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选择题(2024·山东烟台模拟)黄河三角洲造就了鹤之乡、鱼盐之利、农耕之益。有些农民采用“游耕”模式,每年春耕、秋收来此拓荒,若干年后弃耕。不同于其他大江大河、三角洲活跃的“湾区经济”发展,黄河三角洲建有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选择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如图示意黄河三角洲位置。据此,完成1~2题。1.黄河三角洲“游耕”模式的主要危害是( )A.净化水质的能力减弱B.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D.农产品产出降低2.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生态优先发展策略的首要目的是( )A.庇护鸟类生存 B.增加土地资源C.开展生态旅游 D.稳定河口生态环境(2024·江苏南京模拟)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全球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开发强度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该区域被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在生态保护中适度发展经济的地区)等三个区域(如图)。据此,完成3~4题。3.T1、T2、T3分别为( )A.重点发展区、保育发展区、优化发展区B.优化发展区、保育发展区、重点发展区C.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育发展区D.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保育发展区4.实现T1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 )A.改善自然环境 B.调整产业结构C.完善基础设施 D.提升城市化水平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江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规模、重化工业发展、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地资源紧缺等发展瓶颈。如图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长江经济带( )A.范围广,上中下游发展均衡B.能源少,导致发展遭遇瓶颈C.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弱D.发展快,环境问题逐渐显现6.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 )①依托长江水运,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②鼓励自主创新,避免产业集群发展 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④实施生态补偿,修复长江生态环境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河南开封模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如图为京津冀区域关联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应着重发展的经济部门是( )A.机械制造 B.农副产品加工C.传统服务 D.现代文化创意8.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的影响有( )A.疏解首都核心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C.限制京津经济发展,加快河北经济增长D.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北京交通问题(2024·山东聊城模拟)2022年6月7日,在距离青岛海岸线120多海里的黄海深处,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网箱中,首次喜收大西洋鲑(三文鱼的一种),取得规模化养殖高价值冷水鱼类的又一成功。据此,完成9~10题。9.关于青岛深海渔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隶属我国领海海域 B.保障国家资源安全C.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D.开发海洋空间资源10.“深蓝1号”网箱养殖相对于近岸养殖而言( )①养殖空间更大 ②生态环境更优 ③品种数量较多 ④水产品品质较高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③绿碳是指绿色植物固定的碳;蓝碳为通过海洋生物、海水运动等固定的碳。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海洋微生物都是“捕碳能手”。据此,完成11~12题。11.我国大力发展蓝碳可以( )①减少林地比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②抑制海水酸化,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 ③扩大海洋国土,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④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2.有利于构建蓝碳生态系统、提高海洋经济收益的海域包括( )①内水 ②领海 ③专属经济区 ④公海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3.(2024·上海模拟)2021年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同发展开局之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如何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备受各界关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长江是著名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涵盖11个省市,6亿多人口,贡献全国40%以上的经济总量。近年来,长江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经济更协调的黄金经济带。材料二 华东师大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上海连续六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该指数表明,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上游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如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1)简述长江经济带有哪些优越的区位条件。(2)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长江成为中国“黄金水道”的原因。(3)从流域综合治理的角度,提出长江流域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的对策。(4)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角度,为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出建议。(2)自然方面:长江中下游水量大,河道宽,水流平稳,无结冰期;流程长,水系发达,通航里程长。社会经济方面:与多条铁路和运河相交,可水陆联运;入海口有上海港,可江海联运;沿线资源丰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客货运输量大。(3)水污染:建设水污染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发展科技,利用3S技术监测水污染。水生态: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退田还湖,保护湿地,改善长江生态;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水排放;完善河长制度,统筹协调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制建设,让水污染治理有法可依;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4)长江中上游地区矿产丰富,水能充足,生态良好,劳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巨大;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科技信息发达;长江中上游地区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矿产、能源、劳动力和市场;长三角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将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这种大型人工渔场被誉为“蓝色粮仓”。广东省阳西县青洲岛(如图)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规划海域面积497.3平方千米,包括人工鱼礁建设、海上风电融合、休闲渔业等多方面内容,是现有获批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创新融合,是新能源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1)分析阳西县青洲岛周边海域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2)简述发展海上风电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有利影响。(3)说出我国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积极意义。(2)海上风电基础构筑,可以为鱼类提供栖息环境;海上风电场发电,可以为海洋牧场提供清洁能源。(3)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减轻土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增加渔业产值;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渔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等。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选择题(2024·山东烟台模拟)黄河三角洲造就了鹤之乡、鱼盐之利、农耕之益。有些农民采用“游耕”模式,每年春耕、秋收来此拓荒,若干年后弃耕。不同于其他大江大河、三角洲活跃的“湾区经济”发展,黄河三角洲建有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选择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如图示意黄河三角洲位置。据此,完成1~2题。1.黄河三角洲“游耕”模式的主要危害是( )A.净化水质的能力减弱B.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D.农产品产出降低2.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生态优先发展策略的首要目的是( )A.庇护鸟类生存 B.增加土地资源C.开展生态旅游 D.稳定河口生态环境解析:1.C 2.D [第1题,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对该地区农业进行农业灌溉,而该地耕作、灌溉方式往往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这会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C正确;采用“游耕”模式,对三角洲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净化水质的能力减弱、农产品产出降低不是其主要危害,A、D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引起的,与“游耕”模式关系不大,B错误;故选C。