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总议题:
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发展滞后,在整个产业构成中,农业居主导地位;全国5.4亿人口,人均口粮208公斤/年(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为人均400公斤);工业基础几乎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1949年,中国GDP为123亿美元,人均GDP只有23美元(同年美国GDP为2700亿美元,人均GDP为1882美元)。
1.结合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
2.面对此情此景,党和人民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材料二:1953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情况表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01
合作探究一:如何进行社会变革?
观看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制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一化三改”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分析上述材料,并思考:
新中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有利因素?
材料一:新中国之初,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逐步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到1952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产值占比达到52.8%;在全国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国营商业占比达到60.5%。
材料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我国通过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充分调动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
材料三: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材料四: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完成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解读以上图表信息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意义
合作探究二:社会主义改造有何积极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P27 专家点评)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02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崭新的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1)是什么
(2)如何应对
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中共八大
1956年9月15-27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
(2)最重要的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VS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VS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3.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
国人基本生活需求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国人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变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中华人民
共和国诞生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确立社会
主义制度
最为广泛
而深刻的
社会变革
翻天覆地
的变化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华民族
实现从
“东亚病夫”
到站起来
的伟大飞跃
马列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4.理论成果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
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1958年秋冬,发现问题、整顿错误
文化大革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虽遇挫折,砥砺奋进
1960年,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大跃进被停止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5.如何评价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结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飞跃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一个肯定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
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