让小科倒入质量分数1%的盐水100克以配成质量分数2%的盐水,但小科却错误的倒入100克水,老师发现后说你再将第三种盐水40克倒入水中就可得到2%的盐水了,那么第三种盐水的质量分数为(  )
A.2.5% B.4.5% C.5% D.7%
23.室温时,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作如下操作,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  )
A.溶质质量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均为不饱和溶液 D.溶剂质量相同
24.海水结冰可称为“析冰”,“析冰”不含盐。如图所示,取一杯海水,降温后表面形成一层薄冰,则剩余的海水溶液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分数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液的质量
25.已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稍有增大。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a、b为恒温蒸发过程,c为升温蒸发过程,②中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经历a过程后,②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①
B.经历a过程后,②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仍等于①
C.经历b过程后,③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②
D.经历c过程后,④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③
考点六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26.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时,导致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有(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洗过
C.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将食盐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用了含有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
27.下列是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部分实验步骤,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取固体 B.称量
C.量取 D.溶解
28.小明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③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④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和试剂瓶
⑤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③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④⑤
29.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有腐蚀性,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在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12.0 g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选用100 mL量筒量取88.0 mL的水
30.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如图所示为实验室配制100g该溶液的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配制该溶液需要称量16克的氯化钠
B.配制溶液的一般过程为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配制、装瓶
C.在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若天平指针左偏,应向右移游码
D.假如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考点七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区别
31.为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某同学做了如表所示研究,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5g食盐 10g水 室温 溶解
5g蔗糖 溶解
5g消石灰 不溶解
A.溶质种类 B.溶剂质量 C.溶质质量 D.外界温度
32.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该实验研究的因素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剂的种类
C.溶剂的温度 D.溶质的种类
33.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
A.溶质颗粒大小 B.溶剂的温度
C.溶剂的种类 D.溶剂的质量
34.碘在下列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物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A.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会形成碘的水溶液
B.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久置以后不会分层
C.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35.小李同学用20mL注射器吸取了10mL某碳酸饮料,并用胶头封闭注射器针孔。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探究压强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影响
B.图Ⅰ实验中,用力向外拉活塞。饮料中有许多小气泡出现
C.图Ⅱ实验中,用力向里推活塞,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减弱
D.该实验装置的优点是密封性好,压强容易改变
1.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100g,要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10%,可行的方法是(  )
A.将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B.加入50g20%的食盐溶液
C.加入10g食盐固体
D.加入100g20%的食盐溶液,再蒸发50g水
2.保持温度不变,小心蒸发NaCl不饱和溶液(蒸发皿中始终有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与时间(t)的关系合理的是(  )
A. B.
C. D.
3.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列各图是某硝酸钾饱和溶液(无硝酸钾剩余)的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图象(不考虑溶剂的质量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1.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取这两种物质各22g,按图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A是氯化铵
B.①中加足量的水可使未溶的物质A溶解
C.②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②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5.20℃时,将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如图乙所示(不考虑蒸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内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从20℃升温到50℃,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
C.向甲烧杯中再加入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加
D.乙中烧杯底部无晶体,说明此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6.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
A.20℃时,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7.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溶剂质量增多 C.海水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多
8.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
A.稀溶液 B.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D.投入溶质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在改变的溶液
9.在学校科技节中,小科制作了一个“天气瓶”。该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反映温度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瓶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丙
D.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10.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
A.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B.将2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C.在10g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40%的硝酸钾溶液
D.将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固体
11.我国古代便掌握了从甘蔗中提取蔗糖的技术,《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其制作流程如下:
小希用蔗糖泡糖水,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溶液②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③一定是饱和溶液
C.溶液③中的溶质质量小于溶液②
D.溶液③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溶液②
12.如图为小明自制“棒棒糖”的流程,则下列烧杯内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丁 B.乙、丙 C.甲、丙 D.乙、丁
13.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1g/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mL溶液,用每次20mL蒸馏水冲洗了2次,此时烧杯中残留的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先的(  )
A. B. C. D.无法确定
14.20℃时,在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甲>丙>乙
C.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D.升高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15.现要配制200g14%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4% B.12% C.11.3% D.12.1%
16.20℃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a g水或加入b g该物质都能成为饱和溶液,则20℃时该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
A.% B.% C.% D.%
17.在T1温度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然后再将溶液逐渐冷却至T2(T1>T2)。能够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关系示意图是(  )
A. B.
C. D.
18.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则下列可能是饱和溶液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如图一是“魔法树”,其制作过程是将纸树插在底座上,纸树能加快溶液蒸发,倒入“魔法液”放置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纸树上晶体生长,仿佛树木开花非常精美。小科欲用磷酸二氢钾或氯化钠制作“魔法液”,如表反映了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完成下面小题:
温度(℃) 20 40 60 80
磷酸二氢钾溶解度(g) 23 34 50 70
氯化钠溶解度(g) 36 37 37 38
小科选用磷酸二氢钾制备“魔法液”的过程如图二所示,向50g磷酸二氢钾固体中加入100g热水,溶解得到60℃的溶液甲,静置冷却得到溶液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得到溶液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丙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最高的是甲
C.从乙到丙该物质溶解度增大
D.从乙到丙溶质质量不变
20.50℃时,将质量都为m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降温到20℃时,现象如图乙。已知a、b两种固体分别是氯化钠或硝酸钾,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溶解度g 10 20 30 40 50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37.0
硝酸钾 20.9 31.6 45.8 63.9 85.5
A.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的大
B.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a固体是硝酸钾,b固体是氯化钠
D.据实验现象可知,31.6克<m≤37.0克
21.20℃下现有40g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20%(无晶体析出),可采用的方法是(  )
①蒸发掉20克水
②蒸发掉18克水
③加入3.2克食盐
④加入5克食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2.甲、乙两同学在室温下各取50克某溶液分别做制晶体实验,甲将溶液蒸发掉10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1.2克(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将溶液蒸发掉15克水后冷却至室温,得晶体2.4克。若两人实验结果都正确,则原50克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1% B.17.4% C.22.2% D.36.1%
23.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溶液③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③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③和溶液②相比,溶解度保持不变
D.溶液③和溶液②相比,溶质质量增加了
24.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依据的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25.下图是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丙
C.给丙溶液升高温度,固体一定会溶解
D.甲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