第2题,生态优先发展可以庇护鸟类生存;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资源;进而开展生态旅游,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保护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留下了天然“本底”,稳定河口生态环境。但生态优先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只有环境保护好了,才能体现其他优势,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24·江苏南京模拟)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全球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开发强度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该区域被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保育发展区(在生态保护中适度发展经济的地区)等三个区域(如图)。据此,完成3~4题。3.T1、T2、T3分别为( )A.重点发展区、保育发展区、优化发展区B.优化发展区、保育发展区、重点发展区C.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育发展区D.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保育发展区4.实现T1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 )A.改善自然环境 B.调整产业结构C.完善基础设施 D.提升城市化水平解析:3.C 4.B [第3题,T1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经济规模较大,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区域一体化基础较好,故为优化发展区;T2区域主要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中国东北平原,包括多个工业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故为重点发展区;T3区域中分布着原始森林、草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故为保育发展区。由此可知,C正确。第4题,T1地区为传统工业区,实现T1地区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B正确;该地区为发达地区,自然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水平高,A、C、D错误。选B。]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江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规模、重化工业发展、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地资源紧缺等发展瓶颈。如图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长江经济带( )A.范围广,上中下游发展均衡B.能源少,导致发展遭遇瓶颈C.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弱D.发展快,环境问题逐渐显现6.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应( )①依托长江水运,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②鼓励自主创新,避免产业集群发展 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中小城镇建设 ④实施生态补偿,修复长江生态环境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5.D 6.C [第5题,根据所学,长江经济带范围广,上中下游跨越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不均衡,A错误;长江上游水能、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丰富,B错误;长江经济带工业基础好,工业产品竞争力强,C错误;由于经济发展快,河湖污染加重、上游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突显,D正确。第6题,要促进长江经济带内各区域协同发展,就应该依托长江水运,建立上中下游联运,并连接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分工合作、互通有无,①正确;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要重点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要统筹协调好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发展关系,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集群发展,才能发挥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自优势,增强竞争力,避免同质竞争,②错误,③正确;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激发沿江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④正确。](2024·河南开封模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各有侧重地推动要素流动。如图为京津冀区域关联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应着重发展的经济部门是( )A.机械制造 B.农副产品加工C.传统服务 D.现代文化创意8.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区域的影响有( )A.疏解首都核心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C.限制京津经济发展,加快河北经济增长D.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北京交通问题解析:7.D 8.B [第7题,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作为首都,除了政治、文化职能之外,还在金融、科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着重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和高端科技研发等部门,D正确;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基础好,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应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A错误;河北省发展的优势条件是资源丰富、劳动力众多,适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B错误;传统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经济效益低,不适合北京着重发展,C错误。故选D。第8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A错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通过加强区位相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京津冀三地间合作,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破除了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合作,从而加快区域的经济发展,C错误;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利于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等问题,但不可能解决北京交通问题,D错误。故选B。](2024·山东聊城模拟)2022年6月7日,在距离青岛海岸线120多海里的黄海深处,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网箱中,首次喜收大西洋鲑(三文鱼的一种),取得规模化养殖高价值冷水鱼类的又一成功。据此,完成9~10题。9.关于青岛深海渔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隶属我国领海海域 B.保障国家资源安全C.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D.开发海洋空间资源10.“深蓝1号”网箱养殖相对于近岸养殖而言( )①养殖空间更大 ②生态环境更优 ③品种数量较多 ④水产品品质较高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③解析:9.A 10.C [第9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200海里为专属经济区,在距离青岛海岸线120多海里的深海渔场不属于我国领海海域,在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内建深海渔场,可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第10题,“深蓝1号”网箱与近岸养殖相比,距离陆地较远,同时也距离人类活动较远,因此海域污染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生态环境更优越,养殖的鱼类品质更好,故②④正确;网箱养殖空间较小,品种数量较少,故①③错误。]绿碳是指绿色植物固定的碳;蓝碳为通过海洋生物、海水运动等固定的碳。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海洋微生物都是“捕碳能手”。据此,完成11~12题。11.我国大力发展蓝碳可以( )①减少林地比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②抑制海水酸化,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 ③扩大海洋国土,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④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2.有利于构建蓝碳生态系统、提高海洋经济收益的海域包括( )①内水 ②领海 ③专属经济区 ④公海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11.C 12.A [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由海洋生物系统所固定的碳被统称为“蓝碳”,具体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存储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国大力发展蓝碳可以增加海洋对大气中碳的固定,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④正确;通过海洋生物对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抑制海水酸化,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②正确;我国大力发展蓝碳是在海滨地带种植盐生植物,不能减少林地的比重,①错误;不能扩大海洋国土,③错误。