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阅读8 比尾巴》教案设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比、尾、巴”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2个偏旁。 2. 会写“长、比、巴”等4个生字和横折弯钩1个笔画。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2.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 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 在识字教学中,像“比、尾、巴”等字,可以通过形象记忆的方法,例如“比”字,可以用两个小朋友背靠背来记忆。对于生字的书写,要着重指导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如“长”字的笔画顺序容易出错,需要反复强调。 - 在朗读课文时,由于一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有限,要引导他们注意读音准确,读出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语气。比如“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 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不同动物尾巴的形状、大小等特点。例如,松鼠的尾巴大大的、毛茸茸的,像一把降落伞。 1. 读好问句的语调。 - 一年级学生对于问句的语调把握不好,往往读成陈述句的语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朗读、教师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问句语调的上扬特点。例如,先读“谁的尾巴长”这个问句,再读“松鼠的尾巴长”这个陈述句,让学生对比两者的语调差异。 2. 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 课文虽然没有直接阐述动物尾巴的作用,但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推测。比如,猴子的尾巴可以用来在树上倒挂,保持身体平衡,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故事、视频等方式进行启发。 1. 直观演示法 -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以及动物尾巴的实物模型或视频资料,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动物尾巴的样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讲解松鼠的尾巴时,展示松鼠尾巴的实物模型或者播放松鼠在树上活动时尾巴发挥作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松鼠尾巴的形状和作用。 2. 游戏教学法 - 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来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进行“找尾巴”的游戏,将动物和它们的尾巴图片分开,让学生为动物找到正确的尾巴,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动物尾巴特点的记忆。 3. 情境教学法 -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创设一个动物们举行“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比赛现场,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4. 合作学习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比如,在讨论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字母卡片。 1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比、尾、巴”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2个偏旁。 2. 会写“长、比、巴”等4个生字和横折弯钩1个笔画。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2.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动物们在森林里活动的视频,视频中要突出动物们的尾巴。 -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视频里你们看到了哪些动物呀?它们的尾巴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 引出课题《比尾巴》,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 识字教学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 指名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 开火车读生字,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 对于容易读错的生字,如“谁”(shéi),要重点指导。 2. 认识偏旁 - 引导学生观察“把”“拉”这两个字,找出它们相同的部分——提手旁。教师讲解提手旁与手的动作有关,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字是提手旁的。 - 同样的方法,认识八字头,找出带有八字头的字“公”,并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是八字头的。 3. 生字的记忆与理解 - 运用形象记忆法记忆生字。 - 比如“尾”字,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动物的尾巴是长在身体后面的,“尸”就像动物的身体,“毛”就像尾巴。 - “猴”字,可以说左边的“犭”表示猴子是一种动物,右边的“侯”字像一个小猴子在爬树的样子。 -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字。 - “伞”字,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伞是什么样子的,再联系课文中松鼠的尾巴像一把伞,加深对生字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理解课文结构 1.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发现课文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课文里前面的句子和后面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是问句,后面是答句。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问句和答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 学习问句的读法 1. 教师范读问句,让学生仔细听,注意语调的变化。 - 教师强调问句的语调是上扬的,就像我们在问问题的时候声音是往上提的。 2. 让学生模仿教师读问句,多读几遍,体会问句的语调。 - 可以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等方式进行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 3. 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1. 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常识,讲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 例如,在讲到猴子的尾巴时,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猴子尾巴的样子,又细又长,然后教师补充:猴子的尾巴还很灵活,可以帮助它在树上跳来跳去的时候保持平衡。 - 再如,讲解兔子的尾巴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兔子尾巴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会说短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兔子的尾巴很长会怎么样,从而让学生理解兔子短尾巴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1. 基础练习 1. 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比(bǐ pǐ) - 尾(wěi wěn) - 巴(bā dā) - 谁(shuí suí) - 答案:bǐ、wěi、bā、shuí。 2. 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 把( ) - 公( ) - 答案:提手旁、八字头。 2. 拓展练习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 )的尾巴长,( )的尾巴短,( )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 答案:猴子、兔子、松鼠。 2. 仿照课文的形式,自己编写一问一答的句子。 - 示例:谁的耳朵长?大象的耳朵长。 (五)总结全文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动物的尾巴呀?它们的尾巴都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回答。 2. 再次强调动物尾巴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小动物的尾巴,说说它们的特点。 比尾巴 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像伞 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识字教学方面,利用形象记忆法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较好。在朗读指导上,尤其是问句的语调教学,通过示范和多次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读好问句。然而,在课堂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仿照课文编写句子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如科普小视频等,让学生有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识字加油站”是集中识字的平台,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归还丢失的拼音本,让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可学汉字。 设计意图 读准声调是拼音学习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将不同声调的音节两两为一组,让学生通过对比,拼读不同声调的音节,复习声调知识。再通过课中导学单中的练习,巩固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