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水属于自己国家内部的领水,沿岸国有权制定法律规章加以管理;领海也是一个国家的领土部分,沿岸国可制定法律规章加以管理并运用其资源;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所以沿海国可以在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构建蓝碳生态系统、提高海洋经济收益,①②③正确;公海在国际法上指各国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和专属经济区以外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海洋部分,公海供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它不是任何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因而不处于任何国家的主权之下;任何国家不得将公海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不得对公海本身行使管辖权。所以不可以在公海构建蓝碳生态系统,④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4·上海模拟)2021年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同发展开局之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如何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备受各界关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长江是著名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涵盖11个省市,6亿多人口,贡献全国40%以上的经济总量。近年来,长江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经济更协调的黄金经济带。材料二 华东师大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上海连续六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该指数表明,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上游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如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1)简述长江经济带有哪些优越的区位条件。(2)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长江成为中国“黄金水道”的原因。(3)从流域综合治理的角度,提出长江流域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的对策。(4)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角度,为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出建议。解析:第(1)题,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资源、市场、科技、产业基础等)来分析。第(2)题,主要从通航时间、通航里程、交通及运输需求等方面来分析。第(3)题,水污染方面:建设水污染处理厂,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实行达标排放;发展科学技术,利用3S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水污染的监测与预警。水生态方面:上游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植被的覆盖率,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中游退田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改善长江地区生态环境;调整流域的产业结构类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水排放;建立并完善河长制度,统筹协调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同防同治;加强立法建设,提高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职能,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第(4)题,读图,长江中上游地区煤、铁、铜、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生态良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城市密集,市场潜力巨大;而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资金充足,科技力量雄厚;所以长江中上游地区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矿产资源、水电能源、充足的劳动力及广阔的消费市场;长三角为长江中上游提供充足的资金、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优质的人才支持;另外,可将长三角地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实现两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答案:(1)自然条件:属于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河网密布,水源充足,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有长江黄金航道,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城市众多,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人才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区域协作条件好,初步形成开放式经济格局。(2)自然方面:长江中下游水量大,河道宽,水流平稳,无结冰期;流程长,水系发达,通航里程长。社会经济方面:与多条铁路和运河相交,可水陆联运;入海口有上海港,可江海联运;沿线资源丰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客货运输量大。(3)水污染:建设水污染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发展科技,利用3S技术监测水污染。水生态: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退田还湖,保护湿地,改善长江生态;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水排放;完善河长制度,统筹协调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制建设,让水污染治理有法可依;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4)长江中上游地区矿产丰富,水能充足,生态良好,劳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巨大;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科技信息发达;长江中上游地区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矿产、能源、劳动力和市场;长三角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将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这种大型人工渔场被誉为“蓝色粮仓”。广东省阳西县青洲岛(如图)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规划海域面积497.3平方千米,包括人工鱼礁建设、海上风电融合、休闲渔业等多方面内容,是现有获批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创新融合,是新能源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1)分析阳西县青洲岛周边海域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2)简述发展海上风电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有利影响。(3)说出我国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题,阳西县青洲岛周边海域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主要从有利于海上风电和有利于海洋牧场两方面进行回答。有利于海上风电建设的条件是该区域毗邻南海,可用于建设海上电厂和海洋牧场的海域面积广阔,利于开展养殖业和安装风力发电装置;阳西县位于我国南海地区,夏季受东南风影响,且夏季风时间长,海洋上无障碍物遮挡,风力大,风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海洋牧场的条件是该区域纬度较低,海水温度高,可以养殖的海洋生物种类多,且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快;邻近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高,消费能力强,且有食用海鲜的饮食习惯,对渔业产品和清洁能源市场需求量大;结合材料可知,该区域的项目是现有获批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说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建设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第(2)题,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相辅相成,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充足的能源,而海上风电场发电,为海洋牧场的建设乃至后期的运作都可以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且海上风电的基础构筑可以为鱼类提供栖息环境。第(3)题,现代海洋牧场是指在海洋中,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海洋空间;总的来说,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可以保障海洋食物供给和生态安全,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发展海洋牧场还可以减轻陆地上的土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海洋牧场的大力发展还有利于推动渔业的转型升级,增加渔业的产值;推动渔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等。答案:(1)位于南海北部,海域面积广阔,利于开展养殖和安装风力发电装置;受东南风影响时间长,海洋上风力大,风力资源丰富;纬度较低,海水温度高,可以养殖的海洋生物种类多;邻近珠三角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对渔业产品和清洁能源市场需求量大;是现有获批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2)海上风电基础构筑,可以为鱼类提供栖息环境;海上风电场发电,可以为海洋牧场提供清洁能源。(3)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减轻土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增加渔业产值;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养护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渔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原卷版).doc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检测练习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解析版).doc